s 阅读页

“二 药王成名之谜”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有过无数的郎中,他们来了又去,没有几个人能够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被千古称颂为名医的人,那就更是凤毛麟角。然而,这位出身民间的普通郎中孙思邈,却成了其中之一,并被人们称为“药王”。那么,这样一个普通的民间郎中,究竟是凭借什么而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医?这其中究竟发生过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更为奇怪的是,孙思邈这样一个一直在民间行医的普通郎中,究竟是怎样成了唐朝初年那些帝王将相们在性命危急时的救命稻草?在那一次次入宫行医的经历中,能否医治好这些君王与将相们的病,总是让孙思邈命悬一线。那么,在这其中,究竟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上一讲我给大家讲到了,孙思邈先在太白山,后在终南山学医,学成之后的他就开始小有名气,人一有名气,就会引起宫廷的注意。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唐太宗和孙思邈之间就发生了下面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还有个名字,叫做悬丝诊脉。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夫人,也就是长孙皇后,有一年怀孕了,怀孕了十个月以后,这孩子该生了,可她是左等右等,这孩子就是生不下来,大人也因此得了重病。宫里头御医不少,也开了不少药方,就是治不好,孩子就是生不下来。当时唐太宗心想,再这么下去我的皇后得给憋死,这可怎么办?干脆我也别指望你们这些御医,我得开个会。于是一天上朝,唐太宗就跟手下的大臣说,诸位大臣,你们谁给我找个医生去。我的皇后怀胎十月,孩子生不出来。这个时候,徐世绩就说话了。这徐世绩也就是我们小说中的徐懋功。他说,我听说,这京兆华原有个江湖郎中孙思邈,那医术可是大大的了不得。当时唐太宗一听,说,那你还不赶紧给我请去!于是乎,这徐世绩就亲自跑到孙思邈的家里,把孙思邈请进了长安城,给长孙皇后看病。可这看病,那就有说道了。他没品级,先别说那男女授受不亲,跟这没关系。他要是给长孙皇后看好了病,这批御医上哪儿吃饭去啊?御医们想,难道你进来,我们出去?我们得难为难为你。所以御医们就借口男女授受不亲,说,皇上,我们可跟您说,他是个江湖郎中,没有品级,看病可以,不能见面。这不见面怎么看病?他不是挺能耐吗?悬丝诊病。拿一根线,这头拴在皇后的右手中指上,线那头,捏在孙思邈自己手里头,看能号出什么病来。他号得出来,留着他,号不出来,该干吗干吗去。李世民当时也不相信孙思邈,听徐懋功这么一说,心想我这不是病急乱投医吗?又一想,这几个御医说得也对,那干脆我给你弄一根线拴上。御医这边就使坏了,唆使小宦官把那根线拴在一个青铜器底下。这么一系,那边就开始号,孙思邈捏着那根线,心想,怎么没动静?这好像不是人的手指头。他瞧出来了,于是要求换一个,换一个会动的。小宦官又换了一个鹦鹉的腿,把线拴那儿了。孙思邈心想,这好像也不对啊。小宦官又把线拴在一个桌子腿底下。连做了三次手脚,都没有难倒孙思邈。孙思邈都说,这肯定不是人的手。然后紧接着是第四次,这回一号,孙思邈说话了,说这病好治,您把右手中指伸出来吧,我就给您扎一针,扎完我就走,您再让我来我都不来了。为什么?她好了,我还来什么呀?于是他给皇后扎了一针,针扎得很快。这针扎完了,那边就叫疼,孙思邈还没走到大门口呢,转眼之间那边就生下孩子了。这可真叫快啊。这回唐太宗说,你不能走,你得留在这儿。孙思邈说,留在这儿干吗啊?没事了啊。唐太宗说,我这孩子生出来了,大人的身体怎么保养啊?你还得给我开药,处理善后事宜啊。方子开完了,孙思邈的名声更大了。唐太宗这个时候说,我让你执掌太医院,你说好不好?孙思邈说,不好,我还是当我的江湖郎中。您什么时候有事,什么时候叫我来。什么时候御医瞧不了的病,您再找我,他们能瞧,您就让他们瞧。我这儿离您又很近,打马飞奔,一天一个来回,放心。当时把唐太宗感动的,赶紧送黄金、白银,亲自送去的;又送牌匾,还亲自写诗。诗是这么写的:“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写了诗还不算,唐太宗想,我得把我写的这首诗,刻在你们家门口的那座山上。孙思邈的家门口真有座山,人家这山本来叫五台山,陕西耀县有个五台山,山西五台县也有个五台山,这是两座山。那山本来叫五台山,唐太宗说,把那山改名,改叫药王山。孙思邈你不要叫孙思邈了,管你叫药王,你是百代医师。唐太宗亲自写上字,找人给刻好了,从此孙思邈的名声就更大了。

  孙思邈这一次“悬丝诊脉”的惊险经历,让我们惊叹不已。但是,在惊叹之余,我们自然也会心生疑窦,在真实的情况下,用一根丝线就可以号脉,而且还真的就诊断无误?难道这样的记载并非真实?

  我这故事讲到这儿了,大家听着是不是有点玄?别说大家听着玄,我听着它都玄。这拿根小线隔二里地,病人在那边,大夫在这边,他就能悬丝诊脉?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其实,是真的,也是假的。您说是真的那就是真的,您说是假的,那就是假的。刚才这几句话,不是我说的,是谁说的呢?就是北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施今墨施老先生,在1968 年的时候说的。有人就是看了这段故事不懂,请教施老先生,说,您给我讲讲这悬丝诊脉,是真是假?施老先生说,哎,这个我也干过。您想,我就是给清宫那些女眷们看病的,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办?咱得显示出咱的本事来,拴一根绳号脉。怎么号?我得事先进宫里问好了太监,里边这公主或者是娘娘得的什么病啊?什么症状啊?当问完了的时候,这病就看完了。但是号脉的时候你得表现出自己很认真的样子,其实脑子里想什么呢,脑子里转的是药方。转完了,哦,行了,开药。望闻问切,这切是最后一步,有的高明的医生只是问,就到问这儿就行了,就不用切了。原来是这么回事。这回大家知道人家留孙思邈,孙思邈为什么不留了吗?他想,那悬丝诊脉,我哪儿会啊,那是我前面都问好了,我知道怎么看这个病,这种病应该扎哪儿就好了。我不能踢人家御医的饭碗对不对?我该回去还是回去。所以,悬丝诊脉的故事讲到这儿,我们便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当然,悬丝诊脉也确实能体现出孙思邈的水平,不管怎么说,别的医生眼见皇后十月怀胎生不下孩子来,可是就治不了,孙思邈到这儿扎了一针就好了,是有本事。

  通过刚才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孙思邈的这些故事,更多的是智慧故事,他哪儿来这么多智慧?学呗。孙思邈的接触面很广,上至帝王将相,什么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医药学家,什么人都接触,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人等无不结识。当然,他尤其喜欢跟医生接触,宫里的医生他都认识。由于他给人家留面子,宫里的有些医生,就跟他成了特别好的朋友。

  在宫里这些医生里面,孙思邈交的特别好的朋友,对孙思邈有重大帮助的,那就得说是甄权、甄立言兄弟二人。这兄弟二人都是很了不起的。甄权,是今天河南扶沟人,那时候叫许州扶沟,出生于公元541年,死于公元643 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比孙思邈还大一岁呢。他是给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看病的医生,那是真正由隋到唐的两朝御医,一生写了很多书。他弟弟叫甄立言,比他小四岁,公元545 年出生,死于贞观年间,也活了一百来岁。兄弟俩一个擅长针灸,一个擅长治寄生虫病,写了很多书。尤其是这个甄立言,写的《古今录验方》,共五十卷,里头有很多药方。我们知道,后来孙思邈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也都是药方,自从孙思邈这两本书一流传,甄立言的这本书就失传了。大家想一想,能不失传吗?甄立言书里的内容孙思邈那书里全有,甄立言的那本书当然就失传了。这哥俩儿,对孙思邈可真是很好,把自己所知所懂的,都跟孙思邈交流,所以孙思邈日后有很大长进,应该说和他在宫里面结交的这些朋友有重要的关系。

  当然,孙思邈的医术,不仅仅是跟宫里面学的,也有在江湖上学的。他如果听说哪儿有一个老医生特有本事,不管是几百里还是几千里,他一定要去。我们看《新唐书》、《旧唐书》就知道,在今天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青海,还有山东、安徽、江苏,所有这些地区孙思邈都去过。有的时候这一去,就专门是为了拜访一个医生。从陕西走到四川,一路上他无偿给人看病;有偿也行,就是看一次病管一顿饭。这人得有一个好的名声,你走到哪儿,你的名声传到哪儿,然后你到我这医生这儿来,我才能把我知道的偏方给你。这叫什么?这叫医德。所以孙思邈那个时候,一路上还真得走。有一次,孙思邈从陕西到四川,走着走着,给人家看完病,他自己就病倒了。

  这个曾经治好过无数人疾病的孙思邈怎么会病倒了?他得的究竟是什么病?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叫做“医不自治”,身为医生的孙思邈在外行医的这一次突然病倒,是否将会危及他的生命?

  孙思邈得的是什么病?丹毒。过去的人,老想着长生不老。谁不想长生不老呢,可吃什么药才能长生不老?当时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药,也是医生的职责。所以很多医生,就天天在那儿炼,一硝二磺三木炭,拼起来一块儿吃,吃完了肚子就爆炸了。孙思邈在写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是这么记的:人都说这种方子服用了长生不老,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应该统统烧掉。我就配过这个药,一硝二磺三木炭,吃完了我这个脑袋就大了,左额生丹毒,长了一个大包。

  孙思邈走到四川云阳,早上起了一个大包,到晚上满脸都是大包了。云阳县令是他的好朋友,赶紧动用全县的人找医生。县令说,把所有的那些游医都给我叫来,给孙先生看病。结果看了七天七夜,没好。能好吗?就吃这长生不老药,吃成这样,人家怎么治?最后孙先生给自己开了一个药方。怪了,就好了。通过这个事儿,孙思邈可是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到后来,他写《备急千金要方》的时候,就说了这么一句话,“石在身中,万事休泰,要不可服五石也”。过去管长生不老药,有叫石的,有叫丹的,有叫散的,叫什么的都有。为什么叫石呢?因为很多长生不老药,都是拿石头磨成细面吃的。当时的人认为,吃石英石磨成的面,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就叫石。那么他说“石在身中,万事休泰”,意思是说,你要吃了石头,一万年你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要不可服石也”,千万不能吃石头。自己吃了一肚子的石头,还想好,还想长生不老?然后他还说,“宁食野葛,不服五石”。穷急了,随便找点葛根吃都行,但是不能吃石头。后边还说,谁要告诉你吃石头的药方,说吃这个能长生不老,赶紧把它给我烧掉,说“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当然了,孙先生说的话不是每个人都听的,唐太宗李世民想长生不老,最后吃了丹药,死于公元649 年。唐太宗没活多大岁数,不到五十岁。到后来,大清朝雍正帝在圆明园专门开了一个炼丹厂。炼完了丹自己吃,还送给李卫吃。他给李卫写信,说,李卫我告诉你,我昨天吃了好多丹丸,我觉得这个好,我现在专门给你弄了十斤,你可千万不许给别人吃,你都自己吃了。你说这能不吃死吗?最后雍正帝死了没三年,李卫也死了。

  孙思邈反对吃这些长生不老的丹丸,应该说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当然在不断与别人学习的过程当中,人家孙先生也确实逐渐变成了一个全能的医生。他什么病都会看,尤其是对于养生、食疗、针灸,特别拿手,有特别好的见地。

  公元650年,孙思邈回到陕西,用了两年,把《备急千金要方》写完了。公元659 年,孙思邈在唐高宗的一再请求下,搬到了长安城。公元665 年、公元666 年这两年,孙思邈陪着唐高宗和武则天从陕西经河南,经山东,过曲阜,到江苏转了这么一圈。公元673年,孙思邈再度回到老家陕西耀县。就在这一年,孙思邈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孙思邈先生的关门弟子,卢照邻。

  卢照邻是唐朝初年著名的诗人之一,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这样一个诗人为什么没有去找一个著名的文学大家拜师,怎么反倒找孙思邈这样一个郎中做师傅呢?

  说起卢照邻,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了,他是以诗而闻名的,怎么变成孙先生的关门弟子了呢?这话说起来可长了。大家有所不知,卢照邻这个人确实很有名气,但是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得过一场病,这个病,我们中医叫风痹,现在的西医叫麻风病。在公元673 年他得了麻风病,花了一年的时间,所有的郎中都给瞧遍了,人人都说,这我瞧不了,您另请高明吧。卢照邻就说,您给我推荐一个大夫吧。人家郎中说有一个人挺有能耐的,你去找他吧,那人姓孙,叫孙思邈。

  卢照邻知道孙思邈这个人,在孙思邈的眼中,卢照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气小识短,刚愎自用,恃才傲物,还有什么浮躁、狂妄,其实卢照邻不是这样的。但孙思邈也没说错,搁上谁得这么一身病,然后谁都不理你,你活得还挺快乐?你还不狂妄?你还很谦虚?搁谁得这种病,谁都会气小识短。但是要注意,这医生讲究什么?三分病,七分养,主要是振作人的精神。所以面对卢照邻这种病号,孙思邈首先就得开导他:圣人和之以至德。你知道为什么孔圣人称为圣人,那是因为人家德行好,人家才能长寿,德行不好,再有钱,再吃药,也不能长寿。明白吗?所以你要想看好病,我告诉你,很简单,我能给你看。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得学会尊重别人,你得宽宏大量。你是病号,谁愿意跟一个病号挨着,除了我这样的人,对不对?所以人家对你不好,你不要太在意,我对你好不就行了吗?以后在我这儿干,给我当弟子,我开个药方,给我抓抓药不就行了?在哪儿不是干?就这样教育了他一番。孙思邈把卢照邻说得心活了,立马跪那儿给他磕头了。从此以后,从公元673 年卢照邻第一次见孙思邈,一直到孙思邈去世,卢照邻就没离开过孙思邈的家。卢照邻跟了孙思邈足足九年,天天跟着。所以我要说他是关门弟子,大家还别不承认,真是关了门的弟子,一直没出师。所以呢,这个时期孙思邈教育卢照邻,你要是不听我的,德行不治,纵服玉液金丹亦难延寿。卢照邻想,我师傅说的话肯定假不了,他小时候得那么多病,人家不也过来了?卢照邻心想,我跟着你指定没错,于是乎他就跟着孙思邈了。他心情愉快了,马上提笔写《长安古意》,这是卢照邻最有名的诗,一生的代表作。《长安古意》便是他得了麻风病,见到孙思邈之后,人家给他开导完了,病情好转才写下的。那诗真是写得好。

  刚才这个故事,有两个出处,一个出处就是《旧唐书》的《方技传》,还有就是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序》,里面都有记载,大家可以去查,写得还很详细。

  成名后的孙思邈,给当时许多著名人物都看过病,也在许多史书上留下了他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孙思邈作为一个出身民间的医生,在他百岁的人生中,究竟还有过哪些为百姓治病的事例,这一次他的医术又将要面临怎样前所未有的挑战?

  下面的这个故事便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一天,有个面色苍白、精神委靡的病号,来到孙思邈家里。孙思邈不在家,他外出行医去了,徒弟在家。当然,这徒弟不是卢照邻,因为这故事发生在卢照邻犯病之前好几十年。大徒弟在家里正支应着摊子,便问这病号,你怎么了?这病号说,大夫,我跟您说,我都憋了三天,就是尿不出来,不知道怎么了,光喝不能尿。大徒弟说,你这病好治,这病叫癃闭,特别好治,你放心,躺那儿吧。癃闭,癃是一种病,闭是一种病。如果尿得少而缓,这叫癃;完全尿不出来,这叫闭。癃闭这是中医的说法,要按西医的说法,这叫尿潴留。病人躺那儿以后,这大徒弟拿一根银针,找到关元穴,关元穴就是丹田,肚脐眼下面三寸,一按那儿,一扎,拔出来,对病人说,去吧,好了。人家病号起来,去外面转了两小时,还不行啊!大徒弟说,还不行那坐那儿吧,我给你开药。我给你开一剂药,叫五苓散。你就甭走了,我给你开完了药,我给你熬,熬完了,你在我这儿吃,好了你再走。得了癃闭,扎丹田穴,这可很早就有这个方了,到现在中医治疗这病的时候也是这么治,是第一步。当然,如果说扎丹田不管事,就会用这第二步:五苓散。这五苓散出自哪儿啊?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五苓散主要有五味,其中有两味药,一味叫猪苓,一味叫茯苓,另外搭上三味泽泻、白术、桂枝,这五味药加在一块儿,叫五苓散。那么这五苓散治的是什么?利水渗湿,温阳解表,然后如果再加上点川楝子、橘核、小茴香、青皮,就可以治癃闭了。话说这大徒弟,给人家熬完药,说喝了吧,然后去厕所吧。病人又转了两个时辰,说,大夫,您让我喝那么多药,我这肚子又盛多点了,你看刚才没喝的时候,我的肚子才这么圆,喝完了药,肚子更圆了,还是不行。这大徒弟一想,那你住这儿,明儿早上我师傅就回来,你找他。一宿无话,第二天早上,孙思邈回来了。这病号肚子越来越圆,就问,大夫,您看我这肚子,什么病啊?您那徒弟说叫癃闭。孙思邈说,哦,没事,你躺那儿,徒弟你先去做饭。这徒弟做饭先得剥葱啊,把葱这么一剥。孙思邈对大徒弟说,哎,你把那葱给我。然后把葱拿过来,拿剪子一剪,剪下一小尖,把葱顺着病人的尿道捅进去了,然后拿嘴扑扑一吹。没事儿了吧,病人的肚子转眼瘪了,这叫葱叶导尿的故事。孙思邈在记载这个故事的时候,记述得特别简单,就是寥寥几句。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里面有这样几句话,“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好了,这故事就讲完了。关于孙思邈,像这种故事非常多。民间除了这故事之外,比这故事神的有的是。请看下一讲。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