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孔子故里之谜

  山东曲阜城东南七十里处尼山,是至圣先师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地,有很多有趣怪异的景观。

  文德林是尼山最奇怪的景观之一。林中柏树,皆不发杈,树顶紧紧拢在一起,酷似中国文人使用的毛笔。传说尼山原无此类树木,自孔圣尼山降世之后,上帝特赐神柏于尼山,以供孔子作《六经》之用。普天之下,只有尼山生此神木,移植别处,皆枯萎而死。故人们称此树为文人柏。此树燃烟可成优质墨块,做成墨汁写字,墨香四溢,油光闪闪,颜色经久不褪。历代游客吟咏此树者颇多。有人写道:“尼山圣地文德林,史赞夫子笔如神。遍山挺拔翠色染,笔柏可书圣贤文。”

  尼山孔庙内的绝井也是一大景观。奇在何处?同是尼山孔庙,内有两口井,相距不过数米,深度相同。北井有水,而南井却枯如平地。为何差异如此之大?里边有一个动人故事。相传上帝派文曲星下凡之后,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武神铁拐李不服气,他认为真正能打天下安天下者,还是靠武人。二人打赌,次日一早,从曲阜城往尼山跑,谁先到达山顶,并在山上挖井出水,山就归谁。铁拐李自鸣得意,跑到酒馆喝了个酩酊大醉,一觉睡到次日太阳偏西。但孔子次日晨已抵达山顶。待铁拐李至,孔子早已将水井挖成。铁拐李自知输了,把铁铲狠狠往地上一插,铲子正好碰在地心的巨石上,任凭他有插透地球的力气,也决然打不出水来,从此,尼山山顶留下一口绝井。

  尼山西麓脚下,有个延续了2000余年的古老村庄,名叫鲁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鲁源村一个显著特点,是女性居多,世世代代概不例外。以孔子之家为例,到孔子出生时,他已经有了同父异母的九个姐姐,而长兄却只有一人。

  传说,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年逾70的叔梁纥,见九个女儿先后出嫁,眼前仅有一个瘦弱的儿子孟皮,还是个瘸子,无资格继承早已延续数百年的圣祖香火。悲叹之余,只好再娶。当地名人颜襄,有三个妙龄女儿,小女颜征在,明眸皓齿,俊若天仙。颜襄把三个女儿召集在一起,说:叔梁纥是圣裔之后,虽年届古稀,性情严肃,但品行万里挑一,且身高十尺,力大无比,不足为疑,你们三人谁愿意嫁给他?大女、二女一听,求婚人是个年纪很大的老头子,谁也不吭一声。颜征在见两个姐姐不表态,忙对其父道:“这有什么可商量的?做女儿的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您老人家怎么说,我就怎么办!我愿嫁给叔梁纥。”颜襄大喜,于是,年迈的叔梁纥,遂娶妙龄美女颜征在为妻。婚后,二人相敬如宾,情投意合,新郎官喜得天天合不上嘴。

  颜征在是个品德高尚、心眼极为细致的女子。洞房花烛夜之后,兴奋之余,暗暗替丈夫打算,想:丈夫毕竟年事已高,能否真的精力充沛,具有生育健康男儿的能力,延续圣裔香火,自己心里实在没底,何不到村东山神庙里求神灵保佑?想到这里,她朝尼山走来。

  颜征在虔诚的在尼山神像前祈祷,一阵春风,把跪拜的颜征在吹得昏昏欲睡。朦胧中,自己变成一只尼山的大凤凰,只听尼山神郑重其事地对她说:“上帝旨意,让天上文曲星借你的身躯下凡转世,你要好好抚育。这是个能振兴周朝的圣人,你虽然要受一番苦难煎熬,但能流芳万世,名垂千秋,倒也值得!”颜征在刚欲请示如何抚养未来圣人,身子猛然一歪,心里一惊,顿时梦醒,接着便觉得腹内一阵骚动。颜征在心明如镜,知道自己已经怀上了圣人仙骨,于是拜别尼山神,回到家中。

  过了半年多,被称为世界历史文化第一巨人的孔子诞生在尼山夫子洞。为纪念尼山神与颜母生至圣先哲孔子的历史功绩,尼山神谥为毓圣侯,后人在修建尼山孔庙时,特意将尼山神庙与颜母庙建在一起,供世人同时谒拜。

  夫子洞又名坤灵洞。洞虽不大,因至圣先师生于此洞,故名扬天下,或问,孔母有家有院,有婆家有娘家,为何选择山洞而生孔子?大概是因为求子心切,不得已而为之。鲁襄公二十二年春,颜征在尼山祈祷求赐男儿后,时至阴历八月十五,按孕妇常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颜征在孕期已过,可圣人迟迟未生,此乃大器晚成。颜征在心急如火,恳求夫婿陪同赴尼山祈祷。行至夫子洞旁,突见天降祥云,苍龙翻舞,二仙女擎香露空中抛洒,五仙翁于尼山五峰顶恭候,钧天之乐盈耳,皆异于世俗丝竹之乐。艳阳高照,百鸟争鸣。颜征在顷觉分娩时辰已到,遂同丈夫急入洞中。不消一会,啼婴呱呱落地,圣儿顺利降世。据说,直到今天,尼山一带的祥云、香露、鸟语,仍是当地奇观。五位仙翁早已化作尼山的五座奇峰,排列有序,忠心保护尼山圣地。

  朝思暮想,盼子早生的叔梁纥,抱起婴儿仔细一看,天哪!这哪是什么圣婴,简直是不堪入目的丑八怪!一气之下,背起妻子就朝家走去。任凭妻子如何哀求,不能弃婴,叔梁纥主意已决,半句也听不进去。回到家,叔梁纥护理好妻子,去串门寻开心了。颜征在躺在床上,念及亲生骨肉被弃之山野,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她决意要将儿子捡回来,不顾天色已晚,悄悄朝尼山返回,不小心,衣服被路旁的酸枣刺牢牢刮住,裤腿上也挂满了带刺的荆棘。征在心烦意乱,口里念念祷告:“要是这些带刺的树木杂草,刺都朝下长该有多好!”一语来了,只听耳旁“刷”的一声,树刺草刺统统朝下生长。今人到尼山游览,仍可见此奇观。古人有诗赞道:“尼山圣地毓钟灵,坤灵洞里夫子生。树木荆棘刺朝下,不负圣母爱儿情。”

  颜征在产后赶路,气喘吁吁,不一会儿感到口渴难忍。举目搜寻,见路旁有眼水井,井深丈余,但无取水之器,只好望井兴叹。她趴在井口望井止渴,自言自语道:“若神仙显灵,让我把井扳倒,将来我要给井神修庙还愿。”话音刚落,只觉井口一动,身子向后位移,笔直的井筒竟倾斜过来,清凉的井水漫流到井口,手可汲水。颜征在知神灵保佑,祈祷应验,便手捧甘泉水,美美地喝了个饱。事后,人们在井旁修庙祭祀,人称“颜母庙”,井称“扳倒井”。至今古井犹存,清水涓涓,已流淌上千年。古人留下多篇歌咏“扳倒井”的诗词,其中一首曰:“颜母祠内扳倒井,圣母口渴井显灵。多亏圣地毓圣子,神井清泉永不乾。”

  关于孔子圣诞,传说最多的,是“凤生虎养鹰打扇”之事。孔子幼体被其父弃之山涧,颜征在重返“坤灵洞”时,原以为孔子必定饥号不止;没料想进洞之后,发现孔子正安静地躺在雌虎怀中,甜蜜蜜地吸吮着乳汁,老虎正轻轻地舔吻着孔子幼体。非单虎养孔子,就连山涧雄鹰,也飞至山洞,为圣人服务。时值八月中秋,蚊蝇飞多。神鹰担心蚊蝇叮咬孔子圣体,便站在孔子身旁,以羽翅为扇,把蚊蝇驱赶得一干二净。游人去夫子洞瞻拜,可见洞周围遍布光滑温润的石孵,据传是当年的卧虎所致,而今日山间飞来飞去的雄鹰,双翅圆展与人打扇一模一样,可能与当年驱蚊蝇有关。

  夫子洞之东北,有一条万木葱茏的深沟,名曰中和壑,寓意中庸和谐。沟畔,盛产砚石。这里产的砚石,不需人工琢磨,皆天然生成。且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成为尼山一大奇观。千百年来,游尼山者,莫不以幸运捡得砚石为荣。据说,尼山砚石虽多,非正直文人不可得。心怀叵测,势利小人,为非作歹者,即便砚石在眼皮底下,天天在沟内探寻,亦无缘见之,获之。尼山砚大者如盘,小者如碟,天然造就,早已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得之的珍宝。

  从孔子到他的七十七代长孙,2500年来都居住在曲阜。孔子一生穷困潦倒,但子孙却蒙荫受惠良多。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显赫,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也一再加封。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是“天下第一家”。皇帝轮流做,但圣人府只此一家,可见孔府比皇帝的家还要尊贵。孔府内宅也有很多奇妙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染上神秘的色彩。

  在中国,一个能完整保存900余年的古老花园,大概只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了。孔府花园始建于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当时的孔子四十六代嫡孙孔宗愿,封号由“文宣公”改为“衍圣公”,扩建孔府,同时修建花园。开始,规模甚小,后经历代修葺,特别是明弘治年间的宰相李东阳,明正德及嘉靖年间的权臣严嵩,以及清乾隆皇帝等,前后三次大修,把个孔府花园打扮得焕然一新,俨然可同皇家御花园媲美。

  孔府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占地50余亩,假山、池水、竹林、石岛、亭台、水榭、花坞、曲桥等一一俱全。花园假山位于园之东南,皆由各地奇石怪岩构成。依山势而论,有远山近水之分,高峰低峦之别,怪岩幽谷,盘回曲折,洞邃峰奇,若隐若现,羊肠小道,台阶层砌,花木扶疏,从山下一直长到山顶。园林师别具匠心,为使假山喷珠撒玉,特别在山边沿巧布太湖石,平时泉水滴滴,雨天瀑布飞挂,景色之美如同仙境。

  孔府花园的名花异卉堪称独具特色。那500余岁的铁树,躯干粗犷,叶肥茎硕,花开花落,依然生机勃发。生长400余年的“王柏抱槐”,一株王干,槐穿柏身而生,声喧如虎豹、躯枝似虬龙。300余载的腊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百折老干,干条青枝,给人以铮铮铁骨,不可压摧之感。还有那200余春秋之枣藤,盘根错节,扶树伸展,两人合抱,冠若天棚。尤其是北国稀有的佛手,更为花园一绝。那奇特的手形果实,色泽金黄,其香之清冽,抚摸片刻,周身的香味三日犹存。

  至于花园的名贵之花,何止百种千种。孔府主人为一年四季都能观赏盛开的鲜花,集天下名花于一园,四季常开,月月不败。诸如一月的腊梅,二月的水仙,三月的迎春,四月的牡丹,五月的芍药,六月的丁香,七月的百合,八月的凤仙,九月的桂花,十月的芙蓉,十一月的金菊,十二月的升牙红等,此起彼落,争放异香。

  孔府的花园,可以说是由皇宫的银子堆起来的。第一次大修是明弘治十六年,负责设计和监工的人是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兼国史总裁李东阳。李东阳为何出那么大气力,苦心经营孔府花园呢?原来,李东阳有个女儿,是孔子六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闻韶的一品夫人。这位长沙出生的大家闺秀,李东阳视若掌上明珠,不但模样长得美,而且对游山玩水观月赏花亦极感兴趣。有一天,李女闻得未来夫婿是当时的孔府小圣人,便告之乃父,虽然府邸、人品都称心,倘若花园不如意,也不能嫁。李东阳当场言定,要为爱女修一花园,不出孔府,就能饱赏江南秀丽景色。于是一座集南北风光特色于一园的孔府花园,在他的督修下,大功告成。为此李东阳曾四次作诗刻碑,记此盛举。

  孔府花园另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是在明嘉靖年间。那时,当朝的权奸严嵩,看到举国上下,除皇宫外,权势最大者,莫过于孔府了。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他决定与孔府攀亲,将其亲孙女嫁给孔子六十四代嫡孙衍圣公孔尚贤为一品夫人。严氏女进府后,严嵩一则为显示权大无边,二则为其孙女生活悠闲,便调集全国名园林师,广搜天下奇花异石,扩建重修孔府花园。后来,严嵩被弹劾治罪,其家产虽倾荡一空,但他修建的孔府花园,却丝毫无损。

  据说,严嵩自罢官后穷困潦倒,曾去孔府孙女家求援。无奈,朝廷有令,相助严嵩者皆从严惩处。衍圣公孔尚贤也担心舆论的压力,有意回避严嵩的求见。严嵩孙女便偷偷将严嵩藏在孔府花园内,一日三餐,靠她用餐时多留下的食物供应。府人不过问,外人谁还敢追究呢?严嵩落魄到如此地步,真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据说这样的日子过了没多久,老贼就一命呜呼了。

  清乾隆年间,孔府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重修扩建,主持者是乾隆皇帝。原来,乾隆也看中了孔府这块万世繁荣的圣地。因此,也与孔府攀结起亲戚。乾隆将爱女嫁给孔子七十二代嫡孙孔宪培,作衍圣公的一品夫人。但乾隆是满族,孔宪培是汉族。按封建法规,满、汉不能通婚。群臣献策的结果,是乾隆让女儿改姓,认汉族中堂大夫于敏中为义父,以于氏之女嫁进孔府。

  孔府花园经过帝、王、将、相、公、侯、伯、爵历代增修扩建,修筑得山林清幽,洞窟古雅,花团似锦,池桥涌波,使人难分北国江南。但是,事情有时也奇怪,聪明人做起糊涂事来,真叫人哭笑不得,连圣人嫡亲的后裔也不例外。

  清代末年,年届花甲的孔子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尚未得子,心中不免有些着急。后听说家宅的风水中,有不吉利的地方,才妨碍了早生贵子,便请来“风水先生”诊断。此位风水先生装模作样地每日享用着山珍海味的“孔府宴”,花去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察看孔府前后。最后他对孔先生说:“你这个府邸是按八卦样式建造的,七星楼上风水都不错,只是后花园的假山上,凉亭建造得太高,超过了七星楼,压住了好风水,所以夫人不能生子。”

  孔令贻信以为真,急忙派人把花园山上那座金碧辉煌的古亭拆掉了。过了一些时日,夫人还是没有怀孕的迹象。孔令贻又把风水先生找来,此人一到就说:“我早就知道公爷要找我,上回我忘了说,你这个圣人府,地上不能挖坑弄井的,最忌讳‘坑’、‘井’二字。‘坑害’、‘陷阱’都是大凶。花园里那个养鱼池,挖得太深了,破坏了府邸的风水。”衍圣公一听,觉得有“道理”,赶快命人把个清水见底、碧水盈盈的养鱼池给填上了。接连两次,风水先生捞了两大笔钱财,然后溜之大吉。可是夫人还是不生孩子。后来,孔先生爱上了丫鬟王宝翠,纳为侧夫人,接连为其生了二女十男,第三个是公子,这就是孔德成先生。

  据说,孔德成出生时,孔府人为盼其早早降生,把孔府千门万窗统统打开了,连平日紧闭、只在帝王祭孔时才能开启的重光门,也毫无例外地打开了,并且挂上了弓箭,祈求“速到”、“飞快”。事情偏不顺当,王夫人难产。有人提议,光打开孔府门窗还不行,“小公爷”是圣人之后,应该把孔子庙的大门也全部打开。结果还是迟迟未出生,怎么办?于是,一位智叟公提议,将“鲁班高八丈”的大木牌,悬挂在孔府的最高建筑——后堂楼上。那儿是孔令贻先生和王夫人的卧室。结果木牌一挂,小圣人孔德成竟出世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孔庙孔林里还珍藏着大量的石碑石雕,很多是一些颇具魅力的奇石。

  孔林内有一块“含泪碑”,位于祭祀孔子的享殿后面,距孔子墓数十米。这块碑很奇怪,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前后,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是早晨或者中午,在石碑的表面,总是湿漉漉地挂满了一串串水珠,酷似一个极度伤心的人正在流泪。尤其在石碑中部竖刻“子贡手植楷”的碑文上,水珠最多;而“子贡”二字处,“泪流”又为最。人们都说那是孔子的忠实门徒子贡,为祭祀老师而暗暗涕泣呢!当然,这不过是人们的一种附会,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假如把碑上的水珠擦去,不消一会,串串水珠接着就又冒出来。再擦再冒,决不会擦干,你说怪不怪?

  “含泪碑”为什么会“哭”?留待科学家或研究“三孔”的专家们去考证吧!关于此碑的来历,倒是感人至深的。据历史记载,子贡是孔子十大优秀学生之一。在孔庙大成殿威武的孔子塑像旁边,十二位配享的哲人,其中就有子贡。子贡又名端木赐,卫国人。当时,他虽然是富甲一方的巨商,但他敬仰孔子的道德、学问,弃商从学,拜孔子为师,很快成为孔门高徒。他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由此观之,子贡对孔子是极端崇拜的。

  孔子去世后,正在外地经商的子贡,闻讯悲痛欲绝。他迅速赶来奔丧,据说眼睛都哭肿了。丧事完毕,众弟子轮流为孔子守墓三年,期满而去,惟子贡守墓六载。孔子墓西的“子贡庐墓处”三间古屋,就是守墓的地点。其间,子贡将南方稀有珍木楷树,移植孔子墓旁,寄托对老师的一腔真情。楷树,木质坚而韧,树干挺而直,顶天立地,象征孔子为万世师表,天下楷模。

  有一年夏天,楷树突遭雷火,不幸死亡。清帝康熙得知此事,诏令重植楷树一株,并立碑刻石纪念。说来也巧,石碑正好立在当年于贡挥泪植树的原址。于是,“含泪碑”便成为孔林的一大奇景。

  “音响石”是孔庙石刻的另一奇观。在大成殿的前檐下,距离龙柱不足两米的地方,有一对扣之即响,音若金声,质似玉振的石雕莲花柱,非常引人注目。凡了解此石的游客,都喜欢亲自用手在上边拍两下,欣赏一番夫子庙内不同凡响的响石。

  为什么大成殿周围50多个石柱都敲不响,惟独此两柱一拍就响呢?据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赴曲阜祭孔,当他走到大成殿前的十根深浮雕蟠龙柱前时,被那举世无双的石雕艺术惊呆了。面对飞舞翻腾的龙姿,栩栩如生的神态,玲珑透雕的刀工,乾隆慨叹连故宫太和殿也望尘莫及。乾隆抚摸龙柱,良久不语。突然,他向后一转,对着雕龙柱前的那两个莲花石柱用手一敲,自言自语地说:“至圣之道参天地,立人极,为万世师表,于天地终无极。”意思是说,只有孔子才有资格独享雕龙柱这样的殊荣。谁知,莲花柱顶端经乾隆帝一拍,竟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有人说,这是龙指摸过的,当然非同一般;有人说,这是孔子感化的,所以响声若琴。因为孔子是个天才的古琴家,他当年在杏坛教弟子弹琴(杏坛距大成殿只有数十米),至今余音犹存,不绝于耳。其实,这都是牵强附会。据说真正的原因,是石柱中间透孔,形似一个石质连通器,而且石质本身又是响石,故既能发响,又能回音,天然巧合也。只是碰巧被乾隆帝发现罢了。

  除大成殿前的两块响石外,在孔子故宅处,还有两块石雕,能发金石丝竹之声,这就是孔宅故井的两根石栏。如果在其中的一根石栏上轻轻一拍,另一根便自然而然地引起共鸣。数百年来,瞻拜者几乎把它拍得油光溜滑,此举至今依然。

  据说这金石丝竹之声与孔子的著述有关。原来,在孔宅故井的旁边,有一座被称为千金不换的砖基土墙,名曰“鲁壁”,是当年孔子九代孙孔鲋珍藏孔子经典著作之处。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宅的这座夹皮墙,使《诗经》、《论语》、《礼记》、《尚书》、《易经》等孔子代表作得以幸免。因为这些古书是孔子写在竹简上的,用丝绳穿起来,所以,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发现天上传来丝竹之声,世人才在墙内重新见到这批儒家经典文献。如此看来,古人为了纪念“鲁壁”的功勋,特以响石在旁建栏,以闻丝竹之声,以是发思古之幽情也。

  看来,孔子的故里曲阜,就像他的传世经典一样博大精深,充满无尽的人文魅力。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