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雷蒙德·卡佛的《短镜头》

  ◎彭小莲

  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Raymod Carver 1938-1988),可能是这两年在中国作家中被谈论得最多的一个外国作家,以至于“七○后”作家徐则臣都觉得再谈下去,卡佛就要被误读了。他的作品几乎陆陆续续地都被译成中文,如今又翻译出版了他的个人传记。读他的东西,实在不是那么轻松,更不像他所喜欢的作家契科夫那样,他描写的都是一些蓝领阶层的工人阶级,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左翼作家,并且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实际上,用他自己在回答记者的话说:“我不够乐观,专写一些不成功的人的故事,但这些人的经历和那些成功者一样有价值。我把失业、经济和婚姻上的问题,当成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总在担心他们的房租、孩子,以及家庭生活上的问题,这才是最本质的东西,是百分之八九十,或上帝才知道多少人的生活。我写这群不被注意的人的生活,没有人会为他们说话,我可以算作一个见证人。此外,我本人就过了很长时间那样的生活。我不把自己看成他们的代言人,只是他们生活的见证人。我是一个作家。”这几乎成了他的宣言。

  当卡佛被认可以后,他的话变成是独树一帜的姿态,可是在当时,他却要面对没有暖气,没有面包,不时收到的催账单。无法支付那一张张纸头时,又面临和妻子离婚,这些都是对他生存的威胁,他随时在接受着饥饿,冬天时的停电,无法取暖的可能。这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几乎是被逼迫到绝路上去了。就是这样,卡佛还在写作,太痛苦,这每一页纸上,都有他的思考。思考之后,他竟然是做了减法,他成了极简主义写作的代表作家。他与海明威不同的是,卡佛小说的简约风格,是因为他过于糟糕的个人环境:一个饭碗随时不保、在偷来的时间中写作的人,只能雕琢一些短小的故事。

  自从卡佛一九八八年去世后,他在美国也不是那么被人重视,人们对卡佛在美国文学史中的位置,总是有那么点含含糊糊,追随者很多,但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也不少。二○○九年夏天,当他被列入了经典的“美国文库”(Library of America)的《雷蒙德·卡佛:小说集》是一次盖棺论定的判决。这是和美国所有大作家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契佛、罗斯齐名的大师同列“文库”,于是,就在这一刻,卡佛终于被经典化了。更重要的是,这一 “文库”还收入了卡佛当年交给他的编辑列许(Gordon Lish)后来书名为《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的短篇集手稿。熟悉卡佛的人都知道,这本极简主义的典范之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归功于他的编辑列许先生,是他大刀阔斧编辑作风,删改了卡佛很多文字。面对列许的“毫不留情”,卡佛曾经都焦虑地给他写信,说是:“就干脆别出得了。”

  如今,人们都在怀念着卡佛,有一位叫约翰·莱曼的读者,甚至在网上贴出一首小诗,题为《当我阅读卡佛的时候》,有人翻译,贴在这儿,代为我们大家对卡佛的怀念:

  当我阅读卡佛的时候/ 你以为我会说我找到了 /自己那些已经迷失的部分,但不仅如此 / 好像我正看着某个住在简易房里的家伙 / 刚从监狱放出来,醉着酒 / 开着那辆老雪弗莱出去游荡; / 或像是和我从没有一起钓过鱼的兄弟去钓鱼 / 借着几杯啤酒 / 把人生琢磨清楚;或是躺着睡不着 / 想雷蒙德·卡佛怎么会五十岁就死了 / 而我,六十八了。知道所有的作家——包括 / 那些已死的或从没发表过作品的在内——都不是孤独的。

  卡佛活着的时候,大概也不会想到,他的作品,在他去世以后,这样那样还不断地被人拍成了电影。而最有影响的,大概就是他《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美国导演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 1925-2006),将其中的九个短篇,集中在一起,拍摄了一个被中文翻译成《银色·性·男女》,片名实在和他的翻译相去太远,原片名应该译成《短镜头》(英文名《Short Cuts》),因为这个名字最典型地体现出导演的个人风格。

  对于中国观众,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是陌生的。虽然他一生拍了很多电影,而且他的名字不断地出现在奥斯卡的提名名单上,但是他和好莱坞实在无缘,他更加不是好莱坞式的导演。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获得了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他却说:“我对终身成就奖并不感兴趣。这个奖仅仅是给在这一行奋斗多年的人的,如果你八十岁了,就有机会得奖。但是表彰影片本身的奥斯卡奖当然没错,不过我拍的电影都不像能得奖的,所以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位美国独立制片导演,对这些功名不大看重,重要的是他忠实地表现着自己的体验和个人追求。他拍摄的《Short Cuts》获得一九九三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影片,这是非常具有他个性的代表作。

  罗伯特·奥特曼多年来的创作,不仅对声音有细致的处理和大胆实验,更具有他个人特点的是,就是运用这些快切的短镜头,同时展开多条线索,将故事、人物、情节交叉在一起,然后在重叠、递进中完成。这已成为他影片的标志性元素,我们后来看见的美国电影《撞车》(Crash)这样结构叙述故事的方法,似乎奥特曼是最早的开创者。《短镜头》是最能体现他这一风格的。影片像是一种立体交叉的复杂叙事技巧,将卡佛表现的众多人物在调控着,以庞大的剧本结构,多线发展着情节,并在眼花缭乱的叙事中,层层拨开内涵,游刃有余地编织、理顺各种线索,使整部影片最后呈现出本来面貌和严谨有致的结构。这使他的影片成为无数欧洲影迷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罗伯特是一个习惯文学阅读的导演,他看很多短篇小说,希望在那里找到他的电影灵感。他拍摄的很多影片,也都是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但是这次,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居然把卡佛独立成章的九个短篇,捏合在一起,改编成《短镜头》。于是在影片里面,就有了九个不同阶层的家庭、故事和命运交织在一起,二十二个复杂个性的人物,这比看卡佛的小说更刺激,他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讲述一个故事的层面上,而是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美国文化,以及人的生存境遇。

  《短镜头》把小说的背景从东部移到了洛杉矶,把蓝领的身份提升为中产阶级(只有一两个家庭是蓝领式的),把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各个家庭,用一些巧妙的细节,让他们交织在一起。这时候,原本比较压抑的故事,给了你更大的呼吸空间。这是否因为奥特曼也考虑到电影观众的浅薄?但是,无论如何,电影不同于小说,电影是要强迫观众在黑暗中接受,如果你受不了的时候,是可以选择离开的,或者根本就不买票进入这个黑暗场所。所以和文学相比,电影会做一些妥协,不可能过于忠实于原著,它会考虑平均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但是,最让人折服的是,这个如此美国东部、纽约气质的导演,竟然能让我们从《短镜头》里闻到了洛杉矶的气息,体验到那些在灿烂阳光下的人们,却被现实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出自于奥特曼的手笔,一个西部的卡佛在大屏幕上诞生了。

  卡佛是跟随着一个爱读书、爱钓鱼和爱酗酒的锯木工人父亲一起长大的,最终除了改变了职业,他秉承了父亲全部的嗜好。一九九○年代初,我在美国读过他为数不多的作品,虽然他的短篇在欧洲已被广为翻译,当时还没有中文译本。翻开他的书,很难看见什么陌生的单词,他文字朴实、简洁又很有修养,有一种卡佛的韵味,娓娓道来。他说自己受俄罗斯作家契柯夫的影响,在他严酷的故事里,总会带上一点卡佛式的幽默。他创作的最多的是美国东部那些下层的蓝领阶层,你会被他那坦然平静的文字,一直逼迫到墙角,无处逃遁。在现实面前,不管你多么努力,你没有做任何坏事,可是残酷的现实,还是没有给你希望,还是将一份无奈对你和盘托出。我最终没有力量去承受他更多的小说。

  导演奥特曼和卡佛一样,都没有宗教信仰。他影片明显区别于其他美国片子,我们没有看见有人进入教堂的场面,更没有看见他的人物在吃饭前祷告,奥特曼甚至不表现在美国的宗教节日,那些欢乐的场面,一律被他忽视。而只有一桩一桩残酷的现实——车祸死去的儿子;抑郁自杀的大提琴手;在那里欺骗妻子的警察丈夫;还有夜总会里唱着爵士歌曲的老女人;体面的外科医生,却怀疑妻子有外遇;在家带着三个孩子,却操持着接打色情电话为生的年轻母亲;还有失业三个月的男人……等等,这些琐琐碎碎,却真实得让你不敢面对的现实,这里,上帝不来拯救他们,你不知道影片将如何结束,因为日子总是还要继续下去的。直到有一天,一场地震爆发的时候,故事像渔网一样猛地收场了,收得紧紧的,一个小伙子刚刚杀了人,但是混杂地震里面,他逃脱了这场杀人案的判决,于是生活又在继续下去……影片结束了,它给予我们太多的思考,而思考之后,我们面临的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怎么不能拍出这样的影片,我们都在干些什么事情?

  老舍的“自传”

  作家老舍先生曾幽默地写下一篇“自传”:“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未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奋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