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节 兄弟

  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之间的金兰结义,被渲染成千古绝唱。

  《三国演义》开首篇即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似乎,三国是从他们三兄弟的焚香三拜而起。其实,罗贯中如此布局《三国演义》,是在给他的读者的思维下套,宣扬蜀汉帝国的正统地位。

  蜀国灭亡后,陈寿归顺魏国,后又成了晋帝国的臣民。陈寿的《三国志》则以曹魏为正统。按照今天的国际法来评判,陈寿是对的。曹魏代汉,晋代魏,魏和晋才是正统,正如今天的俄罗斯是苏联当然的法统继承者一样,天经地义。到了宋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之际,按照柏杨先生的说法,中国的酱缸文化发展到极致,中国的知识分子彻头彻尾地成了太监和缸蛆,这样,罗贯中却非要以蜀汉为正统,非要把刘备说成伟大、光荣、正确,还要肩负历史的承前启后。

  《三国演义》说刘、关、张三人的结义形式是焚香、跪地、三磕首,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据有的学者考证,秦汉时代,不时兴跪地磕头的拜把子结盟、结义形式,那时时兴的是歃血为盟。

  在《三国志》中,我们倒是经常看到“升堂拜母”这种仪式。吕布与刘备、孙权与周瑜、吕蒙与鲁肃都有过这种仪式。古代妇女是不见外人的,如果请母亲在厅堂接见来宾,或把朋友、同事带入内室见自己的妻眷,表示彼此之间剖肝沥胆,生死相托,也就成为自家人了。这也算是结拜的一种形式吧。

  刘备起兵时,可能也搞了歃血为盟之类的宣誓,几兄弟可能也喝了血酒。但正史上查不到刘备与关羽、张飞两人磕头结拜或三人升堂拜母的记载。

  《三国志·先主传》:“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意思是说,灵帝末年,黄巾大动乱,各个州郡纷纷组织地方武装。刘备率领其部属、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有功,升迁为安喜县尉(相当于现今的县公安局长)。提示刘备起兵之初,关、张出力甚微,无足轻重,出死力的主要是邹靖。

  《三国志》的记载又令人费解。这里所谓的“义兵”,就是非正规军、非国防军,属于民团之类的地方武装。灵帝末年,曹操即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校尉应该是正规军的中级军官,刘备这个卖草鞋的个体户,刚起兵时手下哪里来的“校尉”?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有一段:“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应为刘虞)……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随即出榜招募义兵。”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述,刘备投军,即是参加邹靖出面组织的民团队伍。

  黄巾起义爆发后,刘虞命邹靖出面组织民团。刘备最初参加的,就是邹靖出面组织的民团或叫保安团。这个保安团长应该是邹靖,刘备只是邹靖手下的一个小头目。按照这种说法,刘备的“起兵”就不叫起兵,应该叫“从军”。“起”是带头,“从”是跟随。

  看来,刘备起兵之初,到底跟谁干,带谁干,《三国演义》的记述要比《三国志》的记载合情合理一些。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关)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相为治理侯国的行政官,相当于郡太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座,伺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字益德……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因为刘备的传记少有他们三人感情交往的记载,我们把关羽和张飞的传记串联起来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会全面一些。上面摘录《三国志》关羽、张飞传记中的原话,可以做如下理解:

  第一,关、张二人年轻时“俱事先主”,即年轻时便投奔了刘备,跟随刘备闯江湖。但刘备起事之初,关羽、张飞只不过是普通战士。直到刘备成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才当上了别部司马。这个别部司马,拿今天的话来说,是个独立团长、独立营长之类的干活。也就是说,刘备的部队是没有编制、没有预算、不发军饷的地方武装力量。

  第二,张飞对关羽“兄事之”,提示关、张二人已结为兄弟。“兄事之”的“事”是侍奉的意思,与“俱事先主”的“事”含义是不同的。张飞“兄事”关羽,是指张飞把关羽当兄长。这里的“事”,可不像今天酒桌上酒酣耳热之际的称兄道弟,那是有礼节、有规范、有义务的。与张飞“兄事”关羽不同,关羽、张飞“俱事先主”,并没有指明他们以什么特定的身份“事”先主,那就是一般的“事”,即他们兄弟俩追随刘备,跟着刘备闯江湖。

  我的这个说法,陈寿可以作证。《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意思是说,刘备十五岁的时候,他老娘让他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追随前任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学习……公孙瓒最是与刘备处得来。公孙瓒年长,刘备把公孙瓒当兄长侍奉。

  张飞对关羽“兄事之”;关羽和张飞“俱事”先主。刘备“以兄事”公孙瓒;刘备、刘德然、公孙瓒“俱事”卢植。同样是陈寿说的话,如果关、张“俱事”刘备是结拜关系,那么,刘备、刘德然、公孙瓒“俱事”卢植,岂不是刘备、刘德然、公孙瓒这三个学生也与他们的老师卢植结拜成了兄弟?

  第三,“先主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如果刘备与关、张二人结为兄弟,拿今天的话来说,他与关、张二人之间就是民事法律上拟制的血缘兄弟,就不应该说“恩若(像的意思)兄弟”。提示刘备与关、张并未结为兄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第四,“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而稠人广座,伺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里的“侮”是轻慢、瞧不起的意思。谁瞧不起谁?当然是别人瞧不起刘备。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刘备初起兵时,没兵,没权,没地位,被别人瞧不起。在公众场合,关、张二人总是伺立刘备左右,为刘备掼派头,抬轿子。看来,刘备是很懂得炒作的,关、张也配合得相当默契,兄弟三个颇懂得商业操作。

  第五,《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公孙)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吕布辕门射戟时说过:“玄德,布弟也……”刘备游学京师时,曾与公孙瓒同学于名儒卢植门下,对公孙瓒“兄事之”;在徐州争夺战中,吕布曾短暂依附过刘备,吕布引刘备入内室见过自己的妻眷。

  刘备与吕布、公孙瓒的结拜关系,正史尚予以记录,如果关、张两人与刘备之间存在“兄事之”之类的关系,有过结拜兄弟的仪式,《三国志》更应该明确记载吧?

  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即关羽与张飞结拜为兄弟,他们与刘备没有结拜关系。关、张作为一个整体,投靠刘备,可能在感情上、利益上、实力上带有一点玩平衡的意思。当然,老古姑妄言之,诸君姑妄听之。

  根据我的划分标准,如果刘备与关羽、张飞结拜为兄弟,他们三人之间就是准血缘;如果关羽、张飞结拜,而刘备与关羽、张飞未结拜,那么,关羽、张飞之间是准血缘,刘备与关羽、张飞两人之间则是类血缘。

  我认为,刘备需要的,也是他善于经营的,是类血缘。刘备是立志要创一番基业的甚至要当皇帝的,类血缘既可以像水泥浆一样,把砖头粘在一起,构筑帝国大厦,又不至于侵蚀房屋结构。准血缘则像强力胶,粘上去就拆不开。

  终其一生,刘备与关羽、张飞之间的类血缘,始终不渝,类血,而浓于血。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徐州,击败刘备,掳其妻小及关羽。曹操封爵位,拜官位,赐金钱,给美女,使尽一切手段,想尽一切办法,关羽就是不动心,不动摇。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封金挂印,带着嫂嫂、侄女,绝尘而去,在民间和文艺作品中,演绎出一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的千古绝唱。

  曹操为什么放下身段,不惜血本,极力笼络关羽?

  世人都以为曹操爱惜人才,因为关羽实在是太有能耐。固然,曹操爱才的因素存在。我倒认为,曹操笼络关羽,分化瓦解刘备的成分要多些。

  关羽的确是不错的一员战将,连曹操的主要谋士程昱也认为“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但此时曹操身边,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张辽、徐晃、于禁、李典、乐进等等,都是不世出的名将,多一个、少一个关羽,无关大局。何况,关羽并不像世人印象中的那样能征善战,不过是借助赤兔马的爆发力和速度,在战斗中搞一些突然袭击而已。

  倒是刘备这边,此时,“曹公尽收其众”,左将军已成光杆司令。其核心成员关羽已降曹,张飞已走散,身边只有糜竺、孙乾、简雍等几个文人,落荒而逃,走青州,奔冀州,投了袁绍。如果关羽铁心跟了曹操,张飞随刘随关,还是落草为寇,尚在三可之间。张飞跟关哥走或当山大王的可能性恐怕要大些。

  曹操是铁定不会放过刘备的,刘备也铁了心要与曹操决裂。因为,在公元200年的“董承谋反”一案中,即使刘备没有参与其中,也受到曹操的高度怀疑,曹、刘之间是注定不共戴天的。曹操要杀刘备,没有理由,没有证据。何况,刘备早已溜之大吉。曹操“除掉”刘备的最好办法,就是挖刘备的台柱子,让关羽死心塌地地跟随自己,而不回到刘备身边。

  上文说过,关羽、张飞肯定是结拜过的,张飞还曾被曹操封为中郎将。如果关羽不回到刘备阵营,张飞又跟关羽走,说不定,人到中年的刘备就此玩完。刘备脱离袁绍到汝南(河南省东南部)时,只带了赵云和赵云手下的几百军兵。没有了关羽、张飞,刘备到了荆州,刘表也不会厚待他,诸葛亮也不可能追随他。关、张的离落是刘备一生真正的生死关头。

  刘备是否参与公元200年的“董承谋反”案,史无定论,但刘备已成曹操的嫌疑犯,刘备彻底地跟曹操分道扬镳,则是肯定的。刘备是个不甘人下的英雄,是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曹操欲除之而后快。曹操的分化瓦解策略,够辣够狠,意欲不露声色、手不沾血而扼杀一英雄,除去一对手。可惜,高明的曹操未能如愿。

  如果关羽降曹而不回归,还有会有此后的刘备么?还会有蜀汉帝国么?这个“如果”是很有些悬念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个有点意思的问题:从人事角度看,三国的局面,是刘备造成的,还是关羽造成的?蜀汉的缔造者是刘备,还是关羽?

  可以说,没有关羽降曹后的回归,就没有刘备后半生的事业,也就没有此后的蜀汉帝国和所谓的三国。有意思的是,十八年后(公元219年),襄樊一战,就是这位关老弟,弄丢了刘备的“荆州”,使刘备和诸葛亮两路北伐的理想成了泡影,最终注定了蜀汉灭亡的命运。对刘备和蜀汉帝国来说,真的是成也关羽,败也关羽。

  说到刘、关、张,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说。那就是,他们三个是否参加了关东联军讨董卓。

  这还是个问题么?全国人民都知道,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不是轰轰烈烈,言之凿凿么?

  董卓的都督华雄,是被孙坚干掉的,罗贯中把功劳记载关羽头上,史有定论,且不去说他。

  至于三英战吕布,我怀疑是罗贯中酒醉后的挥毫泼墨,而不是虎牢关前的真刀真枪。《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没有刘、关、张参加关东联军讨董卓战役的任何记载。《三国志》中刘备、关羽、张飞本传中,也没有他们兄弟仨参加此役的蛛丝马迹。

  陈寿是个很公道的历史学家。参加关东联军讨董卓,那是何等光荣的事。如果刘备兄弟确实参加了的话,即使没有什么战功,陈寿在他们的传记里也会隆重地描绘一番,至少是轻描淡写地带上一笔。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刘备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公元194年,以平原相的身份率军救陶谦,陶谦死后刘备任徐州牧。上述这段《三国志·先主传》里的文字是刘备公元184—公元194这年十年间的简历,陈寿写得相当简练,对刘备任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的经历都没有标明年份。

  袁绍抢夺韩馥的冀州牧一职是在公元191年,即关东联军讨董卓的次年;公孙瓒任命他的三个部将严纲、田楷、单经分别为冀、青、兖三州刺史,也是在关东联军解散之后。也就是说,刘备在高唐令任上被黄巾余部驱逐的时间,是在关东联军解散之后。

  反过来说,关东联军讨董卓时(公元190年),刘备在高唐令的任上。高唐县属青州的平原国(今山东省西北部),作为地方官,一个县令离岗,带几个兄弟千里迢迢去参加什么讨董卓,是不可思议的。

  何况,县令的手下是没有军队的,只在刘备投奔公孙后,才当了个别部司马,带了个独立团,手下才有了一个地方团队。就是这个地方团练,也属于公孙瓒,因为刘备是公孙瓒的别部司马,而公孙瓒是没有参加关东联军的。

  刘备真正拥有军队,是做了平原相(相当于郡太守)后,这时是关羽和张飞给他当别部司马了。所以,公元194年的时候,援陶谦后就留在了徐州,可以不听田楷的调遣,不再回公孙瓒的身边。

  关于刘备参加关东联军讨董卓,我的意见是。

  一、刘、关、张没有参加此战役,罗贯中为刘、关、张伪造履历的嫌疑很大。

  二、即使参加了此战役,也没有什么三英战吕布,那是罗贯中为刘、关、张虚报战功。

  三、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刘备跻身并端坐于各路诸侯之间,关羽、张飞屹立于刘备身后,关羽直接向袁绍请战等情节,统统都是胡扯。即使刘备参加了讨董战役,即使袁绍他们看在刘备皇族身份的分上,让刘备参加联军最高军事会议,会让关、张两个上等兵与会么?这明显是违反组织原则和保密规定的嘛。

  作为小说,罗贯中哪怕弄出一个猪八戒大战霍元甲的情节来,也无可厚非,而且会相当得好看。但作为历史,读史者多个心眼的好,不要把文学和历史混为一谈。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