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一死,《三国演义》就不好看。总共一百二十回的皇皇巨著,罗贯中将诸葛亮死后的三国剧情,仅用十五个章回的篇幅,匆匆交代过去,草草收场了事。似乎,三国历史,是刘备的三国史、诸葛亮的三国史。
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罗贯中是刘备和诸葛亮的超级粉丝呢。
在我看来,三国的故事,曹操死前的那一部分好看。曹操、刘备、孙权等等,打来打去,打得再没有水平,也打出了一个三国。袁绍、吕布、公孙瓒,打来打去,打得再没有水准,也打了几场闻名的恶仗。
三国故事,唯独不好看的部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国掌权的十二年中,那些断断续续、虚虚实实的北伐,看了让人堵心;诸葛亮劳心伤神、呕心沥血,为虚无缥缈的理想而战的无奈,看了让人泄气。三国的故事,诸葛亮死后的那一部分本来也应该是好看的。司马懿父子打来打去,打得再无赖,打得再没章法,毕竟打掉了三国。问题是,罗贯中偏偏要让司马懿的历史不好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真正主宰三国历史的,除了曹操,就是司马懿父子;刘备、孙氏兄弟,多少还掺和了一些三国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呢?一边去。没有他,蜀国照样建立;没有他,说不定蜀国还可以晚几年灭亡。
我们现在来看看,重演曹操历史大戏的这个名角:司马懿,还有他的两个儿子。
司马懿没有曹操幸运。至少,曹操是忠臣奸臣、英雄奸雄的问题,全国各族人民还可以讨论一番,折腾一阵,满天的口水可以替代人工降雨,缓解旱情。曹操还可以在阴间地府看看热闹,偶尔冷笑几声,或者痛苦一阵。
如果请什么零点公司调查一番,问问普通民众,司马懿是忠臣还是奸臣?是英雄还是奸雄?调查结论会毫无悬念地高度一致:司马懿是奸臣、奸雄,而且还是奸人,而且……还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直至诸葛亮死后,仍然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三国演义》里,不是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的故事么?
司马懿知名度很高,可美誉度很低。
近代著名历史学者吕思勉先生写了一本《三国史话》,其中一章叫做《替魏武帝辩诬》,情真意切地、苦口婆心地、甚至脸红脖子粗地为曹操平反昭雪,辩诬正名。只要谁说曹操的一句坏话,他老人家就生气,就跟人家急。此书紧接下来的一章是《从曹操到司马懿》。老先生继续替魏武辩诬漂白,还要拉上一个垫背的——司马懿。
吕先生说:“从魏武帝到司马懿,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局,也可以说中国的社会风气,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以后,封建的道德,就澌灭已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
按照吕先生的观点,司马懿是狡诈凶狠的武人的代表,曹操则似乎是文明和博爱的集大成者。在吕先生看来,曹操是封建伦理的继承者,发扬光大者。司马懿是封建伦理的破坏者,封建政治道德的毁灭者。中国封建道德的沦丧,司马懿该负全责。一句话,曹操该上天堂,司马懿该下十八层地狱。他不仅篡夺了曹氏孤儿寡母的万里江山,还撕毁了封建统治的温馨面纱——封建统治的纲常伦理。
我有些想不通的是,吕先生为何对曹操如此厚爱有加,对司马懿竟如此大张挞伐。
在民间就更不用说,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有点文化的人,或听过三国戏的文盲都知道,司马懿这个人,不仅无赖、无能,还彻头彻尾地没有出息。公元234年,诸葛亮带了十万大军,对曹魏帝国进行第五次攻击,司马懿率兵抵抗。诸葛亮三番五次地挑战,司马懿像缩头乌龟似地不敢出来。甚至,诸葛亮叫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衫,司马懿还是不敢应战。你说司马懿窝囊不窝囊?
事,是这么回事;话,却不能这么说。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去说,同一个人从不同侧面去说,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三国演义》以文学的形式,记载了三国的那一段历史,相当一部分还是历史的真实。但是,哪怕是历史的真实,《三国演义》里的话,是罗贯中说的。罗贯中说的话,总是包含着他自己的情感、观点,难免有意无意地诱导甚至误导读者的思维、判断。
笔杆子杀人,不露痕迹不见血。难怪历史上的那些杀人如麻的赳赳武夫,对付笔杆子,要么利用,要么咔嚓。
既然后世之人用司马懿的“怯战”,来衬托诸葛亮的能征善战,我们就拿这两个对手、对头来做一个比较。比思想,比品德,比作风,那是很难比较的,因为缺乏客观标准。那就比能力,因为能力表现在过程,更表现为结果。
诸葛亮前四次北伐,其对手是曹魏帝国的大将军曹真。公元231年,曹真去世,司马懿接替曹真,成为曹魏帝国的西方屏障,也就是诸葛亮的对手。
诸葛与司马,就要鸣锣开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