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节 智慧

  司马懿的智慧,表现在对于敌我双方形势的研判。既然你诸葛亮寻求野战、决战,寻求各个击破。那么,我在险关要道挡住你,用我的时间耗你的粮食;我用大兵团固守,化解你的攻势,让你无法各个击破。等你的粮食吃完了,乖乖地收起作战地图,卷铺盖走人。公元231年的祁山之战,张郃出奇兵袭击祁山南营,被魏延打得大败。蜀军撤退时,张郃追击蜀军而阵亡,都用血的事实说明司马懿坚壁清野、闭关不战的正确。

  司马懿的战与不战,是智慧的问题、策略的问题,而不是勇气的问题、荣誉的问题。古今中外,官方民间,却一致认定,司马懿是怯而不战。

  《晋书·宣帝纪》(司马炎称帝后,追封他的爷爷司马懿为宣帝)在结尾处,给司马懿做了一个评注,其中说道:“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反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作者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懿百日平定辽东,半月消灭孟达,外断内决,雄才大略,不愧是世之良将啊。可是,与诸葛亮对仗的时候,却偃旗息鼓,毫无斗志,直至诸葛亮送来女人衣衫,才被激起一点羞耻之心。然而,还要假惺惺地千里请战,请来的是皇上不许出战的尚方宝剑,徒然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本来,蜀兵勇武比不上魏军,魏军以逸待劳,司马懿若有勇气干他几仗,打败蜀军,建功立业,是显而易见的。不幸的是,司马懿反而闭军固垒,不敢出战。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惧怕蜀军的实力;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疑神疑鬼,吓得掉头而逃。如此作为,可不是良将之道啊。

  《晋书》这段话的言下之意,跟诸葛亮相比,司马懿也就算不上什么真正的良将了。

  后世的历史学者论及司马懿时,多以《晋书》的评价为标杆,得出司马懿怯战、司马懿不如诸葛亮的结论。

  司马懿真的是因怯战而避战?因惧怕诸葛亮忍受奇耻大辱么?

  蜀军每次北伐,刚到敌国领土的时候,肚子填得饱饱的,斗志昂扬,锐气正盛,看起来确实有点可怕。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攻祁山南营的失败以及追击蜀军时的阵亡,证明蜀军是有野战战力的,这也是事实。

  怕不怕只是浅层次的问题,就算司马懿怕诸葛亮,又怎么样?什么都不怕,未必是真豪杰;有时候知道怕,未必不是大丈夫;韩信还受过胯下之辱。深层次的,真正有意义的,是理念问题。

  从理念上看,《晋书》“以此争功,其利可见”中的“功”,与司马懿心目中的“功”,肯定是不同的概念。从字面上看,“功”是指战功。究其实,《晋书》作者以及后世之人所说的战功,是战斗效果。司马懿心目中的战功,是指战役甚至战争效果。

  具体来看,论将领、人数、战力,司马懿手下的军队绝不会亚于诸葛亮的北伐军。司马懿忍受奇耻大辱,不痛打蜀军一场,涉及作战意图和作战目标的问题。

  此时的吴、蜀两国,已结成牢固的联盟,两国都在竭力(不是极力)扩张,甚至在地图上瓜分了曹魏帝国的版图。曹魏帝国的国策,是从长安、襄樊到巢湖三点一线的固守,并积蓄力量,伺机消灭两个敌手。对于司马懿来说,只要能守住关中,就达到了作战目标。

  这时的司马懿,跟一千八百年后的我一样,早已看透了诸葛亮所谓的北伐,只是莫名其妙的折腾。那就让他折腾去吧,既然能达到作战目标,又能让敌人穷折腾,死折腾,何乐而不为呢。我自安如磐石,你要拿一篮篮鸡蛋来碰,随你吧。送女人衣衫这样的小把戏,对付村妇匹夫还可以,我老司马是什么人?

  至于司马懿顶不住部下的压力,向朝廷请战,只是对魏军主战派将领玩的一个障眼法。这一点,连诸葛亮的学生姜维都看得明明白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役一旦开始,哪次战斗打与不打,何时打,如何打,打到什么程度,根本就用不着请示朝廷。辛毗来到司马懿大营以后,以皇帝全权特使的身份,手持尚方宝剑,制止将领们的激愤行为,也只不过是与司马懿演的一出双簧。

  一句话,诸葛亮爱打你打去,俺司马懿不打,吃饭、喝酒、看书、睡觉。

  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倾巢而出,不同寻常。到达前线后,求战的心情不是一般的急切。在国际上,各国政要包括司马懿在内,都认为诸葛亮是个谦谦君子。这次,诸葛亮竟然用女人衣衫来羞辱他的对手,司马懿可能从诸葛亮这个反常的行动中,嗅出蜀军大营中的一丝不祥气味,这就更加坚定了他闭门不战的决心。

  所以,当蜀军的使者送来女人衣衫的时候,司马懿不仅没有勃然大怒,喝斩来使,反而心平气和地招待使者喝酒聊天,和蔼可亲地与使者进行亲切友好的交谈,开口闭口不谈军事,只问诸葛丞相的饮食起居情况。使者说,俺们丞相起早摸黑,日理万机,辛苦得很,士兵二十板以上的军法处置都要亲自定夺,而每天食不过三升。司马懿不禁感慨,诸葛亮事烦食少,岂能长久。

  诸葛亮听了使者的报告以后,也不禁感慨,知我孔明者,只有司马懿啊!只有当时的司马懿也许了解蜀军北伐的动机和诸葛亮内心的痛苦。从相关情报来看,司马懿很可能已得出一个结论:诸葛老弟快玩完了,诸葛亮玩完后的蜀国,就更没得玩了。那就干脆抱定一个宗旨:不打,再睡几觉。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进行稀里糊涂的北伐,求战而不得。求战而不得,就用女人衣衫羞辱司马懿,司马懿偏偏不上当。诸葛亮了解自己么?了解司马懿么?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寻求野战、决战,却偏偏深沟高垒;诸葛亮用激将法诱使自己出战,面对奇耻大辱,却泰然处之,并借用最高权威化解将士们的激愤。

  司马懿预感到蜀军的北伐和诸葛亮的生命已是强弩之末,安然等待蜀军失去最高统帅后的撤退。可以说,司马懿是真正的智而明。

  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至少,司马懿这一招,算是不战而退人之兵吧?

  什么叫智慧?明目标,察形势,度人心,这就是智慧。

  后世之人,尤其是不少的历史学者,认为司马懿的不出战,是怯弱,是害怕诸葛亮,是司马懿被诸葛亮吓破了胆。

  依我看,司马懿的不出战,并不是被诸葛亮吓破了胆,倒是诸葛亮被司马懿气破了脑血管——脑溢血,或被司马懿气闭了心血管——心肌梗塞。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让诸葛亮不费一枪一弹,气死周瑜,骂死王朗(这两件事都是罗贯中的杜撰),诸葛亮的唇枪舌剑,气势磅礴,令人心仪。

  这一次,诸葛亮被司马懿气死,诸葛亮的粉丝们当然不甘心,不仅不说诸葛亮被司马懿气死,反而要振振有词地说,即使死了的诸葛亮也把司马懿吓得落荒而逃,司马懿不是被吓破了胆么?《晋书》的作者更是有意思,说司马懿与别人作战,堪称世之良将;而与诸葛亮对垒,就有失良将之道。明眼人一看便知,《晋书》作者的醉翁之意,在于扬诸葛贬司马。

  在与诸葛亮的两次军事对抗中,司马懿对自己的战役目标很明确。这个时候的曹魏帝国,在积蓄力量,伺机消灭两个敌国,处于守势,并没有进攻蜀国的军事意图。

  司马懿的军事目标和任务,是不让诸葛亮占领长安。在军事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司马懿对自己该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也很明确,那就是等待诸葛亮粮尽退军,甚至在等待诸葛亮的死亡。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蜀军的战力,司马懿了然于胸,成竹在胸。

  司马懿刚到长安时,他的弟弟司马孚对战局很是担心,给司马懿去了一封信,司马懿在回信中说,诸葛亮志向远大而不察形势,谋划多多却缺少决断,穷兵黩武却不知随机应变。虽率十万大军而来,却已在我的算计之内,打败他是毫无疑问的。

  司马懿并不是什么轻浮之辈,不可能在家信中对自己的弟弟吹什么牛皮。司马懿对弟弟说的家常话中,透出他的深沉机智以及对形势的洞察、对人性的体悟,丝毫看不出对战局的惶恐,对诸葛亮的惧怕。如果有必要,司马懿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也是敢出手的。

  司马懿可谓是诸葛亮的知己。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碰到这样的对手,应该是死无憾恨的了。不过,诸葛亮的心胸的确比较宽广,不至于临死前说出“既生亮,何生懿”这样令人气短的话来。

  学者们也可以找出诸葛亮的确厉害的证据来,而且要司马懿亲口说出来。《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死后,北伐军内讧之后班师回朝,蜀军退军后,司马懿检查诸葛亮留下的行军布阵的后勤设施,感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请注意,在这里,司马懿并非说,诸葛亮是天生的将才;而是说,诸葛亮是后勤管理的天才。司马懿是在察看诸葛亮留下的后勤设施后,才说这番话的,当然说的是诸葛亮的治军(而非布阵)之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交手的时候,早早就作出了总结。

  拿现在的话来说,诸葛亮做个国务总理,比当总司令合格得多。诸葛亮即使到军队干活,最好的职务是参谋长或联勤司令;做总司令,是勉为其难的。

  诸葛亮的打仗,避开目标错乱、宗旨离散以外,就其作战方法而言,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性。当然,我这样评价诸葛亮,很多人会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诸葛亮的神谋鬼算,是罗贯中晚上喝了点小酒,睡不着的时候想出来的。诸葛亮轰轰烈烈的战争,是罗贯中在纸上挥毫泼墨帮他打的。当然,诸葛亮的功劳也不能只归于罗贯中一人,后世之人也添了不少油,加了不少醋,出了不少力,费了不少劲。

  七擒孟获,不过是收服了边远山区里的几帮叛乱山民。五次北伐,真正动真格的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第一次,街亭大败,损兵折将,斩了爱将马谡,自己连降三级。第五次,司马懿睡大觉,诸葛亮赔了老命又折兵。第四、第五两次北伐,与司马懿近距离接触的结果,就可以看出到底谁厉害。

  从文学的角度,情感可以掩盖事实。从历史的角度,事实胜于雄辩。

  司马懿这个人,可以说是出将入相,文武全才;文理兼修,上下通透;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能做联勤部长,能做参谋长,更能做总司令,理民行政,也不在话下。

  司马懿中青年时代,干过相当于地方政府财政局长、人事部司长、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曹操时代)、国务院秘书长(曹丕时代)等一系列职务,深得上级赏识,处处表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

  在行政管理方面,诸葛亮琐碎繁杂,不得要领;司马懿抓大放小,纲举目张。诸葛亮是行政管理人才、参谋型人才;司马懿是综合型人才、统帅型人才。

  概而言之,比行政能力,诸葛与司马之间,各有所长。比政治能力,司马懿隐忍狡诈,伺机而动,诸葛亮稍逊一筹。比军事能力,尤其是比综合能力,诸葛亮可以跟司马懿比,但只能作对比,不能作类比。

  司马懿的作战,是独特的,与别人没法比较。司马懿自己进行的不同战役的战法,自己跟自己比,才能充分展示其艺术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