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在群雄并起的混战中,赵匡胤,便是这些英雄中的英雄。在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下,他审时度势,断然兵变,登极称帝,开创了大宋王朝,把中国带入了逐步统一的稳定局面。他以豪侠之气,陈桥兵变旧址把众多的英雄团结在自己身边;又以卓越的军事家的才干,东征西伐,南战北讨,用武力消灭了一个个争雄一方的霸主,结束了五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又一次统一了中国,为这段历史划上了一个句号。在统一全国之后,他高瞻远瞩,以宏大的气魄,钢铁般的手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文治国,军政分开,削弱藩镇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建立任期缺席,削除了地方势力的终身制和世袭制;提倡农业,鼓励农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农业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注意培养人才,健全了科举制度,大兴学校,尊重知识;注意发展文化事业,组织官员编纂重要典籍,出版印刷,使宋代的出版事业进入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整顿吏治,严法峻刑,处置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高官,使社会迅速从乱到治,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仅医治了国家数十年的战争创伤,也为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军人出身的封建帝王。赵匡胤恢复了自王莽以来不流血政变的优良传统,他在有保留地执行了“刘裕法则”(这个法则就是篡夺者在剥夺受害者的皇位之余顺带剥夺其生存权)后将之彻底废除。在过河拆桥方面,赵匡胤也比汉高祖和明太祖所做的温和且高明得多。那两位需要用刀子才办到的事,他陛下一杯酒就解决了。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个武夫出身的皇帝成功地改造了势力强大的士大夫阶层,他主动让渡了一部分统治权力,从而赢得了士大夫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百分之百的忠诚。这种统治阶级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只有汉武帝独尊儒术可以与之相媲美。皇帝从孤独的政治偶像嬗变为士大夫的精神象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意味着皇权获得了士大夫的永久支持,王莽曹丕刘裕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赵匡胤还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少年狂放不羁,颇有几分纨绔子弟的味道;及长,因得罪朝廷,干犯龙颜,被迫浪迹天涯,因此又有点儿流浪汉的成份。这个流浪汉后来居然当上了皇帝。据《宋史,太祖本纪》等史料记载,其籍贯是河北“涿郡”人;其祖赵广汉,汉昭帝时,“少为郡吏,州从事……迁京辅尉,守京兆尹”;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曾为禁卫将校,后任石晋“侍郎”,北汉“司空”之职,从以上家世来看,显然是世家出身;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据杨文公《谈苑》记载:太祖生洛阳夹马营,生之夕,光照一室,胞衣如菡萏,营前三日香。至今人呼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据《宋史》记,宋太祖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宋太宗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出生时,“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间巷闻有异香”(《宋史·太祖本记》)。
赵匡胤降生的时候,大唐帝国早已灭亡了二十年,此时,诸侯割据称雄,军阀混战不休,进入五代乱世之秋,各军阀势力之间互相进行着征战讨伐,各种势力的内部也不断上演篡杀夺位的闹剧。后唐庄宗李存勖还没当上几年皇帝,就被他的养子李嗣源发动的政变推翻了。当初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因受庄宗的赏识,而被提拔为飞捷指挥使的,所以从此官运不佳,郁郁不得志。此后朝代更换两次,皇帝更迭五人,赵弘殷官职未得升迁。赵匡胤的家庭,并没有为赵匡胤安排下锦绣前程。到了赵匡胤二十一岁时,就连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赵匡胤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眼见不能依靠父亲谋取前程,便辞别父母和成婚三年的妻子,离家外出闯荡。
赵匡胤离家后,一路南下,穷困潦倒,受了许多白眼和冷遇。他曾投奔父亲昔日的同僚王彦超,希望能谋一官半职。王彦超看到赵匡胤落魄的样子,竟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了他几贯钱,便把他赶走了。赵匡胤无奈中拿着这几贯钱去赌博,哪知手气竟是出奇地好,盘盘皆赢。当他满心欢喜地拿钱离开时,那些红了眼的赌徒却欺负赵匡胤是外地人,一拥而上,将他按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抢了他的钱财之后扬长而去。
两年的流浪生活颇为艰辛,但却磨练了赵匡胤的意志,也开阔了眼界。一日,赵匡胤到了襄阳一所寺庙里。院中住持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方面大耳,虽风尘仆仆,却难掩富贵之相,一身不起眼的装束,却透出英伟之气,又见赵匡胤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劝赵匡胤北上。南方地区相对较稳定,而北方却是战乱频繁,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接受了住持的建议,便骑着住持送给他的驴北上。
赵匡胤到了邺都后,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乾祐三年(951),郭威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是为周太祖。赵匡胤因战功被升为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周太祖的养子、开封府尹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做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周太祖无子,柴荣是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到了未来皇帝的门下,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游彪:《正说宋朝十八帝》,中华书局2005年11月。
郭威在位只有三年零半个月就病死了。公元954年,周太祖的养子柴荣即位,称为周世宗。公元956年(后周景德三年),赵弘殷与赵匡胤分典禁兵,父子成为周太宗柴荣统一北方的得力助手。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说一日赵匡胤到了南京高率庙,见庙堂卜的香案之上有一竹筒盛着竹杯茭,遂取下来卜占一下自己将来的名位。古谓竹茭一俯一仰为圣茭。连占数卦,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皆不应。赵匡胤甚为疑惑,无意之中负气说道:“过此,则为天子乎?”一掷,果得圣茭。
其实,如果日后没有陈桥驿兵变,宋太祖赵匡胤没有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就自然没有什么“双龙潭双龙出世,陈桥驿圣茭显灵”了。
周世宗在位六年,赵匡胤随其统一关中地区、淮河流域,北伐契丹,立了不少战功,被提拔为殿前都点检。从此,赵匡胤掌握了后周的军事大权。他兼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防务。
赵匡胤在辅佐周世宗的六年时间里,声望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罗织的心腹也越来越多。六年来,赵匡胤在禁军和藩镇中结拜了义社十兄弟,其中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等;在自己的幕府内,又招收了赵普、王仁瞻、楚贻辅、李处耘等一伙谋士、心腹。
后周末年,后周世宗去世,只有七岁的恭帝柴宗训即位,由于年纪尚轻,大权当然操纵在老臣的手中,正当此时,镇州、定州传出契丹入侵的消息,宰相范质、王溥通过小皇帝柴宗训未经核实就仓促派赵匡胤统率禁军北上抵御。与此同时,京城开封盛传:“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检为天子。”要知道,在后周建立之前,后汉内部发生了冲突,汉隐帝刘承佑杀了不少大臣,他也怀疑郭威造反,把郭威留在东京的家属也全部杀害。刘承佑还密令郭威部下杀死郭威,郭威一怒之下带兵打进京城,自己做了皇帝,号为后周。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做皇帝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所以,他成了后周禁卫军的一名军官。从郭威武装夺取皇位这件事中,越匡胤受到了启发:要做大丈夫,手中必须掌握军权。赵匡胤在后周太祖郭威的禁军中兢兢业业,干得非常出色。周太祖的禁军由赵匡胤、张永德二人掌管。
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夺取政权,周世宗提升官职低微的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并使之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赵匡胤接受周世宗的旨令,从军队之中精选出一些精悍的壮士,编为殿前诸班,作为皇帝的宿卫亲军。张永德和李重进手中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显德六年(959),周世宗率军讨伐契丹北征时,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显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张永德,但周世宗还是起了疑心。御驾抵达澶州时,澶州节度使兼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前来探视。张永德婉言进谏道:“如今天下未定,我朝根本空虚,四方藩镇多半幸灾乐祸,只望京师有变,可从中谋利。眼下澶、汴相去甚远,陛下车驾若不速归,只怕导致人心不稳,愿陛下详察,早日还都才是!”周世宗怫然不乐,不免想起那块方木题字,他暗想当年石敬瑭本为唐明宗李嗣源女婿,后来篡唐立晋,如今张永德也是娶了长公主,难道我周家天下,也要被他篡夺去么?后来北征途中,周世宗染病,只得回京。病危时,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心想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格外担心张永德发动兵变。于是,世宗解除张永德都点检之职,换上了自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晋升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那块木牌,显然是赵匡胤为除掉张永德而耍的阴谋,目的是为掌握禁军最高指挥权。周世宗万万没有想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正是这个新任的“点检”。赵匡胤一箭双雕,既除去了一只拦路虎,还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
除去张永德后,便轮到李重进。李重进缺乏政治家的远见,他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势力。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年幼,大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名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不久,在赵匡胤和他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最终实现了从流浪汉到皇帝的梦想。游彪:《正说宋朝十八帝》,中华书局2005年11月。
赵匡胤画像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
再看侍卫司系统。在这一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李蒙:《帝国的黄昏》,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5月。
赵匡胤自任殿前都点检后,掌握了后周最重要的军权,许多禁军将领也都是赵匡胤的亲信。周世宗一死,后周就没有任何人的势力可以同其抗衡了。五代时期谁有兵权,谁就有做皇帝的资本。在周世宗壮年突然病死所出现的那种“主少国疑”的动荡气氛中,赵匡胤夺取政权就势在必然了。
人心浮动之下,一场早已策划好的兵变便迅速上演了。
公元960年元旦,人们正沉浸在欢庆祥和的佳节气氛中,急报传到后周首都开封,说是割据山西的北汉会合契丹向后周发动进攻。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即刻派赵匡胤率军前去抵御,这就给赵匡胤发动政变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时机。当时,人们依然记得,10年前,河北边境入报,契丹犯边,当时身为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率大军北征。当军队抵达澶州(河南濮阳)时,郭威忽然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建立了后周政权。再加上此前早就流传“点检做天子”之说,人们只觉得眼前之事宛如当年的翻版。因此,当位高权重的赵匡胤奉命北上时,京城中流言四起,到处都流传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城市居民人心浮动,大为恐慌,纷纷作逃难的打算,唯独朝廷不知道情况。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从京城开封出发,当晚抵达距京城四十里的陈桥驿。当大军刚出城门时,有个号称通晓天文的军校苗训指着天上说,他看到了两个太阳在相互搏斗,并对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这是天命所归。这类说法无非是改朝换代之际惯用的伎俩而已,然而,这场煞有其事的谈话迅速在军中传开,军中将士议论纷纷:“当今皇上年幼,不懂朝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抗外敌,也没人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先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
据说当将士抵达陈桥驿,赵匡胤下令安营歇息时,流言越传越盛,这晚有军兵在河边燃起篝火露营,忽见旁边梧桐树上飘下一片黄绢,众人取来一瞧,却见上面写道:“汉唐今何在?承者赵匡胤,小儿多误国,点检做天子。”营中将士更是群情汹涌。
赵匡胤是亲自参加过郭威兵变密谋的人物,深知要拥立他的那些人心里在想些什么。因此,这天晚上,他没有直接赤膊上阵去煽动将兵,而是吃酒装醉睡觉去了,把兵变之事全部交给亲信赵普和赵光义去处理。同时他暗中部署,派亲信郭廷斌秘密返回京城,与心腹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约为内应,一旦大军返京,便由他们打开城门。
赵匡胤赵普在将士中先散布议论,说当今皇帝年幼,将士即使冒死破敌也没有地方去领功受赏,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再出发北征。将土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了,都要拥立赵匡胤当皇帝。这时赵普出面说: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但将士们要长久地保富贵,就必须严守军纪,不得趁兵变剽掠,必须切实安定开封城内的军民。赵普道出了将领“长保富贵”的必要性,取得了他们的赞同,使“兴王易姓”顺利进行。根据宋史的记载:当赵匡胤率军到达陈桥,他喝了几杯酒,睡着了,到了黎明时分,赵光义和赵普率领兵变将士来见赵匡胤。他麾下的一位部将前去叩寝室的门,赵匡胤假装酒醉未醒,慢腾腾地起床,众人对赵匡胤道:“诸将无主,愿立太尉为天子”,然后,二话不说,立即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将黄袍往赵匡胤身上一披,并下跪称呼万岁,赵匡胤即位,是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太宗赵光义陈桥兵变一发动,赵普就派人同开封城内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取得了联系,石守信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马上表示拥立义兄赵匡胤为帝。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之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于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未及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土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此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方知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派赵匡胤出征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得向赵匡胤跪拜,帮助赵匡胤举行禅代的仪式。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因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赵姓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天下,创建了北宋王朝。像这样不流血的王朝更替,在中国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有人说,陈桥兵变乃千古疑案,因为,不是说契丹入侵,赵匡胤才出征的,为何契丹后来没有下文了呢?五代时,后周太祖郭威被拥立为天子,也是将黄旗撕裂暂时披一披,赵匡胤是怎会有事先订做好的黄袍?因此史家怀疑陈桥兵变一事乃是预谋。但无论如何,赵匡胤当上了皇帝,宋的王朝也从这里开始。
“陈桥兵变”被好多人当作历史疑案,在笔者看来却是没有什么可疑的,完全是赵匡胤故意制造的不流血政变。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多半是赵匡胤集团故意散布的谣言,目的就是让赵匡胤能把部队带出去。如果不带出去,在京城直接动手,必然兵戎相见,要死很多人,而把兵带出去,掌握在赵匡胤手里,京城空虚,想篡位就容易了。也不必带太远,否则回来还要多跑路,就在陈桥刚刚好,在那里导演一出“拥戴”戏,就可以开回去了。
这里需要佩服的是赵匡胤的政治谋略。当陈桥驿兵变按计划进行时,但赵匡胤仍不放心。他想到五代一些部将拥立自己做皇帝,一进入京城,那拥立居功的将领们都趁机纵兵大肆抢劫,既失民心,也助长将士们的骄横,统治极不稳定。于是赵匡胤装出被迫披上黄袍的样子,对将士们说:“你们因为贪图富贵而拥立我,就必须服从我的命令,否则,我就不当这个皇帝了。”心想领功受赏的将士都表示愿服从命令。赵匡胤于是下令回师开封,但严禁伤害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对后周的公卿也不得欺凌,国库和民舍一律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诛族。
宋太祖当了皇帝后,首先将后周不服的将领镇压下去,将内部巩固之后,再来便是进行全国统一的大计,五代时期有十国并立,宋朝建立时,南方依有南、后蜀、南唐、南漠、吴越、北漠等国。太祖即位后,开始平定南方各国,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漠后,中国遂统一,结束五代十国纷扰局面。
像陈桥兵变这样的“兵不血刃”的手段在赵匡胤身上还将继续看到。建隆二年二月,宋太祖利用酒宴,邀请五代残余藩镇武行德、王彦超、白重赞、杨延璋、郭从义等人,在酒宴中以软硬兼施的方式使五人自动解除兵权,以上就是杯酒释兵权,自此中央控制了地方的军政,虽然使内乱减少,但是却使得边防不稳定,造成不断有外患,可以说是有利有弊。
宋太祖巧妙地运用这个事件登上了皇帝的位置,固然是属于政变、叛变,但是这件事也符合了“天命”,他不是小人,而是以解救天下苍生为念。
虽然赵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书里都再三声明他是糊里糊涂当上了皇帝,但实际上谁心里都明白,这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本来就是由赵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实策划者们一手导演的。黄仁宇先生说,陈桥兵变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这显示出了赵匡胤的非凡智慧。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从所谓的“点检为天子”传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现又消失的北汉和契丹军队,包括之后以赵光义为首的图谋叛乱者们何时何地行动,都应当是赵匡胤长期准备、预谋多时的严密而成功的政治行为。当然,这出戏的结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赵匡胤的篡位显得名正言顺,一派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气势;另一方面给了后周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们也没有受到太多惊扰和伤害。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出好戏就这样表面上波澜不惊地结束了,这场政变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