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最后的结局——猝亡之谜

  瀛台的中心建筑为涵元殿,殿后为涵元门,门外为翔鸾阁,阁下即木吊桥。殿前为香扆殿,该殿从北面看为单层,从南面湖边看则为两层,名为“蓬莱阁”。光绪住在涵元殿里,太监每天送饭时架起桥板,走到瀛台来,用饭完毕,就抽掉桥板。光绪心情十分忧郁,万般无奈之中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等诗句。冬天三海结冰,从瀛台不通过木桥也可以从冰上到达岸边。据说有一次光绪带了小太监踏冰离开瀛台,被发现后,总管太监李连英立刻下令凿冰,以防光绪离开。光绪十分想念心爱的珍妃,传言他让小太监暗中给珍妃送信,偷偷相会。每到此时,他更加痛恨出卖自己的袁世凯,临死之时,他不言不语,用手在空中写着“斩袁”两字。

  涵元门内东向为庆云殿,殿内挂有一副《宋司马光谕人君用人之道》立轴,跋文是:“光绪丙午(1906)十月上浣录,臣全忠敬书。”还有一些匾额斗方之类,下款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实这都是光绪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可此时,慈禧太后又怎么能让光绪再次亲政呢。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离开了人间。世上的事情竟是如此凑巧,就在光绪病危之际,慈禧也已病入膏肓。但是由于她秉性刚顽,神志却非常的清醒。她感到了光绪帝的病情已显露出危机的迹象时,就已经考虑为光绪帝立嗣之事。她采纳了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的意见,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嗣,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于十月十二日(11月13日)连发三道上谕。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出,也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地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74岁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是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也就由此产生了。在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里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惟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清室外纪》曾有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详知……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原因,则实毫无线索。”

  在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中则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生怕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关于谋杀的具体细节,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龄在《瀛台泣血记》中说:“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来和自己算帐,不如还让自己先下手的好。经过了几度的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近来奴婢听许多人说,万岁爷的身子很不好。’凑某一个机会,他就悄悄地向太后说,语气是非常的狡猾。‘奴婢愿意去瞧瞧他看,或者可以使他的身体好起来。’他这一串说话的深意,当时太后究竟有没有听清楚,实在没有人敢断定了。但为稍存忠厚起见,我们不妨姑且说她因为病中精神恍惚,所以没有窥测到李莲英的真意。就在李莲英说过这一番话的第二天,光绪便好端端地也害起厉害的病来了。当下少不得就召御医进宫诊视,无奈他们谁都想不到其中会有下毒的阴谋。诊下他的脉,一个也说不出是什么病症。只得随便煮一些开胃养神的药让他喝喝,只有光绪自己心里是明白的。他料定必是给李莲英在饮食中下了毒,存心要谋杀他。但李莲英究竟下了什么毒呢?应该怎样才解救的转,他就无法可想了。那时只有一个人是可以救他的,那就是太后。可惜太后到底不曾出来干涉,于是她就在无形中帮助李莲英达到了目的。”

  尽管野史里记载李莲英如何地苛待光绪帝,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李莲英身为太监,他自知是个地位卑下的奴才。他既怕得罪太后,又怕开罪皇帝。因此,他在光绪面前始终是诚惶诚恐的。这是在预留一步。慈禧洞烛其心。为此,李莲英曾一度宠衰。只是李莲英仍像没事儿似的对慈禧示之以忠,才逐渐恢复了原来的地位。总之,说李莲英谋害光绪帝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实在拿不出任何确凿的证据。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袁世凯害死了光绪。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虽然官运亨通,如日中天,但是,他还是有一个最大的心病,即他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尽管袁世凯有作案的动机,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任何有力的证据。因此,不能指实袁世凯是谋害光绪帝的凶手。

  启功先生的回忆里则说:“我曾祖遇到的、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件事:他在任礼部尚书时正赶上西太后(慈禧)和光绪皇帝先后‘驾崩’。作为主管礼仪、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员,在西太后临终前要昼夜守候在她下榻的乐寿堂外。其他在京的、够级别的大臣也不例外。就连光绪的皇后隆裕(她是慈禧那条线上的人)也得在这边整天伺候着,连梳洗打扮都顾不上,进进出出时,大臣们也来不及向她请安,都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里一哭,外边好举哀发丧。西太后得的是痢疾,所以从病危到弥留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候的时间一长,大臣们都有些体力不支,便纷纷坐在台阶上,哪儿哪儿都是,情景非常狼狈。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接着这边屋里才哭了起来,表明太后已死,整个乐寿堂跟着哭成一片,在我曾祖父参与主持下举行哀礼。其实,谁也说不清西太后到底是什么时候怎么死的,也许她真的挺到光绪死后,也许早就死了,只是密不发丧,只有等到宣布光绪死后才发丧。这已成了千古疑案,查太医院的任何档案也不会有真实的记载。但光绪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确是我曾祖亲见亲问过的。这显然是一碗毒药。而那位太医院正堂姓张,后来我们家人有病还常请他来看,我们管他叫张大人。”这无疑是说杀死光绪的凶手就是他的“亲爸爸”——慈禧。但细究原委,这仍然是一种传说,无法证实。

  清宫太监回忆录《清宫琐谈》则说光绪实则死于饥饿。据载,光绪本无大病,诸医开方皆以平和之剂为药,然而,太监们在光绪死前已得到光绪驾崩的消息。当时,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二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绪死前,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他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周某知帝饿急,但实在是没有吃的,就连他本人也三天未进食了。后来,光绪便渐无声息了。不久,醇亲王入见,周报告说皇上已去世,醇亲王用镜子试皇上气息,确信其已死亡,于是匆匆而去。一会儿,皇后赶来探视,随后便把皇上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世。

  由于这些传闻,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的一大疑案。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对光绪病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我们先来看看光绪猝死这一天的情景。根据史料的记载,光绪在这一天已经神志昏迷了,而慈禧还是神志非常清醒,完全没有死亡的迹象,所以说慈禧害死光绪的事情完全是一些人杜撰出来的,但是也就是在那一天,慈禧开始发病。第二天,光绪死去。“上疾大渐”,“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而这个时候,慈禧又连发三道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兼承大行皇帝祧”,“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慈禧在两天内选择了溥仪作为下一任皇帝的接班人。就这样,光绪和慈禧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相继死去,而生前“母子”二人的关系又是那样的对立和微妙,这不仅是清代历史上所未有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所以当消息传出的时候,中外震惊,随后各种评论和猜测也随之而来。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光绪的病已经有8年的时间,死只是时间的问题。况且每次御医给光绪看病的医案都会呈给慈禧。光绪病情的发展状况慈禧是最清楚的了。光绪死在慈禧前面是肯定的了。除非慈禧是个神仙,知道自己的死期。那么,光绪是怎么死的呢?

  小时候,体弱的光绪就没有受到很好的对待,在慈禧的严厉管教下,身心都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戕害。成年后,光绪帝的体质仍未见好转,同时又患上了严重的遗精病及腰背酸沉。光绪37岁时写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经常是无梦不举就自行遗泄,冬天较为严重。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痛,耳鸣现象也近十年。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他的病不断恶化,未见好转,关于光绪的死,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御医曹元恒在“脉案”中写道: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这也就是说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已处于无药可用的严重局面。而在五月初十,御医陈秉钧写的“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的话。七月十六日,江苏名医杜钟骏为皇帝看过病后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

  而拖到九月,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这一年的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已经进入危急阶段,他出现肺炎症以及心肺衰竭的症状。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用宾等几名御医会诊,一致认为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已处于病危状态。并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目前流传最广的是杜钟骏的医案。扬州名医杜钟骏正当光绪病剧,应诏入京,为光绪帝诊疗的若干名医之一,他撰有《德宗请脉记》,记述了他为光绪诊病挽救的过程,综览其所述,与宫廷之光绪医案基本一致,仅录若干内容以印证宫廷医案。

  从杜钟骏所记:皇太后的人说皇上肝郁。皇上的人说自己肾亏。因此,御医之诊疗,回避“肝郁”与“肾亏”诊断与论治。实际上这可能正是光绪病发之诱因。

  “十月十八日臣杜钟骏请得皇上脉象,左部寸尺濡数,右三部沉数带滑,按之无力,咳嗽无痰,动则气逆作喘……为今之计,有虚不能补。实不能攻之难。何者?病经日久,实实虚虚,在在棘手。”周续端:《杜钟骏谈光绪之死》,《纵横》1996年第8期。后来经内务大臣带他去见了六军机大臣,说完后张之洞说:“我等知道就是,不必写即遵照而退”。杜钟骏就在十月十八日诊光绪病后所记医案删去“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这几句话。

  到了十月十九日,光绪已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只能轻轻颤抖。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拖到傍晚,便与世长辞了。

  从这些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光绪去世前八年的档案都记录在案,可以认为,光绪从开始病重一直到他的临终,他的病状演变属于一步步加剧地恶化,并没有特别的症状出现,既没有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迹象,也没有突然暴死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病死。所以也应排除了被慈禧投毒害死的说法。

  光绪的死一直被说得沸沸扬扬,可是慈禧的死却一直没有人评说。在查阅了众多清宫脉案后,笔者看到这么一段:慈禧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这和许多演义小说及传记里面的记载一样,以后得并发症,兼及肝肺等脏腑,以至胃纳减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带病坚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死。有人说慈禧的病,基本上是属于慢性疾病,得病的初期没有什么征兆,甚至在临死的日子里,也没有出现必死的现象。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疲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只是到了十九日这天,她的饮食开始变得不正常。到了二十一日这天,已经不再想吃东西。到二十二日,终于病情恶化。这和光绪的情况完全不同。早在光绪三十四年的三月,光绪的病就已经开始恶化,并且当时的太医们已经束手无策。在光绪死前的五天时间内,太医就已经判断:死数已定。因此,如果说慈禧有怕自己会死在光绪之前的担心,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而如果说慈禧对这些情况不知道,所以对光绪下了毒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御医多,有完整的治疗记录,并不能证明其中就不能作假。当皇上御医的几乎都得是个政治家,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如果以为病历顺溜就没问题,那最好的一个证伪办法就是把清宫保存下来的全部医疗记录作为根据,就会发现满清就没有政治谋杀,波翻云诡的宫廷中全都是善终,包括雍正的八弟、九弟也全是自己身体不好才自然死亡的,清朝的宫廷是世界上最祥和安全的地方!对于慈禧和光绪的死,一些史学家研究了很多年,但是所有的说法都还没有成为定论。所以历史上也把光绪的死定为一个疑案。

  退一步来讲,即使光绪的死亡不是慈禧有心促成,她也脱不了干系,整个大清国也脱不了干系。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看出来,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

  纵观光绪这一生,虽然是个皇帝,可悲的是他仅仅是慈禧一个太后可有可无的影子,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多少声音。生活上孤寂凄凉,政治上忧愤失望,身体上饱受病痛折磨,带着对世间的爱与怨,光绪帝走完了他悲凉而沉默的一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