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和刘备就在曹操的眼皮底下眉来眼去你来我往,曹操没有发现吗?向来重视军事情报的曹操,难道这一回就没有安插内线、派人刺探,显然不可能,只是曹操没当回事。曹操对待孙权、刘备的心态和当年袁绍对待曹操的心态是一样一样的,孙权、刘备对曹操的心态和曹操对待袁绍的心态也是一样一样的。
曹操占据江陵,快速进军乌林,打算渡江一举歼灭刘备,同时给江东送信,《江表传》记载曹操给东吴的领导人孙权写了这样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中国人向来很委婉,而且还爱拽词,所以有些表面看上去越是客客气气的,而杀机就可能越重,所谓“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大抵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大家都不愿以真面目示人,所以都练就了一双慧眼,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哲学家,都能从现象看到本质。
出来混的,有几个傻瓜,所以尽管曹操的这封邀请信很和蔼,孙权那里的人还是看出了威胁和危险。
接到这封信后,江东群臣分为了两派,首先是占大多数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三国志·鲁肃传》记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正在孙权内部意见不一致时,从夏口来的诸葛亮用一番说辞打动了孙权。在《战争论》中,最后一招是:“当你无路可走时,就投靠你的盟友”。刘备就是这种情况,但诸葛亮把这种“投靠”通过巧妙演说,变成了双方平等的同盟关系,所以这次外交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孙权下决心的还是周瑜的态度,孙权看到周瑜的态度等于看到了军界的坚持抗战,于是他心里有了点底。《江表传》记载: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孙权仅仅二十六岁,而他从哥哥手中接管江东已经八个年头了,的确不简单,在孙权的手上,江东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江东毕竟不是孙权一个人的,所以这样重大的事需要大家的支持,尤其涉及战争之事,就更需要获得大家的尤其是军方的支持,所以孙权需要仰仗周瑜,虽然他也自信地对周瑜说:“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就是,周大哥你和鲁肃放心上前线和曹操决战吧,我在后方做你们的坚强的后盾,给你们加油鼓劲,我在后方等待你们胜利等待消息。如果不能取胜的话,那就撤回来,我和你们一起与曹操决战。怎么思索,都觉得孙权的手法太高妙了,明明他在后方,却让人感觉到他与你一起在前线。
孙权刘备很快就准备停当了,等着曹操到来,其实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而曹操把信发出去之后,也没了动静,曹操以为这个时候自己实力强大,想打谁就打谁,别人只有挨打的分,孙权刘备就是联合又能闹出多大的动静呢,他们联合也好,顺势一块都收拾了。再说了,江东的那个小孩孙权,能算对手么?只要我曹某人大军一挥,再稍微吓唬吓唬,还不乖乖来降,再次上演公孙康送来袁氏兄弟的头颅好戏。
等了三个月后,孙权是既没有回信,也没有打电话,更没有通过视频和曹操聊天。曹操想象中的孙权派人送来刘备人头的场面最终没有出现,曹操那是一个生气,孙权小儿也太不拿你曹大爷当人物了,非教训你不可,不然你不知道谁是曹丞相。其实,就是在这时候,尽管已经错失攻打孙权的最好时机,但大形势对曹操还是有利的,主动权依然在手里,就看他如何选择了。
遗憾的是,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绍、横扫塞外、最有希望结束东汉乱世的政治强人,最终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与对手展开了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