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辩解吧,等于默认;而辩解吧,又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印象。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曹操和汉献帝斗法已不是一回两回了,你汉献帝有权力封,那我曹某人就有权力让。只是这一回不是上一回,以前的让都是表章之类的上奏形式,这一回来一个令,不光给皇帝你一个人看,还要让天下人看,我把真心表白于天下,目的就是“分损谤议”,其实曹操也知道起不到什么作用。
曹操所谓“让县”,即你汉献帝来阴的,我也给你来假的,我也不给你全部让回去,只是让回去“三县、两万户”,留下武平县的一万户。
在文章开头,曹操自表心态,说自己最初并没有多大志向,只想做好一个地方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后来兴兵讨伐董卓,也没有多大的志向。接着,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表明自己功业虽大,但绝无代汉自立之心。
最后,笔锋转到当前,说封给他的土地可以退,也就是曹操可以“让县”,但兵权不能放弃。
纵观《述志令》,可以知道曹操是真的要让县,因为他知道无功不受禄,若全盘接受肯定授人以把柄,若是一点都不接受,那就中了汉献帝的圈套,反正是你要给的,不要白不要。
曹操首先来者不拒地全盘接受了汉献帝给其儿子们的封赏,在《述志令》中可以知道,在曹操写此文之前,汉献帝就已经封赏曹操的三个儿子为侯,即封曹植为平原侯,封曹据为范阳侯,封曹豹为饶阳侯。开始曹操对此是坚决不接受的,后来他改变了态度,全盘接受,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说,我接受儿子们的分封,就是为了家族安全。
接着,曹操坚决不接受“兼四县,食户三万”的封赏,而是奉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武平一万户要留下。
汉献帝一看曹操来真格的,其他人也没有敢瞎起哄,也就老实了,乖乖地按曹操的意思办。先收回曹操的这个新加封的三县、两万户;几天以后又按曹操的意思分封曹操的三个儿子封侯,封曹植平原侯,封曹据范阳侯,封曹豹饶阳侯。就是曹操让的那三个县,自己没要,他的儿子一人得一个。曹操让出去了两万户,他三个儿子加起来得了一万五千户,只少了五千户。但是这三个儿子的三个封地是一个州一个,都是战略要地。曹操和汉献帝真是好“搭档”,你给我面子,我给你风光。
《让县自明本志令》明的不是志,而是局势,正在大家包括汉献帝都认为曹操怀有“不臣”之心的时候,曹操通过《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表白自己没有篡位的想法。其实曹操自己也知道自己表白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根本也没有几个人相信,但却必须得说。
曹操在文章中说得很清楚,他说我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个教令呢?就是想让天下人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他的原话叫做“欲人言尽”。我自己把话说完了,我这个人小时候是怎么样的,我有没有野心?我也有野心的,我野心是一点一点变大的,现在我的野心就是要做齐桓公、晋文公,你们要我退下去,那我是肯定不干的。
正是汉献帝这次封赏,曹操也看到了自己的危险,尽管为自己谋得了一些利益,但还不足以让自己安全。也正是这些“谤议”让曹操清醒了许多,曹操发现不是外人说的那样,自己的权力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甚至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自己的位置不仅不能让,相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