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一照面曹操发现不好打,就撤军了,当然是假撤。张卫一看曹操撤军了,防守有所松懈,曹操撤军以后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把张卫给打败了。
阳平关就这样被打下了,张卫跑了,张鲁一看阳平关失守,就要投降。但一个叫阎圃的部下说,投降可以,但要有点面子。这时候时机不好,是被迫投降,功劳就轻一些;如果先抵抗一阵子,显得我们有实力,然后再择机主动投降,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待遇自然也会高许多。
张鲁本来就是要投降的,稍稍对付了几仗,也就付诸行动了,曹操遂拜鲁镇为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张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而且为儿子曹宇娶张鲁的女儿做媳妇,与其成了儿女亲家。汉中这块地方就这样被曹操平定了。
拿下汉中以后,很多人都建议曹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尤其是刘晔和司马懿这两个人,刘晔就跟曹操说,刘备这个人是个英雄,但是刘备有一个小缺点,就是他的反应总是比我们慢半拍,现在他还没反应过来,而且他依靠巧取豪夺的手段从刘璋的手上夺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脚跟不稳,这个时候去打他最好;一旦他站稳了脚跟就不好对付了,为什么呢,他文有诸葛亮善于治国,武有关羽、张飞百战百胜,那个时候我们就不好弄了。
司马懿的前面的话和刘晔的差不多,只是后面多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晋书·宣帝纪》)。就是说,一个聪明人,你不能跟天时、机遇拧着干,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你硬要干,这个是不行的;但是也不可以说时机、机遇来了你不干,你放过它,也是不可以的。这些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的到位,但是曹操没有接受。根据《晋书·宣帝纪》,就是根据司马懿的传记里面记载的,说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曹操说,人就是贪心不足啊,得陇望蜀,已经得了陇,还想要蜀。他的意思就是说,哎呀,人何必那么贪心不足呢?得陇了就不要望蜀了!他决定撤军,不再前进了。
曹操得陇不望蜀,谁信呢?曹操什么时候满足过,撤军是因为有其他要事,才不得不撤军。曹操从汉中撤军,而这个时候刘备正在荆州前线和孙权因为争夺荆州而战。刘备听说汉中被曹操平定的消息以后,立即和孙权讲和,平分了荆州。然后急急忙忙带着部队就回来了,结果还是晚了一步,张鲁已经投降曹操了。
刘备认为战机已失,这个时候,二号谋士法正认为,这是夺取汉中的最好的时机。
这里稍微交待一下法正,法正,字孝直,正是他和张松的努力,刘备才得以获得益州。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入主益州以后,正是法正的加入,才形成了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刘备集团公司,别管怎么说,领导班子总算搭起来了。刘备集团公司终于建制齐全了,不用刘备身兼多职了,刘备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诸葛亮治理国家、主管军政大事,法正负责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关羽、张飞这些武将负责行军打仗、攻城略地。
当获知曹操离开汉中后,法正对刘备说,情况不对头,曹操这次一下子就令张鲁投降,然后轻松平定汉中,之后却不借势来攻打巴蜀之地。反而自己主动撤回,留下夏侯渊、张郃留守汉中,这一点,曹操应该能看到,看到却没有做,这说明曹操肯定遇到了其他难题。
现在好了,夏侯渊、张郃这两个人虽有些本事,但哪里守得住汉中?我们现在去攻打他们肯定能取胜。为了说服刘备,法正最后说:“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这一次可是老天爷把汉中这个地方给我们了,这个机会是不可以错过的。
刘备觉得法正策略不错,于是亲征关中。虽然法正分析得十分正确,战事进展得并不十分顺畅,双方争斗得很惨烈,到后来,刘备那边全力以赴,才获得主动权。最经典当属阳平之战,正是在那场战役中,刘备大将黄忠斩杀了夏侯渊,极大打击了曹操的士气。
当曹操再次带兵到阳平的时候,已经残局难收,已经无法撼动刘备在关中的地位。无奈之下,忍痛下了“鸡肋”之令,然后率军北回。从此汉中归刘备,曹操此后再也没有西征。
从曹操后来的行为来看,曹操不是不想得陇望蜀,而是没有条件,因为大后方有更严重的问题没有解决。
§§第十章 人在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