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也是人,正如他自己对关中士兵所说:“汝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既然是人,就不能免俗,要吃喝拉撒睡,同样有精神需求,所以曹操同样贪权恋位、同样喜欢美女……只是他不痴迷,他很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哪些才是自己要追求的。所以在面对皇帝诱惑时,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所以在临死的时候,他说:天下尚未安定,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所以,曹操能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经典名言。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庄子曾在《内篇·大宗师》中这样写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话大概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互相动弹不得,于是以口沫互相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但这又能怎样呢?与其过这种没有希望的亲密生活,倒不如回到江河湖海过那种毫无关联的生活。
比较一番,发现庄子这话就好像专门描述汉献帝和曹操之间关系的。太贴切了,“泉涸”,汉献帝和曹操都生逢末世;按传统理论,汉献帝是皇帝自然是龙,曹操后来被皇帝了应该也是龙,真是两条大鱼;正是因为乱世,他们两个才走到了一起,于是就开始了你帮帮我、我帮帮你的生涯;结局也正如庄子所说,这种看似温情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谁都有自己的江湖。
准确地说,曹操和汉献帝公开交恶开始于赤壁之战前后,在官渡之战之前,董承曾经搞过谋杀曹操的密谋,结果曹操连许都还没有回去,董承就被除掉了,这说明汉献帝那时候是支持曹操的,不然的话董承之事不可能轻松解决。官渡之战后,实力壮大的曹操,难免有点忘乎所以,这样自然就会忘记当初和汉献帝相濡以沫的艰苦岁月,也就越来越不把汉献帝当根葱。
这样一来,汉献帝就不乐意了,孬好我也是大汉帝国名义上的一把手,你曹操也太不拿皇帝当领导了,国家大事是你说了算,但总应该和我打个招呼吧。曹操认为,这有你什么事啊?你不就是我供着的一尊佛吗,没有我天天对你顶礼膜拜,谁会拿你当神?
曹操和汉献帝虽然一直拧着,但表面上还是打哈哈,曹操称赞皇帝圣明,汉献帝夸曹操是第一能臣,大汉帝国的支柱。这局面一直持续到赤壁之战,曹操以优势兵力战败,曹操多年经营的形象也在一夜之间垮塌,从神坛一下子摔到地上。
这不要紧,曹操不仅被摔个鼻青脸肿,还被摔回了原形。这可把汉献帝和他的粉丝们乐坏了,哈哈,曹操啊,曹操,你也不过如此,以前总以为你三只眼呢,现在好了,大家又平等了,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可以掰掰手腕了。
首先出招的是汉献帝,曹操在赤壁战败,汉献帝却名不正言不顺地封赏曹操,就是给曹操难堪。皇帝一出招,下面的那些粉丝也瞎起哄,有的说,曹操有代汉之意,有的说,曹操应该让位……曹操也是极聪明的人,汉献帝要是比帅气估计能赢了曹操,但要和曹操玩心眼那就差得远了。
既然这样,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曹操采取了庄子的“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你既然给,我就接受,但不接受那么多。正是这次斗争,曹操认识到了,江湖的险恶和人心的叵测。这正是,做臣子难;做名臣尤难;做治世之能臣难上加难。
为了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成功,人必须具有完成工作的意志和毅力,但仅仅具有意志和毅力还不行,还得要拥有行动的权力。哈姆雷特说过一句“我必须残忍,才能善良”,当然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定义,如果不残忍,就无法获得行动的权力,哪怕你获得权力去做好事,也没人会白送给你。
这对“宁我负天下人,毋宁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只能是正常行事,让县之后,曹操提拔儿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目的就是控制所有的五官执戟宿卫郎官,就是牢牢控制住许都皇城。控制许都皇城干什么?就是为了控制汉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