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上帝决定一切,所以信仰上帝,并顶礼膜拜,需要上帝罩着,并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上帝与我同在”。在中国人心目中,决定一切的不是上帝,因为那太遥远,决定一切的是皇帝,中国人不信皇帝,但怕皇帝,皇帝比上帝更实际,因为皇帝能改变现实中的一切,可中国人绝对不敢说“皇帝和我同在”,说了这些可能就会被砍头。
西方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在上帝的监视之下,所以对上帝必须真诚,不然的话,死了之后进不了天堂。而中国人则不是这样,皇帝掌握生杀予夺的一切,所以对皇帝的一切都遵从,不然的话,皇帝会让你在活着的时候进地狱。
皇帝,这个符号,对中国人,尤其男人,那是一种情结。可以负责任地说,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有中国人对皇帝这样情有独钟,只要有机会,哪怕过后就是被砍头,也得挤向前去。
最能展现中国人这一性情的当属东汉末期那个时代,那才叫惊心动魄。东汉建安之前,虽然多人废立过皇帝,但还没人敢动做皇帝的念头,充其量也就是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尽管如此,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先是梁冀被逼自杀,再是窦武被杀,何进被杀,十常侍投河,董卓被点天灯,王允被杀……
而到了建安时期,形势就大为转变,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评论:“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于是就出现了:刘焉私自造龙袍,袁术忙着刻玺称帝、袁绍欲另立新帝,刘备也早想坐坐“华盖车”了……而这些所谓的乱世枭雄中,看来,只有“治世能臣”之志的曹操内敛了许多,这倒不是曹操对皇帝之位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曹操有曹操的价值观——那就是顺“天道”,“天道”适合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因而在建安元年,当其他诸侯在蠢蠢欲动做皇帝的时候,曹操却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汉献帝挟持到许都。这倒不是曹操比他们对刘家天下有感情,而是这样最符合曹操的利益,迎来汉献帝,曹操的手中就比别人手中多了一张王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
同时,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都,就决定了曹操已经没有退路,要么踏上梁冀、窦武、何进、十常侍、董卓、王允的前车之鉴,要么一不二不休废掉汉献帝,自己做皇帝。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只是一种不动声色的铺垫,那么从建安元年起,他就开始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汉献帝的到来,表面上曹操将其变成了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和一张王牌,看似成了实际上的皇帝,而实际上有些时候汉献帝并不那么配合。再就是曹操再也摆脱不了“瓜田李下”的嫌疑,越是身处权势巅峰之时,嫌疑就越大。当时不少人都认为他有野心,除了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人公开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外,甚至曹操下面也有不少人认定曹操意在代汉。
这道理,谁都明白,刘家朝堂是不可能永远让老曹家撒野的,你曹操不取代汉朝,难道你愿意做董卓第二吗?显然曹操不愿意。于是有人建议曹操交还兵权,回到自己的封国养老以“杜天下人之口”,对此曹操坚决反对,理由是“江湖未静,不让位”。
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比较重家,对长辈要孝顺,对晚辈要呵护,一个中国人无论他在社会上做了多么龌龊的事,只要不是当事人,一般都能接受,但一旦一个中国人打爹骂娘抛弃自己的子女,整个社会都会不接受他。这一点曹操很是清楚,为了自己的子孙免受迫害,自建安十三年到二十二年,曹操逐步从政治体制等方面将汉献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完成了曹魏王朝的准备工作。最为重要的是这几步:
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十八年春正月,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
十九年正月,始耕籍田。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三月壬寅,公亲耕籍田。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魏王的地位在名义上比刘协低上一级,但是汉朝廷的所有权力真真正正的主人还是曹操。
曹操无疑是高明的,他肯定不做天下众矢之的,更不会不冒天下之大不韪。曹操不仅不打算代汉称帝,而且他还尽力设法维持与汉献帝表面上的君臣关系。曹操本人生活简朴,却想尽一切办法让汉献帝和皇族穷奢极欲,而且曹操贡奉给汉献帝的物品不但数量多还非常精美。
对曹操而言,他已经获得了太多的实惠,该有都有了,能有的也有了,国家大权在握,生杀予夺,甚至连皇帝都可以随时废立,所缺的只是那一顶没有多大意义的皇冠。
建安二十四年,因杀关羽和刘备闹翻的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对抗刘备,上书表示愿意称臣并尊奉曹操为帝,清醒的曹操哪能被孙权的忽悠迷惑,笑道:“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意思就是:孙权这孩子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不仅外人劝曹操称帝,抬轿子的人也劝,侍中陈群等人也多次劝说,但曹操仍然不肯称帝,说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意思是:只要手握实权,为什么一定要皇帝这个虚名呢?即使天命在我这边,我要做周文王足矣,像周文王一样给自己的儿子创造条件,让儿子去做皇帝吧。
曹操皇帝不愿做,却要做周文王,有些人认为曹操这是托词,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其实曹操是希望自己能向周文王那样成为两周的总策划师,知道这一点,就会知道为什么曹操有那样的感慨了。
关于曹操做不做皇帝,还有N多观点,甚至有人说,曹操如果不是死得早就做皇帝了,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历史的事情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实事求是,既不能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也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