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章 劳务输出打造建筑之乡

  1、曾经的痛

  北流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建筑之乡”这个荣誉的得来,与六麻建筑业的发展和劳务输出有着极大的关系。六麻在北流的建筑产业发展中是起到了领头雁与中坚力量的作用,是这个建筑之乡的核心。北流建筑业真正形成为一个产业,其发韧,则要从1970年代六麻的建筑业说起。

  进入该年代的中期以后,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机关单位对于房子的拆旧建新出现了苗头,那些办公房子大都是有了一定的历史的,是到了该变一变的时候;群众的房子也莫不如此。

  中国人历来讲究安居乐业,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之一,就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怕它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窝。而对于机关单位来说,也渴盼着对办公条件的改善,房子则是首当其中的。

  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

  面对悄然变化的时代,范豪光敏锐地意识到,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群众收入的逐年增加,在房子的建设与修缮上将成为今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主题。

  先于他人感受到时代变化的脉膊,只是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能从这个变化中捕捉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则是具备了驾驭市场的本领,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范豪光把时代的变化发展与六麻的实际相结合,寻找一个工作的突破点。

  六麻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引导富余的青壮年劳力进入建筑业,搞劳务输出,当是克服人多地少劣势,变人多带来的困惑为人力资源优势的一个举措。

  建筑是一门传统手艺,六麻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有一些建筑方面的能工巧匠。由于人多地少,不少农民就靠着这份手艺,怀揣一把泥刀,一个线锤子,到附近的乡村为人盖房子,混得几顿饭吃,渡过生活的难关。

  把这些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形成一支队伍,搞劳务输出,岂不是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可当范豪光提出自己的看法,拟组建建筑队伍,进行劳务输出时,却招来了一片反对的声音。

  一个很好的工作建议,为何赢来的不是赞扬声,而是反对声呢?是干部们不支持范豪光的工作么?非也。原来,干部门的担心有两个,一是担心技术问题与难以组织。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专业的建筑技术,能担当起盖高楼大厦的重任么?再有一个,就是六麻的泥水匠是吃过亏挨过整的,曾经对他们“上过纲上过线”,一说起那些往事,他们的心里都会如针在刺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泥水匠是对民间修建工匠的一个通俗的叫法,也即懂得上砖放线的泥瓦匠。小锤子,水平尺,卷尺,泥铲,泥刀,线锤子是他们工作的主要工具。在做工的过程中,要求工作者具有极强的眼力,以判断墙面的平整性。工作时:一看、二撵、三平整。看:即看水平面、看拉线、看地基线,以作出比较精准的判断;撵:即对所砌起的墙壁,砖块必须撵或者赶上前面的要求。平整是做的最后的修复工作。通过这三个步骤,确保墙面横呈水平、竖成直线,角度达到90度直角。在古代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进行等级划分的“三流九教”中,泥水匠是不入流的,而新“九流”则将其列入其中,新九流的排序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泥水匠列于工匠之中,排列第八。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初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的集体计划经济,群众的工作是统一由村、队集体安排的。泥水匠私自出去为人建房子是不允许的。一些人为了讨碗饭后,偷偷出去帮助别人盖房子,一般都是到远离本村和本乡镇的村庄去,以防被本村的群众发现。大约是1972年的时候,公社对于私自出去为人建房子的人进行过批斗,因为他们是“不务正业”,出外搞“野马”,意即是搞一些歪门邪道。有一个姓匡的建筑师傅,还被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押解游圩,用绳索将其五花大绑,背上挂着一个“打倒资本主义走资派”的牌子,在圩日热闹的中午,冒着炎炎烈日,在人们的鸣锣引导下,游走于六麻圩的各条街道。一路上,匡师傅低着头,做人的尊严受到严重的羞辱。

  这个教训,这个痛,多少人记忆犹新,谁还敢在这条路上步其后尘?那不是自取其辱吗?

  2、匡师傅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范豪光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

  在技术上,六麻各村都有建筑的能工巧匠,把这些能工巧匠的作用发挥好,基本的技术是不成问题的,建设普通的民房,以及三两层的房子,他们能够对付得过去。而高大建筑、大跨度的桥梁等的建筑技术问题,则可以通过邀请县里的技术人员来培训解决;建筑队的组建,也不会有什么难事,关键在于如何去解开群众心里的那个思想包袱。

  世事沧桑,但时代也在不断的改变,千里大山也有峰回路转的时候。这个包袱是到该放下的时候了。

  “别再让过去的那个痛,成为束缚他们的枷锁。”范豪光坐在办公室里,抽着闷烟,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五六个烟头。缕缕白烟从他的嘴里喷出,转了几个圈,然后缓缓地向着窗口飘散开去。窗外,阳光满地。看着那灿灿的阳光,他心里也盘思开了。

  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把它做好,就得提高群众的认识。为了打开群众的心结,范豪光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行正本清源。通过公社、大队召开的大会小会,以及其他的各种形式,积极做好宣传和引导,向大家讲明白,搞建筑是公社党委、政府支持和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是作为一个产业去发展的,目的是要通过发展这个产业,解决劳力过剩的问题,也是提高集体经济收入的一条门路;今后出去搞建筑,再也不会受到批斗这样的事情了。将过去不妥的做法拨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解铃还须系铃人。范豪光意识到,仅仅开展宣传,是不足以彻底、快速地消除群众的疑虑的。他想起了汉末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大业的故事。如今,要让这些“摔了跟斗吃了亏”的能工巧匠们放下思想顾虑,再度“出山”行走“江湖”,党委政府必须做出一些姿态来。

  从哪里跌倒还得从哪里爬起来。

  “我们去找找匡师傅。”打听到了那个曾经被游街批斗的匡师傅所在的村子,范豪光跟驻村的公社干部说道。

  “好的,我下村的时候和他谈谈。”驻村干部爽快地答应道。

  “不,我和你一起去。”范豪光说道。

  “书记,这个事情我去跟他谈就得了。”

  范豪光摇了摇头,坚持要亲自去拜访匡师傅。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就骑着单车,往村子里而去。

  在大队干部的引导下,他们一行几人一边谈论着,一边往匡师傅的家走去。太阳已经爬得老高了,但村路两旁竹木茂盛,路边小溪流水潺潺,一路走来,却也不见燥热。不多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匡师傅家。匡师傅正坐在走廊的凳子上,手捧水烟筒,“咕咕咚咚”地抽着烟。看见大队支书、公社驻村干部和公社党委书记踏进自家的院子,匡师傅不免有些惊讶。

  “老匡,公社范书记专程来看看你。”大队支书介绍道。

  支书的话音一落,范豪光就对匡师傅打招呼道:“匡师傅,你好。”

  “有什么事么。”匡师傅显得有些冷淡,那年的事情让他对干部再也没怀什么好感。但他还是一边说,一边从屋里拿出两条长板凳给他们坐。

  落座后,范豪光四下打量了下匡师傅虽然陈旧,但也收拾得干净利索的屋子,道:“匡师傅,不愧是能工巧匠啊,瞧你家这房子,是弄得井井有条,不入风不漏雨呐。”

  “那里那里,破屋子一间。”匡师傅回答道。范豪光一开口就直奔建筑这个主题,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拉了几句家常,范豪光就将来意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然后诚挚地说道:“匡师傅,我们知道前些年你吃了苦。但如今政策变了,世道变了,我们有技术,就要用技术吃饭,好好地干。”

  “这个活儿,生疏了啊。”匡师傅看着范豪光,还是有些心怀戒备的说。

  “老匡,你放心,今天我们范书记是代表公社党委、政府来请你出山。过去那样的事情是不会再发生了的。”大队支书对匡师傅说道,声音提高了好几度。

  匡师傅的目光在范豪光身上停留了一会,然后缓缓移开,低头沉思着。

  范豪光又说道:“匡师傅,别让你这身手艺丢了,你出来带个头,让大家一起来干,搞建筑是一个有前途的行业。”

  匡师傅听着,眼里渐渐有了亮彩。

  在范豪光的一番动员下,匡师傅答应重操旧业,带领大伙一起发展建筑业。

  “好,我们党委、政府一定支持你们。”范豪光看着匡师傅,说道:“今后有什么困难,你就来找我。”

  匡师傅点了点头,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脸上带着微笑。从此之后,他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去帮人搞建筑了。

  3、建筑大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范豪光心里明白,要真正让群众放下多年积淀下来的、有苦也有泪的包袱,做到轻装上阵,大步挺进建筑行业,党委政府还要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

  要干就要干好,就要干出一个样子来。这是范豪光做事的性格。为掀起一个大搞建筑的声势,真正把建筑队伍组织起来,拉得出去,使之成为解决公社劳动力多、挣钱门路少的一个有效办法。范豪光在寻找着一个突破口。

  此时,公社正准备建设办公用房,以改善干部的办公条件。这不正是一个宣传和展现身手的平台吗?在这里,可以让各村的泥水匠们一展伸手,既能够展现他们的技术水平,又可以之引导他们放下搞建筑的顾虑。

  政府要建的办公用房有十几间,范豪光就让14个村各派出一个建筑队,每村的师傅负责一间房子的建设,比谁的技术好、时间快,现场进行评比。各大队都不甘落后,均派出了本村最好的建筑师傅,拿出了看家的本领。这一评比,不仅使大家比出了技术水平;而且,还在各大队的群众中造成了很大反响,看到政府是真心在鼓励搞建筑业的发展,大家也就放心了。

  不久,各大队很快就组织起了自己的建筑队伍,有的村有三四支队伍,有的村有七八支队伍;他们大胆地在本村和到外村搞房子的建设,以及其他的工程项目。

  范豪光深知,这些乡村的建筑师傅,搞些农村的房子建设还行,要进行楼房的建设,甚至对于房子的设计、工程施工技术要求等,他们还是门外汉。因此,队伍拉起来后,一边进行房子的建设;一边组织骨干人员、工头进行技术培训。公社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建筑技术培训班,邀请县建设局的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建筑设计、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培训;还邀请有一定经验的建筑工头在培训班上讲经验、传授技术。到了年底,还专门召开一次建筑工程的总结表彰大会,对建筑业搞得好的大队和大队干部、建筑工头进行表彰奖励。

  很快,六麻的建筑大军发展起来了,那时全公社人口5万多人,劳动力人口2万多人,参加建筑队的大约有4000人左右,那个曾经被游街的匡师傅,拉出了一个大队伍,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建筑老板。这些建筑队发展得很快,一些掌握了一定建筑专业技术的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又自己拉出了一支队伍。在公社召开的建筑工程工长会议上,参会的工长达到200多个;公社从建筑队中收取的管理费一年达到30多万元,是全县最多的,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公社;从这些数字中,可见当时六麻建筑队伍是多么的庞大,建筑业绩是多么的不同凡响。

  当时由于生产需要,他们一般是在本县各公社以及县城开展建筑业务,到了农忙时节又回到村里从事农业生产。春种夏收,秋收冬种过后,又接着进行建设。之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束缚在他们头上的枷锁被完全解开,而且随着多年的建筑生涯,他们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涌现了一批建筑专业人才。他们的足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北流,广西的玉林、河池、百色、南宁,以及贵州、广东等地都有了六麻建筑队伍的身影。他们在建筑业上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和带动着其他乡镇的群众,走上了建筑业这条道路,使北流的富裕劳动力有了就业的新平台。

  六麻人纯朴、真诚,在建筑工程中严格质量要求,他们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良好的信誉。一位干部说起过这样的一件事情,他家在建房子时,就是六麻的建筑队来建设的。有一次,楼面进行混凝土捣制后,晚上12点多钟遇上下大雨,当时主人也听到了下雨声,可因为疲劳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第二天醒来,他焦急地上来查看,却发现工人们已经帮他用薄膜把楼面遮挡得好好的,昨晚的一场大雨并没有对楼面造成破坏。这让他十分感动。正是有了这样的敬业精神,从六麻这个偏僻山村里走出来的一大批建筑队伍,越走越远,越做越大。如今,六麻依然是北流的建筑大镇,六麻籍的大部分事业有成的建筑老板,就是从那个时候走过来的。他们当中,有全国有名的建筑企业家,广西南宁最高层的建筑,就是出自六麻人林海之手。

  一个正确的决策,成就了一个行业,为北流“建筑之乡”作了最好的奠基;也为这方的人民,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六麻这片沉寂的土地,从此焕发了新的生机。作为领头羊的范豪光,以其务实为民、勇于开拓的工作作风,默默地耕耘,创造了新的业绩,他也因此于1977年当选为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