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章 厚积薄发新地方新实绩

  1、隆盛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80年10月,范豪光告别工作了多年的六麻,来到与之相邻的隆盛公社任公社党委书记,又开始他的一段难忘的乡镇工作时光。

  隆盛位于北流的中部,距北流城区约20公里,东与容县黎村、灵山两镇相邻,交通便利,省道北宝公路从其境内经过,贯穿南北;它是中部的大坡外、新丰、六麻、清水口等乡镇的中心集镇,一到圩日,这些乡镇的群众大都到隆盛圩进行交易,其圩集比周边的圩市要大很多,也热闹非凡;其中大坡外、新丰、六麻进城的公路均在隆盛交汇,然后连接上北宝公路;北流的母亲河圭江河也从境内流过。辖区内的经济作物主要有荔枝、龙眼、八角、百香果、蚕桑、指天椒、木茹、花生、木芋等,其中尤其是以荔枝有名,北流的荔枝以隆盛出产的为最,北流最古老、品质最好的“荔枝王”也在隆盛;比较有名的特产还有田鲤鱼、河鱼、三黄鸡、豆腐饼、咸酸菜等;隆盛的河鱼还是北流的一大名菜,油炸河鱼、黄鸦角鱼汤都极具特色,对于到隆盛的客人,当地人必以这两道菜来招待;有时,城区的居民也专程到隆盛去,就是奔这两道特色鱼而去。隆盛的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辖区内主要有天堂山、龙虎寨、峨公石、峨母石、狮子山等旅游景点,最高山峰天堂山的望君顶,海拔1274米,仅次于桂东南第一峰大容山莲花顶,以奇松、奇山而出名。龙虎寨(俗称龙虎石)位于隆盛镇平坡村与新丰镇界上,因山尾像龙,山头像虎而得名,有奇峰、窄道,风光旖旎,与峨公石、峨母石并称为隆盛“三石”,呈品字型分布,实为壮观。据记载,隆盛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北流的五大古镇之一,其平坡村早在唐宋年间曾为鹅石县县治所在地,只是世事沧桑,沧海已变桑田,那些古老的痕迹已无。在明清年间,由于这里经济繁荣,生意兴隆,故得名隆盛。

  隆盛,一片充满生机与有着厚厚的生意底蕴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是一个盛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范豪光能够演绎出精彩的戏份吗?

  2、“三套马车”齐驱

  以往,范豪光前往石窝、六麻工作,都要取道于隆盛,对隆盛便利的交通和相对于其他公社有利的发展条件,深感自愧不如。如今,当他执掌这一方土地的时候,却又感到了肩膀上无形而沉重的压力。

  隆盛的发展潜力是什么?如何才能激活隆盛的经济活力呢?寻找当地的发展潜力,这是范豪光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到隆盛,豪光就与公社分管多种经营的副主任戴庆禄到各大队、各机关单位进行调研,就如何发展隆盛的经济征求意见。经过一番调研,了解了潜力与不足,他提出了发展的“三套马车”同时走战略:一是针对人多耕地少的实际,增加投入,实施科学种田,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二是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减的前提下,增加土地复种指数和提高冬闲土地的利用率;三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企业。这三点措施,成为隆盛公社在“六五”期间发展商品生产的指导思想。

  在重粮抓钱工作中,范豪光借鉴在六麻公社期间发展多种经营的理念,重点抓好烤烟种植和杂交水稻的制种。为了推进冬烟的大面积种植,他到长信大队竹山生产队蹲点,建立一个27亩的冬烟种植示范片;把制种作为粮食稳产高产和增加公社经济收入的一条渠道。

  说起那个时代的工作,从部队转业、曾任隆盛供销社副主任的梁希然回忆说:“范书记对推广冬烟种植,真可谓下了九牛二虎之力;他工作作风实、细、勤,为推进烤烟的生产,村村建立示范片,村村召开现场会,提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对工作,他不仅仅是开会布置就了事,而是经常检查落实,常常吃了中饭后,就骑着自行车下村。我下到各村去了解情况时,群众总会跟我说这样一句话:刚才或者昨天,范书记就来看过了,你还怕我们做不好工作呀。”

  原北流市农业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罗昭南当时也在隆盛公社农技站工作,对于范豪光务实细致的工作作风深有同感。他说道:“范书记在隆盛工作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村查看农业生产情况。有一次范豪光去到一个村里,发现大队办公室里连一个开水壶都没有,这说明什么呢?很明显,大队干部很少到村里办公,这种作风怎么能行?他当即找来村干部,指出要做好值班工作。”

  “他的群众观念比较好,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经常在村里住下来,对困难群众问寒问暖;做好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指导面上的工作。”一位老干部这样评价范豪光在隆盛时的工作。

  罗昭南还告诉我们,范豪光的工作是非常扎实的,他对于各项数字也有一个惊人的掌握,往往令人自叹弗如。比如一株稻穗有多少颗谷粒,也许从事了几十年农业生产的农民都不知道,但范豪光却对各个品种的水稻稻穗颗粒数都了如指掌,且能不翻笔记本一口说出来,如普通水稻一串稻穗的谷粒在90至100粒左右,而杂交水稻则达到300多粒。他经常到田间去数田亩的水稻兜数、穗数、稻谷粒数,对各项数字的掌握比一般的技术人员还要在行,也从中可以知道粮食是否增产,管理是否做得到位。

  正是在这样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下,隆盛公社的农业生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范豪光在任期间,隆盛的杂交水稻制种走进了全县前列,粮食连年获得稳产高产。在老干部中,如今还津津乐道他当时采取的一些激励措施。如为了推进冬烟的种植,范豪光采取了奖励“金猪”的办法。“金猪”,即是烧烤的全猪。烤猪肉,那时可是一道奢侈的大菜了。对于冬烟搞得好的、或者产量夺冠的,公社给予一个“金猪”的奖励。扛回一个“金猪”,群众是喜不自胜,也对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把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工作干起来还有何难?范豪光到隆盛工作的当年,全公社种植冬烟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40.16%,年总产量达到18176.4担,比上年增加6993.5担,属全县各乡镇之最。粮食生产也取得了大丰收,在农业生产中,范豪光还着重抓了温室育秧技术的推广,以温室育秧改变因气候寒冷推迟播种、冷死秧苗的现象,赶上了生产季节,确保了粮食实现大幅度的增产增收,年产粮食达到4997.45万斤,比增1345万斤,增长36.83%。对于一个乡镇来说,能够实现如此大幅度的增产,是非常不容易的。为此,自治区副主席张声震专门到隆盛进行了视察,称赞说:隆盛在实现农业的两个转化中,指导思想明确,方法对头,效果显著,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在全区推广。后来,隆盛的经验和做法被刊登在《经营管理参考资料》上,对全区的农业转化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在杂交水稻的制种上,范豪光来后,隆盛实现了后来居上,在全县乃至广西都是鼎鼎大名的,当时公社分管农业工作的副主任黄文祥说:“那时为了接待两广不断来参观的人,公社办公室到茶厂运了整整一麻包袋的茶叶来煮茶,没几个月这一大袋茶就用完了。”由此可见,当时前来的参观队伍,那是络绎不绝。

  在工作中,范豪光始终把农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开春的第一个会议,就是召开农业生产会议;秋收之后,每年都要大搞水利冬修,确保农业生产的“命脉”畅通。他还大力推进荔枝的种植,村村办荔枝场。同时,发展建筑队伍、发展乡镇企业等,使集体收入增加,群众增收。“他来后,重粮抓钱,财政税收年年取得突破性增长,年财税收入超过了200万元,是全县财税收入数一数二的乡镇。”在谈起当年的往事时,一位原隆盛公社的老干部仍然抑制不住喜悦地说道。

  人过留迹,雁过留声。真正为群众办了实实在在的事情的人,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人们都是不会忘记的。

  3、挖井

  公社驻地的旁边,就是秀丽的圭江河,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可以看到圭江河缓缓的流水。流水、翠竹、青山、草地、民居、炊烟,对于一个乡村干部来说,组成的并不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它们更多的是乡村干部心中的一份牵挂,四季轮回中必须面对的工作的一个部分。

  一天早晨,范豪光起床后,手头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往圩上走去。圩上的摊挡还不到热闹的时候,乡镇小圩,一般都要在九点以后才能成圩,到了下午的两三点,一天的热闹便也随着西沉的太阳慢慢地散去。看着稀稀落落开张的小摊挡,范豪光从街头行走到街尾,没有往回折返,而是抄上进入乡村的小路,往他蹲点的长信村走去。

  出了圩集,就是一片田野,田野的一侧是圭江河,另一侧是起伏的山丘,村民的房子建在山脚下,依山而居。一条小山溪顺着山脚,汩汩地流着,往不远处的圭江河流去。

  阳光明媚地照着,但乡村的风还是有些凉意。范豪光走在村前的小路上,只见早起的村妇,已经在小溪上清洗着衣服了。他一边走,一边和村民们打着招呼。因为经常下村,村民们都认识他。

  村民的房子上已经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天一亮,村民们就得将一天的家务事情办理好,煮一锅粥,挑一缸水,将昨天晚上换下的衣服洗净。这是村民们早上必做的事情。孩子煮粥,女人洗衣,男人挑水,这是基本的分工。走着走着,范豪光看见挑水的男人,来到那小溪上挑水。

  “这么早挑水淋菜吗。”范豪光问一个挑水的男人。

  “书记,我这是挑煮饭的水。”男子说道。

  “就挑这水煮饭?”范豪光看着有些混浊的流水,问道:“这山沟的水能吃?”

  这条山溪水,虽然是从山里流出来的,可水从村子下面流过,人们在溪水上洗衣、洗菜,村里的生活用水也流到了小溪里,这些水怎么还能吃呢?

  “没事的,我们一直都是吃这里的水。”男子回答道。

  一路上,范豪光又看到几个村民从小溪挑水回家去做饭,心里不觉有些沉重。

  每天早上,村民们就要早早地出来,赶在洗衣服的妇女出来洗衣服前把水挑回去。如果来迟了,就得多绕上一段路,到上游去挑水。“你们不打一口井吗,井水要比这些水干净多了。”在回来的路上,范豪光问洗衣服的妇女。

  “没有源泉可以打井。”妇女说。

  都说山泉水清洁无污染,可他们守着山,看着一条大河,却还是吃不到干净的水源。

  吃水可是个大问题,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范豪光思考着,怎么才能让群众吃上干净的水。山溪水本是清洁的,可它源远流长,绕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已经受到了人为的污染;圭江河水也流经多个公社,生活污水都往河里流,也是不够洁净,一到雨季,河水混浊,那里还能吃呢?而且到河里挑水,路途远不说,也极不安全。

  思考来思考去,也还是只有打井最实在了。要打井,就要找到有水源的地方。从此,范豪光下村,就多长了一个心眼。他一有空,就到村子的周围、山坡、水田去寻找水源。有几次,大雨过后,他又到山脚、田野上去寻找那里有泉涌。

  工夫不负有心人。不久,范豪光发现离村子不远的水田上,有一处地方有水源。附近的田地,总是湿漉漉的。“在这里打口井吧。”范豪光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自言自语地说着。

  他向村子里走去,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村民。“我们在那块田边打口井,就可以饮用上洁净的水了。”范豪光指着有水源的田块,说道。

  村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那地方是有水源,他们也不是没有发现,可那一丁点的泉水,打个井有屁用。

  村民们不相信那里能打出水来。要是能打出水来,不早就有人打井了吗?

  这是什么逻辑呢?原来他们根本就没有去尝试过。只要路是对的,就不要怕路远。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肯多走几步路,多几次尝试,就会收获希望。

  “我们不试试怎么知道没有水呢,你们见过几个井不是要挖下一米几尺甚至几米深的?”范豪光耐心地说着,村民们这才动起了打井的念头。

  范豪光又组织了公社和大队的干部,与村民一起扛着锄头、铁锹,到那块冒出丝线一样小水的田块上打井。一尺、两尺的泥土挖开了,泉水依然如丝线一般。但令人高兴的是,再往下挖,这条“丝线”就开始变粗了。

  当挖到一米多深的时候,泉水汩汩地流了出来。

  “挖井成功了”、“我们可以饮上干净的井水了。”村民们欢呼着跳了起来,看着村民们高兴的样子,范豪光的心里也甜滋滋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好像一件多年未决的心事,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4、改善办公生活条件

  隆盛是一个属于发展潜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公社。政府的驻地就在圭江河边的一个小山头上,办公用房、干部职工宿舍都是有了些年纪的旧瓦房,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已经破烂不堪,甚至有些岌岌可危了。每年到了台风、暴雨多发的季节,房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人呆在屋里,听着呼啸的大风和噼噼啪啪的大雨,不觉有些可怕。

  当公社的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积累,范豪光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在他任职隆盛公社的几年时间里,他一手抓经济的发展,一手抓工程项目的建设,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干部职工和群众。

  在范豪光的拍板下,着手进行会堂的建设。经过建设者们的努力,几个月下来,会堂也屹立了起来。这个时候,公社可用的财政已经不多,其他的农业、水利等建设也需要相当的费用。财政不可能再在短期内对会堂建设进行相应的投入。

  会堂是建起来了,却没有桌子和椅子,这不成了空摆设么?难道叫干部职工们站着开会?

  “这会堂会不会中看不中用呢?”有人私下里揶揄道。

  对此,范豪光只是淡淡地一笑。

  原定的三级干部大会很快就要召开了,起初把旧“会堂”拆掉重建,就是计划这次会议要在新会堂召开的。可看着空荡荡的会堂,负责会议筹备工作的分管领导不禁焦急了起来。

  “书记,今年的三级干部会议在哪开?”分管领导请示道。

  “当然是在新会堂了。”范豪光坚定地说道。

  “可是,椅子从哪来?”

  “这个你就不用操心了,用心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就行。”范豪光一点不急。听他说话的口气与一脸的淡定,倒像是稳坐钓鱼船的样子。

  那个分管的领导,心里还是不踏实。但书记都这样说了,他操心也没用。

  就在会议召开的前几天,会议室里摆满了新簇簇的椅子。看着搬来的新椅子,人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这些桌椅是哪来的?是各村“捐赠”的呢!原来,在一次村干部会议上,范豪光说起了公社的困难,村支书们听说会堂里缺乏桌椅后,纷纷表示要支持。起初,范豪光也不想增加各村的负担,但村干部们都有一股不认输的精神,他们说道:“我们不能让别人看咱们的笑话,新会堂一定要如期使用,没有椅,我们各村凑钱买。”

  看着这些团结、不服输的村干部,范豪光打心眼里高兴,也就来了个“下不为例”:各村支持一些椅子。

  椅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级干部代表大会如期举行。

  当人们走进崭新的会场,坐着还飘散着原木清香的椅子,都有一种像过节的感觉。

  会议散后,范豪光说道:“为了表示对各位代表、大队干部、群众对公社工作支持的感谢,公社决定,每次代表会议、大队干部会议结束后,都放一场电影。”

  他的话一说完,会场里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那个年代,人们主要的文化生活,就是看一场电影了。看一场电影,是乡村中一个高档次的、奢侈的文化享受。当时县里、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每个村轮流去播放电影,一般两三个月才到一个村去放一次。每到放电影的时候,人们早早地收工,吃了饭就赶往露天的操场上等候电影的开始,有时知道别村放电影了,也不顾十里八里的路途,专程赶去观看呢。

  从此之后,公社会堂里就经常有电影看,让干部职工和周围的群众隔三岔五地享受到一次精神的盛宴。

  在改善了办公条件后,范豪光又开始改善干部职工的居住条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起了两幢套间式宿舍楼,是当时全县第一个有套间宿舍的乡镇。居住条件的改善,以一个舒适的家拴住了干部们的心,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村干部,范豪光同样关怀备至,有的村距离公社较远,有时候村干部到公社开会,早早就得上路,会后回到家时已是夜星闪烁。范豪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决心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改善会议伙食,每次开会,都要加菜,让村干部们吃得好;其次是建起了村干部临时休息室,每次村干部集中开会后,路途远的村干部都可以在公社里休息,第二天才“慢悠悠”地回去。

  §§第四篇 春来秋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