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科学种田打造吨粮大县

  1、粮食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杂说》里说道:“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其意是:粮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是国家之至宝。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对粮食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贵惟贤,所宝惟谷。”指出一个国家最难得的是贤能的官臣,最珍贵的是实实在在的谷物。

  自古以来,粮食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头等大事,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的基础。据《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些传说就是对远古农业生产的一些反映。到了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了。史载战国时国家征战,兵力动辄十万,多至近百万,其后勤供给规模之大,就是依靠繁荣的农业生产支撑的。到了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四百年间,继承和发展此前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就和知识,藉“大一统”之便,大规模地在中原地区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并渐及南方和边区,使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基本都上了一个台阶……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对于发展粮食生产,历朝历代大都采取了必要的刺激措施与政策,以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事实也证明,粮食这个“国之重宝”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民不聊生,社会动荡。新中国成立后,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扭转了我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这一时期,在继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食物多样化发展较快。而粮食生产的功臣首推袁隆平,他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为夺取粮食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曾经指出:农业生产“最终可能是科技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决粮食高产和粮食的安全问题,毫无疑问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范豪光主政全县工作之后,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稳定经济、稳定大局的重要任务来抓。他经常在干部会议上指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粮食,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增加作物的种植面积,一条是提高单产。”但是,在北流乃至很多地方,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粮食总量的增加,几乎是不可能的。北流是一个人口大县,到目前还能够开垦、改造成耕地的地方是少之又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地必然大大增加,部分耕地的用途改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在耕地面积总量不增,甚至会减少的情况下夺取粮食产量的增加?提高粮食单产是唯一的办法。

  但这是一条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勇于攀登才能看见曙光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行走,必然有一种逆水行舟的艰辛……

  2、吨粮田

  经过多年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北流的杂交水稻种植达到了80%以上,在科学的管理下,单位产量也在不断提高。范豪光这个“农业通”,对粮食的生产现状、规模、品种及优势都了如指掌,深知在粮食的亩产量上还有极大的潜力可挖。

  在那个时候,“吨粮田”还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全国也只有个别一些地方提出这个规划,他的探索会成功吗?

  “希望你们北流,在‘吨粮田’建设上能够走在前头,并为全区实现‘吨粮田’奋斗目标,摸索出经验。”自治区以及玉林行署分管农业的领导十分支持他的工作,对“吨粮田”的建设寄予了厚望。

  看准了的路就得大步往前走。在一些干部的质疑声中,范豪光踏上了探索的征程。从上到下掀开了这出大戏的序幕,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县建立万亩“吨粮田”示范片,每个乡镇建立千亩“吨粮田”示范中心,每个村建立百亩“吨粮田”示范垌,每个生产队建立一户“吨粮田”示范户,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这些“示范点”遍布各镇村甚至生产队,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其生产的好坏都看在群众的眼里,如果不成功,对于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是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

  范豪光虽然对“吨粮田”的建设有满满的信心,但也不敢掉以轻心。

  粮食的高产增产,不是喊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干出来的,科技的作用占着极大的比重。基于此,范豪光采取了几个有力的措施:首先是强化技术指导。抓好乡村干部的技术培训,组织农业专家编印了一本《杂交水稻亩产千斤栽培技术》一书,涵盖了水稻栽培从育秧到插田、栽培、病虫害的防治、收割后的稻田管理等技术要点;然后对乡村干部集中到县党校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考试,看培训掌握的程度;组织全县196个农技专业人员,送技术下乡,送课上门,为乡村干部举办了136期培训班,全县共有8900多人次参加培训;为了保证培训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取得效果,要求每次技术培训都要进行考试,考试不及格的不准“毕业”。有一次县里举办的培训班,在考试的时候,范豪光还亲自来到考场监考,这次考试的最高分是松花镇参培干部刘球基,为此他在会上多次进行了通报表扬。其次是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一方面对工作出色的农技干部进行提拔重用,把一些能力突出的农技站长提拔为副乡长,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另一方面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农技经费,农业技术部门的技术经费、下乡经费、试验经费按计划给予保障,解决农技干部队伍中的怨气与懒散之风,能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技术干部;再有就是发挥各级干部齐心合力抓粮食生产,要求各部门为农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宣传、物资、运输等工作上对农业生产给予大力支持;并把粮食生产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他亲自蹲点抓示范片,建立了隆盛镇长信村、隆盛村两个村共1012.57亩的杂优高产示范片,经常下去进行技术指导和督促,在他的精心指导下,1987年,该示范片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10.7万斤,比上年度增产30.7万斤,平均亩产2081.2斤,增长17%,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

  1987年,全县共建设“吨粮田”示范面积63703亩,平均亩产2059.2斤,比增5.36%,实现了亩产吨粮的目标。在实施“吨粮田”中的做法、经验获得玉林地委、政府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分别将北流建设吨粮田的经验在玉林地区和广西全区推广;在这一年里,北流还获得了自治区“建设双季稻吨粮田”二等奖。

  3、吨粮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吨粮田”示范点取得成功后,范豪光乘胜前进,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精气神,实施“吨粮县”的建设。

  从吨粮田到吨粮县,是一个大飞跃。

  “全县面积这么大,田地土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个步伐是不是迈得太快了。”在县四家班子领导会议上,有领导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确实,我们离这一目标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并不是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优势与潜力。只要我们看到距离,找出差距,发扬好优势,形成一股攻坚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进,这个目标离我们就不会很远。”范豪光肯定地说道。这是农业发展的必行之路,迟走不如早走。接着,他分析了北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工作的设想,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形成了工作的共识。

  为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范豪光在抓好此前工作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

  一是搞好“两免一补”(即免费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免费印发技术资料、参加技术培训的群众给予伙食补贴),强化科技培训工作。经过培训,使乡镇管农业的领导达到农学中专毕业或助理农艺师的水平,村农业专干和占全县总户数10%的科技示范户,基本掌握农技中专的各项授课内容,从而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农技生力军,从根本上改变全县农技干部不足的状况。

  在多年的农业生产管理中,范豪光也不断在加强学习,对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管理体系都掌握到位,他成为了农业专家型的领导干部,获得了“高级农业经济师”的职称,获得这个职称的人当时在全区是为数不多的,在县级领导干部中获此职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针对北部片乡镇水利基础设施差,受干旱制约大,粮食产量长期上不去的实际,集中力量搞了松花镇(现北流镇)甘村大木塘和民安镇松石村石人岭抽水站、龙门水库灌区、盘龙抽水站灌区大中干渠全面维修等10项水利工程,增加了保水田面积,实现了科学排灌。

  三是做好品种的优化组合,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筛选出更适合北流实际的杂交水稻品种:汕优12和博优903、汕优350和梅优350两个组合,前者抗倒抗瘟好,穗大粒重,产量高,后者属于典型的感光型品种,增产性能高;在选择好品种的组合后,还大力推进新技术的运用,如大力推广使用多效唑,培育低节位分蘖壮秧。

  四是通过治酸、治碱、治瘦,做好全县30余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工作。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吨粮田”推广面积逐年提高,为全县创建“吨粮县”、“吨谷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资料显示,北流县从1986一1995年,粮食单产早造连续8年、晚造连续6年居广西第一,在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416182吨,年平均亩产828公斤,有相当部分的农田达到了“吨粮田”标准,初步建立了粮食稳产高产体系;1993年、1994年分别以粮食年平均亩产1010公斤和1002公斤在广西率先实现并保持“吨粮县(市)”,1995年双季稻平均亩产达1005公斤,成为广西首批“吨谷市”。这些成绩与荣誉的获得,与范豪光在北流的力抓和此后调上玉林行署后主管农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吨粮县”的建设,促进了杂交水稻在北流的大面积推广,促进了科学种植技术在北流的全面开花,促进了北流粮食的安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人多地少的大县的吃饭问题。1990年7月,农业部副部长陈耀邦、刘锡庚及被誉为世界“杂优之父”的袁隆平专程到北流考察水稻高产、推广杂交水稻种植和“吨粮县”建设的情况。考察中,副部长陈耀邦在长势良好的绿油油的稻田上,高兴地说道:“北流县水稻生产达到国家级管理水平”。袁隆平对北流推广杂交水稻和水稻取得的高产,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听着陈副部长这句话,看着袁隆平赞许的目光,范豪光心里非常感动,他多年对农业工作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