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

  众所周知,卫国战争中斯大林自始至终都在莫斯科指挥作战。在战争最危难的时刻,也没有后退一步,他同样奉献了自己的亲人--长子雅科夫在战争中牺牲,次子瓦西里参加空军作为飞行员保卫国家。正如他在红场阅兵中演说的“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因此苏联人民,包括斯大林亲生的儿子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前进。斯大林自己,也成为伟大的战争英雄,伟大的苏联英雄,名副其实的苏联军事力量统帅,苏联大元帅。正是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作用,使人类避免了法西斯的蹂躏,苏联也保住了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卫国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苏联人民的胜利,同时展现出了斯大林作为战争的最高统帅的高瞻远瞩、坚强意志、冷静的思维,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不仅在率领苏联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表现出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而且在建立反法西斯联盟中显示出了作为伟大战略家的纵横捭阖的雄伟气度。他虽然没有进军事院校学习的历史,但他却掌握着与时代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在处理军事问题时,他总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吞山河的气势指挥军队应对战争。

  一是深谋远虑,把“重军轻民”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在战争爆发之前奠定了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苏联从20年代就开始加快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军事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德国的工业化国家。斯大林在1933年1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中明确指出:五年计划的任务就是要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斯大林非常重视奠定军工生产基础、提高军工生产能力和建立战略物资储备,建立国防基金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国防基金只进不出,购买不可再生资源和矿产进行保值增值,参股和控股优质企业增加收入,投资科技研发和经济建设,促进国家发展。国防基金改名为国家应急储备基金,在战争、金融危机和重大灾害时方可动用。斯大林不仅关心军队在数量上的迅速增加和军官素养的提高,而且十分关心军事机械质量上的改进提高。战争前夕,他经常召集国防工业的主要设计师,讨论各种技术问题,并同厂长直接交往,斯大林能相当迅速地抓住生产过程的主要实质、趋向、工艺特点和困难。每星期他都要了解陆海军革新技术装备情况和进展,不断督促加紧军工生产。斯大林非常重视军工生产和武器创造设计,他合理调配武器装备资源,关心和支持武器的创造发明,并提议对新型武器设计者进行表彰,授予他们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在他的至高权威和正确指导下,苏联的军工生产,武器设计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最后对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可靠的保证。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制造了数倍于德国的坦克,飞机,大炮等武器。而且苏联工程师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类似喀秋莎火箭炮等火力强大的武器装备,同样,矿业、石化等能源企业也加足马力的开动,保障了军队装备和补给的源源不断。如果说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依靠红军指战员的勇敢和牺牲,那么后期的反击和消耗战,强大的苏联重工业便是胜利的基础。如果没有斯大林制定的“五年发展计划”,沿袭沙皇俄国那样缓慢的按市场经济运转,那么苏联的卫国战争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重军轻民”的发展政策,虽然刚开始给人民带来不少痛苦甚至灾难,但为日后苏联具有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强大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有这样雄厚的重工业基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免遭毁灭性的失败,才有能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

  自德国法西斯上台以后,战争威胁日益迫近。火药味越来越浓,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斯大林也更加重视军队的建设。为了对付随时可能爆发的侵略战争,斯大林决定扩大国防工业,加速军队现代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防工业的发展速度比其他工业快一倍半。从预算中拨给陆军和海军的经费从1933年的14.3亿卢布增加到1938年的232亿卢布,1940年的数字是568亿卢布。装备实现了现代化,对坦克、火炮和飞机给予了特别的重视。1934年,红军的人数从56.2万增加到94万,1935年达130万。3年后,苏联武装部队的兵力超过了420万。部队的素质也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斯大林十分重视新型技术装备和武器的设计和生产。他经常同有关领导、设计师、科学家交谈,亲自去参观军工新产品,有时也到试验现场去,他还常常倡议并亲自出席讨论军队建设各类问题的会议。斯大林认为政治觉悟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政治素质是军队战斗力的思想基础,为此,特别关心军队的政治建设问题,为了把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政治上可靠的队伍,斯大林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组织建设。到1934年底,所有的高级将领和93%的师级指挥官都是苏共党员。所有这一切,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战争初期的危机时刻,斯大林同时果断地下达了工业向东转移的命令,到1942年1月,仅用半年时间就把1523个工业企业向东迁移了几千公里,其中包括1360个国防工厂。而且迅速恢复了生产,这项决策为苏联人民赢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是确定正确的战略理念和指挥思想,确保了最后的战争胜利。

  从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历时4年不到,而对日作战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取得胜利,一方面是红军指战员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不得不说依靠了斯大林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

  苏联的卫国战争开始前,苏联面临德日两面的夹击,而且力量对比苏联是不如德日的,这个时候斯大林采取避实就虚,阳奉阴违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和希特勒签订和平条约,瓜分了波兰,另一方面,和日本签订和平条约,但又在张鼓峰,诺门坎战役给予日本重大打击。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没有明确支持苏联的情况下,不惜与德日法西斯化敌为友,并且采取沙文主义做法,发动苏芬战争,为苏联取得战争空间。以上,所有的做法都是建立在对苏联国家有利的实用主义基础上。斯大林的做法,验证了一条至理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斯大林并不在乎外界对苏联的国家荣誉的看法,而是采取实用主义,尽可能为苏联争取利益。这些做法是卓有成效的,一方面为苏联的战争准备争取了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两线作战,同时获取最大利益。

  那么在军事指挥方面,斯大林一方面信赖自己的将领如朱可夫、沙波什尼科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优秀将领的临场指挥,从来不胡乱干涉(战争前期有段时间斯大林有些武断,但尝到苦头后迅速改变做法),一方面把战役的规划和执行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对没有及时汇报和执行的将领及时处罚。包装军事指挥的全局观,正是得益于斯大林对军事指挥员灵活的调配和使用,以及正确的指挥(譬如军事天才朱可夫,从列宁格勒保卫战到莫斯科保卫战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直到最后的攻克柏林,都有他的身影)。因此,在苏德战场上,从北方到南方,长达数千公里的战线上,数个方面军同时作战,但并没有出现顾此失彼,各自为战的情况,而是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取得最大战果。这是和斯大林灵活和正确的使用将领,从大局、全局、最高层面来指挥战争的手段分不开的。朱可夫从军事的角度对斯大林作了客观的评价。在《回忆与思考》一书中,他写道:经常有人问我,斯大林究竟是不是军队建设方面的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和通晓战略战役问题的军事家?我可以肯定地说,斯大林通晓组织方面军和方面军群战役的基本原则,并且熟练地指挥了这类战役,他精通重大的战略问题。最高统帅在这方面的才能,从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表现尤为突出。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最高统帅是凭地图来研究情况和下定决心的,这与事实不符。当然,他不去研究战术细节,而且这对他也无必要,但他对战役情况却是很熟悉的。斯大林在领导整个武装斗争方面得益于他的天赋的智慧、政治领导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渊博的知识。他善于从战略情况中找出主要环节,并抓住这个环节,采取对策,组织相应的进攻战役。毫无疑问,他是当之无愧的最高统帅。

  每当准备一次新战役时,斯大林总是把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叫到身边,同他们一起仔细地研究整个苏德战线的战役、战略情况,其中包括各方面军的状况,各种情报资料以及各兵种预备队的准备情况。然后,斯大林又把红军总后勤部长、各兵种司令和国防人民委员部负责保障当前战役的各个主要首长,叫到最高统帅部来进行研究讨论,最后再由总参谋部协同方面军根据最高统帅的意图,制定实施战役的计划。

  在会议中,斯大林乐于听取那些有真知灼见的报告。他自己讲话不多,也不喜欢别人的长篇大论,经常用“简单点”、“清楚点”这样的言语打断讲话滔滔不绝的人。他主持开会时,从不讲开场白一类的话。斯大林对报告和文件中的弱点特别敏感。他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对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他不放过机会严厉申斥那些丢三落四的人。因此,总参谋部汇报前或拟订作战文件时,总要对事实反复进行核对,并根据战时条件认真思考,力求做得准确无误。

  斯大林的优秀之处,还在于他注意倾听与他不同的意见。只要这些意见是有根据的,而且提得线索清晰,斯大林都会认真考虑。朱可夫说:“通过漫长的战争时期中的接触,我坚信斯大林绝不是那种容不得尖锐问题和与之争论而又固执己见的人。如果有谁看法相反,我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朱可夫是斯大林得力的助手。他和斯大林的关系有时激烈紧张,但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同样,作为统帅部的重要成员,华西列夫斯基也很善于在最高统帅的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方面,他既灵活,又很坚定。原任外高加索方面军参谋长,后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和副总长的安东诺夫将军,也是最高统帅部中斯大林最宠爱的将领之一。安东诺夫具有很高的军事理论水平,卓越的组织能力,清醒的头脑,坚毅的精神,并具有突出的军事才干。在华西列夫斯基外出期间,他一直承担着总参谋长的重任。由于他知识渊博,当时又年轻力壮,所以他把一切工作都处理得很完善。安东诺夫在最高统帅部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在呈送报告给最高统帅时,都必须抄送一份给“安东诺夫同志”。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敢于直言,他的报告始终如实反映情况,无论听起来多么令人不愉快。必要时,安东诺夫也敢于反对斯大林的意见。斯大林对苏联元帅沙波什尼科夫特别尊重。沙波什尼科夫是在战略战役问题方面将军事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广泛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知识最渊博的军事学家之一。斯大林称呼沙波什尼科夫时总是用名字和父称,而且和沙波什尼科夫交谈时从不提高嗓门,哪怕后者的意见他不同意也是如此。

  斯大林不仅重视这些重要幕僚的意见,还注意倾听其他人的意见。1943年7月,苏军准备对德军进行一次大反攻。战争开始前几天,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召集了一次总参谋部、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员的会议,会上安东诺夫明确讲解了作战计划。斯大林问了几个问题,表示同意。当时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的巴格拉米扬想对计划提出点修改意见,因为原计划影响到他在左翼的作用,但在最高统帅面前,他又犹豫不决,欲言又止。大家卷起地图,会议似乎已经结束,斯大林突然问是否有人有不同意见。巴格拉米扬说他有。斯大林看着他,脸上露出惊奇的神色,叫他把意见说出来。巴格拉米扬紧张得不得了,他还是竭力控制住自己。在场的人又都摊开了他们的地图。他说明了在即将到来的攻势中他认为他的集团军应起什么作用,提出了他的修改建议。接着是沉默。巴格拉米扬以为,他的建议仅仅是一个集团军司令员的建议,一定会遭到他称之为“大三位一体”的最高统帅、总参谋部和方面军司令员的压制。然而,斯大林和其余的人研究了他们的地图,然后,斯大林对巴格拉米扬说,你的建议被接受了。这就是斯大林的卓越之处,他要让他的将领们有自由行动的感觉,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斯大林则通过试验和总结错误的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希特勒的将领们曾对斯大林和希特勒进行了一番比较,他们更为敏锐、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的策略。他们认为,在苏联的上层指挥中,“充满了一些有能力的人,因此,他们被容许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而且可以平安无事地坚持按自己的方法去做”。

  朱可夫也说:“斯大林的功绩就在于他能迅速而正确地采纳军事专员的意见,加以充实和提高,然后以概括的形式--守则、指令、教令--立即推广到部队中去,指导实践。”斯大林不把战略上的教条强加给别人,他也不轻易地把自己的行动蓝图直接交给将领们。他根据对形势的一切方面,即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卓越知识,向他们提出一般的想法。但仅此而已,接下去他就让他的将领们去形成自己的意见,制定自己的计划,然后他再根据这些作出决定。他的作用似乎就是在将领中作一个冷静的、超然的和有经验的仲裁者。在他的将领们发生争论时,他就收集有关人员的意见,权衡利弊得失,把局部性的观点同一般的考虑联系起来,最后谈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他的决定并不完全勾销将领们的想法,而经常是批准了将领们曾经一再考虑过的那些主意。

  谨慎地决策之后,斯大林同样非常重视执行。凡是由他安排的工作,斯大林总是要求最高统帅部和国防委员会这两个高级机关作出的决定马上得到贯彻执行,决定执行情况则由他本人亲自认真检查,或由他指定另一些领导干部或机关检查。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天,斯大林就吸取了列宁在内战时期的做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战略领导制度,即向最关键、最重要的地区派去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的都是最有军事素养的军事首长。他们对情况了如指掌,而且通常都是制定当前重大战略计划的参与者。最高统帅部要求自己的代表对战役实行全面领导并负全部责任,并为此授予他们全权。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充当统帅部的代表呢?首先是最高统帅部的成员。战争期间,最早被以最高统帅部代表派去基辅的是朱可夫。后来,朱可夫曾以此身份去作战部工作不下15次。华西列夫斯基也同样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被派往各个方面军。他和朱可夫不止一次地一同出发,去作战地区参加像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弧形地带会战、进攻乌克兰第聂伯河右岸地区和解放白俄罗斯等大规模战役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也正因为这样,决策才能得以坚决而完整地贯彻,同时,这也有助于最高统帅部对各方面军情况了如指掌,一有变化就能马上作出反应。斯大林因而先后取得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

  三是作为精神领袖,无所畏惧的斗志和忘我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全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的无比勇敢精神和坚定信念。

  在那些紧张的战争岁月里,苏联人民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忘我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他们的领袖,斯大林更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担负起领导责任。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斯大林已是60开外的人了。后来朱可夫将军回忆道:当战争进行时,谁也没有去想这些,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全力以赴地在进行工作。大家都看着斯大林,而斯大林尽管上了年纪,但却总是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最后,斯大林以其钢铁般的意志成为二战中苏联人民前进的明灯。

  斯大林认为,决定战争命运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而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政策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战争爆发初期,斯大林非常重视从精神上振奋苏联人民的必胜信心。为了鼓舞全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斗志,斯大林向全国发表了历史性的广播讲话,他以领袖和朋友的姿态讲话,呼吁人民为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而战:“同志们!公民们!兄弟姐妹们!我们的陆海军战士们!我的朋友们,我在向你们讲话!”斯大林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的战争形势:“问题在于德国是发动战争的国家,他的军队已经全面动员,德国用来对付苏联的170个师已经开进到苏联的边界上,而且处于充分准备的状态,只是在等待出动的信号,而苏联军队则需要动员和向国境来是为了求得和平,或者至少推迟战争,但希特勒背信弃义地破坏了苏德条约,发动突然袭击占了优势。但他所占的便宜不会太久。”斯大林告诫人们:“敌人是残酷无情的。他们的目的是要侵占我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土地,掠夺我们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的粮食和石油。他们的目的是要恢复地主政权,恢复沙皇制度……(把苏联各族人民)德意志化,把他们变成德国王公贵族的奴隶。”他号召同入侵者展开最无情的斗争,消除后方的混乱和恐慌。同时,他还号召在沦陷区的人们要造成使敌人及其所有走狗无法安身的条件,步步追击他们,消灭他们,破坏他们的一切活动。斯大林的讲话使他们顿感产生了巨大的热情和振奋了爱国之心,成千上万的苏联人受到了鼓舞。

  在首都已岌岌可危的时候,也正是十月革命24周年纪念日,斯大林不顾个人安危,参加了在马雅科夫斯基车站举行的庆祝活动,并在集会上发表了讲话并立即广播发表。斯大林告诉人们,希特勒的闪电战已经在俄国失败。他对红军的力量和苏联人民的抵抗表有着充分的信心。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冒着枪林弹雨,参加了红场举行震惊世界的阅兵式,受阅部队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斯大林在简短的讲话中回顾了内战时期的艰难岁月。

  斯大林在特殊时期的两次讲话极大地振奋了军队和老百姓的士气,表达了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残暴、狂妄的敌人的仇恨,同时也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保卫莫斯科会战的胜利,纳粹德国闪电战的神话第一次遭到挫败,被认为是“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歼敌33万人,是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作为苏联的最高统帅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朱可夫元帅称斯大林为“当之无愧的最高统帅”。

  1941年7月,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被德军抓捕,敌人想利用他来交换德军俘虏,但斯大林丝毫没有动摇,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列宁党的旗帜,他非常相信自己的儿子决不会叛变祖国;他曾这样对女儿说:“他们想用雅科夫交换德国被俘军官,这是妄想!战争就是战争!”他用“我不会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我没有一个叫雅科夫的儿子”及“你们手里不只是我儿子雅科夫,还有上百万人都是我的儿子,要么把他们全部释放,要么让雅科夫和他们分享同样的命运”的回答断然拒绝,斯大林作为苏军最高统帅,也不得不顾及成千上万儿子也沦为德军战俘的苏联父母的感受。1943年,雅科夫在德国的俘虏营中扑向380伏电网自杀。因为他较早开始独立生活,生活俭朴,坚定顽强,在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受到苏联人民的热爱。斯大林那低沉而严肃的声音体现了一位伟大统帅的勇敢和魄力,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有能力击败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强盗,才使苏联人民世世代代敬重与爱戴他。

  四是任人唯贤,选拔任用了很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天才,成为了战争胜利的推进器。

  一个领导人只有善于用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才能创造奇迹。在决定苏联前途命运的二战中,斯大林在这方面的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战最精彩激烈的部分,毫无疑问就是苏德之间的战斗,在二战大多数时间,德军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东线战场上,双方动辄就是上百万人缠斗在一起。单从规模上看,与苏德战争相比,古今中外的一切战争,仿佛都成了儿戏。根据官方统计,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2660万人牺牲的巨大代价,其中,1000万是军人。而德国有1000万军人死亡。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尤其考验统帅的才智。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胜利也证明了斯大林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虽然对苏军的整肃非常冷酷,也清洗了很多优秀的指挥员,但斯大林同样慧眼识人,发现了诸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瓦图京,等等。朱可夫是其中的最优秀的将领,他参加了几乎所有重大的战役指挥。而斯大林对他也充分的信任,除了做了短时期的总参谋长以外,几乎都奔波在最关键的战斗前线,并取得辉煌的胜利,朱可夫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斯大林的信任和使用是分不开的,朱可夫性情耿直,坚持原则,是少数敢于顶撞斯大林的将领,但斯大林在充分了解朱可夫的才能后,就一直把他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斯大林这点非常值得赞赏,因为包括美军的军事天才巴顿,也没有那么好的伯乐来使用他。因为在军队里,资历和体制是很难逾越的,但斯大林利用他至高的权威克服了这一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除了计划和组织工作的出色外,每一阶段都是在斯大林的积极直接指挥下由朱可夫完成的,也可以说这次伟大的胜利,也是斯大林在用人选择上的重大成功。

  同样,华西列夫斯基在战争开始前一年才被升为少将,但是由于他的出色表现,斯大林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把他升为苏联元帅,这在现代军事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而华西列夫斯基也没有辜负斯大林的信任,为苏军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卓越才能。

  罗科索夫斯基,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天才,但他在1937年曾经被作为间谍逮捕,并险些执行死刑。斯大林并没有因此而冷落他,反而委以重任,并把他迅速提升为独当一面的元帅。

  事实上,斯大林在军事上并非是完美的天才,甚至在战争初期的几天里,突遭德国军事打击损失惨重的时刻,因为悔恨自己对于战争发生的时间点的判断失误,大受打击,情绪低落。然而,同斯大林一起工作过的苏联元帅和著名的军事指挥官们,都把他视为统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曾说:“我认为,斯大林无疑该归于出色的统帅之列。”朱可夫元帅也称斯大林为“当之无愧的最高统帅”。为什么他们都这么敬仰斯大林呢?

  一个统帅的最重要的才能,并不在将兵,而在将将。苏联元帅和著名的军事指挥官们之所以都这么信服斯大林,正是因为斯大林不仅自己具有超凡的智力和高深的军事知识,同时也善于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才干。用韩信的话说,他是一个“将将之帅”。朱可夫元帅在自传中说:“当然最高统帅从战争初期至斯大林格勒会战前也出过错。他深深反省过这些错误,不仅深感痛心,而且极力吸取其中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接下来,斯大林以卓越的才能和魄力,扭转了战争初期由于失误所造成的混乱局面。这其中斯大林的选人用人韬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善于运用人尽其才之道,汇集奇才良将,依靠众人智慧,使苏联终于从被动的绝境找到了最适合于当时情况的斗争方式和方法,终于从敌人手中夺取了主动权。

  斯大林首先做的是选拔人才。斯大林一直十分重视选拔人才和用人,对此他有很多精辟的论断。比如,“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一切宝贵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选人用人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干部决定一切”,等等。因此,在战争初期,斯大林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建立一支经过精心挑选和严格训练并能够担负起领导工作的军官队伍。在莫斯科战役时,他开始对一群新的军事杰出人才进行基本挑选,于是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沃罗诺夫就涌现出来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继续进行了挑选,于是瓦图丁、叶廖缅科、马林诺夫斯基、崔可夫、罗特米斯特洛夫、罗第母采夫和其他人就从此为众人所知。这些人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岁,毫不墨守陈规,在战争这座严酷的学校中贪婪地学习,直到他们成为敌人势均力敌的对手,后来更胜敌一筹。

  斯大林选人用人,看中的是能力,唯才是举,而不是看资历,看辈分。他特别注意将领在战斗中的实际表现。战争爆发时,他后来所重用的元帅和将军差不多都还是下级军官或无名小辈。比如朱可夫就是被他从一个军区的小司令,一路提拔到了几乎是对德战争的前线总指挥的高位。更为神奇的是年轻的切尔尼亚科夫斯基,他在3年之中,从少将升为大将。而这些人后来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选人的时候,斯大林并不是仅仅以个人的观点喜好为依据的。即使是在重大职位的人选问题上,斯大林也表现出对人才的尊重。一次,在斯大林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正在讨论任命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司令员人选问题,对大家提到的几位人选斯大林都不满意,沉默了好一会儿,人人都在考虑一名合适的人选。突然,副总参谋长瓦图金一个立正:“斯大林同志,任命我去指挥沃罗涅日方面军吧。”这一勇敢的自荐行动完全出乎斯大林的意料。“什么,你?”他惊奇地说,皱起思索的眉头。瓦图金是炮兵中将,1920年参加红军,除了在莫斯科战役中短期指挥过作战以外,没有担任过司令员。最后斯大林打破了沉默,转身问华西列夫斯基,“你认为如何?”华西列夫斯基赞成派瓦图金。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斯大林对瓦图金说:“既然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对你感到满意,我不反对。”瓦图金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方面军司令员。

  与选拔人才相比,斯大林的用人艺术同样高超。斯大林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才华,用人之长,补己之短。他用他杰出的管理组织能力,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安东诺夫等一批谋士将才汇聚一堂,集众将帅之精华,谋克敌制胜之大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