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五章 上饶县解放和新政权诞生

  第一节 国民党上饶县政府垂死挣扎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部队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失败后,其主力部队基本丧失,军事上失败已成定局。但国民党不甘心失败,一面打着“和平”的幌子,要求与中共进行和谈,企图延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进攻,取得喘息的时间;一面在国统区加紧征兵、征粮、征税,充实军事力量,妄想卷土重来。此时,国民党上饶县政府为了维护反动者的统治利益,肆意推行“一甲一兵”制,设立了征兵处,在广大农村乱抓壮丁。龟缩在上饶县的所谓国民党“钢铁”部队在上饶县城招兵,浙西“义勇总队”在沙溪招兵,“饶谦”部队在八都招兵。

  经济上,国民党上饶县政府在县城工商界搞“自由”捐献和征缴“战乱”经费,加重各种税收。在农村暴征粮食,强行派捐,当时每个农户被征1-2担稻谷,如果没有人去当兵的壮丁户,就采取征募兼施的办法,至少征40-50担稻谷,许多人不堪重负,被迫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它的残暴统治,也进一步失去了国统区的民心,其垂死挣扎的行径,加速了它的反动政府的灭亡。

  第二节 上饶县全境解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饶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一线横渡长江。由于百万大军攻势强大,国民党长江天堑防线被突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5兵团所属6个军18个师渡过长江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兵分数路进入江西赣东北地区作战。

  4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兵团第15军,从香隅坂至德兴地区出发,分成两个纵队向乐平、上饶县挺进,歼灭逃敌。

  29日黄昏,2野15军45师攻占乐平县城。随后以每日80里以上速度前进,广大指战员不被小股掩护之敌所阻,不被成群逃散之敌所惑,不被城镇所挽,不被山高路窄、风狂雨暴、人困马乏的情况所动摇,轻装上阵,日夜兼程,向上饶挺进。

  当时国民党部队在上饶的兵力部署及设防情况是:1948年,由于国民党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上饶几乎成了大兵营,城里城外驻满了国民党的机关和伤兵。同年秋天,国民党67军移驻上饶,军长名叫刘雄,该军自誉为“雄狮”部队。1949年3月该军得知解放大军即将渡江南下消息后,奉上司命令,仓皇逃离上饶,向湖南方向逃窜。同月,在上饶临时招募的国民党陆军218师1团,驻守皂头镇新田村,团长叫余谦,部队自称“饶谦部队”,也奉命自行解散。上饶城内,仅存国民党交警七纵队的几个连的兵力和一些国民党散兵游勇。

  5月2日,我15军45师在漆工镇追上了国民党143师,激战两小时,歼敌一部。为了保持追击势头,15军45师用小部队清剿残敌,主力部队直奔上饶。5月3日,45师逼近上饶县城时,遵照兵团的命令,先攻占横峰、铅山县,没有直接进攻上饶城,目的是围歼大量逃敌和保护上饶古城。我45师根据军部的作战部署,在师长崔建功的率领下,抵达浙赣线设伏,相机歼敌。傍晚,一辆军用专列从东向上饶开来,火车进站后,徐徐停下。当车上国民党军发现车站已被解放军占领时,又急忙命令火车启动向后倒退。火车退到上饶城近郊的郭门村时,预先埋伏在此的解放军鸣枪示警停车。车上的敌军也开枪顽抗,由于我军攻势强大,几分钟后,车上的敌军挂出白旗,宣布投降。火车上2个团的国民党官兵被缴械,成为解放军的俘虏。原来这列专车是护送国民党官员家属向西逃跑的专列,此时这列火车也成了解放军设置在浙赣铁路线上的最好路障。

  解放军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城区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保护城市不受军事行动的破坏,决定网开一面,让敌军从南面逃离城区再打。于是,解放军攻占了上饶火车站后,便从东、西、北三面完成了对上饶城包围攻击的态势。当晚龟缩在上饶城的交警七纵队部分人员趁夜色掩护朝福建方向逃窜。1949年5月4日凌晨,威武雄壮的人民解放军45师象征性地鸣放了两声响炮,以整齐的步伐,威武的雄姿,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上饶大街。上饶城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带着胜利的喜悦涌向街头,鸣放鞭炮,为解放军倒茶水送食物,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

  坚持在上饶县南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的上广游击队得知解放军进攻上饶和敌军向南逃窜的消息,便配合解放军由南向北挺进。5月3日至4日,逃敌分别在铅山县江村和上饶县花厅镇、四十八镇等地被解放军和游击队歼灭,国民党上饶县县长罗平造带的保警200多人也在花厅被俘,罗平造后被押往南昌正法。至此,上饶县全境解放,宣告国民党在上饶县的反动统治结束,上饶县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上饶全境解放过程中,中共地下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饶是浙赣铁路枢纽站,我党在林关嵩家秘密建立起上饶交通站,负责京沪杭办事处与江西工委的联系、赣东各县与江西工委的联系,掩蔽或转移我地下党人员来往。1947年9月,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党员唐松来到上饶中学开展革命活动,在上饶中学发展了朱昭、邵庭梧入党后,成立了中共上饶中学党支部。为了解放战争的需要,朱昭、邵庭梧到上饶电信局、火车站发展了林英珂、卓葆荣等成为共产党员。解放前夕,经上饶地下党组织的努力,上饶县电信局、上饶铁路线、车站设备及技术人员都得到很好的保护,人民解放军进入上饶城后,完整地交给了人民解放军,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得到人民解放军和上级党组织的好评。在人民解放军攻打上饶火车站时,我上饶地下党组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上饶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地下党员陈茂城与上饶小学教师陈才一道做上饶伪专属保安司令陈民杰的策化工作,使陈民杰在上饶解放时阵前起义,从而使解放大军攻占上饶城时,只是在火车站附近经过短暂的交火,就顺利进入城内,千年古城上饶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二、接管上饶 建立新政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兵团15军45师于1949年5月8日奉命撤离上饶,向福建挺进。接管上饶县的第2野战军第5兵团直属支队2大队3中队,于同年5月11 日进入上饶县境,14日抵达上饶县城。

  抵达上饶县城的当天晚上,三中队全体人员集中在旅馆里的一个房间里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上饶县委和上饶县人民政府。张文轩任县委书记,江泽民任县长。张文轩、江泽民、将润生、曾鲁民、李育民、杨子远等6人为县委委员,组成中共上饶县委员会,领导全县工作。部署了接管和征粮干部名单,宣布了县委、县政府各部门的负责人及区级机关负责人。

  县委各部门的负责人是:武装部长兼社会部长将润生,组织部长曾鲁民,宣传部副部长杨子远,民运部副部长李育民,县委秘书乔学衍,县政府各部门负责人是:秘书科长严庆瑞,民政科长孙传生,财政科长顾华,教育科长张垓墩,建设科长乔旭,粮食局长胡少枫,工商科长刘庭相,银行行长王爵,公安局副局长燕振邦。

  各区的主要负责人是:饶北区区委书记刘修璋,区长仝宣涛;饶南区区委书记房昆,区长李顺卿;沙溪镇党委书记兼镇长王传佃,副镇长兼公安派出所长杨际文。

  会上,3中队领导人介绍了上饶县的情况:原国民党在上饶县设有2个区、2个镇、28个乡。解放后,中共赣东北区党委决定,将原上饶县的广平镇改为上饶市,除广平镇撤镇设市外,其它地方仍属上饶县。这次会议任命的干部,是根据上饶实际情况而定的,对南下出发前,在菏泽宣布的各区任职名单作了较大的变动,有些区委书记、区长、区委组织委员、区委宣传委员、武委会主任、联合会主任等正副区级干部,改任乡长职务。除饶北区、饶南区所辖各乡外,全县其它各乡直属县领导。

  5月15日上午8时许召开接收大会,到会的有原国民党各区、镇、乡长和准备分赴各区、镇、乡接管的干部。会上县长江泽民讲了话,主要是讲形势,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尤其是共产党对原国民党、政、军人员的政策,教育他们认清形势,转变立场,为人民做好事,并令他们一定要作好交接工作。会后,前往各区、镇、乡接管的3中队的干部由他们带路,及时到达各区、镇、乡实施接管。就这样,全县从县到区、镇、乡各级人民政权,在两三天的时间内全部建立起来。

  三、征收粮食 支援前线

  人民新生政权建立后,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征收粮食支援前方上来。为了确保征粮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6月初,县委、县政府决定,调整县行政区划,撤销饶南、饶北两区,将全县划分为六区一镇,即一区(枫林)由武守才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二区(清水)由何维盈任区委书记(该区先是王桂森任区委书记,王走后由何接任),杨琳任区长;三区(饶北)由李修璋任区委书记,仝宣涛任区长;四区(灵溪)由武继先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五区(黄市)由房昆任区委书记兼区长;六区由李顺卿任区委书记兼区长。沙溪镇由王传佃任镇党委书记、镇长。此时,上饶县共设6区1镇28乡。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为皂头的车头村。

  同时,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的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工商业者,对党的政策还不太了解,生活尚未安定下来的情况,在全县范围内,采用张贴布告,召开会议,办训练班等多种方法,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在沙溪师范举办了由中学教师和部分完小教师70人参加的为期一周的训练班。该训练班工作由县教育科长张垓墩主持负责,中共上饶地委宣传部长苗春亭向大家较系统地宣讲了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张垓墩向大家宣讲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那时,征粮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数十万大军在福建、广东地区与敌作战,急需粮食。3中队刚到上饶,人地生疏,不了解情况,缺乏接管工作经验,任务重而力量单薄,加上地主和残留的国民党党、政、军中的少数顽固分子与特务勾结在一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抗、破坏征粮工作。因此,县委、县政府根据当时的工作情况和革命斗争形势,决定把已接收的原国民党在水南街仓库的三四十万斤存粮支援前线,同时采取以下征粮措施:一是各乡普遍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形势,讲解政策,动员群众交粮;二是召开保甲长和地主参加的会议,向他们宣传政策,具体分配交粮任务;三是召开由地下党和进步人士参加的会议,动员他们协助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四是对个别顽固的、有粮食故意抗交的大地主,采取临时管押措施(交了粮就放回)。采取以上措施后,仅枫林和沙溪镇在20多天的时间里,就征收粮食40多万斤。到8月23日,全县征收粮食320多万斤,有力地支援了前方,圆满地完成了上级分配的征粮支援前线任务。

  四、剿灭残匪 保卫胜利果实

  解放初期,国民党在上饶县还有一定的残余势力,这是因为上饶县原为国民党反动势力十分强大的地方。抗战期间,上饶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驻地,在上饶设立了迫害共产党人的集中营,社会上反动分子比其它县更多,从县到区(镇)、乡、保都有国民党的党团组织,仅饶北区就有国民党21个区分部,大一点的地主都有自己的武装,私人枪支也比较多。当时,接管上饶县的3中队只有132名干部、战士。分赴各区(镇)乡后,力量更为单薄,多数乡只有1名接管干部,少数乡才有两名接管干部,多数区是2-3名接管干部,少数区才有4-5名接管干部,而全县被接管下来的国民党的党、政、军人员就达700多人,每个乡有20多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相当悬殊。

  6月初,残留在上饶县的国民党顽固分子,不甘心国民党的失败,开始四处公开活动,妄图卷土重来,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已被接收的原国民党区、乡武装,有的开始哗变,如饶北区接收的两个班,有一个班携械叛逃;沙溪镇已接收的两个班,也有一个班妄图携械逃跑上山。镇政府觉察后,捉了敌首要分子,才制止了事件发生;和济乡被敌占领,乡长赵衍珍隐蔽在群众周启忠的家里,深夜在周启忠的掩护下,换上便服,才回到区公所报告敌情;望仙乡受到敌人严重威胁,乡长赵培钦背着电话机离开乡公所打游击。7月底8月初,潜伏下来的国民党青年救国军和被接收的原花厅地主武装勾结在一起,在上饶县的铁山乡、花厅乡、田墩乡一带公开活动。这两股沆瀣一气的反动残余势力,互相勾结,气焰十分嚣张,企图谋杀铁山乡乡长杨广君。敌预谋未遂,便又企图联合起来攻打田墩、花厅乡政府。

  县委、县政府、县大队根据敌匪活动情况,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联系当年战争时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给他们办理登记手续,在两三个月内,自动到县委登记的党员有600多人,这不但发展壮大了党员队伍,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而且为接管上饶县后巩固各级人民政权,完成各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革命组织基础。二是加强改造国民党的党、政、军残留人员,要求他们认清形势,转变立场,与人民站在一边。三是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一方面从接管下来的旧人员中挑选表现好的人和吸收愿意参军的贫下中农子弟,组建人民武装;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建立民兵组织。由于措施得力,人民武装队伍很快地建立起来,人员快速增加,部分区配备武装人员达20多人,一般区配备武装人员也有6-7人。为了进一步加强武装斗争力量,还抽调地下党员分配到各区、乡,把随军南下的山东胶东地区支前民兵连分散开来,每乡1-2人,又把“短期干部培训班”培训的干部分到各乡,每乡1-2人。这几股力量结合在一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剿匪斗争。各乡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提供的情报,有计划地主动出击敌匪,并在武装斗争中,不断缴收敌匪的武器,到8月下旬,全县收缴敌匪长短枪支500多支,一些叛逃的原国民党区长、乡长、乡丁都被捕。在与敌英勇斗争的同时,全县人民武装队伍发展得更快,县保卫队发展到60多人,县大队发展到200多人,饶北区的区队发展到近百人,其它各区、乡人民武装队伍也得到发展,南下接管上饶县的3中队132名干部战士无一人伤亡,剿匪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8月下旬,接管上饶县的3中队干部战士接到向西南进军的命令,各区、乡的工作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便移交给江西省委派来的干部。从此,上饶县人民在红土地上安居乐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附录:

  上饶县党史人物

  宁春生

  又名春生,谱名懋行,化名大老宁、老黄。1898年2月11日出生于上饶县湖村乡的一户农民家庭,少年时读过两年私塾,当过店坊学徒。1927年冬参加革命;1929年同刘道奇一起积极配合邵式平率领的信江红军独立团在湖村乡碧霞桥潭头消灭了“八都联合靖卫团”;1930年3月上饶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被选为县苏主席团成员;1931年3月6日,任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兼任省消费合作总社主任;1934年初,赴皖南开辟新区工作;8月,他同刘毓标等人组织领导皖南柯村暴动;10月,皖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他担任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12月,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潭家桥失利后汇集在柯村,他组织苏区军民热烈欢迎红军,妥善安置了几百名伤员。北上抗日先遣队转移后,他仍留在皖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21日晨,由于叛徒告密被围于里溪而不幸被捕,被关押在屯溪监狱,后被敌人秘密杀害。

  宁月生

  又名春发,谱名懋鼐,字芳生,别名细仔,化名小老宁、老宁。1909年1月28日出生于上饶县湖村乡的一户农民家庭,童年时读了两年书。1926年受到徐明高、熊太通等知识分子宣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积极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1月在家乡参加了革命暴动排。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3月被选拔到省委白区工作干部训练班学习,尔后被分配到铅山县旁罗开辟新区工作,担任省委交通员。同年冬,被闽浙赣省委派往徽州负责工委工作,到达后,根据闽浙赣省委及方志敏同志的指示,在歙县小练村成立了皖南特委,开辟以黄山为中心的新区工作。1933年6月,皖南特委由于叛徒告密而遭受破坏,他由组织安排,继续留在皖南做政治交通员工作。1934年8月20日,他率领际村的暴动武装参加了柯村暴动。柯村暴动胜利后,他兼任太平县委书记。1934年12月,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潭家桥失利后,大量伤员转移到柯村,他根据特委的指示,负责安置了这批伤员。北上先遣队转移后,他仍留在皖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5月上旬,在宏潭区佘溪里坞战斗中,他同国民党78师曾伯瑶营对峙了两天,最后弹尽援竭,身体多处中弹,壮烈牺牲。

  龙树林

  原名龚盈炳,小名二炳。1911年出生于上饶县稠川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童年读了三年私塾。1930年在家乡参加了青年团组织。1931年春参加了红十军。半年后,被选拔到彭杨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红十军某连连长。1933年1月,他随红十军离开赣东北到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由中央上海特科安排去苏联伏龙芝军校学习。1937年冬,从苏联乘飞机回到新疆。1938年经武汉到达新四军军部报到,被任命为新四军教导营政委;4月,任新四军教导总队训练处主任;11月任丹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协助管文蔚司令员整编丹北游击队建立党组织工作。1939年1月,率挺纵三支队渡江北上江都河南地区的大桥、嘶马,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前哨阵地,建立了江都桥头堡,不久仍回江南。同年5月,他奉挺纵的命令前往大桥镇解决方均哗变问题,在迫使对方缴械时,不幸牺牲。

  刘道奇

  又名刘春泰,1887年10月20日出生于上饶县湖村乡的一户农民家庭里。1927年冬加入横峰港边农民革命团。1928年夏,从横峰回到湖村进行革命活动,成立了湖村农民革命团。1928年7月2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1929年冬茗洋年关暴动的具体领导人。1928年9月,中共上饶县特区委委派他前往茗洋开展革命活动。他来到茗洋后,一方面积极地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另一方面秘密地活动于驻守茗洋仁孝殿的“八都联合靖卫团”之中,宣传革命思想。1929年9月王礼西等8名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穷苦农民出身的靖卫团团丁,首先带枪逃跑,投奔到茗洋农民武装队伍中去。尔后,又有10多名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的团丁陆续带枪投诚。由此,茗洋农民武装的力量壮大了,靖卫团原80人枪剩下50人枪,反动武装力量极大地削弱了,迫使靖卫团团总徐月良、谢申等把靖卫团撤出仁孝殿,搬到湖村潭头舒家祠堂驻扎整顿,为茗洋人民举行年关暴动扫除了一大障碍。10月,他在茗洋成立了区委,并任区委书记。11月1日,他率领茗洋农民武装几百人到湖村潭头配合红军消灭了“八都联合靖卫团”,取得潭头之战的胜利。潭头之战后,茗洋成立起区苏维埃政府,他任区苏主席,在此之后的几年中,他历任上饶县苏主席、县苏一至四届主席团成员,并两次出席赣东北省苏工农兵代表大会。1934年5月后,上饶县苏区遭敌“围剿”强攻,面对日益严峻的革命形势,他率领的游击队队员所剩无几,仍坚持在山上活动。同年冬,他被诱骗下山被捕,被关押在上饶监狱。1936年3月17日被解回湖村杀害。

  吴善炳

  1898年出生于上饶县大地乡庙湾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里,从小给地主当长工。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上饶县第五区委书记。1931年当选为上饶县委委员。赣东北苏区失陷后,他仍率领一支游击队在上饶的中路、庙湾、大地、枫岭头一带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5月4日,他带领6名游击队员在庙湾活动,不幸被敌一个连包围于一个山洞里。突围中,不幸腹部中弹而被捕。第二天被押往上饶城而牺牲。

  汪佑春

  字泽鉴,号子华,1898年7月14日出生于上饶县华坛山乡革畈村的一户兼营造纸的农民家庭。1922年就读于上海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五卅”运动中,他积极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暴行的斗争,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罢课离校后,回到江西省南昌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初,由方志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又由方志敏介绍前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受训。受训后,回到南昌接受了任务就前往湖口开展农民运动。7月底,由党组织安排回到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军撤离南昌时,党组织安排他回到家乡上饶开展革命工作。12月,他在家乡发展了自己的胞弟汪元春、好友汪大源为中共党员后,成立起上饶县第一个党小组--革畈小组,并准备在四角坪建立革命根据地。1928年3月,他带领革畈小组的成员前往郑坊台坞乡乡公所夺枪失利,随即转入磨盘山参加方志敏领导的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7月红十军成立时,他任红十军某营政委。1933年1月,在肃反运动中被错杀于德兴县重溪。

  李财标

  1891年8月30日生,上饶县湖村乡排山底村人,文盲。革命前做木工。192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到双溪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并于同年建立三区委,任三区委书记。1929年冬领导了双溪、左溪等地农民进行年关暴动。1930年上饶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任县苏主席团成员。1935年6月4日在大畈村董家被捕。不久,被杀害于李家滩。

  李天民

  (籍贯不明),1935年来到上饶县南部山区的毛楼、禹溪、甘溪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并任游击队长。1937年9月下旬,他先同闽北党组织取得联系后,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在上饶南部山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抗日救亡工作。同年冬,他在甘溪街动员了200名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编入新四军三支队五团。1939年任中共上饶中心县委(亦称中共上广铅中心县委)书记。同年冬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高州村。

  杨森

  上饶县董团乡魏家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历任上饶县军事部部长、红军独立团团长、八十三团政委。1934年底失踪。

  余炳慧

  上饶县湖村乡碧霞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曾任过上饶县一区苏主席。1938年2月从浙江回到上饶县老区串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员30名,恢复了碧霞、库前、茶园、王家坝、稠川、左溪等村党支部。同年5月,他在碧霞村陈家召开党员会议,成立起中共上饶临时县委,他任书记。中共上饶临时县委成立后,他积极扩大党的基层组织,派员打入国民党机关,掌握地方领导权。国民党政府对此惶恐不安,指派特务混入中共上饶临时县委机关刺探情报,伺机破坏。1939年3月,国民党上饶县政府派自卫队破坏了临时县委,搜捕共产党员。他得知消息后脱离了险境。1941年被捕于福建,押往上饶集中营,后牺牲于集中营。

  周园香

  女,1914年出生于江西横峰高湾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里。出生不久,被其无力抚养的父母送往上饶县茗洋乡王珊源村的贫苦农民王仁水家做童养媳。1928年3月参加革命。1930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上饶县二区青年妇女部部长、上饶县青年妇女部部长、闽浙赣省青年妇女部部长。1934年10月,随省委机关一道转战于磨盘山区。1935年初,敌人重兵“围剿”根据地,她因怀孕经长期转战奔波,不幸早产。正在她身体未获康复之际,敌人又包围了省委机关驻地。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她为了掩护省委领导和其他同志突围转移,只身举枪应战,把敌人引向自己身边而壮烈牺牲。

  熊旗

  上饶县清水乡横山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曾任省委文书。1931年被赣东北省委派往闽北开辟新区,并任闽北分区委党校校长。1933年,在肃反运动中被错杀。

  徐明高

  1899年出生于上饶县湖村乡峰山头村的一户清末武秀才家庭。1925年在北京大学就读时,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假期回到家乡,积极深入民众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鼓励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并带头向自家的佃农债户宣布减租退债。“五卅”运动后,他回到江西,与方志敏、黄道等同志在南昌从事反帝爱国宣传活动。1926年底,在方志敏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并在江西省党部内做组织工作。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后随起义部队转战于广东三河坝牺牲。

  舒善德

  1886年出生于上饶县湖村乡丁家源村。1928年10月参加革命。1929年1月由李财标介绍入党。历任第三区区委委员、赤卫队队长。1929年冬接受中共上饶临时县委交给的任务去弋阳请求信江红军独立团支援上饶革命,并给红军带路,率领上饶县“兄弟会”会员包围歼灭了驻扎在潭头的上饶县“八都联合靖卫团”。接着回到三区组织双溪等村农民在石城寺举行暴动。在组织领导石城暴动过程中,因缺乏领导革命群众对敌斗争的经验,被阶级敌人伪装革命所麻痹,遭敌突然袭击而使三区赤卫队蒙受损失。舒善德及时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1930年在双溪战斗中英勇牺牲。

  程宜水

  上饶县枫岭头乡王家店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2月,他根据赣东北省委的指示,在上饶县旺青畈建立了中共上广特区委,并任特区委书记。1933年12月,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上饶彭宅成立,他当选为该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上任伊始,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和向外开辟新区,就集中军事力量,于同年年底在沙溪王东阍歼灭了沙溪靖卫团一个排,沉重打击了敌人,增强了苏区人民的斗志。短短的几个月内,玉山苏区就扩展为六十余村、一万多人口的新区。1934年6月,浙江保安师三团、玉山县保安队及临湖靖卫团联合进攻玉山苏区,他就及时组织和领导苏区人民奋起反击,但终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玉山苏区沦陷,他就随玉山县苏机关向上饶县高南峰山区转移。1935年被敌俘获而牺牲于上饶城。

  黎三友

  上饶县湖村乡人。1930年参加革命,历任上饶县苏裁判部部长、中共上饶县委书记。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他领导上饶县苏区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4年4月下旬,敌进犯我老鸦尖堡垒,苏区的赤卫队和红军战士在此奋勇还击。为了保卫红色苏区不失一寸土地,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上山支前支战,在前沿阵地做鼓动工作时,不幸被拉丝炮误伤。后被送往苏区葛源医院治疗抢救无效而牺牲。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