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重视从一件件的平凡小事做起,而且任何小事要做好都是不易的。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南存辉
出生年月:1963年1月
创业年龄:16岁
第一桶金:电器开关
开创事业:正泰集团
创业成就:南存辉曾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世界青年企业家杰出成就奖、200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中国十大创业领袖、首届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时代十大风云人物、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等称号。被《中国青年》杂志评选为“可能影响中国21世纪的中国青年人物”之一。
[创业语录]
1.做人做事,要时时刻刻心存敬畏。个人能力有限,如果觉得天下本事我最大,那可能就是失败开始的时候。
2.刚创业的时候没有什么宏伟理想,只是想做人要做正,做事要做正,企业才会稳如泰山。
3.做企业好比烧开水,你把这壶水烧到99度只差1度就开了,突然你心血来潮觉得另一壶水更好,把这边搁下不烧了,而跑到那边另起炉灶,新的一壶还没烧开,原来那壶也凉了。
4.做企业跟爬山很像,开始做的时候认为很简单,结果当你越爬越高的时候,就是企业越做越大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越爬越觉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能回头。
5.敢于创新,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灵魂。你除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之外,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成功的东西打破。我们认为经验有可能成为负担,企业大了有可能成为新一种危险。
6.有一条一定要记住,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学会选择,这个选择很重要,选对了行,你发展起来可能效果就会不一样。
[创业小传]
1963年,南存辉出生在浙江温州柳市镇,父亲是一个为人在街上摆摊修鞋的鞋匠,母亲做家务。南存辉少年时代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从六七岁开始,他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卖,换些钱补贴家用。用南存辉自己的话说,他家的住房条件也许是当时柳市最差的。屋顶是用茅草盖的,风一吹常常是天上下小雨,屋里下大雨。
13岁那年,离初中毕业还有15天,父亲因为意外致使腿部骨折卧床不起。医生说可能要休息一两年,而母亲身体一向虚弱,作为长子,照顾弟妹、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南存辉的肩上。初中没毕业,南存辉就接过了父亲的修鞋担子,子承父业当上了小鞋匠。
从此,校园里少了一个学子,人们的视野里却多了一个走街串巷的小鞋匠。13岁至16岁,他每天挑着修鞋的工具箱早出晚归,修了3年的鞋。修鞋那阵子,南存辉凭自己速度快,修得用功,质量可靠,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
三年修鞋虽没赚到很多钱,但修鞋的工作使南存辉懂得了有质量便有市场,要诚实做人的道理。同时它也让南存辉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从一件件平凡小事做起。生活的苦难塑造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更坚定了他的生活信心。
起步:借船出海
在修鞋的过程中,天质聪颖的南存辉,没有放弃对社会的观察和思索。就在改革开放之前,为了生活,当时的柳市镇有一些人私下里进行一些经商活动,其中有八个人做得比较好,被柳市人称为“八大王”。那时的“八大王”因为日子过得好,所以在当地风光无限。南存辉看着身边风光的“八大王”,在心中也暗暗地许下过诺言,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成为他们一样的人。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最先吹到了柳市镇。脑筋活洛的柳市人马上行动起来,修鞋的南存辉敏锐地发现,镇上有很多供销员在全国各地揽了很多低压电器业务,在不到50平方公里的柳市镇上,忽然在一夜之间冒出了大大小小上千家前店后厂的低压电器厂。南存辉意识到这个行业发展非常快,能够赚钱,而且能够锻炼人,所以他果断地把修鞋的工作停下来,转而搞起了电器行当。
没有创业的钱,怎么办?南存辉开始“借”。也从此,南存辉看到了“借”字在企业初创时的重要性。所以他多次用到“借”字。南存辉后来总结说:做好“借”字文章,借脑袋、借人才、借智慧、借资金,我觉得绝对是聪明的做法。
于是,16岁的南存辉拿出自己修鞋的一点积蓄,借朋友的一些钱,与几朋友在一个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前店后厂的低压电器作坊,准备大干一番。因为没有多少本钱,开始就是几十块、几百块钱地投入,南存辉和几个合伙人每天都干到凌晨5点钟,第一个月只赚了35块钱,但他高兴地想,第一个月就成功了,没有亏本。在企业逐渐发展以后,南存辉总结企业的发展问题时曾说:“做事业的人不要妄想发横财,要靠心血和汗水来换取。”
南存辉善于学习,也很有眼光,在经营小门店的过程中,他就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南存辉发现,低压电器行业市场前景很大,但光靠个人力量不行,光靠一个小打小闹的门面更不行。1984年,南存辉正在找寻机会的时候,他的同学胡成中(现任德力西集团董事长)找到了他,想跟他一起合伙办厂,于是南存辉与胡成中一起投资5万元,办起了“乐清县求精开关厂(这也就是正泰的前身)”。
因为办厂需要技术,需要人才,需要资金,需要设备,需要市场,这些他们都没有,所以,刚开始办厂时很艰难,也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没办法,南存辉又在“借”字上大做文章。首先南存辉去请人才、借脑袋,为了把开关厂产品质量搞上去,他到上海去请专业技术人员。起初,上海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到柳市镇那个小地方工作。请不到技术人员,南存辉就不走。没有钱住旅店,南存辉就睡地铺、吃方便面。三位上海的技术人员被这个温州柳市的小伙子的真情和精神所打动,从大上海跑到了小小的柳市镇加盟。没有设备,南存辉就想到借别人的设备来生产自己的产品。不懂管理和市场,南存辉就到别的企业去参观学习,到各种企业管理培训班去学习。在他们的精心管理和经营下,求精开关厂慢慢地发展起来。资金不足,他们在经营上开始了无利息的“社会负债”式运转模式:采用占压供应商货款2-3个月,占压的款项占到总资产的30%-35%。这种模式适当地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矛盾,一直延续至今。
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番激情,用什么创业?这也是困扰今天许多想创业的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借”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技术可以借,人才可以借,资金可以借,甚至设备、市场、渠道都可以借。借鸡生蛋,借别人的钱成就自己的事业。借船出海,借得巧、借得好,就会打开创业之门。
发展:借别人的力量,壮大自己
20世纪80年代初的温州,低压电器假冒伪劣成风。那时柳市街头到处都是电器,挨家挨户都在做,谁都可以做电器。由于全民做电器,就自然没有产品的标准了,也就没有产品质量要求、质量标准和产品检验了。当其他大部分的柳市人还在热衷于假冒伪劣时,南存辉却已经把质量放在心头。南存辉说,“我们要干,就要讲究质量,不能赚昧良心的钱。”付出总有回报,因为南存辉注重质量,1989年,求精开关厂领取了由国家机电部颁发的低压电器生产许可证,在柳市他们是第一家。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柳市电器企业无序竞争严重。有许可证和没许可证的、质量好和质量差的混在一起,一些人不按常理出牌,把市场搞得很乱。因为假冒伪劣,柳市低压电器遭到了全国的抵制,一些单位的门口甚至挂出了“温州电器推销员免进”的牌子。国家八部委的工作队也在1990年开进了柳市,昔日喧闹的柳市电器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后来,一位当时比南存辉做得大得多的“业主”不无感慨地说:“当年产品好坏都有人要,我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想到这是条末路。南存辉看得清,他胜我衰,他的企业发展壮大了,我的企业退出了舞台,这是关键。”
当市里的质量问题工作队来到求精开关厂检查时,却意外发现原来柳市还有这样一家领取了生产许可证、有自己品牌、质量过硬的低压电器生产企业,当即给予了肯定。温州、乐清两级政府也决定将求精开关厂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
直到1990年,“求精开关厂”分为两个车间,总资产200万左右,产值做到1000多万。因为管理上的一些争议,求精厂分家,南存辉和胡成中分别成立了自己的企业。
“求精开关厂”解体后,处在发展十字路口的南存辉又借用美国商人黄李益的资金力量,合资办起了“中美合资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南存辉又吸收弟弟、妹夫等家族成员入股,组建了典型的家族企业。从创业开始,南存辉意识到,做企业要先做人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南存辉发现一张从香港购买设备时开的发票,这个商店名字叫“丰泰”,这个“泰”字蛮好的,南存辉觉得“做人要正直,处事要泰然,把这两个字合起来就叫‘正泰’”。于是他把自己和美商联合成立的公司命名为“正泰”。“正泰”这一名称由此问世,“正泰电器”由此诞生此后。家族企业在其资本积累和小规模扩张时期,充分发挥了机制灵活、决策快速的优点。此时的正泰凭着家族式的股权结构优势,企业迅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正泰也开始了快速扩张时期。
如何让企业快速发展,南存辉又在“借”字上大做文章。南存辉意识到,正泰要想继续做大,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于是,南存辉充分利用正泰这张牌,走联合的资本扩张之路,借用大家的资源一起发展。
1991年前后,当柳市的一千多家低压电器厂陷于恶性竞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时,南存辉率先倡导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以正泰品牌带动了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正泰”经营得法,名气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南存辉以股权为利器,从1991年到1993年,将30多家外姓企业纳入正泰麾下,而挂正泰品牌的产品则以千数计。为了卖产品给美国人,南存辉组织起了企业联盟,借大家力量,壮大了正泰的实力。到1993年,正泰的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多万元。
但是,加入的企业多了,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有的成员企业将不是指定的产品也贴上“正泰”标签以次充好,有的做假账骗利润,有的拒绝自己出钱进行技术改造。有一些成员企业各自“占山为王”、“集而不团”的现象。南存辉抓这些企业的管理整抓了5年都没什么很好的效果,南存辉发现这样做不行。怎么办?南存辉还是秉承最初的“借”字诀,向高人“借脑袋”。他向经济学家吴敬琏、周其仁去请教,他们建议他把多级法人消灭在萌芽状态。于是,南存辉把所有的并入企业联盟的成员企业主拉到雁荡山开会,讨论“合好还是不合好”,最后决定统统合并。这次合并,管理上统一了,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更上了一层楼。这次合并,对正泰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借别人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借力”是成功的一条捷径,如果一些有利于我们的外力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就不要放过它,因为这些外力正是我们实现从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到成功的转化的必需品。创业者必须学会借力发展的技巧。白手起家、无本经营都不可怕,面临困境也无须恐慌,只要我们善于借力,那么总可以壮大自己,成功实现我们的目标。
成功:财散人聚,人聚财聚
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南存辉深知“财散人聚,人聚财聚”的道理,所以,他很好地处理了散财聚人的问题。为此,他进行了三次的股权稀释行动。为正泰的发展扫清了前进路上的障碍。
1991年,成立中美合资公司以后,南存辉把弟弟妹夫等亲属共4人揽入正泰成为股东。从股权安排上看,外资出资人黄李益不享有股份,南存辉的股权占60%,其余四人分享剩余的40%,南存辉完成股权安排、构筑正泰核心决策层。此次合资及引入股东,对南存辉及正泰而言,战略意义已远大于融资的含义。这次股权改革,也是南存辉的第一次股权稀释。南存辉靠股权安排,完成了正泰大厦至为关键的基础构建。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出现在柳市镇。
至1994年2月正泰集团组建时,成员企业已达38家,股东近40名。此时,正泰净资产5000万元,南存辉个人股份在集团中的比例下降到40%。这是南存辉股权的第二次稀释。
企业发展人才的重要性是南存辉十分关注的问题,他深深认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然而他在管理和摸索中渐渐发现,家族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无法更多更好地吸纳和利用优秀外来人才。为了能够“借”来更多的人才,到了1998年,经过长时间思考的南存辉突破阻力,毅然决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权绝对数,对家族控制的集团公司核心层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家族核心利益让出来,并在集团内推行股权配送制度,将最优良的资本配送给企业最为优秀的人才。就这样,正泰的股东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00多个,南存辉的股份下降至20%多,这是一场需要很大勇气的企业重大变革。数十位百万“知本”富翁在正泰诞生。家族色彩逐步淡化了,人才来了,企业效益却在不断壮大。
通过这场正泰发展历程中最深刻的战略变革,正泰实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正泰高层经营领导层中,多数已不再是家族成员,集团下属各子公司的老总,也几乎是族外人员。南存辉后来认识到,正泰发展到今天,和这次变革是分不开的。对此,南存辉坦陈:“分享不是慷慨,对创业者来说,分享是一种明智。”靠着一次次的创新与求变,正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用天下的人做天下的事。因为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同样,事业也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财聚人散,人散财散;财散人聚,人聚财聚。”应该说这是治理企业的秘笈,也是人生的大智慧。这就是商业的辩证法,也是人生的哲学。当老板的,散财给大家,让大家一齐分享盈利的喜悦;当员工的,得财后会更加努力,创造更大的财富与老板共享。
目前,正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工业电器制造企业之一,已成为拥有资产3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年上缴税金逾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正泰经济实力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前几名。在国外设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销售总代理,产品畅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正泰也成为现辖6大专业公司、50余家持股企业、800多家专业协作厂,并在全国各地设有2000多家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的超大型集团。
[创业启示]
南存辉的成功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借人才、借脑袋、借资金、借设备、借别人的力量……”对他成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更是影响他创业初期成功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于“借”的问题,南存辉的体会很多。南存辉创业时自身文化不高,对于生产电器方面的技术更是一无所知,所以企业要想在这个方面发展,就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南存辉自己总结说:做好“借”字文章,借脑袋、借人才、借智慧、借资金,我觉得绝对是聪明的做法。
许多创业者都和南存辉刚刚创业的情况相同,没资金、没设备、没人才……什么都没有,但是,要想创业就不能顾及这些,不存在什么条件都具备的创业,能够借来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所用,这样的创业是刚刚走上创业这路的人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所以,创业要懂得借船出海,使自己能够入商海;要懂得借东风,使得企业在商海中航行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