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此段“熟仁”话语,透露出生存论关切:人性之美、人生之美,在熟仁之中。实质上它契入了这样二个关切:
第一个,美、熟之间,何者为优?朱熹释其谓:“荑稗,草之似毂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毂之美也。但五毂不熟,则反不如荑稗之熟;犹为仁而不熟,则反不如为他道之有成。是以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伊氏曰:‘日新而不已则熟。’”朱熹的解释想要说明的是,美、熟之间,熟优于美。荑稗不如五毂之美,但是五毂不熟,反不如荑稗之熟。为仁求熟不图美,不熟而徒恃其美,反不如求他道有成。仁,在乎熟;熟仁,需要在日新不已的努力之中,才能有人性和人生之美。王船山的解释似乎把这种关切引入于“德性生成”的哲学视域。
王船山释其谓:“荑稗,草之似毂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毂之美也。但五毂不熟,则反不如荑稗之熟;犹为仁而不熟,则反不如他道之有成。是以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伊氏曰:‘日新而不已则熟。’”这里船山用词与朱熹相差无几,只是船山在阐发孟子“仁亦在乎熟之而已”时,定其为“入德之事”。船山训其义得:“孟子曰:学者入德之事,求仁而已矣。”从而把美熟之间锁定在“入德之事”,走向成熟是德性的成熟,是求仁以至于熟仁的德性生成。这样的生成就是德性的美、熟仁的美,更是一种人生的美。
第二个,美在熟中,方向何在?二程解释“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解读出了孟子熟仁思想在“生”意义上的内在联结:“乐则生,生则乌可已也。‘须是熟方能如此。’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须集义,这上头莫非义也。”二程引出孟子在“生”意义里的熟仁观念:熟仁是积聚道义而获得的生存。安乐的生活,如何获得?二程挑明了这个通道:“须是熟方能如此”。熟仁是关乎“生”的问题。“乐则生”,应是“集义所生”,这是熟仁的方向。一切须从“集义”上挑得明白和彻底。
这里,二程领悟到了孟子“乐则生,生则乌可已也”的熟仁境界,以熟走向的“乐则生”,二程品味到了孟子“熟仁”之于生存的特定意义。的确,孟子本人就有这种思绪和态度,《离娄上》:“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乌)可已也。’”仁义是内容,智和礼是调节仁义的形式。在孟子看来,安乐的生活,根据在拥有和实践仁义,所谓“智”,无非是知晓仁义;所谓“礼”,无非是滋润、调节仁义,仁义礼智构成“乐则生”的实质。要达到这样的“乐则生”,孟子设计了“熟仁”的通道,即归乎在“集义所生”。确实如此,这是人性之美、人生之美走向成熟的必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