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八章 石城阻击战

  在赣州市东北部有一个县,名叫石城县,属丘陵低山地区,其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1934年9月26日,在这个平凡的县里,中共红军取得了中央苏区北线战场上的最后一个胜利。

  1934年,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遇严重挫折。尤其是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失败,造成中央苏区北大门洞开,敌军不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紧缩包围圈。至1934年8月底,中央苏区仅剩下瑞金、石城、宁都、于都、会昌等县,中央苏区及10万红军已危在旦夕。1934年9月26日至10月7日,为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集结与转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命令彭德怀、杨尚昆、彭绍辉、萧华等率领红三军团、少共国际师、闽赣军区独立七团和十一团共计3万人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国民党军顾祝同、陈诚、罗卓英等蒋介石嫡系部队约10万人的进攻。1934年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拂晓,敌军炮兵首先向中华山阵地轰击,随后由敌军第四师向中华山,第八十八师向中华山东端之黄泥寨,第七十九师、六十九师向钟子寨等红军阵地同时发起猛攻。在中华山阵地,敌机向红军阵地进行了轮番轰炸,一时红军守卫的高地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接着,敌军的大炮又开始猛烈轰击,高地上的参天古松也被炮弹炸得东倒西歪,一片硝烟火海。炮火一停,成群结队的敌军开始了地面进攻。据守阵地的红军凭借有利的地形和简易的防御工事,顽强阻击敌人,轻重火力一齐开火,敌军成片成片地倒下,敌军的第一次进攻被击溃。之后,敌军增加了一个团的兵力,由一名旅长指挥,向红军阵地猛扑而来,红军阵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伤亡在不断增加。在危急之时,团长黄镇率红五师第十三团从敌军右侧发动袭击,政委谢振华率红五师第十四团从敌军左侧发动袭击,敌军顿时大乱,开始后退。抓住这一战机,黄镇命令全线反击,红军战士向敌军冲过去,用机关枪猛烈射击,击毙击伤敌人1000余名,击伤敌旅长一名,给敌人以迎头痛击。红军随后主动放弃了阵地。

  9月27日,国民党军队仍以飞机、大炮开路,对红军进行破坏性轰炸。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敌第十纵队向大排岭、分水坳,第五纵队第十四师向嵊背寨,第三纵队第六师向马山及其东南等红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红军根据三军团司令部的战略意图,以纵深配备对深入之敌予以阻击,给敌人以一定杀伤后,于黄昏时退出战斗,撤至桐江、小松及其以南阵地。9月28日至10月6日,红军改变战略战术,有效迟滞了国民党军队向南推进的进度。10月6日下午,敌第十一师一部及各师便衣队进占石城县城。红三军团撤至石城南部的观下、屏山、横江、洋地等地进行休整、补充、训练,少共国际师在石城补充了新兵2000名,随后两支部队分别在于都集结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并取得胜利的战斗。这次战斗从准备到红军主力完全撤离石城,历时40余天,它不仅给了进犯之敌以大量杀伤,而且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红军阻击敌人进犯石城的实际时间,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原定计划多了7天,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完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蒋月琴 黄斌 收集整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