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赵姓繁衍

  一、两汉时拜相封侯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没有迁晋的赵氏宗族仍居赵城。赵夙被晋献公封于耿;赵衰被晋文公封于原。春秋战国时期,赵姓由南至北有过多次迁移。赵衰封原之后,赵氏一族在南阳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赵族从原城渐渐向周边蔓延开来。赵盾当政之后,赵姓的扩张,主要在太行山之南、黄河以北的南阳地区。不久发现齐、楚、郑都对南阳存有野心,于是,赵盾开始向北扩张。

  赵姓北迁主要有三次大迁移,第一次是赵括封于屏地,赵婴封于楼地;第二次是春秋末年赵简子作为赵姓宗主,纵观国家大势,为了壮大家族领地,将赵姓拓展的重心放在北戍之地的晋阳,赵简子一边派董安于、尹铎治理晋阳,同时又在南阳按家室分派赵姓,迁往晋阳;第三次是公元前477年,赵无恤收复中牟之后,将赵姓人口从南阳原、温之地迁往中牟、邯郸,以强化赵姓在这一带的势力。赵之邑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赵国建立后,又分封宗室于代,赵曾短暂定都于中牟,赵惠文王时封平原君赵胜于武城(今属山东);赵未亡时赵姓有一支定居真定。

  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则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省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徙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赵姓在今陕西又有了新的落脚地点。

  赵国虽被秦所灭,但赵姓并未随之灭亡。赵姓子孙发扬不断进取的精神,经过短暂沉寂之后又重新活跃起来,再度走向辉煌。

  最先大放异彩的是真定赵氏秦朝末年建立南越国。

  秦始皇时,原赵国人赵高及其兄弟被处以宫刑,在秦王宫中服役。赵高精通狱律,受到秦始皇的赏识,被任命为中车府令,成为掌管皇厩车马和能自由出入宫廷的秦朝重要官员,不久又兼行符玺令事。秦始皇让他的小儿子胡亥向他学习书法和狱令。

  秦始皇死后,赵高胁迫丞相李斯伪造遗诏,逼迫颇孚众望的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居中控制朝政,独揽大权。他曾指鹿为马,群臣莫敢申辩,不久他又杀李斯和秦二世。虽然后来他被秦王子婴杀死,但秦王朝一统江山已陷入覆亡的境地。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兵反秦,天下响应。陈胜部将张耳、陈余访求原赵国王族子孙,立为赵王。项羽灭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徙封赵歇为代王,而以张耳为赵王。陈余袭破张耳,复立赵歇为赵王。汉王刘邦三年(前204),汉大将韩信兵出井陉(今属河北),背水为阵,出奇兵袭赵营,大败赵军,斩陈余,擒赵歇与广武君李左车。

  汉代,赵姓是一个显赫的姓氏,名人辈出。西汉史游的《急就篇》将赵姓列为常见姓氏之一。《汉书》为赵尧、赵信、赵食其、赵破奴、赵充国、赵文汉、赵禹、赵谈、赵飞燕姐妹等人立传。据《汉书》的《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等记载,赵姓有多人受封为侯。表中所列有深泽侯赵将夕、须昌侯赵衍、江邑侯赵尧、高陵侯赵周、翕侯赵信、昌武侯赵安稽、随城侯赵不虞、从票侯赵破奴(后又受封为浞野侯)、术阳侯赵建德、随桃侯赵光、新畤侯赵弟、爰戚侯赵长年、周阳侯赵兼、营平侯赵充国、成阳侯赵临、新成侯赵钦等。

  西汉时,位居三公(秦汉时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的有赵尧、赵周、赵玄。

  赵尧在汉高祖时任御史大夫,因参与平定陈豨之乱,后被封为江邑侯。赵周其父赵夷吾为楚国太傅;曾力谏楚王不可反叛朝廷,被楚王所杀。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念其忠贞,封赵周为高陵侯。汉武帝时,任用赵周为太常、太子太傅,元鼎二年(前115)任丞相。元鼎五年,自杀而死。

  赵玄在汉哀帝任御史大夫,由于触怒傅太皇太后,汉哀帝将其下狱治罪,后革职免死。

  西汉时,赵姓出了两位皇太后。汉武帝时,河间赵氏有一奇女子,入宫受封为婕妤,号曰“拳夫人”,很受宠爱,所生子身强力壮又多智慧,颇受汉武帝喜爱。汉武帝晚年,有意立此子为嗣,又担心子幼母壮,外戚干政。他先逼迫赵婕妤自尽,立其所生子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昭帝。昭帝继位后,追封其母为皇太后,并赐给赵氏亲属很多钱财。

  汉成帝时,赵飞燕受宠为皇后,其妹赵合德被封为昭仪,两人善于歌舞,专擅后宫多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赵飞燕之父赵临因此被封为成阳侯,弟弟赵钦被封为新成侯。汉哀帝时,曾一度尊赵飞燕为皇太后,但不久她即遭受迫害,赵飞燕自尽,新成侯赵钦、成阳侯赵激(此时赵临已死,由赵飞燕侄赵激承袭爵位)被剥夺爵位,举家流放到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西)。这支赵姓后来就在此生息繁衍,这是史籍中较早记载赵姓在今东北地区活动。

  西汉时,赵姓在陕西的活动范围多在长安,此外还有斄县(今陕西省武功县扶风县东南)、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祋祤(今陕西省耀县东)等地。武帝时,著名司法官赵禹即斄县人,他历任御史、太中大夫(中央顾问官),治狱严峻。他和张汤共同编订律令,以适应当时加强封建专制政治的需要,法令多苛刻严厉。他还制作有关于诸侯朝贺制度的《朝律》六篇。汉武帝时,今耀县东人赵食其以主爵都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与匈奴作战,因功赐爵关内侯,受赐黄金百斤,后官至右将军。

  西汉赵姓在河北的活动区域又有所扩大。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涿郡赵氏在汉宣帝时有一名臣赵广汉,他任颍川太守时,诛杀了横行一时的豪强原氏、褚氏;他在任京兆尹时,执法不避权贵,甚至闯进丞相府审问丞相夫人。他勤于吏事,使京兆政治清明,吏民赞不绝口。老百姓评价他为自汉兴以来最能干最好的京兆尹。当他因得罪权贵入狱后,京城百姓数万人愿以己身代他服刑,留下他来治理京兆,为老百姓谋福利。他被腰斩后,老百姓深深怀念他。

  西汉名将赵充国本是陇西上圭人,后迁居金城(今甘肃兰州)。

  西汉时,赵姓在中原地区有了新的落脚点。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西汉时,赵姓在河南的定居有宛(今河南省南阳市)、穰(今河南省邓州市)、新安、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等。

  西汉时,赵姓已在安徽繁衍。沛国蕲县(今安徽宿县南蕲县集)人赵普曾在王莽时任田禾将军。赵普子赵孝、赵礼兄弟两人遵守礼教,受到朝廷的表彰。

  西汉时赵姓有一位杰出的农业专家赵过。汉武帝末年,有感于多年对外战争,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便颁布《轮台罪己诏》,宣布停止对外战争,发展经济。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耧车。用耧车一天可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耧车是我国古代农业机械方面的重大发明,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农具,并命令工奴制造、组织农民学习这种新式农具。赵过还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这种方法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提高亩产量,很受农民欢迎。

  《后汉书》为赵典、赵熹、赵咨、赵岐、赵壹、赵苞、赵晔等立有传。

  宛人赵熹在西汉末年追随更始帝刘玄讨王莽,以军功官拜五威偏将军。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赵熹被征召为官。他历仕光武、明帝、章帝,是元老重臣,官至太尉、太傅、录尚书事。他在任平原太守时,诛除奸恶,郡内太平,百姓曾为之作歌,颂其功德。当他84岁高龄去世时,章帝亲往临吊,谥曰正侯。赵熹的长子赵代继嗣节乡侯,官至越骑校尉,曾任征西将军刘尚的副手征讨羌人,赵代的儿子、孙子一直袭封节乡侯。

  东汉时,赵姓已迁至四川。成都人赵戒曾任江汉太守,桓帝时受封厨亭侯。赵戒之子赵典博学多识,曾任侍中、弘农太守、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又转任少府、大鸿胪、太仆、太常等职,袭封厨亭侯。赵典的侄子赵谦曾任太尉、司徒、尚书令等职,封郫侯。赵谦之弟赵温任司空、司徒,录尚书事,封江南亭侯。东汉末年,真定人赵云随刘备自荆州入据四川,定居成都。

  东汉时,赵姓活动范围又扩大至今浙江省。会稽山阳(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赵晔向杜抚学习《韩诗》,二十年不回家门。家中长期得不到他的消息,以为他已不在人世。杜抚死后,他才满怀一肚子学问回到家中。赵晔著有《诗细历神渊》,被蔡邕等著名学者推崇备至;其所著《吴越春秋》,在史学上有独到价值。

  东汉时,江苏赵姓有多个活动处。赵峻,字伯师,下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人。曾任司隶校尉,汉顺帝时任太尉。汉冲帝时任太傅,录尚书事。

  东汉末,中原赵姓有几支南迁,在今江苏生息繁衍。洛阳人赵达精通术数之学,他认为中原地区将有战乱,江南有帝王之气,可以避难,遂南渡至吴,在孙权麾下效力。赵达的妹妹被孙权聘为夫人,赵夫人以三绝闻名于世。相传她能于指间以彩丝织龙凤锦,被誉为机绝;又能在方帛之上绣五岳列国地形图貌,被誉为针绝;又能用胶续发作帷帐,被誉为丝绝。

  南阳人赵咨亦在东汉末年南渡至吴,成为吴政权著名的外交家。东郡燕(今河南省延津县北)人赵咨性至孝,非常达观,深厌世上厚葬之风,在临终时特地嘱咐故吏“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他还为后人留下一篇反对厚葬的长篇宏论。

  赵姓在文化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还有:

  汉阳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人赵壹曾作《刺世疾邪赋》,对势族豪强垄断政权,专横肆虐以及官场中腐朽丑恶状况表示强烈的愤慨。他还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十六篇。

  赵岐是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撰有《孟子章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东汉时期还有一个先国后家的忠臣赵苞,他是甘陵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与灵帝时十常侍之一的赵忠是堂兄弟。但疾恶如仇的赵苞深以这个祸国殃民的堂兄为耻,断绝了与他的往来。苞任辽西太守时,坚决镇压了境内鲜卑人的反叛,鲜卑贵族劫持前往辽西探亲的赵苞之母亲、妻儿,把她们当作人质,率兵进攻辽西。赵苞强忍悲痛,坚持发兵抗击鲜卑,赵母也在鲜卑人阵前高呼,勉励赵苞为国尽忠。最后赵苞消灭了鲜卑人,但他的母亲、妻儿皆遇害。

  二、魏晋至五代 渐成世家大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随之建立了三个割据政权即魏、蜀、吴,赵姓在这三国中都有人任职。赵广汉的裔孙赵俨在曹魏政权任司空。真定常山人赵云任蜀汉翊军将军。吴国还有大数学家赵爽,他曾注《周髀算经》,其中“勾股方圆图注”对于勾股定理,有关勾股弦的各种关系式和二次方程解法等都作了几何证明。

  西晋时还有一淮南(今安徽省寿县)人赵诱,为将门之后,曾任广武将军、武昌太守,受封平阿县侯。赵诱子赵胤勇猛善战,积功任冠军将军、西豫州刺史。

  东晋时赵姓人在朝中为官或受封的有下邳人赵彪任治书御史,其子赵裔任平原太守。赵裔之女赵安宗为南朝宋开国君主刘裕之母。刘裕称帝后,追谥她为孝穆皇后。赵裔之子赵伦之在东晋末年就跟随刘裕,颇有战功,受封阆中县五等侯,累迁雍州刺史。刘裕北伐,赵伦之与傅弘之、沈田子在蓝田(今属陕西)大破姚泓军队。刘裕建宋称帝后,赵伦之受封霄城县侯、安北将军。后历任镇军将军、领军将军。赵伦之的儿子赵伯符少好弓马,东征西讨,有将帅之称,颇受刘裕赏识,曾任竟陵太守,徐、兖二州刺史、豫州刺史、丹阳尹。赵伯符之子赵倩娶宋文帝第四女海盐公主。下邳赵氏自东晋末至宋亡仕宦不绝。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天水陇西人赵孝穆任南朝梁侯官令。梁末陈霸先起兵讨伐侯景的叛乱,赵孝穆之子赵知礼被推荐为书记(秘书)。赵知礼博学多识,才思敏捷,每次起草军令,下笔立就,陈霸先引为心腹,随侍左右,军国大事,无不参与筹划。受封始平县子(后晋爵为伯)。陈朝建立后任散骑常侍、太府卿、右将军领前将军等职。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为了吸取汉族世家大族的统治经验,建立有效的统治秩序,改变了以往杀戮、排斥汉人的做法,极力拉拢他们到政权中任职。在这种背景下,赵姓有很多人在北朝中任职。

  天水人赵昌曾任后赵主石勒的黄门郎。赵昌之子赵逸先后出仕后秦、大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大夏,赵逸任魏中书侍郎。金城人赵柔曾仕于北凉,拓跋焘平定北凉,将其迁于魏都代(今河北省代县),历任著作郎、河内太守。

  东汉太傅南阳人赵熹的后裔赵难在北魏时任清河(后又改名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太守,遂定居于此。赵难的曾孙赵隐曾任北齐尚书令、司徒,受封宜阳王,他深得东魏权臣高欢、高澄和北齐文宣、废帝、孝昭、武成、后主诸帝的信赖,子孙在北齐、北周、隋、唐时期都担任重要官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原赵氏在影响力上超过了南阳赵氏。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以良子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代。赵襄在北魏时曾任中山郡守,后迁居代。赵襄重孙赵昶曾任西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深得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信赖。北周建立,他晋爵长道郡公,赐姓宇文氏。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赵文表祖籍天水,祖上迁居南郑,他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曾任左金紫光禄大夫。周武帝时,受命至突厥迎娶皇后,因功封伯阳县伯。后又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封为大将军,晋爵为伯阳县公。

  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赵肃祖上世仕河西。北凉灭亡后,赵肃曾祖赵武归附北魏,受封金城侯。赵肃的祖父赵兴、父亲赵申侯都仕于北魏。北魏都城自代迁洛阳后,遂定居于此。赵肃跟随宇文泰,曾任西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姓乙弗氏。

  洛阳人赵蔚曾任北魏并州刺史,其子赵宁任高平太守,赵宁之子赵和任陵江将军。赵和之子赵刚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先后受封临汝县伯、武城县侯,后晋爵为公,曾任西魏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时任利州总管、都督利沙方渠四州诸军事,晋爵为浮阳郡公。

  在北魏以及后来的北齐、北周诸政权中任职的赵姓世家大族,随着历史的演变,到隋、唐时大都继续担任要职。虽然皇帝换了,只要他们及时地改换门庭,并不影响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天水西人的一支迁居洛阳。赵超宗在北魏任河东太守,其孙赵煚历仕西魏、北周。杨坚建立隋朝,赵煚主持杨坚的继位大典,晋位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后历任尚书左仆射、冀州刺史。

  天水西赵氏的另一支后亦迁居洛阳。赵演曾任北周泰州刺史,其子赵芬任北周内史下大夫、淅州刺史、东京小宗伯,晋封淮安县男。北周将亡,赵芬投奔手握实权的杨坚,升迁为东京左仆射,晋爵为公。隋初任尚书左仆射、蒲州刺史,后征还京师。赵芬之子赵元恪袭封淮安县公,官至扬州总管司马;赵元恪之弟赵元极任江都郡丞,兼领江都宫使。

  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人赵绰曾仕于北周,隋时任大理正。张掖酒泉(今属甘肃)人赵才,祖父赵隗任北魏银青光禄大夫、乐浪太守,赵才父赵寿任北周顺政太守。赵才自幼骁勇,善于骑马射箭,隋炀帝时因军功历任金紫光禄大夫、左侯卫将军、右侯卫大将军。赵才的儿子赵道兴在唐初也任右侯卫大将军。满朝一时传为美谈。隋初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人赵世模迁居京兆之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赵世模、赵元依父子皆仕于隋。

  唐代,赵姓出了五位宰相,他们是:高宗时宰相赵仁本,中宗、睿宗时宰相赵彦昭,德宗时宰相赵憬、赵宗儒,僖宗时宰相赵隐。

  赵仁本,陕州河北(今山西省平陆县)人,高宗乾封年间为东台(门下省)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参知政事。赵彦昭,甘州张掖(今属甘肃)人,其父赵武孟官至右台侍御史,撰写《河西人物志》十卷传世。

  赵彦昭自幼以文辞知名,中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充修文馆学士,后晋封耿国公,赐实封一百户。睿宗时复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赵憬,天水陇西人,是赵仁本的曾孙,德宗贞元八年(792),拜中书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向皇帝献《审官六议》,建议选贤任能。

  赵宗儒,邓州穰(今河南省邓州市)人,祖先从天水徙居于此,他与其父赵骅都学问渊博,闻名于世,两人先后进士及第,并于同日拜官(赵骅拜秘书少监,赵宗儒任劳任怨翰林学士),曾一时轰动京城。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赵宗儒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赵宗儒同时的族中子弟有的任大理丞,有的官至监察御史,为官者多达二十余人。

  赵隐,京兆奉天(今陕西省乾县)人,咸通年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封天水县伯。总而言之,赵姓的这五位宰相,任期都很短,没有多少建树。

  赵姓除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创造。经学家啖助是河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人,曾补订啖助所撰《春秋集传》和《春秋统例》,并自撰《春秋阐微纂类义疏》。

  籍贯为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的诗人赵嘏,诗风清圆流畅,格律工稳,与杜牧、许浑诗风颇相近,有《渭南诗集》二卷,诗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尤为杜牧所欣赏,人称赵嘏为“赵倚楼”。

  籍贯为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的赵耶利是唐代著名琴家,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弹琴手势谱》《琴叙谱》《弹琴右手书》等书,又修订琴曲五十余首。长安人赵公祐,善画人物,尤其善画佛像、鬼、神。蔡州人赵德齐,因所绘制作品极精妙,被唐昭宗封为翰林待诏。

  彭城人赵不器和他的儿子夏日、冬曦、和璧、安贞、居贞、颐贞、汇贞八人,都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当时人称“科第赵家”。

  另外,赵姓在唐代还有道士赵归真(?-846)。宝历二年(826)充两阶道门都教授博士。文宗时曾流配岭南。武宗即位之年(840),奉召入与八十一位道士于三殿修金箓道场,武宗亲受法箓。会昌五年(846)请筑望仙台,高百尺,以为鸾骖鹤驭可指期而降。传说曾主持飞升修炼,需用大量生银,诏使采取不得。而归真斋醮数朝,写御书置于岩穴间,山神显灵,涌献银液,与入用之数相符。《旧唐书武宗本纪》称武宗“志学神仙,师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武宗在位时任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人称其“探赜玄机,善制铅汞,气貌清爽,见者无不竦敬”。

  唐朝初年,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平定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开辟漳州。他们的部下多是中原人。固始人赵瑞、赵伯箓又府兵队正身份入闽,把赵姓活动区域又推进至今福建。又据《柘荣溪坪谢氏族谱》载,唐朝末年,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珪、王审知“三王”率领光(州)、寿(州)二州兵勇五千余人,由固始南下入闽,随“三王”入闽的将士有陈、张、王、赵等五十余姓,其中有赵杰。

  唐末五代,军阀割据,赵姓值此乱世各有依附。

  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人赵匡凝在唐末任荆襄节度使,其弟赵匡明任荆南留后。后为朱温所攻,赵匡凝投奔杨行密,赵匡明奔蜀。

  唐朝宰相赵隐有三子:赵光逢、赵光裔、赵光胤。赵光逢在唐僖宗时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昭宗时升任兵部侍郎、尚书左丞。昭宗光化年间,因乱世弃官,隐居洛阳,不与人交往达六年之久。后梁建立后,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累迁左仆射,以太子太保致仕(退休)。后梁末帝起用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又罢相,以司徒致仕。后唐取代后梁,为延揽人才,就其家拜赵光逢为太保,封齐国公。赵光胤曾任唐经文馆学士,后投奔定都于广州的南汉政权,举家迁往岭南。赵光裔弟赵光胤进士及第,曾在唐、后梁任职,后唐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幽州(今北京市西南)人赵凤仕后唐为中书舍人、端明殿学士、汴州知州,后升任礼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唐忠武节度使兼枢密使投奔契丹,受封为幽州节度使、燕王。后晋时,陕西华阴人赵莹中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累拜中书令。晋出帝在将其罢相后,又重新任用其为宰相。

  后汉时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人赵晖曾任凤翔节度使、同平章事,后又加衔检校太保兼侍中。后周建立,授赵晖兼中书令。

  后蜀政权曾用开封人赵廷隐和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赵季良辅政,赵廷隐曾任侍中,六军副使,后官拜太师、中书令,封宋王;赵季良曾任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加司徒、太保。

  五代时,赵姓还有许多画家,吴国画家赵宏善画花鸟;后蜀画家赵忠同其父在福庆禅院画《东流传变图》,共十三幅,“尽得其妙”,后蜀皇帝命他画《关将军起玉垒寺图》,并授其翰林待诏之职;另一位后蜀画家赵德元善画山水、佛像、屋木、亭台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