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宋皇室由来及两宋世系

  一、祖籍之争

  960年,祖居今河北涿州、出生于今河南洛阳的赵匡胤取代后周而建立了宋朝,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

  关于赵匡胤的出生,《宋史太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他的籍贯就应当是河南洛阳。但他的祖籍,却引起同属河北省保定市的清苑县和涿州市之间争论不休。河北省保定市修建的军校广场文化名人石雕墙和新编纂的《保定市志》将宋太祖赵匡胤写成清苑人,引来争议不断。

  宋太祖赵匡胤“世为涿州人”是千年历史定论。这一定论见诸《宋史太祖本纪》《续资治通鉴》《辞源》《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和各类历史教科书。《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对宋太祖的解释是:“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960-976年在位。涿州(今属河北)人。”

  翻开邓广铭(著名宋史学家漆侠教授的导师)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称:“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世为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所著《中国通史》(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写道:“赵匡胤是涿郡人,他的先世累代都做大官……”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也明确载明“宋太祖: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该书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再翻阅从中学到大学的历史教科书,大都载明赵匡胤是“涿州人”或“涿郡人”;此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可爱的河北》以及保定地区行署地名办和保定市政府地名办1985年编印的《保定地名志》等书,也都清楚地载明赵匡胤的祖籍是涿州。

  据史书记载,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始置涿郡,到五代后唐赵匡胤出世(927)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涿州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朝代更替,行政建置由汉代的涿郡,陆续变更为三国时的范阳郡、南北朝的涿县,隋代又复置涿郡,唐以后为范阳县、涿州等,辖区范围也变化很大。特别是,赵匡胤的祖辈所处的唐到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治到乱的大分裂时期,涿州正处于这样一个“乱世”,加上地处边境,群雄割据,烽烟战火不断,行政建置极不稳定,因此,真要准确地说出赵匡胤的祖籍,是要花费一些气力的。正因为如此,《宋史》的编纂者便图省事,称赵匡胤是涿郡人,这是对赵匡胤祖籍的一个简化和概括,但这并非否定赵匡胤是涿州人。

  “涿州说”有历史遗迹为佐证。在涿州县城东北1.5公里处,原有一座辽代建筑名清凉寺,又名普寿寺。1954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凉寺非常壮观,寺内北部有土台高两丈余,台上有正殿和东西配殿,并有造形玲珑的佛塔一座。寺门前东侧立一石碑,上书“宋太祖故里”五个大字。这里原有个小村叫北台,因兵荒、水灾被毁,原村内庙基地便是赵匡胤祖居故址。史书记载,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因父亲赵弘殷终日领兵打仗,母亲便带他回到涿州老家读书。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涿州被割让入辽,赵家不久便告别故土举家迁移到汴梁(今开封)。涿州民间至今流传着赵匡胤少年时在清凉寺内习文练武的故事。

  显然,清苑说没有充分的证据,仅凭《宋史》第九十五卷《河渠志》中御史中丞韩绛的一段话:“宣祖以上,本籍保州,怀敏广塘水,侵皇朝祖陵。近闻诏旨以钱二百千赐本宗使易葬,此亏薄国体尤甚,物议骇叹”,就断定赵匡胤是清苑人,认为《宋史太祖本纪》记赵匡胤为“涿郡人也”乃大错大谬,“让读者糊涂了六百五十多年”;认为自古至今的历史学家也都是“以讹传讹”、“了无新意”。清苑县要“正本清源”,“拨开云雾见晴天”,“使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显得有些牵强武断。

  二、皇室追踪

  据《宋人轶事汇编》所言,在宋朝的奏章与宋版史书之中,“不当名赵广汉”。其原因是宋朝宗室认为“本朝广汉后也。”

  《汉书赵广汉传》云:赵广汉,字子都,河北涿郡蠡吾人。少时为郡吏,以廉洁通敏、礼贤下士而名,迁官至京辅都尉守、京兆尹,位同宰相。赵广汉任京兆尹后,谋诛京兆豪绅杜建,上任十日,京兆大治,政绩卓越,因功而晋爵为关内侯。正史记:“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氏族典赵姓部汇考》称誉其为“华夏第一京兆”。

  赵广汉孙赵贡,亦为汉朝京兆尹,位同宰相。其后,晋时赵至为一代名士。隋时赵世模和赵元淑父子为一代功臣。

  赵世模随隋文帝建国,战死疆场;其子赵元淑袭承父官,授骠骑将军,后因功进位柱国,拜德州刺史,寻转颍川太守。

  涿郡赵氏此后一直寂静无闻,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职,稍稍有些名声。史载,赵朓任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县令,他的儿子珽任唐朝藩镇从事,累官至御史中丞,孙子赵敬任后梁营、蓟、涿三州刺史。后梁被后唐攻灭,赵敬死于战乱。赵敬的儿子赵弘殷避父祸,逃难到今洛阳郊外的夹马营,被乡绅杜爽招为赘婿,就定居于此。赵弘殷少年时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在后唐时作战有功,深得唐庄宗信赖;后汉时,官至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周(史称后周),赵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统率禁兵,封天水县男。赵匡胤即赵弘殷的第二子。

  赵匡胤建宋以后,对祖上都进行追封:赵朓为僖祖,赵珽为顺祖,赵敬为翼祖,赵弘殷为宣祖。

  三、两宋世系

  北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存在三百余年,是封建社会中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折时期,是赵姓的鼎盛阶段,赵姓在这时上升为全国性的大姓。

  自宋之后,赵姓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地域分布广,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自960-1127年属北宋时期,共历七代九帝,即太祖赵匡胤、太祖弟太宗赵光义、太宗子真宗赵恒、真宗子仁宗赵祯、仁宗养子英宗赵曙(1064-1067年在位)、英宗子神宗赵顼、神宗子哲宗赵煦、哲宗弟徽宗赵佶、徽宗子钦宗赵桓。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王朝,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状况,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消灭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这一时期,北宋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学先进,尤其是发明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也广泛用于军事,这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乃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

  北宋王朝世系表(960-1127)

  (一)太祖赵匡胤(在位17年)

  建隆(960-963)

  乾德(963-968)

  开宝(968-976)

  (二)太祖弟太宗赵光义(在位21年)

  太平兴国(976-984)

  雍熙(984-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94)

  至道(995-997)

  (三)太宗子真宗赵恒(在位25年)

  咸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兴(1022)

  (四)真宗子仁宗赵祯(在位41年)

  天圣(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祐(1034-1038)

  宝元(1038-1040)

  康定(1040-1041)

  庆历(1041-1048)

  皇祐(1049-1054)

  至和(1054-1056)

  嘉祐(1056-1063)

  (五)仁宗养子、商王元份孙英宗赵曙(在位4年)

  治平(1064-1067)

  (六)英宗子神宗赵顼(在位18年)

  熙宁(1068-1077)

  元丰(1078-1085)

  (七)神宗子哲宗赵(在位15年)

  元祐(1086-1094)

  绍圣(1094-1098)

  元符(1098-1100)

  (八)哲宗弟徽宗赵佶(在位25年)

  建中靖国(1101)

  崇宁(1102-1106)

  大观(1107-1110)

  政和(1111-1118)

  重和(1118-1119)

  宣和(1119-1125)

  (九)徽宗子钦宗赵桓(在位2年)

  靖康(1126-1127)

  自1127-1279年属南宋时期,也历七代九帝,即钦宗弟高宗赵构(1127-1162年在位)、高宗养子宋太祖七世孙孝宗赵昚、孝宗子光宗赵惇、光宗子宁宗赵扩、宁宗养子宋太祖十孙理宗赵昀、理宗养子宋太祖十一世孙度宗赵禥、度宗子恭帝赵、恭帝弟端宗赵昰、恭帝弟帝昺。南宋是半壁江山,诸帝着力经营江南,使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呈现高度繁荣,并最终完成经济中心的南移。

  南宋世系表(1127-1279)

  (一)钦宗弟高宗赵构(在位36年)

  建炎(1127-1130)

  绍兴(1131-1162)

  (二)孝宗赵昚(在位27年)

  隆兴(1163-1164)

  淳熙(1174-1189)

  (三)光宗赵惇(在位5年)

  绍熙(1190-1194)

  (四)宁宗赵扩(在位30年)

  庆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开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五)理宗赵昀(在位40年)

  宝庆(1225-1227)

  绍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祐(1241-1252)

  宝祐(1253-1258)

  开庆(1259)

  景定(1260-1264)

  (六)度宗赵禥(在位10年)

  咸淳(1265-1274)

  (七)恭帝赵(在位2年)

  德祐(1275-1276)

  (八)端宗赵昰(在位2年)

  景炎(1276-1278)

  (九)帝赵昺(在位2年)

  祥兴(1278-1279)

  从实际意义上讲,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对峙时期,它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与之同时并存的有好几个政权。在它的北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定都临潢(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附近);它的西北边,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以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为国都。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及西北的高昌、龟兹、于阗等。北宋时疆界东、南到海,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西夏、吐蕃接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吐蕃、大理接界;以广西与越南接界。南宋疆域日渐缩小,北以淮河、秦岭与金接界,东南、西南与北宋时相同。

  宋朝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与周边政权发生战争,在西与西夏进行作战,在北先是对付辽,辽亡后又对金和蒙古(元朝)作战。从宋太宗时起,宋朝采取守内虚外政策,对辽、夏及以后的金、蒙古(元朝)采取守势,以安定国内统治秩序为主要任务,这是由于宋朝内部地主和农民争夺土地的斗争很尖锐所致。整个宋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上升,使它成为历史上罕见的积贫积弱的朝代。宋朝最终亡于元朝,它经历了两次亡国之乱:1127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难,1279年的最终灭亡。

  宋朝既然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为何能存在三百余年呢?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的《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中借士子之口说出了三个原因:修文偃武;历朝不诛戮大臣;不贪女色,尤其最后一条,比起汉、唐来,更胜一筹。这些原因是否正确,姑且不题,比起“脏唐乱汉”来,宋朝诸帝不贪女色确是可称道者,自宋太祖起的历代皇帝确实没有过分沉溺于酒色之中,而历朝皇后也没有秽行,宋朝因而没有女主临朝专权者。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