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章 学科建设--在2013年暑期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2013年7月12日)

  同志们:

  经过全体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为期两天的暑期研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大家高度赞誉此次会议,普遍反映会议成效显著,意义深远,开得非常及时,开得非常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形式新颖。研讨会以“形势与任务:学科建设的路向”为主题,采用“专家报告+代表发言+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会议首次邀请院外专家到会做专题辅导报告,开创了我院暑期研讨会“请进来”之先河。两位专家均是国内著名学府和行业领域的专家。谈广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泥沙专家,武汉大学副校长、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在水沙运动、治河防洪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很高造诣。谭向勇教授是北京工商大学校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业市场与政策研究,是我国农业经济专家。二是内容丰富。特别巧合的是,这次会议邀请的两位校外专家都姓“tan”,他们对学科建设的“侃侃而谈”,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拓宽了我们的事业,他们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高深见解和丰富经验,对我院的学科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与会代表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学院下一阶段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代表发言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催人振奋,坚定了突出加强学科建设的信心;分组讨论气氛热烈、议题广泛、观点新颖,反映出破解学科发展难题的迫切愿望。三是作风优良。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关于作风建设的有关要求,安排在院内进行,集中两天时间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全部议程,会期短、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为学院各级单位切实改会风、转作风、树新风树立了榜样。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本次暑期研讨会精神,切实加强学院学科建设,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特征和重大意义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龙头活,则全局皆活;龙头僵,则全局失衡。近年来,全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工作。但每所高校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学科建设并没有统一模式。我院学科建设呈现出有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征。一是综合性与系统性。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辐射和渗透到学校的每个环节,既包括理论探索,又包括实践检验;既包括教学科研活动,又包括学院的组织管理;既包括教学科研平台等硬环境的建设,又包括机制、体制及文化等软环境的营造。学科建设涉及学院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综合管理、后勤保障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是学院建设的综合性体现。二是适应性与创新性。学科建设是个“解难”的过程,要适应科技发展与国家、社会和学院发展的需求,主动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和新的研究方向,同时注重在发展中创造和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和特色。“适应”是学科生存的环境,“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动力,要从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推动学院机制的创新、体制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新,保障学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三是动态性与发展性。学科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迁,需要着眼于学院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科建设的途径和内容,与时俱进地构建学科动态建设机制。四是长期性与持续性。学科是关系到高校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建设,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建设特征。任何一门学科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这需要相当长的建设时间,且需要经受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学科建设不会因领导的离位而消失,只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甚至学科建设主体的改变而转移建设重点,促使学科的调整或者新的学科产生。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分析学科建设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我们做好学科建设规划,也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学科建设是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和学科水平的竞争。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2000年大学评比中排在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著名的大学?它的腾飞就是靠两个教授:一个是密立根,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另一个是冯卡门,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有了这两个人,加州理工学院就世界知名了。”可见,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任何一所高校,没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都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渗透更加广泛,单一学科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时期科研工作的需求,强大的学术实力是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所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成为时代需要。在这种条件下,把学科作为龙头事业尽心规划和发展,理应成为各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只有建成高水平的学科,才可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才可能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使学科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基地,从而带动整个学院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二)学科建设是践行大学使命的载体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现代大学承担的神圣使命。践行这一神圣使命,离不开学科建设这个载体。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知识创新的源头,是孕育科技生长点的沃土,在上水平、凝方向、聚人才、出成果、做贡献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如果把人才比作“凤”,那么学科就是大学这棵梧桐树上的“巢”。只有构筑学科高地之巢,才能招来更多“金凤凰”栖息“梧桐树”。普林顿大学在20世纪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流学校,但由于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加盟以及在“曼哈顿工程”中的出色研究,使其成为现今美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可见人才之于大学发展的非凡意义。但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归根结底都要回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上来。要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培养、吸引高水平的学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从而带动教学科研上水平、人才队伍上层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三)学科建设是学位点建设的基础

  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是唇齿相依的,没有良好的学科建设基础,学位点就是“无源之水”,学士、硕博士授予权都无从谈起。要想在学位点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与收获,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位点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学科决定学位点的基本形式,只有先有特定的学科,才会有相应的学位点,而不存在没有学科的学位点。不能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科,就难以生成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相应学位点。我国学位点的审核往往以考核学科的社会需要、特色优势、学科方向、学术团队、科学研究、平台基地等实力与水准作为主要标准,学科发展达到相应水平才可获得学位授予权。这就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这个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学科,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产生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今后学位点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准确把握水利院校学科发展的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凸显了水利的战略地位,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体现了我们党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握国家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事业的有利时机,科学研判形势,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实现学院发展新跨越。

  (一)新时期治水兴水方略的完善和实施为水利院校学科发展带来新机遇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在水利宏观布局、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改革创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时期治水方略。水利事业的加快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水利人才和水利科技的支撑。水利院校要紧抓国家加快推进现代水利事业的良好契机,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明确着力点、选好结合点,扎实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尤其是水利优势学科、学科群的建设,把握机遇,趁势而上,推动学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二)我国水问题依然严峻为水利院校学科发展带来新挑战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首要控制性要素。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布了一个报告,称全球正面临“水破产”危机,今后20年内人类争夺水资源的斗争将愈演愈烈,有专家更是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水有可能会比石油还昂贵。人们在对“电荒”、“油荒”、“气荒”逐渐习以为常的同时,“水荒”也在不经意间也来了。特别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过度破坏现象极为严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正常年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年均因干旱受灾耕地达4亿多亩,粮食损失约400亿万斤,年均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40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10座城市严重缺水;部分河流水生态系统失衡,不少河流湖泊断流、萎缩,旱涝灾害频发,因缺水导致的季节性污染事故和跨界污染纠纷呈上升趋势;全国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七大江河水系有40.9%的监测断面属劣5类水质;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荒漠化土地面积达7.27万平方公里,并呈不断扩大之势。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把治水摆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来推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防洪减灾的要求更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趋复杂,破除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更为迫切。如何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水资源领域的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性地解决我国的水问题,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和有效的关键技术,是当前高校水利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三)我国水利科技的新领域为水利院校学科建设带来新的课题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对水利科技事业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水利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21世纪的水利科技问题不仅涉及水利工程技术范畴,而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范畴,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既是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因此,水利院校作为水利科技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要紧紧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为目标,追踪世界水利科技发展前沿,开展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要改变脱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就水论水”的研究方法,把水问题放到社会发展中去考察、去研究,不断拓宽水利学科的领域,特别要注意生态水利、数字水利、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水经济、水政治、水军事和水文化等新领域的拓展,切实加强水利项目评价、水利投融资、水价政策、水利产业政策等水利经济研究,实行跨行业、跨领域的联合攻关研究,不断促进学科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推动水利交叉学科的发展。

  三、全力推进我院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科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契合度的高低,同样也影响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实现。我们要按照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水利现代化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学科来支撑,我们靠什么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必须坚持“一个面向”、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扎实做好“四项工作”。

  (一)“一个面向”: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都面临许许多多的科技难题需要解决。地方院校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重大项目和取得突破性进展比较难,但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行业服务上却占具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区位优势,围绕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将学科建设的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上。南工隶属水利部时期,大批学生毕业后到水利行业工作,使学院与水利行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学院划转江西省后,特别是实现省部共建以后,我们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大力拓宽学科服务面,迅速在土木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等方面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双赢效果,学院近几年的课题经费80%来自企业、行业的横向课题研究。特别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学院成立了鄱阳湖研究院,请原副省长胡振鹏担任院长。我们要充分发挥胡省长科学家的智慧、政治家的眼光、改革家的魄力,尤其是长期担任领导干部的人脉资源,吸引全省乃至全国鄱阳湖研究人才聚其麾下,真正将鄱阳湖研究院打造成我院乃至鄱阳湖研究领域排序第一的科研院所,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接大项目、出大成果、做大贡献。要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和服务面向,选准突破方向,实施项目对接,率先在“一湖清水”的研究上发挥作用,在推进“两核一控”等重点核心工程建设中有声音、有作为,努力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锋队,为实现“鄱阳湖理想状态”贡献力量。还有,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大战略出台后,省内不少高校为对接这项工作,成立了相应的科研院所,如赣南师院成了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我们学院也不能错过这个机遇,要去分析我们在这项工作中,能够承担什么任务,做什么贡献。

  (二)认真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水利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关系。水利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学科,通过多年的建设,水利学科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水利水电工程学科链”,这是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群,学院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了重点倾斜和扶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不代表学院不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学院的人文学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学科建设上,呈现了新的增长点,比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申硕学科,经济学是申硕培育学科,管理学科在科研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纵观全球高水平大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十分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主张把各学科门类的优秀学者组织起来进行多领域的大型研究,共同开展解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哈佛大学校长科南在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中,主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均特别强调人文学科同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倡导打破学科界限,使文理工各学科交叉融合,最大限度地整合研究资源,不断地创造出适合、适宜和适时的新的研究与学术组织形式。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大力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的同时,要注重加强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院实现更大发展。水利是学院的优势学科,但不是唯一学科,只有将水利学科与人文学科中的经济、管理等学科进行交叉,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学科方向。今年4月,在学院与万年县校政合作签约仪式上,我与万年县委郑高清书记交流时提出,希望万年县在干部队伍中能够多培养和使用我校毕业的学生。郑书记表示,将重点考虑学院的要求,但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一些为难的地方,我们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很多长期在水利系统,甚至在库区和电站工作,在技术上是单位的骨干,但是对乡村的治理、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不适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的交叉性不够,我们也许只是培养了“技术骨干”,但是忽略了经济、管理才能的培养。纵观中国治水史,大凡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不善治水者则不能治国。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光会“治水”不足以“治国”,迫切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懂专业,又要懂经济、懂政治、懂管理,既要在“治水”中表现很优秀,还要能够“治得了国”,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母校。

  二是要处理好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搞好优势学科建设不仅有助于高校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而且也可以带动学校整个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层次。纵观世界著名学府,它们在学科建设上也并非样样出类拔萃,但却总有几个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重点学科和王牌专业,比如哈佛的商学、麻省理工的电机工程、剑桥的物理、牛津的数学等均闻名于世。从这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任何一所大学包括地方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中,首先要集中力量,凝聚优势,搞好代表学科前沿方向、体现学校特色、能为本校争取较大荣誉的一批重点学科,对其进行重点倾斜和重点扶持,尽快做出突出贡献。但基础研究始终是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支撑。特别是我们作为一所工科院校,从长远发展来看,在加大工科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三是要处理好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学科和专业体现了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共同为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学科是“源”,专业是“流”,“源远”才能“流长”。在专业建设上,要注重学科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淘汰一些不适应学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行业需要的专业,适度增设一些办学成本低、发展潜力大的专业,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引导增设学科交叉的专业。比如当前现代农业发展迅速,高科技手段和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设施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还有,随着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水利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从上次到葛洲坝考察调研了解到,他们不仅需要专业人才,也需要懂水利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这就提示我们,可以在经济学科中设置水利经济学专业;再如,随着“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对“播音与主持”类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尤其是在县(市)区,这类专门人才还比较缺乏,这为我们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提供了市场参考。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专业,我们要仔细去分析、论证,只要这些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学院可以加大支持力度,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这些专业可能会成为学院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四项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学科发展。要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加强学科建设的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布局申硕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培育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及其相应的支撑学科;要根据“4+X”的申硕学科建设思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一级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在其所属二级学科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基础上,精心凝练、统筹确定若干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明确建设目标,明晰发展路径,落实建设任务;要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趋势,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推动学科建设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保障学科发展。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科内涵建设的根本。要根据学院建设的总体发展和学科建设目标,认真研究制订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汇聚队伍,构筑人才高地,集中优势兵力,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以优于江西其他高校的待遇和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特别是优势学科,要放宽视野,用更多的财力、更大的精力、更大的魄力、更有效的措施,吸引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关学科人才的加盟,让愿意加盟的顶尖人才“开游艇”、“住别墅”。省教育厅也明确表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高端人才如果愿意加盟我院,将帮助学院积极争取省里各项人才优惠政策,保证其到江西工作的各方面待遇不低于原工作单位。要切实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敢于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把学术水平高、能团结人、有管理能力的年轻人推上学术带头人的位置,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探索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学术梯队建设和跨学科合作研究,提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投入,尤其是加大教师对外交流的扶持力度,坚持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术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交流,拓宽学科队伍的视野,提高学科队伍整体水平。

  三是加强基地平台建设,支撑学科发展。要积极整合现有学科建设资源,有效解决项目单列、资源分割问题,实现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资源共享,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学科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学科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快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基地建设的进度,努力建成一批区域和行业领先地位的精品学科基地和平台,力争在省部级学科平台上有所突破。要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共建,构筑跨学校、跨学科的科研及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切实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积极组织实施“2011计划”,认真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培育工作,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努力使学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洼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示范基地,为江西创新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学科发展。学科建设事关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全局。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和保障作用,将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统筹,凝聚起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要将学科专业建设列为学校、院系和管理部门的“一把手工程”,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学科建设的重任,成立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本单位的学科建设工作,落实学科建设任务;要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科学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学校、职能部门、院(系)三级学科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督导、检查与评估,促进学科发展形成良性生态。

  同志们!我们已进入硕士授予权单位申报建设的关键时期,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全院上下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凝心聚力,精诚团结,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和知难而进的竞争意识,为全力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再上新的台阶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