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六章 旅游强省--在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2013年10月25日)

  同志们:

  10月15日,省委下发了《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赣发“2013”11号)。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收到文件后,第一时间印发给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传阅学习,并在10月22日的党委会上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为了帮助大家解读文件,更好地将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好,我谈几点意见。

  一、用政治家的开阔视野,落实好省委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文件精神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我省真正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年省委11号文件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抓旅游,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把旅游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我们南工提出的“培育发展水上旅游,创建水上旅游产业园区,实现景湖连通”、“支持办好旅游酒店高级管家等旅游特色专业”等内容,被写入省委11号文件中,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这在我院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更加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贯彻落实好省委11号文件的精神。

  (一)准确把握省委提出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据预测,未来十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重要行业来发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为818.32亿元,占GDP的8.7%;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为1070亿元,占GDP的9.3%,2012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为1400亿元,占GDP的10.8%,旅游产业在全省GDP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旅游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旅游产业数量式增长和外延式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已成为江西经济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但是大而不强,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性问题日趋凸显。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旅游法》的先后出台,提出了新的政策和要求,迫切需要我省从顶层设计着手,明确未来五年旅游业的发展定位。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也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任务。最近,强卫书记、鹿心社省长、朱虹副省长先后到赣东北等地进行旅游专题调研。强卫书记指出:“旅游是我省现代服务业中最有条件率先崛起的产业,对于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三大工作主题具有积极意义,全省上下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抓旅游,下大力激发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爆发力,尽快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蓬勃奋进的发展优势。”鹿心社省长强调:“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突出重点,解决好旅游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一步促进我省旅游产业大发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做出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

  在文件正式出台前,省政府成立了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研究课题组,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第一次以重大研究项目的形式展开对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针对性研究。课题组由朱虹副省长担任组长,省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院的领导负责具体组织和研究,课题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研究报告,为文件的最终出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先后召开了十多个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广泛听取了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我院也组织了相关博士、教授就文件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提出的具体意见受到了省旅游局的肯定,并将我院提出的部分意见写入文件中。

  (二)认真解读省委11号文件的科学内涵

  文件重点围绕“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总体要求,瞄准短期内使我省位次迅速前移,实现旅游产业率先崛起的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对未来五年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给予清晰的勾画和明确的政策指引。文件文本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共二十条,详尽阐述了实施旅游强省战略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和政策保障,是我省未来五年旅游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

  一是描述了实施旅游强省战略的美好蓝图。文件第一部分“目标任务”,共三条。描绘了未来五年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旅游跨越发展、建成重要旅游目的地。提出打破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和“力争到2017年,实现全省旅游总收入5000亿元以上,旅客人均旅游消费比2012年翻一番,旅游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10名”的量化指标,以及打造“一核三片五城十县百区”目的地体系的建设目标。

  二是拟定了实施旅游强省战略的具体举措。文件第二部分是“主要措施”,共十一条。分别从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强化旅游规划引导、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大旅游投融资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改善旅游配套功能、培育多元旅游业态、做大做强旅游企业、规范旅游市场监管、强化旅游形象推广、加强旅游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特别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在推进旅游综合改革部分,提出“支持有条件地方创建旅游产业园区,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这与我们提出创建水文化旅游创意园的思路不谋而合;在加大旅游投融资力度部分,提出“每年筛选出急需调度推进的5至10个建设项目,推荐列入省级重点项目进行调度和扶持”;在培育多元旅游业态部分,提出“培育发展水上旅游,创建水上旅游产业园区,实现景区连通”,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学院来说是有大文章可以做的。

  三是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战略的政策保障。文件第三部分是“政策保障”,共六条。分别是加大政府导向投入、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加大金融财政扶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实施消费鼓励政策和加强统筹协调,强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一部分有两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完善土地利用政策部分,提出“对符合单独选址条件、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优先安排使用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纳入审批绿色通道”,这提醒我们要积极加强对外合作,千方百计将水文化旅游创意园项目做大做强,力争列入重大旅游项目。

  (三)深刻认识旅游强省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省委11号文件是省委、省政府基于我省发展旅游的比较优势和对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客观判断,做出的重大决策,顺应了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促增收,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必将在全省掀起新一轮发展旅游业的高潮。

  首先,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我省民生幸福指数的提升。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江西旅游产业呈现超常规发展,2010年旅游接待为1.04亿人次,2011年旅游接待为1.5亿人次,2012年达到2亿人次,特别是今年1月至8月,全省旅游人次已超过1.7亿,总收入1200多亿元,同比增长22.25%和25.65%,江西连续三年保持旅游产业总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双20%以上的增幅。强卫书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强调,“要把让人民幸福作为最高追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旅游的方式,走出家门,流连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目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变化,在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胸怀、健康身心的同时,大大增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江西的热情,激发敬业奉献精神,增进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

  其次,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建设。强卫书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指出,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指引”,“努力争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新辉煌”。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与发展旅游业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是“和谐秀美产业”,是建设“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载体。“和谐秀美江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进一步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和理念,符合旅游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文化特色和核心优势,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江西早在2000年就提出要建设“绿色生态省”。作为较早从决策层面意识到生态建设重要性的省份,江西在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更是“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的践行者。

  第三,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拉动我省经济发展指标的增长。从世界旅游业自身发展来看。世界旅游组织认为,面对当前世界经济整体疲软,旅游业具有比其他行业更快的恢复重振能力,并在扶贫、就业和实施“绿色新政”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资料显示,法国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两次经济危机,居民出游率仍保持增长;美国1981-1982年连续17个月经济衰退,旅游消费也未受大的影响。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旅游业在2010年强势反弹,2011年仍稳健发展,全球跨国游客增加4.4%,达到9.8亿人次。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2年全球跨国旅游将以3%~4%的速度继续增长,跨国游客超过10亿人次。旅游业无疑是世界经济“回暖”最快的行业之一。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当前,尽管受到世界经济总体经济形势影响,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预计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8亿人次,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分别达到1亿人次,形成30亿人次的市场规模,旅游业的作用将更加显现。从旅游产业自身规律来看。旅游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含“行、住、食、游、购、娱”六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为明显和直接。据江西省旅游局权威发布,2013年国庆假日,江西省共接待游客2469.86万人次,同比增长17.33%;旅游收入115.03亿元,同比增长29.05%。纳入国庆假日旅游省级统计的34个重点旅游景区(监测点)共接待游客479.52万人次,同比增长13.12%,门票收入2.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5%。可以说,旅游产业是“一业兴而百业旺”。据专家测算: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运输业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超过40%。旅游直接就业1人带动间接就业4.3人,旅游业每投资1万元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据统计,2012年江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50万人,旅游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达到160万个。可见,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居民就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旅游消费作为大众消费和生活消费前景广阔,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四,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我省城镇化一体化进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据统计,2012年江西省城镇化覆盖率达46%,总体发展水平与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南和湖北等省份相当,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江西省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时期,但同时也是江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关键、艰难的时期。对于农业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江西而言,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对我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大力推进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避免部分农村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而导致的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同时,旅游业就业层次多,门槛低,就业种类全,就业方式灵活,就业市场广阔,有利于提高居民就业水平,对于江西这样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来说,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亦有着独特优势。此外,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居民收入,还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部分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对于解决目前我省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遗留的一些社会重大问题有很好的缓解和调节作用。

  总之,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一个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游业必将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落实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为我省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用教育家的科学思维,审视高校旅游发展态势

  高校旅游是旅游产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是城市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学界认为它是以大学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旅游和学习的过程,着重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和知识层面的需求。省委11号文件把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们推动校园旅游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如何用教育家的科学思维,去认知高校旅游,挖掘高校旅游的潜力,发挥高校旅游的作用,为我省旅游强省战略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外高校旅游发展日趋成熟

  早在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局就组织百名优秀中学生参加“清华大学求知修学游”,揭开了国内高校旅游的序幕。2001年,北京大学科学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学生爱科学夏令营”,让2000名营员吃、住在北大,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聆听中科院院士的讲座;2002年,合肥市推出科教旅游,科研院所和科普场所成为旅游热点。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高校不仅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也使一些市民和旅游者流连忘返。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其不可复制的教育资源和历史渊源首领国内校园旅游的发展,国内其他高校旅游犹如百花齐放、竞相争艳,景观游、科技游、文化游、修学游等多种形式的高校旅游令人目不暇接。景观游如“最美丽”的厦门大学、以“樱花节”闻名的武汉大学以及岭南名校中山大学等。科技游如南京航天大学,据报道,在航空航天博物馆建成当天就接待观众1.5万人,从中可窥高校旅游之火爆。据统计,近年来,到高等院校特别是名牌大学旅游的人数每年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仅假期接待的旅游总人数就已突破四百万人次,国内高校旅游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相比国内,国外高校旅游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理和经营模式。高校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旅游者必选的旅游项目。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早已成为闻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较高的知名度、深入人心的名人和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相比较而言,国外高校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管理方式更为开放,大多数没有围墙,比如闻名全球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特别是哈佛大学更体现出开放大学城的特点,其没有像国内高校那样的主校门,甚至连一个校门牌匾都没有,当地的居民可以跟学生住在校园里。美国康乃尔大学不但校园环境非常优美,一年四季供人游览,而且图书馆也对社会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查阅、复印资料极其方便。东京大学本乡校区著名的红门白天一直开着,没有门卫,谁都可以随意进校园走一圈。此外,国外大多数高校设立了游客服务机构,欢迎游客参观访问,体验校园文化。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主楼设有专门接待校园参观者、访问者的机构,不用任何证件证明就可以直接登记参观校园。美国的西点军校一般人都以为是戒备森严的“军事重地”,但是其有专门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和设施。日本一些大学设置专门为游客服务的袖珍型旅馆,提供订票和网络等服务。

  从研究领域来看,与高校旅游实践相比,旅游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要相对滞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校园旅游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1997年,国内旅游专家首次提出“高校旅游”的概念滞后,我国学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对该领域做了相当多的理论探讨,对高校旅游的概念内涵也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但从对高校旅游的刍议到探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对于高校旅游发展方向、规模、类型等,可行性探讨还有开发实践及模式的总结却有待继续深入,校园旅游在理论研究方面处于滞后状态。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研究校园旅游的论文只有99篇,且没有专门研究江西校园旅游,这远远不能为校园旅游的开发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国外高校旅游的比对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旅游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只是相比于国外,我国高校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和实践都还不够深入,无论从高校自身的建设还是从旅游市场的开拓,我们现在做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基本明确,高校旅游的舞台在慢慢搭起,在这个舞台上,等待的是国内各大高校的自我演绎。高校旅游打造的是旅游市场的新兴项目,拉开的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所以,对于高校校园旅游,各大高校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谁能够更快行动起来抢得发展先机的问题,高等院校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握自身资源,适应市场发展。

  (二)高校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高校作为城市和地区文明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在校园建设过程中,积淀了一批高品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于校园外的人群来说,这些校园景观充满了神秘色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说,高校自身丰富的资源,蕴藏着校园旅游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一是优美的校园环境。目前,我国共有各类高等院校一千多所,从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都拥有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这些高校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灿烂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与社会上那些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热衷于人工修饰的旅游景区相比,高校清新而宁静的校园环境对旅游者来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和魅力。如浙江大学新校园建设从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出发,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利用水系的巧妙构思,将江南地域文化与浙大校风文脉相结合,其“曲水流觞”生态节串起大大小小几十个园林空间,水的浪漫气息自由穿行于校园之间,也反映了浙大海纳百川的气度,整个校园随处有景,人行其中,宛如入画。当然,还有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雪景、武汉大学独特的建筑风格等,这种环境优美,风景如画且富有诗意的景点在我国高校比比皆是。二是浓郁的文化氛围。高等院校,历来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书香氛围吸引着游人的目光。高等院校富有新意的课堂教学形式,青年学生朗朗的晨读声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得整个大学校园洋溢着青春,充满着活力,这些对游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各大高校经常举办专家讲座、名人访谈、学术会议等,这些活动会让游人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以其千年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内心世界那种对精神食粮的渴望,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游客前去参观,并享受文化的盛宴。同时,高校的自然景观,经过学校硕学名家、文化品格、知识涵泳和历史积淀,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正所谓区区一屋,诗人一唱,遂名千古,名人一住,便成胜迹。如同有了牛顿的遗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顿令剑桥、清华等校园增辉。三是丰富的科普教育设施。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拥有大量的科普教育设施和科技成果。各大高校的图书馆藏书量大,数据库存量高,书香四溢、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为爱读书的人们提供了攀登书山、遨游学海的优越条件。性能优越的电子设备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高品质的网络环境。工科院校拥有先进的实验设施,可以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各种极具趣味性的实验等。全国有近百所高校拥有博物馆或陈列室,虽然规模不大,但馆藏珍贵独特。个别规模较大的专业性博物馆甚至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博物馆。旅游者可以从这些丰富的科普资源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境界。

  (三)高校旅游开发大有作为

  高校校园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发展的初期,受观念、资金、规模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面临景观不足、校园人文气息缺乏独特性、基础设施薄弱、消费者与高校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消费者素质有待提高以及高校自身地理位置限制等问题。甚至在发展过程中对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比如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的,清华、北大假期游人人满为患,校内环境和秩序不同程度遭到破坏;武大“樱花节”,出租车和旅游车随意进出,造成校园拥堵等乱象,这些负面因素给高校旅游带来一定困惑和不良影响。但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对高校本身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名校形象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名誉度,是每个高校都面临的必然趋势。旅游者通常会将每次旅游的感受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告知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通过网络的形式传播出去,从而会使那些未到过该旅游地的人对其形成初步的印象和好感,进而会促使他们产生旅游动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高校应该向企业学习营销策略,将旅游引入校园,让更多的人在参观校园优美的环境,深入了解校园悠久浓郁的文化底蕴后,获得美好的感知,并使之成为学校旅游的义务宣传员,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二是有利于旅游专业相关学科建设。全国很多高校都开设旅游专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就业率不高,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占用的时间比重太大,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如果将旅游引入校园,可以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场所。学生们可以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度挖掘学校的旅游资源,设计校园旅游的活动内容、旅游路线和对外宣传。比如浙江大学将旅游引入校园,接待全国各地的学生参观团,该校旅游系的学生做导游,不仅调动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高校旅游不仅可以让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可以让各大院校的旅游专业、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建设更加完善。三是可以为学校及其附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性极强的经济行为。武汉大学已经采取收费的方式,将樱园正式对外开放,樱花盛开季节对每位入园者收取入园费20元,从中可以估算出该校的旅游经济收益。可见,高校旅游发展空间广阔,客源市场巨大,数以百万的青少年进入高校接受正规教育,难以计数的各类人士到高校参观、访问、接受培训等,不仅可以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其所在地区带来一定的收益。

  三、用管理学SWOT模式,分析我院水文化旅游发展

  旅游发展的制胜点在于其核心竞争力,清华北大的核心吸引物是其不可替代的教育水平和历史魅力,武汉大学的核心吸引物是带有历史姻缘的樱花。那么,南工水文化旅游作为城市旅游、文化旅游和高校旅游融合的一种崭新形式,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模式来分析。SWOT是一种分析经济活动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为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和Threats(威胁)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运用SWOT法系统分析我院水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我院水文化旅游开发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找到发展水文化旅游的理论依据和突破点,这是我院水文化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关键。

  1.我院水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

  一是滨水条件独一无二。我们学院紧邻我国第二大城市内陆天然湖泊--瑶湖,在观水、涉水、亲水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瑶湖周边高校来看,蓝天学院、制造学院和现代学院等学校均远离瑶湖,师大、外贸虽然也紧靠瑶湖,但滨水区域均有其他项目,师大滨湖是商品房,外贸靠湖位置规划建设中学,只有我们学院与瑶湖的滨水区域尚未开发。就瑶湖水上旅游项目开发的主体来说,南工的条件独特、优势明显。从水利专业院校来看,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园面积都没有我们学院大,且所在城市均是缺水城市,三峡大学校园面积虽然比我们大,但学校是由多个学校整合而来,校园水资源不如我校丰富,学校所在地也不在省会城市,三所大学校内及周边都没有天然湖泊,校园景观建设方面的水利特色也不如我院明显,而我们学院校内有六干渠穿行,东面紧邻瑶湖,在水资源方面有比较优势。所以,南工作为水利院校,在发展水上旅游有着先天优势,在推进瑶湖水上旅游方面的优势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分析表明,南工要发展水文化旅游必须依托与瑶湖的校湖连通实现,瑶湖的水上旅游项目开发又必须借助南工的区位优势和智力支持,两者相互依存、各取所需。通过水文化旅游创意园的建设,实现瑶湖原有景观与校园景观相互接驳,形成水文化旅游项目集群,构成立体化的水文化旅游景观,校园与湖泊的无缝连通,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必将造就“江西风景独好”的另一标志性景观。我们甚至可以畅想,项目建成后,瑶湖的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我们学院更是有望建成中国最美丽的水利大学。

  二是校园景观特色鲜明。南工作为一所地方院校,虽然我们跟北大、清华和武大等名牌大学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不等于说南工就不能建设起自己充满诗情画意和田园牧歌般的校园,更不等于说南工现有2000多亩的校园土地上,就不能规划建设出适宜发展水文化旅游的特色校园。学院瑶湖校区自建设初期开始,始终紧紧围绕水利特色和风格来规划建设,处处营造水利特色景观。其中以水文化广场为典型代表,广场以水利工程为主要设计元素,以水之源引流,橡胶坝、重力坝、溢流坝等应有尽有,广场喷泉竞相喷发,长江黄河雕塑交相辉映,广场四周坝体式建筑遥相呼应,彰显鲜明的水利特色。此外,静谧蜿蜒的六干渠自校园内穿行而过,教学楼、图书馆、艺术楼等主体建筑大多依水而建、滨水而立,水文化长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杨柳依依,浓郁的水特色尽显无疑。学院水工大厅等众多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水利实验室,实体模拟山川河流、水力发电等功能,实现教育与科普的统一。这些丰富的水资源、水环境、水工程和水利实验室,为学院开发水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是水文化研究底蕴深厚。学院办学五十多年来,长期致力于中国水文化研究和传承,在水文化研究方面积淀了丰厚的成果。学院已建成省级、校级水文化研究机构各1个。近三年来,学院水文化研究人员共主持国家级及省级项目108项,人均年科研经费12.6万元,出版著作25部,发表论文175篇,其中核心期刊150篇,学术成果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学院水文化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这些将为我院水文化旅游开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是旅游资源竞合优势明显。水文化旅游毕竟只是旅游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其他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水文化旅游开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院位处南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园区,可以与周边师大、外贸等高校共享旅游资源;学院瑶湖校区交通的便捷,紧邻南昌市麻丘高速交通枢纽,多条高速在这里交汇连通,距离机场30公里,距离火车站20公里,长途汽车站10余公里,为游人的来往创造了有利条件。南昌市本身又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城区拥有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馆等诸多旅游资源,加上省内三清山、庐山、龙虎山、景德镇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均距离学院不到三个小时的车程,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我院水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我院开发水文化旅游的劣势条件

  一是学院名气太小。虽然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学院也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校园。但学院毕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受制于办学的规模层次和所处区域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大,很多人对学院情况不了解、地理位置不熟悉,有的还不知道有南昌工程学院这样一所学校,或者不知道南昌工程学院是什么样的学校,甚至把我们学院与某些民办学校混为一谈。二是校园看点太少。在校园建设方面,虽然在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毕竟新校区建设时间不长,缺少必要的历史积淀,学院标志性景点也太少、景观建设的层次不高、文化内涵的积淀不深、校园美化绿化亮化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院水文化景观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与水文化旅游开发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三是观念太传统。在多数人的眼中,高校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场所,应该是“清修之地”,需要井然的秩序和安静的环境,必须保持自身的人文气质与教学秩序,对开发水文化旅游存在着种种顾虑。第一是怕乱,怕大量游客涌入校园,学校不好管理。第二是怕吵,怕学院发展旅游业影响学生学习。第三是怕偏,怕被别人指责学院只想赚钱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改变高校“教书育人”的教育属性。同时,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其管理工作主要局限于教学和师生活动。水文化旅游的开发,势必加大学院内部管理难度,容易导致管理“真空”的出现。此外,从游客角度看,水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普通游客对它还存在着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3.我院开发水文化旅游的机遇分析

  旅游强省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我院水文化旅游开发面临诸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江西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山水是江西旅游最重要的资源,山水旅游景区是提高江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主要载体。朱虹副省长多次强调,我省的山旅游发展得比较好,但水旅游才刚起步,江西旅游的发展必须“山水并进”。朱虹副省长来我校调研时指出,江西旅游要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水上旅游必不可少,水上旅游是江西旅游崛起新时期的增长点,南工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院校,要充分发挥水利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整合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强水旅游人才培养和水文化研究,为我省水上旅游做出应有贡献。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嘱托,为我们大力推进水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机遇。二是南昌市全力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2012年,南昌市提出建设特色河湖景点,打造亮丽、协调的水景观,营造人水和谐的滨水空间,尽快建成江湖互济、河湖互通、水系健康、水量充裕、水质优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谐的“鄱湖明珠中国水都”。水都建设涉及城建、水利、旅游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水都品牌的打造需要系列以水为题材的旅游项目支撑,水文化旅游创意园正是契合了这种需要。中国水都的建设必将为我院发展水文化旅游、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打造“中国水都”建设的桥头堡带来难得契机。三是旅游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我院提出创建水上旅游创意园建设的构想,受到省旅游局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旅游局领导更是亲自参与规划和建设,体现了省旅游局对我院水文化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为我院水文化旅游创意园上升为省级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4.我院开发水文化旅游的外部威胁

  由于高校水文化旅游在我省尚待起步,水文化旅游的产品还待开发,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开发基本完善,产品内涵也比较丰富,这些旅游产品必然是水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的主要竞争者。尤其是目前到江西旅游的人,大部分是冲着山水旅游和红色旅游来的,基本上以观光旅游作为主要选择,而在水文化旅游还没有受到大众普遍关注的前提下,水文化旅游将面临和其他旅游类型的激烈竞争。

  目前我院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水文化旅游尚需时日,师生的观念尚需解放,配套设施不够齐全,缺乏市场化运作,缺少旅游产品等。因此,无论在发展意识、管理体制、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水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发展前景广,我们应该坚信,假以时日,南工的水文化旅游一定会取得全方位的突破。

  通过SWOT的科学分析,使我们对学院发展水文化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必将更加坚定我们把发展水文化旅游作为贯彻落实强省战略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认为,要贯彻落实好省委的决策部署,推进水文化旅游开发,当前学院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学院各级单位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支持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是学院事业科学发展重要抓手的理念,全面把握“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重要精神和深刻内涵。最近,国务院批复我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这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要引导各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培育发展环境、制定市场规则、监督市场秩序上来;要打破区域分割,着力引导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向旅游优势区域、优势景区、优势景点集聚,把分散的旅游资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打造成精品线路、精品项目;要强化政策引导,坚决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落实,努力形成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鲜明导向。要把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水文化旅游看成是学院依托自身优势,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主动选择,主动拿出我院学习贯彻落实省委旅游强省决策精神的具体行动。

  其次,结合校情,科学谋划,找准贯彻落实旅游强省战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省高校是培育旅游人才的摇篮,更是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智库,我们作为江西高等院校的一份子,要贯彻落实好省委的精神,为旅游强省战略做贡献,关键还是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一是加强旅游相关专业建设,为旅游强省的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主动对接旅游队伍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学院旅游教育资源,加强旅游相关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办好旅游酒店高级管家班,大力推进旅游人才订单式培养,为江西省旅游服务业培养优秀的管理和服务人才。二是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为旅游强省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我省实施旅游强省战略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院旅游、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信息通信等专业的综合优势,加大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旅游项目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当前,尤其要利用学院毗邻瑶湖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或合作开发水上旅游、水上景观等项目,创造条件推进校湖连通工程。三是推进水文化建设,为旅游强省的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依托学院水利特色,构建水文化科普教育平台,发挥水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加大水文化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水文化研究团队,提高水文化研究水平,丰富水文化内涵,为旅游强省建设烘托浓厚的文化氛围。

  第三,积极运作,全力争取,扎实推进水文化旅游创意园建设。创建水文化旅游创意园是我校贯彻落实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举措。学院各级单位要高度重视,把水文化旅游创意园的建设纳入学院发展的重要议程,尽快出台《水文化旅游创意园建设规划方案》,力争纳入省级重大项目。从江西开发旅游项目的投资方式来看,关键要创新投资方式,更好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要坚持开门办旅游,就是要把开放合作的理念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去年10月,万达集团收购了江西亚细亚旅行社,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年在国家旅游局支持下,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在南昌市举办,台湾旅游业界来了几百家企业代表。前不久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考察团研究我省作为重点省参加在澳门举办的世界旅游经济论坛,这些都是我们“走出去”、“引进来”的好形式。今后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有实力的大企业,助推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要鼓励多种经营模式,就是要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形成多元经营格局。比如,景德镇瑶里与来自北京、深圳两家公司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经过10多年的努力,将瑶里由一个不出名的小镇打造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景区;我省最大的民营旅游集团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公司,在成功运作三清山旅游的基础上,参与整合婺源旅游资源,控股成立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这方面的成功例子还很多,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些先进经验。要积极开展务实有效的运作,争取政府土地政策和配套资金支持的同时,密切与葛洲坝集团的深度合作,寻求更为广泛的社会合作,高标准建设好水文化旅游创意园,力争将项目打造成南昌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和文化名片,带动学院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攀升。

  同志们,省委下发《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是我省旅游产业鼓舞人心的大事、喜事。在旅游强省战略大的框架下,我们学院提出发展水文化旅游的目标任务同样催人奋进。希望同志们敢为人先,敢闯新路,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转化为推进水文化旅游的具体举措,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推进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共同铸就南工发展新的更大辉煌。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