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十六章 晓山讲学--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官厅水库60周年

  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

  (2014年4月12日)

  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6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54年4月12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视察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官厅水库大坝主体工程;6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孙晓山同志百忙之中抽空为大家做“水利工程功能与治水思路的演变”的报告。

  60年前的当日上午,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徐徐开进了官厅水库拦洪坝临时乘降所。刚下火车的毛主席不顾疲劳,大步向水库工地走去,他登上拦河大坝,从52米高、290米长的大坝西头一直走到东头,认真详细地察看了溢洪道工程的施工现场,又询问了水库的设计、施工等情况。毛主席对官厅水库工程建设作了充分肯定,对水库建成后的巨大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人怕出名猪怕壮啊!”教育大家要谦虚谨慎继续努力工作。官厅水库整个工程当年胜利完工,5月13日举行建成典礼,毛泽东接到喜报之后,欣然写下了“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的题词表示祝贺。60年后的今天下午,也就是刚才我陪孙厅长在行政大楼参观完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题词之后,孙厅长当即表示届时也就是下个月(5月13日)要把毛主席“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这句话刻到巨型景观石上,作为“一本教科书”赠送给全院广大师生鉴赏。在此,让我们代表全院两万多名师生对孙厅长的厚礼表示衷心的感谢。

  孙晓山厅长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早在1983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长期致力于水利发展研究与管理工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孙厅长不仅为我省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踊跃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曾提出制定《农田水利法》等许多高质量的相关议案,被国家层面列入了调研项目,为助推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做出了贡献。老师们,同学们,因时间关系,我想接下来我应该把宝贵的时间交给孙厅长,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孙厅长做题为“水利工程功能与治水思路的演变”的报告。

  ……

  老师们,同学们,刚才孙厅长给我们做了非常生动而精彩的报告。孙厅长的报告从水利和水利工程等基本概念解析开始,从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的介绍切入,以世界眼光系统阐述了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把整个发展历程概括为防洪除害、向水要利、人水和谐三大阶段,为每个发展阶段提供了生动翔实的实例佐证,例如防洪除害阶段列举了阿斯旺大坝、尼罗河上的古堤、黄河大堤三个案例;向水要利阶段列举了都江堰、三峡水库两个案例;人水和谐阶段列举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这个案例。之后,孙厅长又着重论述了我省在三个发展阶段中的代表性水利工程,指出防洪类的代表性案例有九江长江大堤、南昌富大有堤、樟树晏公堤、赣州古城墙;兴利类的代表性案例有泰和县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瑞昌流壁堰灌区、万载鲤陂灌区,其中发挥了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有上犹江水库、柘林水库、万安水库、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和谐类的代表性案例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工程,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孙厅长的报告从国际、国内、省内三个层次,以历史、现在和未来为逻辑主线,系统阐述了水利工程功能与治水思路的演变,并提出了:当今的现代水利工程无一不是在充分研究顺应自然上下功夫,无一不是在利用人工手段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平衡的能力上下功夫这个重要论述。整个报告站得高,看得远,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联系实际,给大家带来一场非常丰富的精神盛宴,让我们受益匪浅,对进一步深化我院各项事业改革,促进我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下面,我结合学院改革发展实际,对学习贯彻好这次报告会精神谈三点意见:

  首先,要以这次报告会为起点,提升水利认识高度。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的农业,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基础!而人类的农业究竟是怎么起源的?现在,这个问题都还没有被彻底搞清楚。不过,人类的农业最早不是产生在平原地区而是产生在山谷之间的那些小坝子上,这,已经是个定论了!人类的大规模农业,也就是人类的文明文化的大规模崛起,肯定是通过走向大平原而实现的,而远古时代,人类要在潮湿的雨林和神秘莫测的湿地中开辟出农田,就必须进行一个十分艰巨的工作,这就是根据地势、气候和自然江河条件而修建出各种人工河流网络。这样人类才能够将水和地分离开来各自加以利用,河流与湖泊用于人类的打鱼和排解雨水,河流两旁的陆地则被人类用来种植庄稼。就是这样,人类开始奠基了自己的文明文化形态,直至今天!纵观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知道这样的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即,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文明文化史!中国的思想文化,就是建构在中国治水理论实践知识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自夏禹治水划九州以来,中国就在大陆平原上建构了一个极其广大与合理的自然与人工江河两相作用的水利网络系统,其中,又以四川成都平原上那水旱从人的都江堰水利体系和岷江自然人工江河网络系统最为典型!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的所有智慧,几乎都蕴藏在中华的治水理论实践之中的,不了解中国的水利江河历史,就绝对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底蕴。《澳大利亚人报》在2011年5月30日曾报道称,北欧地区正遭遇1976年以来的最严重的干旱,法国一半领土开始限制用水,德国一些地区只迎来正常降雨量的5%;英国刚举行了干旱峰会;美国德州今年迎来“1895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伊朗当局则忙于抢救该国排名世界第三的咸水湖--乌鲁米耶湖免于干涸;中科院寒旱所学者陈广庭表示:“中国可能是大国中最容易遭受旱灾的,因为中国处于季风区域。”实际上,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水只相当于地球总水量的0.3%。干旱作为“渐进性灾难”,引起水荒频繁出现,并已从少数国家和局部地区蔓延到全球,因水而引起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纠纷甚至冲突越来越多,因干旱造成水短缺已成为困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和平进程的重大问题,甚至造成恐慌。有人甚至说“干旱像恶魔一样吞噬着大地”、“干旱将改写世界历史”。著有《世界史19000年:宗教的故事》一书的印度学者普利特维拉吉称,“公元前2200年后的几百年发生了一场大干旱,对印度、西亚和北非文明造成严重影响。为什么民间很多人从佛教转向无神论?因为他们求助万能的神抗旱,几百年无果。德拉维人迁往南印度,不是因为什么异族入侵,而是因为干旱”。那么人类靠什么来抵御干旱呢?显然宗教迷信无法解决,唯一办法只能依靠科学技术大兴水利调蓄水资源,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利事业肩负着承载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重任。至少现代文明已经证明,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第二,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动力,推动水利工程科技发展。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技应用给水利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6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大兴水利,告别了抗旱靠求神拜佛“祈雨”的历史。60年后的今天,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予水利建设更多选择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约宝贵的人力资源、开发更多的水利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大量的工程机械和科技手段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让我们告别了“肩挑手提”修水库的历史,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卓绝成效,但还远不能满足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没有完全摆脱现场人工操作带来效率低下、成本增加等方面的困扰。比如,谁见过发达国家各级官员到处跑着去指导防洪抗旱?与其让各级领导经常舟船劳顿、亲临现场“指导”,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一点心理安慰,不如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当水旱灾害来临的时候,各级领导可以坐在自己家里,轻轻按动一下电钮,就能轻松解决防洪抗旱的问题,这是何等幸事。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水利工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因地理环境的不同也显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同时,水利事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程度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一方面更加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水利工程更显示出不同地区的特点。同时,又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吸取不同地区的经验,克服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困难,使众多的水利门类在各个不同地区普遍开花、结果。就当前世界大多水利工程而言,大多以水库为基础,修建水库作为防洪抗旱和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经济可行的水能资源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但如果以13亿人口作为分母,丰富便无从谈起。由于我国人均拥有量少,加之受地理环境和季节因素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显著不均,所以水库的建设开发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官厅水库在我国水利建设中有如此地位的重要原因。

  第三,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拓展水利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可见,水利现代化事业不仅是水利行业的事情,涉及社会多个重要领域和行业。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就需要一所大学在坚持以水利为特色的办学定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相关学科,促进各学科协同发展。就我们学院而言,就是要在集中优势力量发展水利学科的同时,不断拓展管理、经济、旅游、人文、社科、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大力发展水利经济、流域经济、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和水利风景区管理等相关学科和专业的教育,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学科、宽领域的教育格局,才能真正形成对现代水利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我们的水利教育要像流水一般灵动,水流到哪里,学科专业教育就发展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只有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水利建设的多样化需求,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奋发的精神、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打造一流的创新平台、开展一流的教学科研、凝聚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流的水利人才、多出一流的创新成果,学校才能清泉长流、根深叶茂,赢得更好的社会声誉,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早日建成水利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和水利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孙厅长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

  散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