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农业

  人类需依赖物质生产才能生存,因而物质生产文化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习俗、林业生产习俗、渔业狩猎习俗、饲养习俗、商业贸易习俗和手工业习俗等。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耕的历史有四五千年之久。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农民对农业作物收成主要寄希望上天赐予,认为生产收益的好坏,是由上天决定的,尤其是遇上凶灾之年,如冰雹、大雪、洪水、干旱、蝗虫等,庄稼无收,人们以为是人心不古,遭天惩罚。敬神畏天的生产心理,便产生出农业生产习俗。

  吉安地区自古来是我国水稻生产重要基地。考古发现,今天新干县境内有的四座大型战国粮仓遗址,每座粮仓的面积达600平方米,说明古庐陵栽种水稻的历史很早。宋代,庐陵地区每年给官库纳粮60多万石,占全国总量的近十分之一。北宋泰和曾安止著《禾谱》,记载吉州一带水稻选良的生产技术,也说明吉安的水稻生产发达。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有一个代代相传的历史,一些地方性的农业生产习俗被流传下来,让我们了解到旧时吉安的农业生产习俗的历史由来。

  一、起春

  旧时代,农家一般选在正月初八那一天下田耕作,下田之日叫发始,也叫起耕,也叫起春,意谓一年农耕开始。起春之日一般在正月初八,那天一定要开犁。开犁很有讲究,每年的皇历有说明该年大利方向,下犁时就朝大利方向下犁。下犁前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敬拜土地神,祈求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礼毕,下犁,犁上几圈,收工,起春结束。遇上阴雨连绵天气,起春时间有时顺延至正月十五之后。

  二、熏田

  每年正月十五日,不论风雨阴晴,吉安农家有熏田习俗。多数农家在此日用稻草扎一个火把,来到自家秧田边,绕着秧田,来回烟熏,一边熏,一边念:“东熏熏,西熏熏,熏煞蜒蚁蝗巴虫”等语,将未烧尽的火把插在秧田角,直到起水时把它扔去。农户对秧田选择有讲究,一般是固定使用。

  熏完田后,要做犁耙工夫。旧时讲究精耕细作,即所谓的三犁四耙。安福的农耕山歌很多,犁耙时也唱歌,如“二月逢春树开花,农夫下田搞犁耙,新犁犁出九道龙,旧耙耙出水面花……”,反映了农民耕作时有唱山歌的习俗。

  三、浸种

  浸种的时间大多数选择在春分前后。如果是二月清明,则春分前浸种;三月清明,则春分后浸种。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到春社日便可浸种。此时吉安各地气温回升,雨量适度,比较适合稻种入水萌芽。遇上天寒地冻,春雪飞花,种谷虽然下水,但难能萌芽,便采取非常手段,将种谷从池水中提出,烧些适度温水催芽。

  旧时代人们对晴雨、暖寒无法预知,只能依节气物侯来判断,所以吉安各地有一句谚语说:“懵懵懂懂,清明浸种,”意思是说不知节气变化,等到清明才浸种,为时已晚。安福的俗语就有一个以时节植物来比较,说:“你也不要哄哄哄,桐树不开花不浸种。”

  浸种时,多数地方在种谷入水时,要焚香燃烛,祷告土地菩萨,祈求浸种顺利。

  四、种谷下泥

  春播就是指种谷下泥。种谷下泥的时间也不是确定的,有时春寒时间长,种芽发育慢。农家有一个参照时间,即以桐花为参照,所谓“桐花落地,种谷下泥。”吉安各地春播的习俗不尽相同。山区农家,用纸钱三片,包在三根线香头上,用麻线扎住,插在秧田角上,鸣炮,祝社稷之神,祈保秧苗长势顺利。祝毕,把种谷撒在秧田上。

  宁冈是山区县,也用线香来祝神,但串上的是红纸,要念祝词,词云:“种谷下泥田,田头插红线。米谷神保佑,赐我丰收年。”用线香将红纸钱插在田角,默默地把种谷播下,神情极为神秘,意在不让鼠雀知觉。同时,在田头插上头戴箬笠、身穿破衣的稻草人,俗称“茅人”,以驱麻雀。

  待种谷出水转青后,家家户户作兴打“秧青田”(秧青米果),祈祷秧苗长好,不烂秧。建国后,农民使用新编历书,按农历节气播种,插红线旧习渐废,但打“秧青米果”之俗仍存。

  永新人播种时,头戴斗笠,紧闭双唇,牙咬舌尖,意在下了泥田的种谷免遭鸟雀啄食。待秧苗长出水面时,农家端上斋饭,蒸蛋一碗,青葱三根,将葱插在蛋上,摆在秧田边,供香敬祀五谷神。祝愿秧苗长得像葱一样茂盛。

  安福农家的风俗,从不落叶的长青树上,折取一两枝,插在田塍上,求土地神保佑,希望秧苗像长青叶一样绿茵茵。

  五、开秧门

  春插之始,吉安普遍有开秧门之俗。这一天,农家炒花生、豆子、杀鸡、蒸腊肉,叫吃开秧门酒,或叫吃拔秧酒。在拔秧之前,先准备三牲、斋饭,在家门口焚香,鸣炮,祈望年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祀毕,主妇还要到社官庙祷告。

  吉水开秧讲究选择吉日,即便遇上大雨或寒潮也不更改日子,吉水流传“莳田嫁女,不避风雨”之谚。开秧门时,先请族中有名望的老农在田头焚香,奠酒,唱赞词,有唱有和,词曰:“后稷,好(众和),天开禾运大吉祥,插秧时刻正相当。秧好一半禾,五谷装满仓。敬请神农大力相助,雷公雷婆一齐帮忙,将秧苗插下田。急急如律令一敕。”赞毕,下田拔秧,众人紧随其后。

  安福一带,在开秧门的前一晚上,由男主人到秧田中拔几根粗壮的秧苗带回家,放在香炉桌上供奉,叫“催秧”。扯秧当天清早,在田塍上或大门外供三牲斋饭,礼敬天地祖宗,然后男性下田,扯三下秧,开秧门仪告结束。

  永丰开秧门,如请人帮忙,第一把秧,由主人先拔。

  万安开秧门,讲究第一扎秧要反手拔,再顺手拔秧,为防患肿手。

  永新常讲究左脚先下田,认为可避蚂蝗咬脚。右手顺扫三下秧面,并随手扯一束秧苗揉擦手脚,意为松动手脚。收工上岸时,说声“拔脚上岸,蔸蔸一样”,意在祝愿插下田的禾苗生长得整齐。

  吉安有的地方还流传开秧门歌。由莳田师傅先下田,众人在秧田边。莳田师傅下田后,先对着秧苗祷告:“神农师在上,弟子牵众人大开秧门,祈望师傅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告毕,先拔秧,开秧门,众人跟着下田拔秧,莳秧师傅便唱起开秧门歌:“板板秧苗绿油油,神农师傅来保佑。赐我今年风雨顺,佑我五谷大丰收。”“手扯秧苗心里乐,今年秧苗好大棵。母肥子壮粒粒饱,亩产千斤乐呵呵。”

  六、送秧

  插秧前,先将捆扎成束的秧苗按一定的比例投在水田中,供插秧人随插随有。但有时投秧不够,需要旁人调济,给秧时不得手对手接,否则会得秧节风,手疼不能劳动。吉安各地都有此俗。

  七、莳田

  莳田即插秧,是一岁中最重要的农事活动。旧时代,农家多以换工形式请人莳田。凌晨吃罢集合酒,然后下田扯秧。上午、下午东家各送一次酒食到田,叫吃点心酒。吉安城河东一带,对耙田人另加两个荷包蛋。晚上备办酒席,款待莳田人,请打头排的莳田师傅坐上席。酒后给每个莳田工散发四两切割方正、没有骨头的猪肉,用红线穿好,作为酬谢。

  莳田是农家人一门看家本领。莳田有快慢之分,有直曲之分,有均不均之分。作为男性,对莳田的技巧很看重,谁都想赢个好名声。因此,莳田的一些风俗也就自然产生。比如,莳田时,后面的人抢在了前面的人称“打腌巴肚”,也叫吃“腊肉”,或叫“捉鲫鱼”,新干人叫“吃田螺”,也有叫“包饺子”,讥笑莳田莳得慢。

  莳田虽是互相帮工,但多数要请莳田师傅,大一点的田或大路边的田,先由莳田师傅莳出标准行来,叫“起桩行”,其余人才依此按顺序莳禾。

  自家秧苗不够向别人讨秧,叫“穿长褂子”。

  晌午要送点心给莳田客吃,有腊肉、盐蛋、花生、麻糍等。吉安有俗话说,“莳田的盐蛋家家有”。妇女煮饭时特意在米中掺一些谷子,让莳田客在吃饭时有意无意地说“尽是谷”之类的话,以讨吉利。宁冈也有晌午送茶点到田间的习俗,点心中艾米果,包括茶点都要吃光,艾是草本,寓意除草务尽之意。建国后,莳田做艾米果之习仍有,但有时以包子、面条、神仙粉米果代替。

  下午莳田,要看人手多少来确定莳几丘田,不得莳半丘田过夜,如果遇上天气不好,下雨也得莳,摸黑也得将整丘田莳完。莳田还要求讲究质量,民间以“栽烟斗禾会遭雷打”自警,即把秧苗的腰身部分插在泥中,而秧根朝天,秧苗无法成长,为莳田大忌。

  吉安讲究不莳立夏田。立夏过后,莳下去的秧发育不良,难得颗粒饱满。

  永丰的俗谚云:“不到谷雨不栽禾”,“小满栽大禾,栽过大禾栽稏禾”。永丰作兴吃栽禾饭。除一般菜肴外,另外给莳田客每人一两重的腊肉块,盐蛋一个,让他们带回家的。

  永新的莳田饭,每天主人要蒸一钵莳田肉,即米粉肉。掌耙者尊坐首席。

  万安请莳田很讲究吃,说“莳田姑丈割禾客,耘田辛苦又没吃”。来莳田的多半是内亲,亦劳亦客,一天三餐酒醉饭足,上午、下午还要送茶点到田头,茶点包括茶酒、油炸米果、花生果品、鸡蛋、面条等。

  吉安各地莳田时,再穷的人家也会想办法买肉弄点好吃的,不但因劳累补充能量,还行古风礼俗。安福旧时有俗谚:“要吃肉靠莳田,要吃麻糍等过年。”莳田第一天,一定要办“莳田酒”,除款待莳田客外,还要请外婆、舅舅、地方长辈及教书先生入席。莳田酒席的主食是粉蒸肉拌芋头,一般讲究六酒三饭,即三餐正席酒饭,早酒、上午、下午的催工酒。莳田客中带莳师傅,吃饭时坐头席,享受四块四两重的肥肉的犒劳,可以带回家去。

  八、耘田

  春插之后,紧跟着的是繁忙的耘田追肥劳动。安福耘田,有唱山歌的习俗,说是“耘田不打歌,蚂蝗来叮脚”。

  耘田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手扶拐杖,用脚耘。脚上戴上手工制作的禾草鞋,用禾草扎成的圈圈,能松泥除草,又可以保护双脚,不受伤害。一种是用禾耙推动,禾耙系用铁片钉上,有6-8片不等,靠人双手往前推动,松泥除草,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技术,今已不传。

  九、农田管理

  插秧、耕田之后,禾苗日渐长大,要经过两个多月近三个月的看护管理,才到一年的收割季节。在这几个月之中,农家对自然灾害或人为的灾祸把握不住,心存恐惧,不得不乞求神灵庇佑,并通过神灵来禳灾祛害,如祭祀土地神、谷神、虫神、雷神、雨神等。

  农田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水。水稻,如果没有了水,水稻的生长就受到威胁,甚至枯死。

  天旱是自然灾害,古代人认为天旱是一种叫旱魃的鬼怪使的坏。遇上天旱,人们想到的是龙王,祭祀龙王,请龙王显灵,驱逐旱魃,天降雨水。吉安到处都建有龙王庙。明初时,永乐年间的某一年,庐陵县永阳一带大旱,眼看庄稼被旱枯了,农民将要遭到颗粒无收的灾难,状元公萧时中正好回乡省亲。萧时中见父老乡亲抬菩萨跪在龙王庙前,杀猪献牲,几天后仍不见雨水,萧时中毅然带头在禾水边挖沟渠,用水车汲水,挽救了一部分水稻。返回朝廷前,乡亲请状元公题诗留念,萧时中写了“何须龙泉吉水,但愿庐陵永丰”对联,贴在水车上,表示水车是水稻最好的保障工具。从此,吉安大力发展了水车的改造装置,每年大年三十写春联时,每家每户用这副对联贴在水车上,祈望来年大丰收。

  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危害性仅次于旱涝的灾害。由于气候的变化,虫害的预见性很难把握,农家对除虫有预防心理,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防虫害的习俗。旧时安福,为祈农业丰收,避免虫害虫灾,每年从正月初六开始,各家各户用彩纸扎成龙船挂于中堂,称为挂船。至时,人们唱着“虫灾去,集福来,虫去集福保平安”一类的喊神调,一直到正月十六送船,取送走瘟疫虫害之义。

  正月十五日午时,农户在自家园田里燃烧树枝叶,以求浓烟滚滚,意在烟驱蚜虫。

  在安福南乡柘田里山一带,六月六日为火把节。入夜,人们打着草龙灯在田藤上翻舞驱虫,并饮酒歌舞。西乡大布一带也有舞干龙驱虫的习俗。干龙是用禾草扎成的,近似舞龙灯。

  十、吃新

  吉安各地都有吃新的习俗。开镰割禾前要“吃新”,“尝新”,即稻子吊脚黄时,先到田里捋一些新谷子,晒干,碓成米,做一顿新米饭吃,叫吃新。也有的地方用新米磨成粉,做成油果分送亲友吃,叫“尝新”。

  吉水人吃新米饭有两个约定俗成的日子,以赣江为界,水东是夏收前夕的小暑节,意在动员“秣马厉兵”、祈祷天时地利,答谢亲朋好友;水西是夏种完毕的七月初七,蕴含犒劳一夏辛苦,庆贺颗粒归仓,期盼晚稻丰收。

  水东吃新米饭,又有吃磨刀酒和吃饱和饼之说。所谓吃磨刀酒,就是磨利镰刀,准备投入“双抢”(抢收抢种),吃好菜好酒,以壮行色。吃饱和饼,指清明播种完,青黄不接,到小暑节边,一般百姓十瓮九罄,稻谷未熟,只好上自家稻田四周捡黄熟的谷粒捋下来,晒干砻成米,和水磨成浆,用小铁勺舀入开水锅中煮熟,便成了水磨饼。

  吉水人吃新米饭,颇有礼节的讲究。前一两天,做外公的,或当家理事的舅父要给年幼的外甥和外甥女送新米饭,一直送到他们上小学读书为止。每份新米饭要猪肉12块、鲫鱼12尾、(或其他大鱼12块)、鸡蛋12个、豆腐12块,路远的煎炒好,路近的送生的,外加油果子12只、半瓷盆饭(或饱和饼12只),一锡壶老冬酒。除饭和酒外,一律用12的数字,象征一年12个月,意喻月月清吉太平。

  还有隆重的祭祀。当日晚宴前,要盛一碗新米饭和四个油果子,拿出早已选好的一束饱满黄澄澄的稻穗,连同鸡、肉、鱼搁置红漆托盘中,先上祠堂,后回厅堂,燃红烛香,鸣爆,主妇双手托盘作三个揖,主男提壶酒三巡酒,虔诚地向祖先和社稷敬拜,以谢祖先的庇佑和土地神的恩赐。

  泰和的吃新也有讲究,开镰收割后,新谷晒干,即砻新米做新米饭。新米饭出锅,先敬祀天地祖宗,然后合家共食,谓之尝新。

  永丰的吃新有时间约定,一定在每年的小暑节后的逢卯之日吃新米饭。这一天,每家每户杀鸡宰鸭,焚香鸣爆,敬祀天地。

  永新吃新,会特地选摘沉甸甸的稻穗供奉家神、土地神,并悬挂在大门框上。永新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此俗更浓厚,吃新的那天,一定请亲友前来会宴。

  安福南乡片甘洛、洲湖、金田、洋门一带盛行吃新,并且有比较隆重的仪式。

  安福吃新没有固定的日子,约定成俗、择日吃新,一般在“小暑”与“大暑”之间,视稻谷成熟情况,在割早稻前一天吃新;安福吃新敬五谷神、土地、康王、梅山及福主菩萨。福主菩萨是唐初安福县令刘像,他为官清正廉洁,簿税赋,兴修水利,深受人们敬仰。

  吃新这天清早,农家会摘一把稻穗插在家门口,迎接五谷神降临,家家户户备香案,摆出米粉肉、米粉鱼、米粉鹅,连茄子、豆角一类的蔬菜都要用米粉蒸。为什么都用米粉?大概是为谢谷神,吃新种的菜肴也与大米分不开。盛三碗新米饭,饭上插新谷穗、三杯陈年醐酒,三碗荤菜。先到庙中祭祀五谷神、土地,感谢大地之母的恩泽和五谷神送来的丰硕成果,感谢诸神菩萨的庇佑和厚爱,感谢上苍风调雨顺和人间的太平盛世,五谷丰登。

  祭祀仪式结束后,村头巷尾开始敲锣打鼓、吹唢呐、耍龙灯,家家户户放鞭炮、游田垅。

  耍龙灯时,前有12人手执彩旗,象征12个月,月月色彩斑澜,四季如彩;接着有24人执24件同治元年(1862)铸造的锡制法器,象征一年廿四节,节节顺意、节节高;紧接着两名少年手执方牌,上写着“太平盛世”、“五谷丰登”;10名耍灯师,挥舞彩龙,跳跃翻腾,后面的吹鼓手们尽情鼓吹着南乡的十番锣鼓。

  与此同时,大家将祭祀的斋饭,提回家中拜祖祠,在家门口祭拜先人,祈求年年丰收,四季平安。进屋把祭品放在香火台上,燃放鞭炮,开始吃新。邀来的客人,待为上宾。大家相互祝贺,喝酒猜拳,其乐融融。

  吃新节的第二天,农民们干劲倍增,挥汗如雨,挥镰收割,开始一年中最辛苦的劳作。

  十一、收割

  传统割禾是用禾镰,脱粒用禾桶。禾桶是木制的,在禾桶边缘上插上蔑制的竹围垫,剩下能供两人打禾的宽度。围垫的主要作用是不让脱了粒的谷子散落到地上。割禾的人将禾秆一墩一墩的摆放,每隔三五尺放置两个墩,打禾人能顺手拿。打禾要响出花样,一抓禾打五下,第一二下慢,第三四下快,第四下后要轻敲一下再重打第五下,节奏感很强。这种击鼓式的劳动,使单调的劳作变成了一种音乐节奏享受。好手打下的谷子,都要落在对角。现今绝大部分乡村使用脚力打谷机或机械脱谷机。收割完后要“洗禾镰”、“做禾料”,即吃顿好酒饭解除疲乏,庆贺丰收。

  峡江,农家割禾打谷,多数地方割“拿子禾”,即随割随打;仁和、巴邱、戈坪等地区,习惯割“散禾”,即连谷带秆,割下后摊放在田里晒干,扎成小把,挑回村庄堆藏,称“堆禾秸”,冬闲时,选择晴好天气,在禾场上脱粒晒谷。

  农忙的莳田、收割季节,宁冈的谚语是“莳田冇朝,割禾冇昼”。是指这两个季节特别忙,莳田时早上没休息,收割时中午没休息。当然,这与宁冈山区的环境有关。

  割禾一般要请人帮忙,也有亲友来帮工的。劳动强度大,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要求,即一般是每人每天割谷2担。如果禾苗长势好,主家招待又热情大方,众人常有共同多割一二担谷在中午以前挑回家的,俗称“送报担”。

  旧时代,收割脱粒用禾桶,收割完了,农家往往庆祝一下,洗干净禾桶,表示一年劳作结束,叫吃洗桶酒。洗桶酒的叫法不一样,宁冈叫“做禾了”,有的地方叫“洗禾镰”,意思都差不多。农家劳作,主要看重莳田收割这两个农事,都要劳工来帮忙,即使穷人家,也得办一桌像样子的酒席来酬谢劳工。宁冈一带,有的农户在这时做麻糍,买三牲办酒席,有节日气氛。

  有的农家在庆丰收吃新米的时候,除了办桌加餐给亲友和帮工的人吃,还要装上一碗新米饭给自家的狗吃,另加上肉块。相传在远古时代,是狗为人类保存了稻种,每年能吃上新米,不忘狗之恩义,以示敬意。

  安福属人多田少的地方,旧时有专门的杀禾客,到县内或邻县打工割禾。杀禾客每人每天一般收打谷箩,工价一担为10个铜板。有一些穷人趁机打好米果,到田间向杀禾客换谷,一个米果换稻谷一升,这种以少对多的兑换,东家见了也不反对,而穷人则借以度荒。杀完禾后,东家宴办洗桶酒,一祭禾官菩萨,二谢杀禾客,以示慰劳。

  十二、库藏

  吉安盛产木材、毛竹,农家一年的收成,也往往用木制谷仓堆放,也用蔑搭围成圈,底下是木制禾桶的形状。

  大户人家,往往在楼上设一个粮仓,用厚实的木板钉成,收割的谷子晒干后,全部送进仓内。粮仓设出谷口,用闸板挡住,便于出仓,也便于保管,老鼠难以入内。

  一般的家庭,收成较少,用不着建造粮仓,以禾桶为收藏基础,禾桶装不下,便用竹篾做成高矮不等的围垫,插在禾桶边沿上,增加禾桶的容量,是农家便利的谷物收藏办法。但是这种办法在取出谷子时不方便,防鼠防虫功能也差。

  冬闲,谷子破壳成大米,一般用土砻、竹砻或木砻破壳。拓白用石碓,也叫石臼、木碓(木臼)、竹筒(除节装木底,约70-80公分长),靠手持硬木棍舂米。山区用水碓自动舂打。

  与稻谷相关的一些习俗

  吉安盛产稻谷,与稻谷相关的一些习俗也就比较多。

  大年三十,在农村的家庭中,都会煮一些比平时更多的米饭,一是为了吃团圆饭,米饭足量,一年中团团圆圆,完美无缺,预示来年团圆美好;二是要剩下一些米饭到初一,叫有吃有余。所以,今天的吉安农村,仍盛行煮“隔年饭”之俗。其实,它隐含农民对稻谷的崇仰,这种对稻谷怀有深厚敬仰之情,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的反映。

  农村结婚,其礼仪之重视程度,较之城市要深厚得多。出嫁的新娘坐轿子,抬进男方的祠堂和男方的家门时,男方的家人会用大米抛向空中,落在新娘身上,寓意新婚夫妇从今之后,能独立门户,自食其力。更多的一种说法是,稻米有除邪驱鬼的作用,新娘是外族人,怕新娘身携邪气,或鬼怪附身,男方家的大米落在新娘身上,鬼邪驱逐了,清洁走进夫家祠堂和家门,寓示夫妇能一生平安,幸福美满。

  自古至今,吉安乡村中小孩生病说胡话,都会以为是小孩受了惊吓中了邪。族中老人便用小碗或杯子盛满大米,用手绢把米包好,捏紧脚底,用手掌摩平,再倒过来将碗面对准小孩额头,胸前,慢慢地反复转圈,一边转一边念神仙菩萨保佑之类的话。然后小心地打开手绢,发现碗中的米哪个地方陷了下去,或哪儿立起了米粒,便认定是在米陷、米立的方向受了惊吓,便向那个方向烧纸钱,点几根香谢神。乡下人叫这种治病方法为“出惊”。有的地方还把“出惊”用过的米撒到四个屋角,使驱出去的鬼不再惊扰小孩。

  旧时代,医疗卫生远不如今天普及,小孩生病,治疗诸多不便。特别是出生不久的幼儿,语言表达不清的一两岁孩童,如果他们犯上风寒火热,出现心悸不安的症状,家长认为是受邪气的侵袭,便用块软布缝成枕套,装进生米,让孩子当枕头用。古人认为米神在此,邪气不敢作乱。这种做法反映了老百姓在生活中对米神、谷神的崇拜。

  几十年前,在吉安县一带,如果谁不小心跌进粪坑里,人们会认为此人背时倒运,这一年不得顺利。跌跤的人为驱除晦气,不得不到村上各家去讨米,讨来的米称作百家米。把讨来的米用来煮饭吃,据说吃了百家米后,驱除了秽气污味,这一年中还能顺利平安。

  永新北乡属产棉地带。每年到收割吃新的那天,这里一带的农家要打米果,米果做成棉桃样子,用木板刻成模型,棉桃米果个个成型,主妇用条盘盛着米果到地里敬神,祈求棉花丰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