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传统节日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相对固定的节期、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两项基本要素。不同的岁时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代代相传。

  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节期的选择、节日民俗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制约及人对自然的适应和把握。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生活的主要依据。一些节气被特别地突出出来,如立春、清明、夏至、冬至等,后来从节气就演变为传统的时令节日。

  吉安流传至今的许多岁时节日习俗,虽然和我国其他地方大同小异,但仍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呈现出欢乐祥和的情调,蕴含明显的伦理观念和浓厚的人情味。

  吉安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过年期间,人们对房子的陈设、家庭成员的吃穿、言行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平常的习俗。同是过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也是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吉安在这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程序和风俗。

  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吉安人便开始为过年作准备了。一是自制各种年货,如腌制腊味、做好各种茶点等等。二是开始购买过年要用的各种物品。从“小年”到“除夕”,春节序幕正式拉开。吉安人过小年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天。二十四过小年,南宋吉安已有此俗,文天祥在他的诗文中已有记载。按惯例从小年起,圩镇天天当圩到除夕,方便大家置办年货。在农村,过小年前,主妇要“扫尘”和“送灶神”。扫尘就是扫除一切污秽之物,干干净净辞旧迎新。送灶神就是家家户户用碟子装上茶叶、大米、红枣和油炸糖米果等祭品放在灶上祭祀灶神,又称“糊司命”,祈求灶神嘴巴甜,“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吉安民间十分注重送灶神。作为家庭,有两个小神不好惹,一是社官菩萨,一是灶神。灶神每年在年前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在灶前听到的一切。灶神不高兴,上天奏事时尽说家中不是,惹得玉皇大帝恼火,家中第二年便不得安宁。因此,民间百姓在灶神上天之前,先让他高兴一番,给家中带来福气。小年这一天,家家都要敬灶神。平时,在洗碗筷时,不得在灶头上顿平筷子,灶神腰软,经不起筷子的击打。这是吉安民间家喻户晓的风俗禁忌。过小年虽没有过大年那么隆重,但也会准备鸡、肉、鱼等,晚餐前先敬天地祖宗,然后一家亲人团圆聚餐。吉安有许多商家以小年为“完牙”日,要办些酒菜宴请店员,总结一年的经营情况,分发红包。店主自己坐上席,表示全部店员明年继续留用;如果店主请某位店员坐上席,并亲自为他斟酒,那就是告诉他已被解雇,要卷铺盖回家了。吉安境内流传小年到大年间的时间安排的谚语:“二十四扫屋,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猪,二十七洗衣服,二十八熬甜糊,二十九擦酒壶,三十日贴桃符。”

  农历十二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日,吉安人叫“大年三十”,这就是过大年了。这一天活动很多,全家还是忙碌。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后,贴门神和贴春联。门神一般是唐太宗手下两位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的画像。旧时代,大户人家请画工在大门上画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像,彩绘,漆上透明的漆,能保留几十年之久。据传,家有门神,邪僻入不了家,全家老少平安。也有的人家贴红纸上写吉利语,代替门神。可见百姓对门神的敬畏。春联俗称“对子”,贴在厅堂里和前后大门外,内容是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和来年吉祥的祝福。如果某家庭年前遭遇丧事,则不贴红纸春联。死者是男性,贴蓝纸联;死者为女性,贴黄纸联,多书“守孝三年易满,思亲百世难忘”。吉安贴春联意在祝愿,除门户外,其他地方也贴上吉祥语。比如厨房碗柜上贴“五味调和”,水缸上贴“福水长流”,箱笼上贴“衣服满箱”、“黄金万两”,楼梯上贴“步步登高”,鸡笼上贴“金鸡报喜”,猪圈、牛栏贴“六畜兴旺”,房门上贴“福”字,水车上贴上“五谷丰登”或“风调雨顺”,这源自明初状元萧时中(见本书第一章“生产习俗”中萧时中用水车汲水救旱灾的故事)。总之,屋内屋外,吉语满眼,红光映脸。有的人家将小山竹、松柏枝、腊香枝插在大门边,取意“节节升高”,“吉利长寿”;有的人家在前门后门挂两片青菜叶子,叶片要大,谐意“发大财”或意寓“财源广进”。此俗至今仍然广传。有的人家,还在神案上的红烛旁摆上两片大菜叶,直到元宵节后拿掉。

  敬神祭祖是大年三十的一项重要活动。一般会在家中厅堂下方增设一方桌做香案,在上、下厅香案上的香炉中各点上3炷香,烛台上插1对红烛。女主人将鸡、肉、鱼、豆腐、斋饭等放在木托盘中,举盘作揖;男主人跪拜,先敬拜天地及菩萨神仙,最后到宗祠祭拜列祖列宗。敬神祭祖完毕,准备团圆饭。团圆饭又叫年夜饭,是一年之中最隆重、最丰盛的一顿晚餐。在这合家团聚欢庆的日子里,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的亲人,家人也为他摆一副碗筷。年夜饭的菜肴一般有寓意,如红烧鸡寓“大吉大利”;红烧鱼,寓“年年有余”。年夜饭要有剩余,也寓意“年年有余”。在农村,嫁出的女儿一般不回家吃年夜饭。在城里也有女儿一家回娘家吃年夜饭的,但晚上不在娘家住宿。现在,城镇里不少人家改在酒家吃团圆饭,省去了劳碌。

  吉安有一句谚语说:“冷不过春头”。每逢初春,吉安的气温是全年最低之时。但大年三十那一天晴多雨少,所以吉安民间又有一句谚语,说:“大年三十要晴,大人说得赢”。

  年夜饭一般吃得比较早,饭后,洗涮用具,打扫卫生,把所有的垃圾倒掉,初一一天不倒垃圾,守护一年的财运。还得准备大年初一早上的素食,然后洗澡更衣。入夜后,守岁是一项重要活动。家家户户在厅堂前边的火塘里架上劈柴,加点新砍来的松柏枝,烧旺一炉火,也有用火盆烧木炭的。厅堂点亮长明灯,叫“金炉不熄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一家人围坐在火边,喝泡茶,吃茶点,听长辈讲些故事,告诉晚辈好好做人,珍惜光阴。旧时代,大家庭必在除夕夜,听家长训话,让儿孙背诵家训。长辈给儿孙赠压岁钱,压在枕头下。有些地方,三十晚上要在灶中烧樟木柴,锅中盛满水,通宵不熄火,叫“焖岁”。

  夜半时分,男主人点香烛,放鞭炮封财门。关财门后,有不少禁忌:不得高声说话,不说不吉的话,如:吃东西改说“拿财”,去睡觉改说“去挖窖”(梦见财宝);提醒小孩不哭闹、不乱说话;不得动刀、动针,旧时代相传刀、针主凶杀,不吉利;不得动剪刀,剪刀主口舌之争;不得扫地、泼水,直至初一晚,免得走财运。封财门后,女主人、孩子可以去睡觉,男主人有的通宵不眠。现在,守岁多在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中度过,一家人看晚会、吃东西,喜迎新春的到来。

  正月初一的新年饭由男主人操持,吉安的乡村中无一例外,意谓女人劳累一年,让女人初一享福,不下厨,可以晚起来。男主人先起来放长鞭炮开“财门”,迎接财气涌进。鞭炮越响越脆越好,不希望中间断线,哑声,否则预兆这一年有什么灾祸,家人心情沉重。接着朝日出方向走几步,口中念着“出行大吉、四方得利”,祈望一年事业有成,招财进宝。新年饭做好了,男主人装好斋饭,斋饭顶端用红筷子插上一块白豆腐,豆腐四个角上各插一颗红枣。上厅、下厅各放两碗,灶王爷神位前放一碗。初一早上一般是吃素,通常必备4个菜:芋头,寓家有“余”财;芹菜,寓“勤俭”发家;豆腐,寓家庭“富裕”;青菜,又叫大菜,寓新年发“大财”。饭后,晚辈先在家里给长辈拜年。儿孙先拜爷爷、奶奶,再拜父亲、母亲。拜年时,走到上厅,在草蒲墩上跪下磕头;长辈扶起,祝福小辈“步步高升”,“读书得头名”。穿戴一新的小孩、男人先后出门给村里长辈拜年,左邻右舍互相拜年,都说些“恭喜发财”、“步步高升”、“万事如意”等吉祥话。家家户户以烟茶、糖果相待。大人赠给孩子茶点,叫“兜玩茶”;若不接,说声“存库”告别。亲族邻居之间,一年中难免发生口角或矛盾冲突,互生埋怨,不相往来,而初一这一天正好借机化解怨仇,不论长幼,都必须见面问好,互恭新禧,凡有矛盾有过节的人又友善如初。

  有些地方,男丁新年饭后在宗祠集合,共用酒菜,酒菜由去年生子、娶媳,初一要上草谱的人家送到祠堂,请大家享用,以示同喜。有的地方全村大小在祠堂聚会,各家备有酒菜、茶点团拜聚餐,共度新春佳节。吉安大部分地区有新年打龙灯、舞狮灯的风俗,有的村庄有迎神喊船的习惯。家族之间打龙灯的目的性很强,名义上是同姓家族之间的互相问候和祝福,走家串户,很有喜庆的气氛,但实际上借此名义祭拜祖宗,进行所谓的踩界活动,即舞着龙灯,穿行在本族所拥有的山水田塘地界,有向异族宣称,我等所到之处,别人不得乱动的意思。因此,此俗往往会引起村与村、族与族之间的争斗,甚至械斗。这种陋习,据文献记载,南宋时已有,明清时代愈演愈烈,常常发生大规模相斗场面,直至死人。至今这种陋习还存在。

  在正月初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吉安各地有一些禁忌:不扫地,不泼水,不出门挑水,忌走财气。20世纪末以前,大部分乡村没有自来水时,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家里的水缸水要装满,足够一家人使用一天,不可断水,寓“福运财气源源不断”。不说不吉利的话,不与他人吵架,不打骂小孩。有的人家还贴上“童言无忌”的小条幅。初一这天还忌讳打碎碗、瓶、镜子等物品。如果不小心打破,须得捡起后用红纸包起来,口中念叨“岁岁平安”等吉祥语,藏在柜中,等出了元宵后将碎物丢弃。

  从初二开始,主要是出家门,往亲戚朋友家拜年。吉安有句俗语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意思是初一在本村拜年;初二女婿去丈人家拜年;初三、初四向其他亲戚拜年。准备出龙灯的村子,龙灯狮灯开始演练,然后走村串户拜家门,贺喜庆。俗话说,“拜年拜到初七八,跪在地上没人答;拜年拜到初八九,有了萝卜没了酒。”意思是拜年要早,拜到初七初八便告结束。吉安农田多,有的农户不太愿多走亲访友,如果天气好,初三、初四就催耕下田,又开始一年的劳作。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因近新年,人们庆节的兴致还在。千百年来元宵节之俗不变。又因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放花炮焰火,张灯赏灯,故又称“灯节”。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汉武帝祭祀太乙神,因有历代官府大力提倡,遂在民间盛行。“只许州府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与元宵放焰火有关。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突出一个“闹”字。这天晚上,吉安各地农村家家户户在前后门外,屋内各处,点燃蜡烛或油灯,在村头巷尾点燃有油的松柴,叫“散灯”。除散灯外吉安有玩灯习俗:制作丝绸或彩纸外罩的花灯、方灯、圆灯、走马灯,挂在各处,既美观又亮堂;给儿童玩龙头灯、兔子灯、孔明灯等。人们还在灯笼的外罩上写上或贴上各类谜语供人猜测,俗称“灯谜”、“打灯虎”。吉安的灯彩在江西是最出名的,旧传“吉安的灯彩九江的歌,赣南的采茶抚州的傩”,可知灯彩是吉安民俗中最具魅力的活动,可以这样说,只要有十数户的村落,就有闹灯的活动。灯的种类五花八门,较穷的家族要玩灯,便用禾秆扎,糊上彩纸,就成了龙灯,玩得也一样的开心。简单的龙灯有五个人七个人就可以,加上一位敲鼓,一位打锣的,就可以走家串户。吉安各地的灯彩大放异彩,如吉安县固江的“鲤鱼灯”独具一格、泰和螺溪的“虾公灯”、遂川珠田的“五龙下海”、万安县的“麒麟狮象灯”;吉水盘谷的“鳌鱼灯”,黄桥等地的“百节龙灯”也堪称一绝。

  元宵节的节令食品是元宵,即汤圆。吉安的元宵,馅心多用白糖、芝麻、桂花糖、猪油混糅一起,在木盆中撒糯米粉,将馅子蘸水后放盆中摇滚沾粉,重复多次制成。宋代著名文学家吉安人周必大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可知南宋初年,吉安盛行吃汤圆之俗。

  吉安市青原区富水河畔、天玉河东一带,吉安县禾河沿岸,泰和、吉水一些地方有过“下元宵”的习俗。从农历正月十六一直到二月初一为闹下元宵时期。下元宵与“喊船”的习俗分不开。送神喊船在江西流传了千百年的历史,宋明以后成为一种节庆的重要活动。吉安大部分地方都流行,从腊月小年始,一船在元宵后一日结束。但闹下元宵的地方,活动便延至二月初一。送神喊船的习俗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禁止活动,近年有的地方如青原区渼陂、富田的一些村子逐渐恢复这种习俗活动。过下元宵的地方家家户户有走亲访友的习俗,并且以客多为荣。比如青原区渼陂古村在二月初一这一天过下元宵节,古街上、巷道里、家门口,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最吸引人的是浩大的送神活动。人们汇集在总祠永慕堂前的场地上,祠堂里擂鼓三声,鞭炮齐鸣,唢呐高奏,老者手提灯笼,引出面面旗幡,表演队伍鱼贯而出:提花篮的,摇彩船的,舞蚌壳的,舞狮头的,扮演或庄或谐传统故事人物的,规模最大的是见首难见尾的龙灯,最引人注目的是彩擎。壮观的送神队伍穿街过巷,鞭炮不断,鼓乐喧天。到了江边,人们把纸扎的旗、伞、神像堆在一起烧毁,送神活动结束。渼陂一年一度的下元宵,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人山人海,如同狂欢节。

  下元宵节的日期各村各家不同,但祖传下来的日期是固定的,一般不变化。

  三、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三月上旬内。清明节自古来是春祭的活动节日。吉安民间是祭扫祖坟的重要日子,俗称“挂纸”、“挂青”。直到今天,清明祭祖之俗仍十分流行,几乎没有不祭祖的人家,怕遭人讥笑不孝。

  祭祖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全族性的,往基祖坟地祭拜;二是房支内的祭祀;三是曾祖以下的祭拜。祭扫时,先斩除坟上的荆棘杂草,把纸钱散压在坟上,在坟前敬飨鸡、肉、鱼三牲,烧纸钱、燃香烛、放鞭炮,奠酒。清明节期间,吉安不少地方有做艾米果吃的风俗,吉安盛产艾叶,清明节前,艾叶肥嫩,煮后取汁,与糯米粉相拌做成米果。艾米果蒸熟后,深绿泛光,香气沁人,常食健脾胃。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外出活动,很是惬意。旧时士人有踏青活动。此俗今仍流传。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民间夏季的传统大节。从端午节的习俗内容来看,端午节的起源与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吉安的习俗是人们在节前采好野艾、菖蒲,包好粽子等。家家门窗插上野艾、菖蒲,称“艾旗蒲剑”,用以驱邪。早餐要吃“五子”,叫五子登科。“五子”是指棕子、包子、鸡子(蛋)、蒜子、油果子,这大概与吉安自古来的耕读传家文化有关。还作兴吃田螺,据说可保整个夏天不生疮毒。旧时,每家每户必备雄黄酒,小孩在额头肚脐涂抹雄黄酒,成年人饮少量雄黄酒。小孩在胸前佩挂彩色丝线织成的各种形状的小香包,装上鸡子(蛋)等吃食。有的农家还在端午节这天挖车前草,晒干收藏做药,用雄黄酒浸蒜子储存,可作外搽消毒用。下午,全家还用野艾等中草药煎汤沐浴。用干艾叶炙男人肚皮,为消化不良的儿童点“爬山虎”。喝雄黄酒、炙肚皮和点“爬山虎”之俗今不流传。

  靠近江河的村镇,有划龙船的习俗,敲锣打鼓,竞相赛渡,十分热闹。吉安民间盛行端午节划龙船,这与吉安多河流有关。至迟宋代吉安州城有竞渡习俗。南宋诗人刘辰翁的词有记载,《须溪词》中《酹江月》之五小序:“五日和尹存吾,时北人竞鹭洲渡”,词云:“棹歌齐发,江云暮,吹得湘愁成雨。”借宋亡后的端午竞渡活动场面,寄托对故国的哀思。

  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吉安各地普遍都有烧包祭祖的风俗。旧时,是日,大凡宗祠、家祠均要清扫干净,神龛前摆上各色祭品,焚香鸣炮,迎接祖宗灵魂回归;全族老少汇聚一起,由族长带领进行团祭。团祭完毕,全族人集体会餐。现在一般是在祖宗牌位前备三牲酒礼,祭祀一番。下午,家家要烧纸包、纸箱笼,寄托对先人的哀思。纸包、纸箱笼里有金、银纸扎的宝锭、现洋、印钞、纸制衣服、家具、装饰品等,现在还有冥府存折、钞票、电器等。包、箱上有固定的书写格式,内容包括祖先姓名、安葬地址、烧包、箱的子孙名字等,贴上冥府通用印封。烧包时,还要抛撒一些斋饭在地上,有安抚、超度孤魂野鬼的意思,所以又叫“鬼节”。

  吉安境内的中元节一般固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但也不少家族根据祖上习俗,安排在七月十六至三十日之间,因此就出现七月后半个月里,各地每天都有烧包的活动。

  凡是民俗节日,与饮食文化分不开。中元节,吉安人主要是吃麻糍。是时,收割已近尾声,有了收成,可以尝新。麻糍的主要原料是糯米,蒸熟后,将糯饭放入陶缸或木桶中,用棍棒挤压,直至不见颗粒状,而成糊状为止。糯米粘性大,把糯块做成果子状或饼状,撒上豆粉、辣椒粉、食糖,味道十分可口。这是吉安中元节的一大特色。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所以也称“仲秋节”。又因这一天月亮特别圆,月色特别明,所以又称“月夕”、“月节”。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神习俗有关。如今,拜月神的观念与礼数虽然已经淡化,但中秋赏月、吃月饼一直是全国各地共有的传统习俗。中秋节也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在吉安,不少山区农村还保留了传统的拜月神习俗。中秋之夜,皓月当空,设供桌于庭院,摆上月饼、柚子、枣子、瓜果、花生、米果等,点上红烛,插一把线香,先鸣炮祭月,然后全家团聚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吉安许多地方在中秋节晚上有烧瓦塔的习俗。年轻人在空地用残损的砖及瓦片叠架起一座下大上尖,外圆内空的“宝塔”。待到明月升空,用稻草、茅柴作燃料,在塔内烧火,熊熊火舌从瓦片的空隙中喷出,瓦片烧至通红时,又撒谷糠、喷陈醋、浇烧酒,谷糠堵满空隙,陈醋散发浓香,烧酒燃起蓝色的火焰,儿童们还唱着“烧塔烧得红、养猪三百五;烧塔烧得白,养猪没尾巴”的儿歌,激励大人们来助兴,拿醋来浇塔,引得观看者欢呼雀跃,夜深才渐渐散去。

  吉安民间传说,烧瓦塔的习俗始于元代。当时的统治者为防民众反抗,限制使用利器,规定5户合用一把柴刀,3户共有一把菜刀;不准三五成群相互交谈。压迫越重,反抗越强,民众便在中秋节前互赠月饼,月饼中夹进纸条,约定中秋之夜以火为号,起义杀敌。但是,凭空点起大火作信号易被发觉,便让孩子用瓦片垒塔、烧塔,借此举火为号。以后,这一包涵反抗压迫意识的活动便成了中秋节的一种游乐风俗。后来中秋节以吃月饼为特色的习俗,据说就是因为这一活动,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饼,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永新安福宁冈等县有的农村,中秋节晚上还放火灯。火灯又叫“孔明灯”。火灯用篾丝或细铁丝扎框架,外面糊上较薄的白纸,灯顶为锥形,灯身为圆柱形。灯的底部放置吸了油的草纸或旧蔑缆一类燃料,点燃后,燃料产生的热气立即把一盏盏灯送上高空,抬头看去,像星星一样明亮。也是一种游乐习俗。

  旧时代,中秋节还是八月菩萨朝拜日。八月菩萨是赵公,乡民尊为财神爷。一般八月十四日请神,村民扛菩萨游村,叫游神。八月十五晚,还要做法事,一是为八月菩萨安神位,祷告神灵赐福;二是要为菩萨招兵买马,加封官职。八月菩萨朝拜活动,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不兴行。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据古书载,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所以称“重阳”。在旧时代,重阳节是士大夫、有文化的人的节日,士大夫们于此日登高寻乐,携壶饮酒赋诗。吉安民间则相传这天是九皇菩萨的生日,故又叫“九皇节”,或叫“忏九皇”。旧时,吉安民间普遍有吃九皇斋的习俗。从九月初一至初九,一律素食。还必须打米果敬九皇爷,祈祷消灾赐福。节前,家家户户要大扫除,象过年一样打扫卫生。节期中,除祭祀神灵外,还要装天灯祭天公。九皇节有分小祭、大祭,常年的一般祭祀叫小祭,每隔九年举行一次的重要祭祀活动叫大祭。大祭要请很多道士做道场,扎很多的菩萨,如四大金刚、八部雷神、黑白无常等。忏皇时还有煞风扫荡捉魍魉的节目。纸扎师傅扮地方(指神的名字),穿长衣马褂,戴礼帽,拄拐棍,在前带路。道士扮无常,穿长衫戴高帽,身上贴很多符和钱,在地方带领下,他们先后进入每家每户,将住宅中隐藏的鬼怪全部扫地出门。主人上香祭神,以酒菜相谢,并压上一个红包。无常进村后从不说话,据说是怕鬼怪听到后会先躲匿起来。

  忏九皇活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被禁止,至今已绝迹。但九月九打斋吃素的习俗,不少地方还保留着。

  有的地方在这天蒸糯米酒,称“重阳酒”,据说这天蒸的酒味道醇美,不易变质;大人给孩子做“重阳糕”,期望他们“步步高升”。

  今天仍盛行重阳节登高习俗,主要是单位、部门组织年老的人爬山游乐,锻炼身体。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