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婚嫁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着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活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和独特性的风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礼仪民俗。

  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礼仪,其原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因此,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人生礼仪通常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不同社会和不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吉安地处内陆,环境相对闭塞,传统思想观念保留更为明显。特别是以耕读为本的思想是吉安旧时代的社会主流,人们对人生礼仪的遵循有着十分浓厚的传统性,即便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人生礼仪的乡风民俗仍然还是那么循规蹈矩,嫁娶,孕育,满月,百日,上学,寿诞,丧葬,一如旧式,尽管仪式或过程不是旧礼的要求,但礼仪中的每一项都还保留着,比如送满月,外婆还是认认真真地为外甥准备鞋、帽、衣物,外婆来了要请长辈来作陪,做满月酒。与其说这是人生礼仪习俗的传承,不如说是生命过程中文化精神的延续。

  关于婚嫁习俗,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姻形态多种多样,贯穿于婚姻过程中的礼仪习俗也是花样迭出,繁琐而复杂。吉安传统的婚嫁习俗主要有请媒说亲、定亲、行聘、通期、出嫁、迎亲、合卺、闹房、回门、满月等仪式和程序。

  议亲俗称说亲,是婚嫁的第一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旧社会,一般情况下,儿女到了13、14岁,父母就要为他们议婚了。议婚的关键人物是媒人,只有经过媒人从中撮合,男女双方的家长才能进入议婚的阶段。凡听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结为夫妻的,称“明媒正娶”。至今,吉安乡村中请媒人作婚介的比例还不小,尤其在山村之间。

  议亲的第一步是“出八字”。经媒人牵线,由女家先出具用红纸书写的女儿出生的农历年月日时,让媒人交给男家,男方将“八字”放在上厅的神案上,几日内若无移动,说明女方“八字”可以。然后,男家再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犯冲克,“八字”不合,则退回“八字”给女家,婚事作罢;若无冲克,“八字”相合,双方中意,便由女家开礼单,男家回礼单,双方可以讨价还价,由媒人牵线搭桥。议亲时,还讲究门当户对,同姓不婚;对年龄“宁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男大七大发,女大一大煞”。旧社会议婚时,男女双方不能见面,所以出现不少媒人弄虚作假,造成婚姻悲剧,或闹出不少笑料。至今吉安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吉安某地,一个老单身,跛腿,托媒人说亲,久无回复。一个未婚姑娘,坏了一只眼,她的父母也托媒人说亲。媒人一开始感到有难处,就苦思寻求撮合良策。一日,媒人约定跛足男和半瞎女,傍晚见面。男的为了不让女的看见自己跛脚,便提前到约定的地方,先坐定下来。女的要表现得稍慢一点,延误一点时间进门。旧时代无电灯,见面时草芯油灯光线微弱。女人一见桌前的男人,长得端正,体貌强健,心中暗喜。男人一见进门的女人,身材苗条,面貌姣丽,心里已有几分激动。但媒人很会说话,先说一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大道理,又说家有贫困,有志气贫不久,家有万贯,懒散富不久,人也是这样,比方我们今晚四个人,四人七只眼,手足有长短。谁能十全十美呢?说得这对男女点头称是。当晚,男女各自含笑回家。媒人忙于他们合八字、定亲之事。半年后结婚,男人一见女人是个半瞎,女人一见男人是个跛腿,都去找媒人讨说法。媒人说,当时见面时,我对你们当面说:“四人七只眼,手足有长短之类的话,你们忘记了。”男女双方也就无话可说了。

  议亲过后就正式定亲。男家备“三茶”(大小茶饼、油酥散子)送到女家,女家接后随即将三茶分送邻里,叫做“飨众”。受了茶饼的人家,要备“嫁娘礼”。现在,多改为“看人家”,又称“看屋宇”。女方家属和亲友去男方看人家,实为探家产、相女婿,一般有10余人,多的有20-30人。男方“无米也要打三下空碓”,必须以泡茶、点心、正餐(俗称“一炮三响”)盛宴款待。闺女同男方亲友长辈见面时行跪礼,长辈要给“红包”。女方来看人家者,男方都要“打发”赠礼一份,一般是送父母衣料,赠其他人毛巾和鸡蛋。若女方认为男方条件可以,就算正式定亲。

  吉安民间婚姻与茶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古人认为茶籽的生命力强,随撒随生,与古人对榴、椒、藟等结籽多,象征人类多子多福相一致。元明清时代,茶礼已成为婚姻代名词。至今,吉安一带订婚,往往在圩镇见面,男女双方坐下来,要吃茶,所谓见面订婚,吃了茶,打下桩,定了情。所以农村订婚有的称吃茶,彩礼称茶礼。吉安俗语说:“好女不吃两家茶”,求婚的茶不是随便吃的,吃了茶,要毁婚约还不容易,即便毁,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定亲过后就是行聘,又称“过礼”,今天多在“看屋宇”的第二天进行。男家按照“礼单”所列礼物或礼金的半数给女家。礼品上贴红纸,象征吉兆,并盖上柏树枝,象征“子孙发达”、“万年长青”。旧时代,未婚婿要向女方父母行跪拜礼,得红包。女家给男方回赠衣帽鞋袜,象征“顶天立地”。男方参与行聘活动的人,女方都赠送毛巾、鸡蛋,叫“打发”。

  通期又称“起媒”、“通日子”。男家择定吉日后,用红纸写好帖子,送往女家,通告择定的娶亲日子。女方如无异议,完婚的日子就定妥。随即男方将所有聘礼送往女家,以备完婚。

  女方出嫁的前一天,男家给女家送“上脑担”,就是嫁娘的化妆、拜堂用品,如披纱(婚纱)、胭脂、水粉;扎嫁妆的红绳;辞嫁用的香烛鞭爆;给祠堂送的报堂礼,给礼生和裁缝等工匠的利是(红包)等。出嫁当天凌晨,鸣爆“开面”,用棉线绞去嫁娘脸上的毫毛并化妆,裁缝师傅捆好被子。然后由母亲领嫁娘拜天地;嫁娘拜父母、兄嫂、亲戚。晚餐为正席,颇为丰盛,称“嫁娘酒”。晚饭后,嫁娘坐轿先到宗祠拜别祖宗,又依次到旁系亲属伯伯、叔叔、堂叔伯兄弟家中拜别,称“辞嫁”。晚间哭嫁,母亲、姐妹等围着新娘放声大哭一场,意谓“哭发”。

  哭嫁是吉安嫁女习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嫁女没有不哭的,哭的内容是世世代代相沿不变的。哭嫁还有一个传说,从前,一男子死了妻,留下一个女儿。不久男子续弦,又生了一个女儿。后娘对亲生女疼爱,给亲生女吃好的穿好的,对前妻女十分苛刻,做又脏又累的活,还吃不饱。前妻女16岁了,后娘为她找了一个头生癞痢脸生麻子,无父无母的穷光蛋。出嫁时,后娘假惺惺地哭道:“我咯女儿命好苦,出嫁无轿无锣鼓。女啊,只怕你红鞋进门白鞋出,嫁出再难见父母……”前妻女知道,这是后娘在诅咒自己。可是,她十分坚强,与丈夫和睦相处,勤劳持家,如愿生子。儿子刻苦读书,金榜题名。后娘亲生女嫁了个富家子弟,出嫁时送全套嫁妆,出门时说的尽是吉利话。亲生女个性强,女婿爱惹花草,婆媳经常吵口,她受不了这些压抑,上吊死了。亲生女死不久,丈夫也相继去世,从此,后娘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前妻女不忍心让后娘受孤寂之苦,把后娘接到自己家中。村中人说:“你后娘对你刻薄,出嫁时还诅咒你,这种恶毒的人不值得同情。”前妻女说:“我亲娘不在了,后娘也是我的娘。当初我娘哭,是舍不得我离家,也是想让我发。如今,我应该谢谢她才是呢。”这话传开后,村里人想,是呀,前妻女出嫁时后娘哭了,果真发家,亲女出嫁时尽讲吉利话,结果家败。于是,人们也学着在女儿出嫁前大哭一场,渐渐地,吉安民间有了哭嫁的习俗,叫哭嫁哭发。

  哭嫁都在出嫁前一天夜里,主要是娘与嫁女一起哭,也有姐妹陪哭的。哭的内容都是祖辈相传的,无非是对女儿依恋不舍,教女儿到夫家如何勤劳孝敬。也有些女性没受到这方面的薰陶,哭的时候没有章法,只是号啕大哭,而遭人讥笑。

  录一则吉安县哭嫁歌,以见哭嫁一斑。

  女:姆妈老娘,有女莫嫁出门郎,出门郎,吊了端阳吊重阳。

  娘:崽呀肉呀,出门郎,长衣长裤穿得长。

  女:姆妈老娘,有女莫嫁作田郎,作田郎,泥手泥脚泥上床。

  娘:我咯女呀细思量,作田郎,三餐白饭吃得长。

  女:姆妈老娘,有女莫嫁打铁郎,打铁郎,天天在外住祠堂。

  娘:我咯女呀要端祥,打铁郎,高屋大厦住得长。

  女:姆妈老娘,有女莫嫁木匠郎,木匠郎,刨花木屑满身脏。

  娘:女儿说话欠思量,木匠郎,家俱打得好漂亮。

  女:姆妈老娘,有女应许读书郎,明日身登龙虎榜,凤冠霞帔好荣光。

  娘:丈夫荣华妻虽好,就怕他把你遗忘。

  女:姆妈老娘,有女应许有钱郎,穿金戴银住楼房,吃香喝辣脸有光。

  娘:有钱郎君心不专,拈花惹草好不长。

  女:在家做女当女皇,早饭不熟不下床。

  今日做了人家媳,勤俭两字心中装。

  每日天光早早起,快快梳洗下厨房。

  照顾丈夫和公婆,勤劳致富万年长。

  结束句:茄子开花无虚花,女儿出嫁莫怪妈。

  在家冇做行时女,三日回来做个行时客。

  关于嫁妆,民间经常流传一句话:有钱人家赠钱嫁女,中等人家将钱嫁女,贫困人家卖儿卖女。意思是说富裕人家,金银首饰,桌椅床柜,日用器皿齐全,嫁妆之厚,超过礼金,这叫“赠钱嫁女”。一般人家,将男方行聘礼金全办嫁妆,加赠不多,这叫“将钱嫁女”。贫困人家,生活艰难,男方聘礼早已用于补贴生活,因而嫁妆简陋,通常说是“卖儿卖女”。但不管怎样,穷的人家也要为女儿准备一些被席、衣箱及日用品这一类的嫁妆。

  迎亲前一天夜晚,男家敲锣打鼓祭轿,俗称“暖房”。迎亲日,媒人带队迎亲,称“带轿”。新郎随队亲迎,由4人抬着花轿,吹唢呐、打锣鼓去女家迎亲。旧时代,吉安盛行迎亲对对子的风俗。迎亲的花轿到了女方村中,便在花轿前贴红纸联,联句是男方精心安排撰写的,目的是炫耀一下文气,顺便考察一下女方的文气如何。男方若是出上联,下联要由女家来对,要求对仗工整,双方都由礼生书写,称为“花轿对”。内容大多是传统喜联,也有改编或新编的。如果男家出的上联古奥高雅,下联不易对,女家的礼生则可向主人多索取酬金。对得不好,会丢女家的面子,叫“跌鼓”。为了维护家族荣誉,答对不能出现任何闪失。新娘家办喜事前须请一位学识饱满的先生来为婚礼主持仪式,书写喜帖喜联,称先生为“斯文老成”。出嫁的前一天,先生召集家族中的“斯老”,共议答对策略。

  如果先生答不出对,必须由先生花钱去请名人,若到了这一步,先生也就颜面扫地了。因此,有经验的先生会非常慎重,一是组织答对阵容,二是派头脑灵活的小伙子去刺探对方出联情报。因此,新郎家也得做好出对联的安全保密工作。

  对联贴出来了,不论答对质量如何,看热闹的人都会大喊:“对得好”,“答得妙”,“对好对子上花轿”等吉祥话。结婚的人家听到这样的叫喊就高兴,追求的就是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1946年,吉安县富田乡白竹园有一位姓傅的私塾先生,很得村民心意。傅先生是文陂乡人氏。这年,白竹园村有个闺女要嫁到吉水县水南乡主宾桥村。主宾桥村的蒙馆先生了解到了傅先生的底细之后,想试一试傅先生的才学。迎亲的那天,男方的花轿一到门,轿上面立即贴出了一幅上联,联语云:“登荣庐,过丘陵,直到白杨青竹桃园迎淑女。”这联中巧妙地将庐陵白竹园的名字嵌在其中,答对有一定的难度。傅先生思索了一番,答出了下联,联语云:“来贵吉,渡溪水,会集主人嘉宾鹊桥接才郎。”答联很妙,也将吉水主宾桥的地名恰如其分地镶嵌在内,对仗工整,还用上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典故,堪称巧妙之对。

  还有一年,傅先生在文陂西竺小学教书,那年九月,值夏的樟溪刘氏来西竺迎亲。迎亲花轿在西竺村一停,马上张贴一幅对联,云:“三星在户,三星在天,三星在隅,恰逢三三正九月。”出联人对《诗经》很熟悉,妙又妙在末句,切题又合时,答对难度相当大。傅先生看后,顿生忧虑,对轿对应付了几十年,还很少遇到麻烦。如果不对或请人对,几十年的名誉将毁于一旦。没办法,一个人关在书房里忙翻古书,希望得到一点启示。终于,小半天后,拟出了答联,联云:“百禄是荷,百禄是遒,百禄是总,同是百百成万年。”前三句也出自《诗经》,后一句为祝福语,对得十分工整,赢得了新郎新娘双方的喝彩,为婚礼锦上添花。

  民国时期,吉安县某小村刘氏,仅十余户,没有一个读书人。一年冬天,小村刘氏嫁女,新郎是罗氏,罗氏村中有不少读书人,还有老秀才在世,有点欺负女方村子无读书人,便借娶亲出对来侮辱刘氏。新郎迎亲的花轿早就把出联贴出来,意思是说,即便你知道了上联,也一时对不出下联。上联是:“诗歌关睢,易占咸亨,六九娶女,君子好逑。”

  旧时代,对轿对也可以不答对,不是非答不可。但罗氏带有一种挑衅的蔑视,刘氏村小人少,为了争口气,便向本乡有读书人的同姓村族求援。由于在嫁女之前已料定罗氏有这一招,刘氏早已安排了同姓的先生进了村。花轿停下后,不过半个时辰,答联便贴了上去。答联是:“书称釐降,礼成奠雁,二四粲者,宜其室家。”罗氏没想到刘氏能对出答联,事情就过去了。但刘氏家族由此感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培养子弟读书。至今这件事还在村民中流传。凡子弟中不好好读书者,老一辈人就用这一件事来告诫后代。

  男家礼节齐全,女家鸣爆接轿入宗祠,招待男家迎亲客人。嫁娘由娘家命好福好的长辈抱进祠堂,跨过三花灯,入轿坐定。旧时代称命好福好的人,是指上有两老、夫妻健在、儿孙满堂的人。女家派亲人送亲。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簇拥花轿返回男家。

  按礼俗,花轿进门,先有礼赞人手执大红公鸡,奠酒三杯,以此避邪,唱接轿彩文。兹录峡江接轿彩文歌:“手执金鸡似凤凰,接轿时候正相当。我请诸君且莫笑,听我喝彩来赞扬。一乘彩舆绣得好,事事如意遇瑞祥。轿上札起连生贵子,轿下刻出麒麟呈祥,轿前镶成椿萱并茂,轿后刺出蘭桂腾芳。轿左织成富贵长久,轿右配成鸾凤翱翔,轿中坐着窈窕淑女,轿外伴着风雅才郎。一边排着百辆迎送,两旁列着钟鼓铿锵。一时佳话说不尽,手提清酒奠三觞:一杯喜酒告天地,俾尔夫妻炽而昌;二杯喜酒谢三光,俾尔夫妻寿而康;三杯喜酒叩神明,俾尔夫妻长发其祥。更有雄鸡来祭尝,轿马神煞远遁藏。诸君莫笑彩不佳,大家齐声闹一场。自从我今接轿后,姬子彭年郭福长。”

  花轿先进男家宗祠。一男童执烛引新郎新娘至祠堂。新郎新娘并立,礼生司仪,举行拜祖仪式。拜毕,新娘由男家命好福好的亲属抱回家中,在厅堂上跨过三花灯,新郎新娘同拜天地,拜父母,夫妻相互对拜,饮交杯酒,新郎揭开新娘面纱。礼生唱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礼毕,夫妻在厅堂上按亲疏厚薄拜亲戚,受拜者赠“拜钱”。拜完,新郎新娘入洞房一起吃“鸡头饭”。这一环节谓之合卺。合卺本来是古代结婚仪式之一。《礼记昏义》:“合卺而酳。”孔颖达疏:“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云合卺而酳。”酳,用酒漱口,吉安民间基本上保留了这古老人传统习俗,仍称合卺,意义也相近。晚餐为男方正餐,叫“收亲酒”,尊舅父坐首席。当首席客用餐完毕,要响鼓鸣炮散席,表示致谢光临,欢送离席,其他宾客如未用完不受影响,但当首席客离席时,其他需继续用餐的宾客须起立致意,以示歉意。

  婚日当晚,厅堂上灯火辉煌,鼓乐齐鸣,村里人前来闹新房。新娘站在厅中央,脸朝上厅,接受祝赞。吉安的习俗是,新娘进婆家门的三天之内,族中人不分大小,可以对新娘戏闹,叫“三日无大小,”无论是老人或小孩,皆可手拿蜡烛,向新娘赞诗,说一句,新娘跪一次,也有说笑话的,甚至说粗俗的话,逗引玩闹的人哄堂大笑。新娘不能生气,也要一次次向祝赞者下跪,这样一直闹到深夜才罢休。虽然闹洞房有些地方不太文雅,可是习俗中却以闹洞房的人闹得越厉害,越放肆,就意味着新婚夫妇日后的生活就越红火。

  第二天一早,新娘必须早起,到厨房备下早餐,待公婆起床后,向公婆献上枣子之类的食品,以表达新妇勤谨恭顺,也含有为夫家早生贵子多生子的意思。第三天早晨的倒茶礼,俗称吃三朝。新妇早下厨,做好下茶点心和早餐,待全家人起来后,先给公婆请安,再将茶点送到各人手上。早饭后,新妇收拾里外,准备与新郎一起回娘家,叫回门。

  新婚第三天(有的地方是第二天)有一个回门的仪式。女家派人送竹椅、火炉和香油去男家,俗称“送油”,寓意“安家”,并迎新婚夫妻回娘家。回门是一件大事,即便贫穷人家也在回门方面会争个面子,让新婚夫妇坐上轿子回门。夫妻各坐2人抬的披红便轿,新娘的轿由娘家备,新郎的轿由自家备。启程不要求同时,一般新娘先出发,新郞在后。新婚夫妇到娘家后,也要跪拜天地、祖宗,并接受盛宴款待。当日返回,有礼物“打发”。

  满月。婚后要吃“满月”酒,女家父母及亲戚到男家来吃“满月酒”,寓意“花好月圆”、“乾坤定矣”。做满月时,新妇还要裁剪出一条裤子和一双祙子给家婆,称作“富贵长发”,实际上是考察新妇的针线活的能力。旧时代,女性的针线活能力非常重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