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丧葬

  丧葬礼仪习俗,是指人死后,亲朋好友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丧葬礼仪。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后代的思想也起了重要作用。葬礼办得是否隆重,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又对能否得到祖先荫庇使家道兴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种种丧葬礼仪中,也寄托了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之情。

  在吉安,旧时全是土葬,如今时代不同,农村多是土葬,城镇以火葬为主。年过花甲(60岁)称“老人”,凡老人过世称“寿终正寝”,遵照传统的土葬礼仪安葬,称“白喜事”。丧葬仪式主要有如下方面。

  送终。老人临终前,儿子媳妇及孙辈必须迅速集中身旁,送别死者。但女儿要避开,有“女养不得老,送不得终”的封建古训,女婿可以送终。老人死后,立香案于脑旁,称“点灯”(脑头灯)“照路”。儿孙跪着烧纸钱,称“送盘费”,死者垫铺草须烧掉,称“烧铺”。同时,请嫡亲族人通报亲戚好友,叫做“报丧”。在外的亲人接到噩耗后,要立刻启程回家“奔丧”。

  装殓。由殓者给遗体洗脸、梳头、揩身、穿衣。寿衣件数是男单女双,多少不等,颜色多为内白外蓝或青色;寿鞋不垫底,好让死者“登仙轻便”。殓完,将遗体安放门板上,盖上女儿送的6尺“寿被”,置于厅堂,接受家庭亲友“相望”,即向遗体告别。

  入殓。遗体入殓(入棺)多取傍晚,殓者将遗体抬进祠堂,路经邻户门口,邻人用粗糠熏烟并扫之,称“熏煞”。棺底垫石灰、禾草灰防腐,复以棉布托尸。遗体置入棺中,死者口内塞一枚铜板或一点金子,叫“衔口钱”、“含金”;死者头要正中,不得偏左偏右,称“分径”。分径不得偏向,偏了向,于诸子孙和睦不利。两边放死者生前喜好之物,一个装茶叶、米的小罐,用直系亲属衣物塞紧,称“塞棺”,寓意“后代并发”。以甑皮垫尸脚,便于亡灵登“望乡台”、“关照后人”。殓毕,盖棺。灵柩前置香案,亲属围棺号哭,称“哭丧”。亲友陆续前往吊唁。凡来吊唁者,须在灵柩前祭拜,孝子则在一侧跪谢,吊唁者拜毕,孝子方可站立。

  开吊。遗体入殓后,按择定吉日开祭治丧。一般人家治丧按“三日无忌”规矩,即死一日,祭一日,葬一日,规模小,称“村吊”,祭礼比较简单。富家治丧期多至7日,称“都吊”。丧堂(祠堂)用白布扎牌坊,每天都做家祭,寄托绵绵哀思。开祭头一天早晨,有“开灵”仪式,在祠堂大门口设香案,丧家合家人跪拜东方太阳神,乐队奏乐,叫“告东方”;司仪礼生用缝衣针在孝子的食指上刺一针,用干净毛笔蘸血滴点在木制神主牌下方的“王”字上面,“王”字变成“主”字,孝子呵气,再在血滴上盖墨,寓意“亡灵受精气,祐后裔蕃昌”,叫“点主”。接着杀猪开奠,合家人入祠内祭拜一番。开祭的每晚,请道土做普度。吉安民间至今仍行其俗。道士做功时,唱的都是韵文,抑扬顿挫,伴随着法器、乐器,整个道场显得肃穆悲切。家人按道士要求,要顺着灵柩跪伏绕圈,叫“拖丧”,是一种古老的祭丧仪式。只要道士不歇息,“拖丧”活动就不能停息,一直跪伏着,不得站立。因此,“拖丧”一次,身体差的人往往给拖垮身体。此俗今乡村仍流行。

  祭奠。出殡前的礼仪,分家祭和客祭。治丧期间,家祭是一项重要内容,礼仪也很庄重。灵柩前方的香案正中放了女儿送的纸扎“灵屋”,供奉着灵主牌,有的人家还放上死者遗像。摆上5荤5素祭菜和祭酒、斋饭等,两边还有纸扎金童、玉女,金山、银山。灵堂两边挂满亲友送的挽联挽幛。家祭开始,由礼生司仪:鸣爆,擂鼓3通,鸣金9响,发号3声。锣鼓齐鸣奏大乐。儿子、媳妇穿白衣白裙,腰系麻片草绳;头戴竹扎糊白纸“龙冠”,龙冠顶端垂一小团籽棉;脚穿草鞋;手持扎了纸钱的芦秆孝杖,垂头哭泣着从灵柩边的帐幔中走出。孙辈亦穿白孝服,但不披麻,衣袖上缀一点红布,以示父母健全。出嫁的女儿也都戴白布、执孝杖,鞋缝白布,随后走出,跪在下方。长子一人代表全家跪拜敬香祭奠,而后跪着不起,听礼生用哀婉的哭腔读祭文,祭文叙述死者生平、业绩、品行,外加儿孙们失去亲人的哀痛。听得满堂子孙涕泪长流,哀号不止。

  家祭做完,接下来做客祭。男客戴白布领头跪拜,女眷在下方伏地不起。礼生念挽联或挽幛上的亲友名号及悼念词语。孝子要在孝帐内对外跪着,表示答礼。

  停柩期间,每天烧香3次,即早奠、午奠、晚奠。

  有的地方出殡前,由礼生带着孝子一家,弯腰低头,绕着灵柩缓缓而行,礼生边走边唱哀悼词,如泣如诉,听者泪如雨下。

  出殡。出殡习俗中最大的不同是时间,有的地方是午时前出殡,有的地方是午时后出殡,但很少是早晨出葬的。灵柩出了祠堂后,手执引魂幡者走在前面,鸣锣开道,抛撒纸钱。灵柩用“龙绳”捆扎在粗长的“龙木”上,龙木上立一只雄鸡,叫“长生鸡”。8人抬着灵柩走,孝子孝媳扶着灵柩行。有人从后方抛撒大米茶叶。其他亲属宾客跟在后面送葬。亡者长孙坐便轿,手捧神主牌。中途遇岔路口或重要路口,须停下一次或数次,由礼生做“路祭”,抬棺者也休息片刻。一次路祭后,客人可以脱下素服或白布返回。孝子孝孙女儿等送灵柩上山。

  落葬。灵柩上山后,用抬杠将灵柩悬搁在墓圹上,女儿、侄女上前用手摸摸“龙绳”,意为解索,向抬灵柩者赠解索利是(红包),礼厚礼薄视女儿等的经济状况而定。灵柩入圹填土成丘后,有人由远而近鸣锣3遍,叫做“赶龙”,礼生祝赞几句。

  焚化龙冠、孝杖及纸类祭品,孝属上坟头随便拾取一抷黄土,叫做“兜金兜银”;孝子脱下素服,披上红布,随引魂幡、龙木引亡灵先一会儿回村,在祠堂前跪着,稍后孙子捧回神主牌回村,接过神主牌放在祠堂上厅的祖宗神龛内。当晚,设酒宴款待族人及宾客,叫“吃白喜事酒”。本村人吃完后,还要盛一碗饭回家给孩子吃,吃了健康平安。

  悼七。自死者终日算起,每隔7天为“一七”,逢七要烧香焚纸,敬斋饭、三牲悼念,叫“悼七”。有的人家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一般“五七”或“七七”为期。此后3年为守孝期。守孝期内不办喜事;春节用蓝纸、绿纸写对联或不贴对联;主人不去邻居和亲友家拜年。

  土葬习俗中,自古至今吉安有做生坟的习惯。人满五十,富有人家就想到营造生坟。先请风水先生选址。地址确定后,即建阴宅。竣工后,在碑石处刷上白灰,分别书上“寿”字,建生坟的习俗主要反映民间相信建生坟添福寿的思想,另外也反映趁本人健在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地方,不至于人突然倒下后,草率埋葬,与抛尸荒野差不多。吉安民间对“慎终”方面比较重视,人健在时,先准备好寿棺、生坟。

  吉安对选坟址非常重视,不论贫富,都请风水先生择址。因此,吉安的堪舆学很发达,风水气氛很浓,专门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不计其数,一般百姓都能说出个甲乙丙丁来。民间流传选坟址落葬的故事很多,这里介绍两个,以见吉安人对墓葬之关注度。

  相传在清代嘉庆年间,庐陵县万福乡东水村出了个师爷叫郭榜,精通堪舆风水。东水村旁有两座不高的山,叫狗形山。两山一前一后,中间隔着一条溪流,使得这块地有山有水,成为风水宝地,当地人叫前山为母狗山,后山叫公狗山,母狗的头朝前,P股下是一条水流,公狗的头朝着母狗的P股,风水先生称赞道:“公狗对母狗,对着两张口。谁能点到穴,人家发千口。”狗形山本是东水邻村桐家村的,桐家村姓赵,比东水郭姓肇基早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郭家人获得了赵氏族谱中关于狗形山一带的山水田塘的记载资料,郭榜大喜,便鼓动村中老人家去世后葬到狗形山上。有一年,郭家有老人去世,郭榜亲往狗形山察看穴位,认为母狗山头上是落穴点。赵姓阻拦,郭家人却能如数家珍一样说出这里的情况,说成是郭家的,于是引起官司。这个传说反映了一点,人们为了葬得一块好地,不惜采取强占、骗取办法来获得。吉安人相信“阴宅穴一点,阳宅吉一片”。有人为了一穴之地,愿费巨金购置。

  相传在乾隆年间,庐陵县固江社边有个乡儒黄学颜,年轻时在邻村欧阳姓的家族中做私塾先生,住在欧阳宗祠里。祠后是一片山地。后来,他每天早上起床后发现要少一只鞋子。黄先生经观察知道是一顽皮的猴子所为,有天凌晨,黄先生尾随猴子来到祠后的山地,进入一片竹林,在竹林的中央有一块空地,先生丢失的鞋子就堆积在那里,并且堆成像一座墓状。黄先生谙熟风水,深知这是上天赐给他的风水宝地。后来,他采取瞒天过海的办法把老母亲葬在此处,对欧阳氏家族说葬的是一位乞丐老妪。直到黄学颜出了两位名动一时的儿子,一个叫黄赞禹,进士出身,河北大兴知县,一个叫黄赞汤,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刑部右侍郎,河南、广东巡抚。兄弟俩为祖宗修坟,才向欧阳氏透露其中秘密,黄氏兄弟花巨款把那片竹林买下,成为社边黄家山地。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吉安民间对墓穴的选择是十分重视的。

  火葬。解放后,火葬在城市逐渐兴起。人死后,将遗体送殡仪馆火化,取骨灰置于盒内,埋入土中或存放家中。葬礼多开追悼会,悼念死者生平,吊者佩黑纱或白纸花志哀。如今,城里还实行公墓管理。

  §§第五章 家族与社会习俗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