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俗神信仰

  吉安民间崇祀的神祇多不胜数,除佛、道神祇普遍奉祀外,还有许多对本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或宗族繁衍有功的历史人物,受百姓尊崇而奉为“王爷”、“菩萨”,建庙祭祀,成为一村一里或一族一姓之保护神,统称民间俗神信仰。民间所称的俗神是相对原始信仰中产生的神明而言,俗神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是我国民间宗教神灵崇拜的重要对象。各地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差异,形成的俗神信仰也有不同,吉安各地常见的俗神信仰罗罗种种,名目不少,如关帝庙、文庙、万寿宫、财神菩萨、社官菩萨等等。

  文庙

  文庙又称孔庙,唐玄宗开元年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代以后与武庙相对应。天下邑城皆建文庙武庙。吉安崇文重教,府城县城都有文庙供百姓敬祀。有些大村落也建文庙祭祀。文庙是学生祭拜孔子的地方,也是古代地方官员弘扬教化的场所。庙前有棂星门,人们从门的右边出入。有一块下马碑示意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敬。棂星门后是泮池,相处为孔子洗墨处。吉安书院、私塾前皆效此而设泮。古代童生考取秀才称入泮。旧时孔夫子的画像既悬挂在书院,也悬挂在文庙。文庙中堂有孔子的塑像。凡读书人都会按时到文庙跪拜祭祀。逢孔子生日,地方官员还要举行祭礼仪式。今天,吉安仅存安福孔庙。

  武庙

  武庙,也叫关帝庙,关公庙,是祭拜三国蜀大将关羽的场所。他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气质,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修身、励志、敬业的楷模,有“武圣人”之称。他也因为是“义”的化身而成为民间财富的保护神及护佑神。

  吉安城的关帝庙在府治南五里站前,负市面江,初名汉寿亭侯庙,明万历间知府余之祯建。顺治九年(1652)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初年知府郭景昌修庙门,易额关帝庙。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府罗京拓庙右基地,后改祭祀于南门庙中。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府卢崧重修。按《江西通志》:吉安府城关帝庙有二,一在滨江,一在南门外。旧府志皆失载。今考滨江关庙建自前明,修于国初,南门外关庙,商民公建,后以滨江之庙稍远,多就近行礼。

  永丰县武庙在西门外,安福武庙在城北门外,遂川武庙在城隍庙左,万安武庙在县右,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孟孔昭建。永新有二处武庙,一在城东街,一在城西武济桥。宁冈的在县治西一里观音阁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乾隆八年(1743年)大水冲决,九年(1744年)修。

  乡村中普遍建关公庙,是一种对邪恶不屈服的心理作用,关公的青龙偃月大刀,可以驱逐一切邪恶,能纯正乡风民风,关公庙是一方一村一族的神庙。

  文武庙

  文武庙是有些家族为了祭祀方便把文武圣人合作一处建庙祭祀。吉安县梅塘醪村李氏,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村中建有文武庙,庙中供奉孔子、关公。庙为两层的阁楼,顶上有一个尺余高的人物瓷雕,一只脚悬空,一只手高举一支笔,斜向西南,村人称它为魁星点斗,象征李氏家族文风昌盛,代代不乏读书人。

  万寿宫

  万寿宫是江西特有的神庙,为纪念晋代许逊镇妖有功,造福百姓而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5)以后,吉安各地开始建万寿宫。至清末民国年间,几乎每一个村坊都建一座万寿宫,规模大小不一。在庙中,以祀奉万寿菩萨许真君为主。许真君居正中,左边有皇门太保康天君,右有观世音,还有玄帝、和合童子、土地菩萨等神位。万寿宫的建筑格局也几乎都一样,进大门的地方设置戏台,万寿宫几乎是旧时代的娱乐中心,其周边一般有商业店铺。因而,万寿宫实际上是当地文化经济活动中心。

  万寿宫内经常举行各种道教仪式,最有代表性的是打万缘醮和千缘醮。

  忠烈祠、福主菩萨、康王爷

  吉安每个村庄都虔诚地供奉着自己的福主菩萨。村里或村外的福主庙常年香火不断;一旦举行民俗活动,在参神、请神时,福主菩萨总是最显赫的尊神。乡村社会一般在福主的诞辰或忌日举行盛大的庙会,表达对神明的崇拜之心。

  吉安各地奉祀的福主、康王,其实是同一个神灵,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吉安县梅塘醪村李氏,村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庙,村人叫忠烈祠,门上有“唐敕封忠烈康王”石刻匾牌,庙内安置许多不同的菩萨和罗汉像,金刚、天王、地藏都有。祠宇上厅中间,有一尊菩萨像,两米多高,人称福主。福主的脸是红色的,圆眼怒睁,身体向前微倾,威严有加。为什么门上书写的是忠烈康王,村民又称它为福主菩萨。据该村老人介绍,该庙宇原先是祭祀先祖西平王李晟的,后来才增加菩萨进来。称福主菩萨,尊的是唐代安邦定国的康王,民间叫康老爷,是老百姓的保护神,供奉他的地方就叫忠烈祠。

  有的福主庙供一村一姓专用,有的供方圆数里多村多姓共祭。青原区文陂乡古街栋头有一座忠烈祠,里面祭祀的是康王菩萨,这里就是多村多姓共同供奉。

  对福主菩萨的祀奉活动最隆重的莫过于朝拜。朝拜的时间,各地不同,如吉安县梅塘醪村李氏为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每年一小朝,三年一大朝。各地朝拜的做法大同小异,本文以醪村为例。

  朝拜这天,每家每户的亲戚都会来做客,要摆酒宴接待,少者2到3桌,多者4至5桌。村民杀猪宰牛,用最好的酒菜招待客人,还要做新米果给客人吃,俗称“吃菩萨”。朝拜日比春节还要热闹,因为正月拜年的客人是初二以后才陆续到来,而朝拜这天,几乎所有的客人都在一个时间到来,分外热闹。为此,族里每年要轮两家做“香头公”,牵头组织朝拜活动,并承担扛菩萨的香火钱。村上因户数多,村民很难轮到一次当差,故轮到作“香头公”者,即便生活再困难,也会千方百计筹足香火钱。

  朝拜分小朝、大朝。小朝之日,由每房出一支锣鼓喇叭队,每户来一男丁分头做公务(如男丁不在家或无男丁,则请外甥、姑丈顶替),每房出4个劳力(8房共32人)轮流扛菩萨。是时,人们到庙前集中,把福主菩萨请出,放进木轿中,由4人抬着,菩萨后面是8支鼓乐队和信众。队伍浩浩荡荡出发,轮流到各房去巡游。各房人则集中在房祠前,迎接福主。待福主抬到祠堂前,立即燃爆竹、放土铳。妇女们则端着斋饭,燃香磕头,此活动从早饭开始,直到中午结束。

  三年的大朝,是醪村最大的庙会活动。七月初,族长就要召集各房的房长商讨活动安排,选择“香头公”。“香头公”要选有声望、家庭比较富裕的人担当,负责具体的联络和杂务事项。大朝的所有费用都在族产中开支,由东、西两大房各选1人负责财务。如遇上族产不足难以开支时,就摊一些门户款。分支村落有时也会出点钱赞助,七月初七是福主菩萨的生日。要请道士去泸水河中舀一壶水,叫做“请水”,请来的水用于给福主菩萨抹身子,接着还要上油漆。接下来,道士把附近有庙的山名写在竹签上,向福主磕头、点香、燃爆竹,进行卜卦(从签筒中抽出一只最突出的签),看上面写的是哪座山,就去哪座山朝拜,这叫“卜卦问菩萨”。一般情况下是去河对岸的佑华山、村西的武华山、马鞍山等。但正对村子的龙须山从来不去,据说是因为山下有一座著名的禅宗圣殿资国寺,福主不属禅宗派系。

  大朝时每户出一丁(其中,每房要四个人扛菩萨,要一副鼓乐)。七月二十一日早饭后,人们到庙前集中,抬福主上轿,前面撑着一面大幡,上面写着“西平王府,醪村李氏”几个大字。随后是用各色布缝成的大伞,俗称“万民伞”。福主居中,后面是八支鼓乐队。据参加过扛菩萨的人说,上山时,他们总觉得肩上的负担比在平地走还轻,认为是福主显灵的结果。到了山上的庙前,由道士做法事,请神、祈福、念保民之类的经。有时遇上天气不好,则提前到七月二十日抬菩萨上山,在山上住一晚。天气好则当天去当天回,把福主放在醪村北向一里路一个叫戴家壩的李姓店铺里面,第二天再抬出来。经过登龙房村时,房祠前早有人迎接,一阵爆竹后,将菩萨抬去邻村,再放在总祠前廊接受大家朝拜,一同看戏。二十二日这天,来的客人比小朝时要多,邻村也有不少人来看热闹。大朝至少要庆3天,有时要5至7天,天天有戏班演出。

  吉州区曲濑镇卢家洲村有一座福主庙,紧靠卢氏宗祠,庙堂却为卢家洲村民及周边村民所共祀。据说福主原来仅为卢氏供奉,但在某一年,邻村族长公见卢家洲福主菩萨对卢氏保佑特别好,又发人丁又发财,心生一计,带领族人于七月十二日夜闯入卢家洲,把福主请进本村庙堂。当夜,族长公就梦见福主菩萨并告之他:“你们的好心我领了,但我的主要职责在卢家村,你们若是真心待我,我也会保佑你们。”说完,福主菩萨飘然而去。族长公醒来后,往庙堂一看,果然不见菩萨,立即召集村民,将此事说了一遍,派人去卢家洲福主庙看看,去的人一看,菩萨依然端坐在位。族长公大为震撼召集全族人杀鸡宰鹅,一同赶往福主庙,跪拜祭祀。

  卢家洲村人见邻村来此拜福主,为之感动,为表示谢意,盛情款待邻村人。后来就形成了卢家洲七月十三吃菩萨的习俗,流传至今。

  安福洋门乡上街梁氏,据其谱载,该梁氏于唐贞观年间(627-649)肇基,乾隆二十五年(1760),族人梁宗洵所修梁氏族谱中收录《共祀福神刘康二王轮流案临记》,文载:“福神者何?所以护国佑民,彰善瘅恶也。兹神维何?曰兴祚、曰灵佑,生自汉唐,有功神稷民生也。功既遍寰宇,何为于此祀之?福我族里也。户口稠密,因而分案,分香火,分朝谒,分山界也。粤稽二神,兴祚王刘,汉帝苗裔,文德纪大常。灵佑王康,唐朝敕封武功,功垂竹帛。仪容各殊,灵显如一。叩祷祈求,无不立应。我族历世数十,历年千余,康、刘比邻,展转姻好娅,就地接壤,共为一案。每逢正二两月初十,鼓乐旗伞,牺牲香楮,以将事舆神,上下值年交递,从古已然,于今为烈。捍灾御患,迎祥接福,惟神是赖。语云,生有功德,殁祭于社。士庶祖先之后,虔祀里神,犹省会郡邑有城隍之义云。”

  康王菩萨,乡间俗称康爷,就是吉安民间尊崇的福主菩萨。相传,康王最亲近百姓,游街时,要是你能摸一摸康王菩萨,这一年中康王菩萨一定能给你带来好运。其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不过给康王祝寿的时间,自古来是在七月六日晚,每家每户派人前往康王庙祭祀,祝寿。初七那天,扛康王菩萨游街。

  遂川一带,旧时商人都崇拜康老爷,因为康老爷公正。遂川黄田庙供奉的是康王,买卖时商人喜欢到黄田庙过秤,让菩萨监视。曾经有一位行骗者被康王惩罚,使他脚痛,直到他恳求康老爷并请道士打醮悔过,方才痊愈。

  青原区富田陂下村也有一位康爷菩萨,又叫他康保裔。村民传他是八步雷神之一,是专掌舟船的神明。陂下临富水,旧时依靠河水交通,对舟船的依赖表现得突出,所以村民供康爷菩萨为河神、护船神。

  康保裔的传说在本地文献有也有不少记载。乾隆《吉安府志》卷十三收集了欧阳守道有关的记载:“神姓康,讳保裔。国初北边名将也。祖讳志忠,仕后唐。讨王都,战殁。父讳再遇,从太祖征泽潞,与李筠战,殁太行山下。乡民庙其所。王在后周,即有战功。入本朝,连守数州,最后以彰国节度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入寇,范廷召自中山,分兵迎击,来求援。王领兵赴之。日已暮,约诘朝战。是夕廷召遁。质明,虏骑独围王数重,左右请易甲以逃。王曰:‘临难无苟免,此吾效死日也。’大呼,决战数十合。矢尽,王以弩击,杀伤甚众,遂死之。事闻真宗,震悼久之……咸平三年庚子,距今淳祐戊申二百五十年矣。赫然若前日事,国家怀柔百神,所在郡邑,有以王之封号为请,皆即日报可……庐陵诸邑,皆有王之别庙,远近人士,岁时走集,莫敢遑宁。然其所以事神,往往祀而不知敬。造妖袭讹,日新月盛,甚者专以司疫,冠其徽称。盖无复有知王之平生者,江南巫鬼,自昔已然。王重不幸以其凛凛不磨之忠,乃见侪于伯强之烈。荐享黩慢,罔有馨香。甚则荷校赭衣,自为累囚。巫操其权,禁贯在口,敢有出一语,禁其理之不然?巫之党,战战相恐,若谓祸且立至,何辜斯人,神顾乐与立威如此哉。”

  吉水康王庙在县城南,南宋杨长孺记(乾隆《吉安府志》卷十三),曰:“庙昉于信州之弋阳县,神之言曰:吾康其姓,太保其称,而朝廷封爵公之王之宣和曰威济……庙食之广,于江于淮于闽于渐,若显若灵,遽数弗终,凡水旱,凡盗寇,凡札瘥,凡祷祈,拜叩未终,心口相语诚之……”

  康王菩萨在民间传说中,他既是保平安的神,又是保发财的神。他性格好,平易近人,不像有的菩萨动不动就发脾气,稍为不注意,人们就受到惩罚,人们往往敬而远之。康王菩萨可不一样,很随和,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比如,在吉安就流传两个康王菩萨特别爱看戏的动人故事。

  前面说到的吉安县梅塘乡醪村李氏是唐代大将李晟西平王的后代,开基到现在有近千年的历史。现在的人口有两百多户,村子里有一座很大的康王庙。

  据说有一年,吉安有个戏班的领班来找醪村的族长公,说昨天有一个红脸长须的老人来找过他,说正月十五醪村要开戏,请我先到村里看看。在吉安时,领班还煮了一碗面条给他吃,吃完就走了。族长公听了感到莫名其妙,说我没有派人去邀请戏班子。领班有点不高兴了,我跑这么远来,说一句没派人邀请就打发我,那不是戏弄人吗?族长公也不高兴,抱怨领班说:“你们演戏的生意不好做,想通过这种糊弄人的办法来赚钱,手段也太差了。”

  正当两人话不投机时,守庙的人跑过来对族长公说:“康王菩萨很奇怪,这两天没有人进过庙,他老人家的嘴边却有一根面条。”大家听了都不相信,村中主事的人去庙里看看,戏班的领班也跟过去看热闹。一进忠烈祠,领班看见殿上红脸长须的菩萨,不就是来请戏的老人吗?于是大叫道:“就是他,是他昨天到我戏班来请戏的。”族长公还是不太相信,他跑到康爷前,用手摸摸嘴边的面条,果然,面条还是湿软的。族长公向领班道歉,说:“这几年我们没有请戏班来过,康老爷想看戏了,自己亲自去请,是我的不对。既然康老爷开了口,正月十五你们就来吧。”

  这一年吉安大旱,醪村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都说是福主菩萨保佑了他们。从此,远近的人都知道康王喜欢看戏,醪村此后更是年年正月十五请戏,以此满足福主菩萨的心愿。

  青原区文陂乡也流传类似的故事。

  渼陂古街最早是栋头街,宋元时,这里聚居梁刘萧几大姓,人气旺,街市繁荣。后来这几个姓合建了忠烈祠,位于栋头街口。每年五月初五,这里有赛龙舟的习俗。店老板为了助兴,每次都请戏班子来演戏。开演前,人们抬康王游神,游神后,把康王放在最前排,与大家一起看戏。有一年的五月初五,既不赛龙舟,也不请戏。这件事被康王知道了,他便化身来到戏班莫老板家,请他们如期到栋头街演戏。莫老板见来人很陌生,不敢轻信,硬要来人先交定金,康王说:“我没带定金,来到栋头街找我,不少你一分钱。”莫老板觉得不太可靠,灵机一动,随手拿针线扎在来人的背后,暗暗地做了一个记号。

  端午节那天,莫老板带领戏班来到渼陂,栋头街主事和忠烈祠的总管觉得奇怪,今年不是不请戏不赛龙舟吗?莫老板便将来人请戏的事说了一遍,并说,我在他衣袍背后扎了针线,你们查查看,把这个人找出来。这时,村民们抬着康王菩萨上牙轿,准备游神,莫老板站在一边,牙轿刚刚抬起,莫老板突然发现康王袍衣背后有针线,并且是他扎下的位置,高声喊:“针线找到了,你们看,请我的人就是康老爷。”村民们听说后也高兴,都说既然康爷登门请的戏,那就开演吧。

  从此以后,栋头街的五月五再也没有间断过唱戏,一直唱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栋头街五月唱戏也叫龙船戏,渼陂人说,看龙船戏,是托康王的福。

  社官、土地菩萨

  吉安流传一句话,有村就有社官庙。乡村说的社官就是社官菩萨,又叫土地神,它管理的范围很小,职权却不小,村人的事它都想管,所谓“社官不开口,老虎不敢进村”。吉安民间传说社官的官职不大,办不成什么大事,但谁招惹了他,他也不会轻易放过,能让你灾难缠身,不死也要脱几层皮。

  家庭中凡遇上除夕春节等节日,都会到社官庙里祭祀。建房开基动土完工都要先敬土地神。吉安县一带破土动工时,先点燃香烛爆竹,以惊醒土地菩萨,用酒醴三牲祭祀一番,再动土,即主人在选定的地址上连挖三下,丢下锄头,离开现场,不回头。据说这样做可以避煞。如果离开后回头看,可能会中煞。

  搬入新居前,要请法师安香火,打土皇灯,也是出于对土地菩萨的敬畏和崇拜。打土皇灯时,男主人跟在法师的后面礼拜敬神。法师念一会儿经,响一阵乐器,拜一拜香烛,连续若干遍。最后在厅堂的四个墙角上贴上符,点上清油灯,门窗上悬挂挑符,安门神。百姓以此仪式敬告土地菩萨,祈求菩萨庇佑全家清吉太平,老少安祥。

  赵公财神

  赵公明是城乡敬祭的财神菩萨,其生日是农历五月初五。吉安有的地方又称他为八月菩萨。在旧时代,吉安县文陂乡一带在八月祭祀赵公财神,而且是由八个不同姓氏和村落团体在农历八月中轮流祭祀。

  一般的情况下,各地都为赵公明建立坛庙。与他在一起配享的还有两个小神,一招财,二进宝,招财进宝是赵公明的使者,吉安像我国其他地方一样,门上最喜欢贴“招财进宝”字样。

  喊船,请大神,送大神

  喊船是江西特有的俗神信仰,吉安普遍保留到20世纪50年代。请大神是喊船的起始,一般在小年之后。喊船活动都是在正月的上旬进行,也有延续到下旬的。放船,也就是送神,多半在元宵节之后,也有延续到二月初一的。喊船活动是一种迎吉祥祛灾难的祭神活动。

  不论村落靠河不靠河,大部分村落都会举行这个活动。所谓的喊船,是诵读有韵的诗文,有领唱的,有附唱的,条件好的村子还伴有乐器,每晚轮流唱,其实是一个祝神过程,保佑一族老少平安,风调雨顺。近河的村落在送神之日,把神送到河边,焚化,顺水让诸神回到洛阳去。没有河流的地方,人们来到水田中,焚化,以纸托烛,算是送神。

  送神的当晚,人们早早关门休息,比平时更早熄灯睡觉。传说诸神中有不愿回洛阳的,见到有灯火的地方便停留下来。神若没有送走,这一年里它会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甚至灾难。

  如今青原区富田陂下胡氏家族仍有喊船活动,分方神和客神。方神为地方神明,如相公、康爷、老大将、新大将等;客神是关公、姜子牙等神明。内河送神送龙船、凤船,走水路,船在河中行走,易撞入山崖。据传喊船可以把船从山崖里喊来出来,保众神一帆风顺,送入大海。送神是禳灾祈福,保平安的渴望与祈求。

  灶神、灶王爷、灶君菩萨

  有家就有灶,厨灶是一家赖以生存的饮食场所,中国人历来主张民以食为天。民间对灶神的崇拜的历史很长,《礼记》中已有记载。到后来,灶神不仅管辖一家居处出入饮食,还扩大到一家人的寿夭福祸,是民间供奉俗神最普遍的神祇。灶神传说有三类原型,一为祝融,二为炎帝,三为黄帝,都与火有关。对灶神崇拜,就是对火的崇拜。

  吉安广泛流传小年之日,灶神要上天见玉皇大帝,报告一家是非善恶,民间百姓为了请灶神在玉帝前说好话,便在灶头上张贴对联称颂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主妇奉饭敬祀。

  传说灶王爷上天来回要七天,除夕那天重返人间,所以人们一般在小年二十四日上午祭灶。灶神与社官菩萨的形象相似,也是一个喜欢搜集人家隐私的家伙,他整天在人家的厨房,凡家人的点滴疏漏和过失,他都记录在案,人们惹不起他,又躲不过他,对他敬畏,生怕他在玉帝面前打小报告,要经常敬祭他,讨好他。

  吉安至今仍有不少的灶前规矩,比如,不可以在灶火上点燃线香,是谓对灶君不敬;不得披头散发在灶前做饭,要衣着干净整齐;不得将脏东西放在灶膛里烧,怕玷污了灶神。在锅里洗碗筷时,不得在灶头上顿筷子,据说灶君腰身软,受不了击打,在吉安流传一个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吉安某地有一户人家,长辈去世后,请了一位风水先生相坟地。坟地相好后,风水先生对这家主人说:东家,我可以断言,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你儿子以后一定能考上状元,能在朝廷当上大官。你们要好好珍惜。东家夫妻听了自然高兴,因家里贫穷,没有地位,处处受人欺负,遭人白眼,什么好事都轮不到自己,一年到头累得死,还吃不饱。如果风水先生说的是真话,那一家受苦的日子也长不了。从此,夫妻俩更加谨慎,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

  这家儿子读书过目不忘,又特别懂事,还能体恤父母辛劳,经常帮助父母干农活,过了几年,儿子读书长进快,参加了江西乡试,儿子一举夺魁,获得了第一名即解元。消息传来,夫妻俩喜不自禁,风水先生的话果然验证了。

  古代考试制度是各省的乡试在头一年的秋天进行,乡试合格的人,第二年春天才有资格参加礼部会试,会试之后,再参加殿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这家人在儿子中解元后,全家都在为他进京考试做准备。他的母亲一心想着如果儿子一考上状元,家里的苦日子就结束了。

  做娘的天天想这件事,过小年的时候还在想。那天吃了晚饭,她在厨房收拾碗筷,一边洗筷子,一边自言自语说:如果我儿子考上了状元,在朝廷当了官,先要东邻上我家门赔礼,南门那家的牛吃了我家的禾,十年了,要他翻十倍的赔款,西家又怎样怎样,北家又怎样怎样,每说到一家,她用筷子在灶头上顿几下,数落一家时,用筷子在灶头上顿几下,用来发泄多年来受苦受欺的不满。

  她只图自己发泄,可苦坏了灶神。灶神骨头软,筷子顿在灶头上,等于痛打了灶神爷。灶神爷一边挨打,一边听到这妇人口口声声要报仇。灶神担心这妇人的儿子一旦当了大官,很多人要遭殃。于是,赶快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玉帝很重视,一道圣旨下去,取消了原定江西省吉安府某某为某年某科榜的状元的仙录,状元另选人选。不过,玉帝念妇人的儿子无罪,取了个三等进士,做个县官。

  第二年放榜后,灶神爷托梦给妇人讲述了这件事。妇人后悔自己不该心胸狭窄。从此之后,在吉安民间,年纪大的人都会告诉小孩子说,洗碗筷时,千万不要顿筷子,得罪了灶神,他老人家又会跑到玉帝那里告状。所以千百年来,灶头上便有了“上天言吉祥”的祝愿,过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要敬灶神菩萨,希望来年全家吉祥安康。

  萧家水府神

  吉安境内的水神有不少,最著名的是萧家水府神。据民国十三年(1924年)陈廷杰《重修大洋洲萧公庙》记载,南宋绍定年间,也就是在1230年前后,河南祥符人萧兰芳在吉州做官,爱吉州的山水,定居庐陵。其子伯轩,娶永新坪上刘氏为妻,生二子,长子祥叔,次子瑞叔。萧伯轩喜神仙之术,拜临江府金凤洲谢金人为师,便迁居新淦(今新干)。萧兰芳一生乐于助人,道术高超,死后,被新干人立庙,敬他为水府神。祥叔承父业,一生学道,道术比父辈更出名。元末,大臣颜伯上奏祥叔神德广被,被皇帝采纳,皇帝封之为永灵神化普济显德舍人。死后,与父亲伯轩合祀于庙。祥叔也娶永新新坪上刘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天佐,次子天任。天任承祖业学道,周游湖海,其术比祖、父高,名也大。明永乐四年(1406)坐化。十七年(1419),郑和下西洋,船队以萧天任为水神,因护佑这支庞大的航海船队有功,萧天任被明成祖封为英佑侯。

  明代永乐年以后,江南地区凡有舟船往来之地,都建萧家水府庙,敬祀萧天任祖孙。福建闽南沿海敬妈祖林默为海神,她是掌管海上航运,海上渔业的水神,而萧家水神不仅是海上航运的水神,还是内地大江小河航运的保护神。其实,凡江河流经地区,历史上都有各地本土的水神,吉安境内各地所奉祀的水神不下10个,但以萧家水府神名气最大,这与历代皇帝封赐有关。

  吉安城有水府庙,旧名英祐庙,俗称老官庙,在关外南街迥龙桥北,即祀水府萧伯轩三代水神。明正统初,知府陈本深建。

  其他水神庙

  万安韩信庙。万安临近赣江,特别是十八滩,滩滩生险象,没有不敬水神的。关于水上神的传说很多,最有影响是县城南面5公里处的漂神滩的水神。相传很久以前的农历七月的一天,车溪村人在赣江打鱼,网到一颗人头,打鱼人赶紧把人头丢出去。不一会,人头又钻进鱼网,打渔的又仍出去,人头又钻了进来。一连三次,打鱼人哀叹地说:“人头啊,我与你素不相识,为什么要缠着我?既然如此,那你就留下来吧。”打鱼人把人头带回村边,用砖头搭起一个炉灶样的小庙,把人头安放其中。后来,村人又把它建庙在村中的一块空地上,庙成,一个童子骑着高大马头从庙前过说:“这头是韩信将军,被吕后派人用竹刀所杀,头颅丢弃赣江。谁人捡到,代代叫老爷。谁人建了庙,代代会报恩。”于是,车溪人便在村中心建韩信庙、韩信塔。庙额为“三宝福主殿”,祭祀韩信、大监、二监、萧公、张神像。凡往来赣江舟船,经过漂神滩时,船主纷纷登岸,到车溪来叩拜韩信庙。

  吉水萧泷庙。庙在吉水萧泷河水南镇境内。绍兴三十一年(1161)七月,吉水进士彭公勉“率诸豪出财力”,把萧泷庙重修一新,请安福名人王庭珪作记,记云:“吉水县之东南八十里,山高而远险,有水自西北奔注……水石相击,薄其声如雷霆,如兵车阵马之行,悍怒斗激,观者怖栗,舟上下与石不避,则有破碎沦溺之患。或谓神之威灵以惊骇斯民,古有庙谓之萧泷,不知其始……问故老皆云:古宿相传泷之神甚灵,而姓萧乡人,严奉久矣。此说几是欤?古者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岂萧氏常有大功于民,而能御灾捍患耶?抑泷之神能变化,能兴风雷,降雨泽,使年谷屡丰,而遂庙食此土耶?”(见王庭珪《泸溪文集》卷三五《萧泷庙记》)

  遂川灵济龚公庙。一在县西北冯舍段,一在县西田埝。旧志云,龚昊及妻封氏,唐大中时人。夫妻俱贫,而好施。有老翁来家丐食,封氏取已浸稻谷种焙干为之馔,翁曰:“吾鄢仙也,累汝多矣。今为汝卜一葬地,可累代神明。”遂葬其舅于田埝下,为龚氏祖墓,后有池,曰仙鹅。后昊生七子,唐天祐丁卯岁办上供枋木,兄堕水,诸弟救之,俱溺死,其地有廖翁,怜其友爱,殓瘗其尸,并立庙祀之。其走遞夫杨某亦同显神邑中,水旱疠疫,祈祷辄应。宋大将军岳飞征彭友,神阴助灭贼。后茶寇之扰,复显应,寇遁去。知县范德勤新其庙,开禧元年摭其事迹,奏请于朝,赐额曰灵济。元泰定四年,其五世孙振甫作田埝祖庙,邑人康瑞记。

  永新马颊庙。在县东西四十里,祀通邑水神,明隆庆间县丞应本泉捐修,尚书永新尹台撰记,记云:“马颊庙不知建自何时,其地据邑东峡口,两岸青山相对,石壁侧立,深林蔽亏,怪石棋置,若万马之怒斗,飞流突出其中,与石相激,如雷鸣,舟上下过者,往往欹侧百折,而下舟人战掉失色安危须臾间耳。以此行者赛神至与黄牛庙比盛,而通邑岁漕数万斛其幸达二京者,皆神之赐也。庙以故称灵显云。邑少尹永康应君本泉叹兹庙弗治,撤新之,不数月工成,请余记。”

  城隍庙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指城池,隍指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护城安全的军事设施,至少在南北朝时,民间已经为城隍神立庙供奉。唐以来郡县皆祭城隍神。

  明代,城隍信仰可谓是达到高峰,全国有一千多座城隍庙,府城、县城都设置,城隍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

  从民俗活动上看,一年一度的三巡会,是城隍庙的最大看点。民间对城隍神的信仰,来自对城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位的依赖。

  吉安府城的城隍庙在府城一里处,即在今采茶剧团院内,此地曾城隍冈。又载城隍庙在府城西关外,南二里。

  宋绍兴间城隍庙赐额灵护庙,据明人李祯记,记云:“天下郡县城隍庙多在城内,而吉安庙乃在城外西街之冈上。相传晋郭景纯所相也。宋绍兴间赐额灵护庙,乃著。”吉安城隍庙历代修缮不可计数。崇祯十四年,知府吴炳、知县关捷先捐俸重修,吉水人吏部员外郎李元鼎记:“吉安城隍庙宏敝壮丽,甲于他郡。岁久未葺,当事图新未遑。适东粤关侯制锦斯邑,首捐俸以助,而秦晋之商于兹土者踊耀,终事不费土著一钱,首事者谋所以永侯之德,而祝神之嘏,以勒诸石……”

  各县也都有城隍庙,庐陵县城隍庙设在吉安府城东北,旧县儒学(今吉安一中)之右。洪武三年,陈谟《泰和城隍庙记》:“仆尝读吴文正公庙记,盖曰城隍亦后土之类也,古者八蜡,若水庸,若邮表,畷莫不祀而报之,况城与隍?”永丰在县西。安福在县西百步。遂川在水南五厢,天圣八年立,蒋概记。万安在县西,洪武三年知县叶鼎建,顺治间重建前殿,康熙增建牌坊大门。永新在县西北隅,明洪武元年知州田盛建。宁冈在县城东,洪武十二年立,雍正十三年重修。

  护吉庙

  吉安各地村落有护吉庙,庙中供奉护吉菩萨,一般建在村中。吉水谷村于后唐天成(927)开基,至今有1500余户,为吉安最大古村落。村中有护吉庙,为李氏家族神庙,也是谷村至今最大古建筑,长50多米,宽30余米,前后为两栋,前栋为大戏楼,后栋为神庙,和万寿宫有着相似功能,为谷村李氏宗族祭祀和集会的场所。据称护吉庙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由本族兵部尚书李邦华、吏部尚书李日宣等人倡建。门额书“盘谷福地”。

  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以胡姓为主,北宋初肇基,至今有三百多户,大小祠宇36座,胡姓供奉护吉菩萨和相公菩萨。相传相公菩萨是欧阳修,胡姓肇基祖胡晃与欧阳修同朝为官,年龄相差一岁,又是同乡好友。欧阳修在宋仁宗时拜枢密副使,任参知政事,胡晃是国子监祭酒。陂下胡氏后人谨遵祖训,供奉欧阳修先生在吉先祠,欧阳修也被村中人称欧阳总管,管理村中大小事务。

  庙会

  庙会,本来是老百姓朝拜寺庙,祭祀神灵,求平安求财求人丁的活动。这种活动大约出现在唐代,由北而南地发展起来。参加活动的人多了,需要解决吃住行问题。庙会自然被商人们所重视,摆摊设点,供参加活动的人所需,庙会也成了贸易交流的定期会,所以民间又叫庙会为庙市。

  吉安的庙会比较发达,每个地方的庙会形式不一样,时间不一样,规模也就一不样。

  今天青原区东固西城有每年一次的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连续5日,赶庙会的人才逐渐离开。东固庙会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二百多年,从未间断过。据说东固庙会的活动日期与喊船的习俗有关。

  喊船要请神和送神,东固西城的送神日设在正月十六,人们将纸扎神像送到江边焚烧,表示所有的瘟神恶鬼灾难疾病都让神带走。乾隆时期的某一年,西城的刘姓和钟姓都故意拖延送神时间,后送神者将纸灰倒在先送神的船上,叫搭船。这样一来,刘、钟两姓就闹矛盾,以致斗殴。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刘姓有一位长者便将送神改为二月初二。后来的每年二月初二,刘姓家族请戏班演戏,每家每户把亲朋好友都请过来做客,一起闹下元宵。时日一久,由送神演化为唱戏娱乐。庙会活动也就从二月初二开始。

  吉水县城的东南面有一个丁江镇,地处恩江中游。丁江圩镇有一座天王庙,祀奉托塔天王李靖。李靖被演化成神是在元明时代,历史并不久。虽然李靖是唐代的开国元勋,出将入相,但直到《封神演义》《西游记》小说中出现托塔李天王的形象,他才完成了造神的历史。民间建祠宇祀奉李靖,从明清之际才开始。丁江的庙会设在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七,时间较长。庙会期间,当地百姓请三角班来天王庙演戏,演七天。家家户户有亲朋好友来凑热闹。祭祀活动是感谢李天王保佑百姓安康,祈求风调雨顺,收成丰裕。丁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溯江而上三十里是永丰县城恩江镇,顺流而下十里是吉水县文峰镇,隔山与庐陵交邻,所以每逢庙会,来人以数千众计,商贾云集,交流产品琳琅满目,成交额高。吃住玩的消费很可观,是吉水庙会中最有名气的地方。

  峡江玉笥山是江南道教名山,洞天福地之所,这里的道观多,历史上有不少名道士在此修炼。玉笥山每年都有庙会,而且有两个时间,一个在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一个在农历八月初一日。每逢庙会,四方善男信女云集玉笥山敬神,以求得“仙水”。玉笥山道观前来朝拜的游人如织,商贩不放过赚钱的机会,乘机来此摆摊设点,进行物产交流,使庙会增添许多热闹和祥和。

  遂川的庙会在横岭的康王庙,枚江的葛仙岩和泉江镇的铁拐仙敬祀处。这些庙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时间一般是三到七天左右。其中铁拐仙的庙会最有名,商业气息也更浓。

  据传铁拐李曾游龙泉,在县城泉江西北5华里的泉江合石处歇息过,后人便在这里建造寺院,取名铁拐仙寺。铁拐仙寺的香火自建寺后便很旺,庙会也从不间断。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八是开寺之日,四邻八乡的百姓、香客、商人都前来朝拜。

  新干县比较特殊一些,每年要举行四个庙会。农历三月十五日是财神爷赵公明的生日,叫财神会。这一天,商贾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头一日晚上还要举行迎神仪式。商会组织庆祝活动,在县城演戏十多天,尽情欢娱。各行各业沿街摆摊,外地客商也来凑热闹,推销商品。五月二十七为城隍会,为新干城隍菩萨出行游团之日,除游行的人外,前来看热闹的人从农村四面八方涌来。我国传统的城隍爷诞辰日是五月十一日,而新干放后半个月,有新干的历史来源。这个时候正值农村稍有空闲之时,农民进城购物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时间。农历七月十四至十六日,是县城各城门迎奉康王菩萨、双忠菩萨和许公菩萨的日子。县城的商人们纷纷出门,来敬拜他们心中的保佑神。三天里,县城街上热闹喜气,乡村群众拥至县城,看庙会,购东西,商业气息浓厚。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天是天王会,县城还祀奉天王菩萨,天王菩萨指的是托塔李天王护法神。老百姓对天王很敬重,来朝拜的人特别多,也成了庙会。

  青原区富田镇富田街,自古人口密集,商贸发达,庙宇遍布,一年中的庙会有多次,但不是固定一个地方或一种形式,其中花醮会是富田街一带重要的庙会。花醮会,是富田五大姓(匡、王、文、刘、张)共同组织的最大型、最隆重的庙会。主持由五大姓轮值,经费由主持方出,时间在每年二月初一至二月十六日,持续时间长达半月之久。之前,在正月三十日前后,各家各户就要打好米果,炸好油糕,做好豆腐,并杀猪宰鸡,做好准备。二月初一请神,所请菩萨主要有3个,清源大帝(为庙中总管),赵公菩萨(财神,专管钱财),邱公菩萨(专管河道)。一大早,村里的人都要到普德庙里去朝圣,并举行上香仪式。先是由五大姓的族长公,富田街上的长老上香,其次是各房的房长,然后按辈分,按年龄长幼依次上香,上香者要带有三牲(鸡鱼肉)、米果、糕点等敬献,叩首跪拜,跪时燃放鞭炮,并由主持者祝词,祝词中有“耕田者五谷丰登,读书者早登京榜,贸易者一本万利,老少怀安,合族清吉”等吉祥内容。晚上由4、5个道士唱堂(念经),还设赌场。上香一直要延续到二月十五日。十五日这天,白天举行划龙舟比赛,各姓都要组织龙舟队参加。晚上请戏班来唱大戏,据说唱了大戏,就能保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这天要闹一个通宵。十六日送神,是时,全村人敲锣打鼓,抬着清源大帝、赵公菩萨、邱公菩萨在村内游神,路线从普德庙出发,经富田街、匡家到照陂山,再从原路返回普德庙,最后恭恭敬敬地把菩萨放回原位,整个活动便告结束。

  在万安县城儿郎庙会也很有名。相传古时侯,万安县城南住了一姓刘的人家。家里很穷,上无片瓦,下无寸地,靠捡破烂为生。有一年,暴雨成灾,河水暴涨。他便一大早赶到江边,企望能多捞到些被大水冲来的东西,日后卖了好多换点大米。突然,从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箱。他打捞起箱子,打开箱盖一看,箱中无金无银,只有8副儿郎面具。刘某吓了一跳,赶快把箱子推回水中。谁知刚推了出去,箱子又被水卷了回来,如此再三,刘某心里很诧异,便祷告说:“儿郎呀儿郎,不是我不肯收留你们,实在是我家太穷了,要不起你们。”同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若你们真想跟着我,就要保佑我不再受穷,能讨上老婆,并生几个儿女,我就一定会把你们当作菩萨来供奉”。等到洪水稍退,刘某请人将箱子抬回破草棚里,取出8副儿郎面具,供于神台上,每逢初一、十五烧香礼拜,十分虔诚。也许心诚则灵,第二年,城里就有个女子,自己找上门,说愿意嫁给他。结婚后,夫妻两勤劳持家,不几年就盖起了新房,购置了产业,发家致富起来。人们都说这是几个“儿郎”显了灵,才使刘家转了好运。于是,他便拿出银两,买了砖石木料,在河边盖起了一个大庙,以供奉8个如面具似的儿郎神。这事一传开,不但万安城内,就连城郊及过往游客,也纷纷前来烧香敬拜,乞求神灵庇佑。

  后来,人们不但要进庙去拜,每年的元宵,还要把菩萨抬出来游行,游行时还要挑选几个人装扮成儿郎神,在护神灯的伴随下同游。清同治《万安县志》所载:“元宵……尤莫盛于城内之儿郎灯,每一神护灯鼓吹者,辄数十人,食用素必斋戒,以祈神佑”。儿郎庙会在万安县城因此而名盛。

  万安百嘉镇每年七月有韩信的庙会。韩信是秦末汉初的大将军,他在楚汉战争时击败项羽,为汉朝建立立下了大功。相传,他被吕后斩了头,人头被丢在了赣江,被万安车溪村的渔民意外地捞到。当地的神媒认定这是韩信之后,便建了庙宇供人祭祀,韩信便成了车溪一带的菩萨。庙会期间,道士念经,韩信菩萨和其他纸扎的人马,包括吕后,都被抬到曾支持韩信打官司,并为韩信建庙宇的几个村落中去,叫游神。其中纸扎的人马,吕后是属于有罪之鬼,受人指责。相传车溪不远的村落虽然没支持官司,但有一位美少女钟爱韩信,并要嫁给他,也要抬神像游村。七月二十七日,游神的善男信女对吕后骂不绝口,甚至摔石头,撕衣服,挖眼睛。七月二十八日晚,举行最后一轮祭祀活动,把所有的纸人纸马都烧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