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故事传说

  民间文学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反映广大民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为口头文学历来密切联系着各种民俗事象,渗透到各种民俗活动中,成为多种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民俗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安地处江西中部,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西南有连绵起伏的山林,东北有开阔的平地,赣江穿过吉安的中心地带,这种地理环境给民间带来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学形式。

  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较强的口头散文作品。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这几大类。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山川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它通常与历史上可考的人物、事件或山川风物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历史性和可信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传奇的色彩。可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物产传说和技艺传说六类。而在民间,往往把故事和传说混杂在一起,吉安各地对此的称谓不一,有的地方称“讲古”;有的地称“讲时闻”,如永新有句谚语:“时闻不要驳,驳了要你三担早禾谷”;有的地方称“讲故事”。吉安境内流传的故事传说有多少,难以统计,但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全市开基在二百年以上的村落近一万五千个,平均一个村落一个经典故事,就有一万五千个故事;古代吉安三千进士,名进士在千人之上,平均一人一个经典故事,就有一千多个;吉安有名的古寺庙古道观一百多座,平均一座一个经典故事就有一百多个,全市的乡镇圩市二百二十多个,平均一个圩市一个经典故事,就有二百多个。以此计算,吉安民间故事中作为经典的应该不下二万个。这些故事,世世代代相传,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在这些故事传说中,吉安民间流传几十个主题故事,几乎各地都有类似说法,只是人物地点不同而已。比较常见的主题故事有名人传说;如有关文天祥、解缙、欧阳修、邹元标、金口玉牙的糯米秀才等。有造佛庙道观时井中出木的传说;有开圩时“三巧”的传说;有人心不足有酒还想要酒糟的传说;有拜师学艺的传说;有蠢子学乖的传说等等。

  吉安的历史名人多,每个地方都有名人出生的故事,充满着神奇色彩。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她在永和窑借火时被窑主羞辱了一番,因烧窑时怀孕的妇女不允许到窑门口来,曾德慈无意中犯了个错误,但还是气不过,对着窑主说:“你烧龙烧凤我也不来你这里了。”结果那窑烧的果然是龙是凤,窑主不敢开窑。民间传说,文天祥已在娘的肚子里,他是文曲星,娘的话就是文天祥的话。所以文天祥出生时,满室香气,云霞异彩。

  明代永丰罗伦,传说他出生时没有啼哭声。长辈们觉得不对劲,出生时小孩越哭越好,不哭会被闷死。懂事理的长辈告诉罗伦的父母,小孩不哭就打他的P股。父亲打他的P股也不哭,女人们急得团团转。罗伦的父亲也急得满头大汗,随手拿起一本书当扇子扇。没想到,小罗伦哭了起来,孩子一哭,父亲高兴,扔下手中的书来看儿子哭。婴儿又不哭,气得当父亲的又出大汗,又用书扇风,儿子又哭起来。父亲发现了问题所在,想让儿子哭,就用书扇风。这样一来,人们就称为奇人奇事。果然,成化三年(1467)罗伦高中状元。

  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王赠芳出生于庐陵县万福的鹤洲村。出生不久,他的外婆来看望这个小外孙。当时天气比较暖和,小赠芳睡在挂有纱帐的摇篮上。外婆进门后,想看看外甥的样子,就掀开纱帐来,外婆一看,大吃一惊,摇篮中不是婴儿,是一条盘踞的蟒蛇,她吓得当场昏蹶,说不出话来。民间把蛇、蟒都看作是龙的化身,外婆后来告诉女儿要好好地培养这个小孩,定有大出息。王赠芳五十岁那一年,也就是嘉庆十六年(1811),中了进士,做了朝官,官至济东道御史兼盐运使,云南盐法道兼署按察使。

  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罗隆基出生于安福县枫田的车田村,出生前,他母亲的卧室有一条大蟒蛇常常盘踞在梁上,隆基出生后,蟒蛇不见了。家人暗暗称奇。他的父亲是一位乡儒,便呼儿子为“龙基”,基是安福方言中的后缀词,无实际意义。龙基是罗隆基的乳名。后来到了读书的年龄,仍以同音字相称,改为“隆基”。至今安福民间仍流传罗隆基是一条龙的说法。罗隆基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民盟中央副主席。

  历史名人在民间往往有神化的传说,文天祥募兵勤王,他曾坐竹马,天黑之际往返于吉安赣州之间。母亲发现文天祥骑的是竹马,也想试一试,没想到神物经不得女人沾染,竹马失却了神灵,文天祥不能及时赶到战场,勤王部队群龙无首,被元兵打得一败涂地。明代初年,吉水黄桥金壁村孙汝敬于永乐四年(1406)考上进士。考上进士前,他与神冈圩的道士杨恩交谊笃厚。杨恩道术很高,念动咒语,能让康王庙的泥菩萨行走,泥马变成天马,夜行万里而不迷失方向。杨恩告诉孙汝敬,以后如遇急难,你可以骑庙中泥马夜行万里。孙汝敬在京城做官,有一年回乡省亲,遇上家乡发瘟疫,他想到京城有“救生丹”可治瘟疫,当晚他上金壁山康王庙,骑上泥马,口念咒语,一夜往返京城吉水之间,买到了灵药,救活了乡民。明代万历年间,峡江金坊村有个曾樱,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考上进士,留在朝廷当官。曾樱身怀一件宝物叫梭阳鞭,骑上它,一梭三千里,三梭到京城。他在京城做官,能经常在往返于京城峡江之间。他的母亲感到很蹊跷,便亲自问个究竟。曾樱是个孝子,如实说骑的是一种鞭子,母亲说给我看看,曾樱呈上一条鞭子,母亲不相信一条鞭子能骑人,便想试一下,曾樱来不及说什么,母亲一骑,梭阳鞭已失去了神灵。这个故事与文天祥骑竹马非常相似。吉安民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名人骑神物日行千里的故事,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其历史背景。曾樱也生活在明末动荡时期,南明唐王起用曾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唐王兵败于清军,曾樱以身殉职。文天祥、曾樱都是很有能耐的人,不是他们无能,而是神物失去了功能,误了时间,是神物造成的悲剧命运。这是一种曲折委婉的对英雄遭难的解析,是民间故事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价值反映。

  名人少年捡狗屎的故事,吉安各地有流传,比如文天祥、泰和状元陈循等,他们的出身都是一般的百姓家庭,父母让孩子积肥,捡牛粪狗屎,这是吉安耕读传家文化的写照,而这些少年又想读书,是文曲星下凡,所以狗牛会主动地来到粪箕边上拉屎。吉安民间有句谚语:“捡狗屎也要起得早”,起床晚,连狗屎都捡不上。这类故事流传广,包含的意义也很多。

  吉安各地都有贪心和尚凿盐洞的故事,故事情节几乎一致,在某山中,有一座庙,庙后有个崖洞,常常流出不多的食盐或食油,仅供庙中和尚食用。有个别和尚嫌流量太小,想多得到一些,便用铁凿开洞,结果洞口什么也不流出来了。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念佛经的人本来心无欲念,怎么也会产生贪欲呢?连受清规戒律约束的和尚都有贪欲,何况一般俗人?还有有酒还想要酒糟的故事,它反映的思想与凿盐洞是一致的,讥讽世上贪心的人。说的是有人遇到高人,高人放了几粒糯米在井水中,当受益人从井中取水,取出来的都是酒,而别人取出来的仍是水,井水是永远取不尽的,受益人做这种无本的生意一定会发大财。可是受益人贪心不足,嫌井水只能是酒,而无酒糟。有酒糟就更好,酒糟用来喂猪,猪能生产家肥,家肥多就能提高产量,粮食产量高收益就大。贪欲是无穷无尽的。高人很生气,便从井中取出那几粒糯米,井水不再出酒了。这一类的故事流传广,妇孺皆知,其寓意通俗明白,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

  吉安民间流传木匠拜师的故事,鲁班有一高徒叫伏以,凡鲁班能制造的,伏以也能制造,鲁班心生嫉妒,使用法术把伏以杀了。伏以死后,托梦给鲁班,说师傅误解了徒弟,这使鲁班后悔不已,并知伏以死得冤枉,阴魂不散,便对伏以的阴魂说:“伏以,师傅对不住你,从今天起,凡是做木工,匠人们都要祭祀你,凡木业行当的人都要记住你。”后来,凡做木工的地方,伏以都想去享受一下被尊敬。可是,民间百姓家有门神,一般鬼神进不去。伏以又托梦给鲁班。鲁班懂法术,知道凡铁制利器,门神不过问,并对利器敬而远之。于是鲁班告诉木匠们,斧头安装木柄的洞口要留一小节,让伏以藏在此洞口,便于出入民宅。因此,吉安民间的木匠用的斧子都会留下一小节洞口,木工做上梁、架床、寿木等,师傅都要赞诗,赞诗时就必须先请伏以,然后唱诗,唱一段,又喊一声伏以。伏以就是这样被木匠们所敬重。

  关于造建庙宇道观时出木井的故事,吉安流传普遍。故事反映节省了木头运输的时间,减轻了木头运输的困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井洞能出木,其庙宇道观已十分神异,值得信众膜拜。这种故事在吉安境内不下十个,如青原山、武功山、遂川、永新、永丰都流传,情节大同小异。

  今天青原山净居寺大雄宝殿后面那口深不可测的古井据说是当年建寺庙传运木材的地方,今天人们还叫它出木井。当时负责运输木头的和尚就守在井口处,清点木头数目。一天,当最后一根木头正要被传出来时,和尚一时粗心大意,仓促中说了句“够了”,结果这根木头就未能送出来。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根木头还被搁在井中,不腐不烂。据说运气好的人站在井边,还能看到井底下“突突突”往上冒气,但木头始终不出来。安福县城北门有座洞渊阁,供奉吕洞宾的道观。建观的木材用的是楠木,要从武功山运过来。一根楠木轻的几百斤,重的几千斤,建筑工期有限,三个月零三天要搭好架,三个月零三天要砌好墙,三个月零三天要安置好菩萨。建观的主持人有困难,心想,这是为吕洞宾而建,何不请吕洞宾想想办法呢。人们只好请吕洞宾来帮忙。吕洞宾见民间为他建庙,十分高兴,便请龙王助一臂之力。龙王来到武功山龙王祠的龙潭边,用龙头拐杖往潭里一戳,龙潭立即出现一个水洞,与安福县城北门口接通,一根根的金丝楠木源源不断地从洞渊阁边上一口井里冒出来,刚好浮上第一百根木料时,有人突然喊了一句“够了够了”,这根楠木便卡在井口出不来了。后来这根楠木不腐不烂,一直留在井中。据说在八月中秋节月亮出来时,如果到井口边去,能隐约看到井底那截木头的尾巴。

  吉安各地流传的关于“三巧”的故事也大致相同,“三巧”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预示中的三件事,一般指人戴铁帽、马骑人、蛇打鼓或鸡打鼓、鱼上树等巧事。吉安民间相信,若遇上这三巧,大吉大利,所想办的事一定遂愿。一是建街开圩,街市开张,要选黄道吉日,能同时遇上这种奇象,认为可以旺圩旺市;二是安葬落土,也要选择佳时良辰,遇上这种奇象,认为利于子孙发达;三是出门远行,遇上这种奇象,就会出门大吉四方得利。

  吉安县有一个凤凰圩。相传在乾隆年间,这一带的人口已经很稠密,就是没有圩镇,生活上不太方便。有一个姓吴的老人,他邀聚周边村落的主事人,商量在附近开个圩场。大家觉得是一件好事,就请吴先生主事。吴先生想,开圩有讲究,要选场地,要选时辰开张,先请风水先生来看看。风水先生来了,见这个地势不错,南有南岭,北有娑罗山,中间一马平川,大有凤凰展翅之势,就说:“圩名就叫凤凰圩吧,开圩的日期嘛,就定在三天后的辰牌时分。这个时辰如果能遇上鸡打鼓,鸭上树,人戴铁帽、马骑人,凤凰圩就开得发。”

  开圩的那天一大早,方圆十多里的老百姓来看开圩热闹的不少。吴先生也遵照风水先生吩咐,设了香案,燃烛烧香敬天地,请来鼓乐队,装填了硝铳,挂起了鞭炮,只等时辰到来。

  辰牌时分,一个老年人头顶一口破了的铁锅要去横江街补锅,风水先生一见,立即喊道:“头戴铁帽”。接着一位汉子肩上架了一只木马,家里请了木匠,木马用来裁料用的,风水先生又高喊:“马骑人”。过了一会,有一个人驮着一根杉木,在杉木的尾上还绑着几只鸭子,也是要去横江圩卖木头卖鸭子的,风水先生很神气地喊道:“鸭上树”。

  此后隔了好长的时间,总不见鸡打鼓。几个村子的主事们急得要死,心想,时辰已过,就差这一件事,不知对开圩有没有影响。风水先生说:“不要急,选了日子时辰,这是天意。”话刚说完,北面的山脚下忽然传来嘭嘭嘭的锣声,鸣锣开道,风水先生知道,这是县太爷来,立即大喊:“敲锣打鼓,放炮响铳,恭迎县太爷驾到。”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恰好这时上空有一只老鹰嘴里叼了一只鸡,受到突然的热闹声,吓了一大跳,嘴上叼的鸡被惊落下来,这只鸡不偏不倚,掉在鼓面上,咚的一声,风水先生喜形于色,喊道:“鸡打鼓。”

  凤凰圩开张了,只是几百年来,圩市旺不起来,年年总是几个店铺,早上一下跳蚤圩。有人说,饭熟差一灶火,就是那个鸡打鼓这件事,误了时辰。

  吉水八都圩,是吉水境内的大圩镇。八都圩原来叫三巧圩。为什么叫三巧圩?这个地方很久以前有两个大家族,一个叫黄家,一个叫习家,黄、习两姓一千烟,人们一般叫它为习黄二家村。两姓之外,周边还有几个大村落,都苦于这一带没有街市,做点买卖不是跑永丰就是跑峡江。有一年,习黄二家的族长公商量来开个圩市,方便这一带的群众。于是请来地仙选日子。地仙曲指一算,说:“习黄二家开街,要同一天碰到人戴铁斗笠,鱼上树,蛇打鼓这三件事,否则开不发。”村民们一听,傻了眼,这哪能这么巧合呢?

  没想到,村里有个秀才,满腹经纶,他特别关心这件事。

  五月初四的那一天,秀才在村口遇到一个农夫头顶一口新铁锅,心想这不是头戴铁斗笠吗?他兴奋起来了,告诉自己今天要多长一个心眼。没走多远,他又遇到一个砍柴的人,长长的柴枝上还挂了几条活跳跳的鱼。这不是鱼上树吗?有办法,还差一件事,我们就能开圩了,秀才有了这个想法,就慢慢地在村前村后溜达,专门注意蛇打鼓这件事。他不知不觉地又来到了村子西边的庙前,突然听到头顶上一只老鹰哇哇大叫,秀才仰头望去,只见老鹰的嘴里掉下一条大蛇,这条蛇落下来,刚刚跌落在庙前那尊石鼓上。啊,真是太巧了,他马上把今天所看到的告诉族长公,两方的族长公听后大喜,这正验合了地仙的要求,赶快杀猪宰羊,插烛焚香,鸣炮打鼓,宣布开圩。并以一天里巧遇人戴铁斗笠,鱼上树,蛇打鼓三件奇事,取街名叫“三巧”,五月初四当新街。

  万历年间,日本海盗在东南沿海侵扰生事。新干中洲有个叫邹东川的,任副使官,在与倭寇作战中牺牲,时年58岁。村民们对这位英雄非常敬仰,想把他葬在中洲龙脉最好的地方。就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择地,风水先生说这的确是一块宝地,只是东川先生年未满花甲,葬后对邹氏家族人丁不利。村民一听,有点为难,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就要再考虑了。这时,有位叫应八相公站出来说:“从阴阳堪舆来说,先生的话是对的。但是东川先生尽忠报国,民心所敬,葬在此地不能只依阴阳之说。自古来,天地良心之理都高于阴阳堪舆之说,先生会有办法的。”那个风水先生没有想到中洲这么偏远的山村竟然有这等高人,还出了一道难题给自己做。

  风水先生沉思了一会,说:“行,依大家之意葬在此地,有一个办法,就是当灵柩下葬时,要同时出现三件事,才可天呈吉象,地显灵气。”这一下,聪明的风水先生把下葬条件要求的皮球踢到邹氏家族,意思是说,以后出了大事,与我风水能力无关,名声最要紧。邹家人一听要做到三件事,才可天现吉象,这好办,做十件事也答应下来,风水先生故意深沉一下,说:“这三件事是头戴铁帽,马骑人,泥鳅上树。”

  全村只有应八相公不急,他是在暗中与风水先生斗智斗勇。风水先生也着实厉害,你中洲几百户几千人,要你们办三件事,办不成你邹家脸上无光,办成了是为自己家族好,是应该的。

  安葬的那一天,中洲邹家全村人披麻戴孝,护送灵柩安葬在龙泉脑。龙泉脑是中洲一带村民去乐安戴坊赶圩的必经之地。晌午时刻,风水先生选的下葬时辰将到,只见从戴坊圩的方向走来了一个人,头顶铁锅,龙泉脑西边一条村道有个小伙子肩上扛了一只木马,木马是三只脚,做工时裁木枓用的,离龙泉脑不远处有一个人抓泥鳅,用竹篓装,挂在树上,不知谁眼明嘴快,说头戴铁帽马骑人,泥鳅上树三件事都成了,真是天现吉象啊!风水先生连连点头,说:“东川先生洪福齐天啊!”

  糯米秀才的故事主要流传于庐陵、吉水、安福、泰和、峡江一带。糯米秀才是一个读了一点书却无功名的百姓,聪慧、机智、善动脑筋,常常帮助穷苦人,与权势者作斗。吉安旧时读书人多,秀才多,半酸却不腐,糯米秀才是这一类型人的化身,是民间很受欢迎的传说人物。为什么叫糯米秀才?吉安盛产稻谷、米酒多,读一点书的人更喜好杯中物,三杯通大道,说起话来像半仙。所以民间称糯米秀才讲话是金口玉牙,说出来不收回,立即变现。据说糯米秀才的真实姓名叫罗隐,有一次在吉水遇到一位婆婆在茶亭卖水,方便往来行人。有一天,有位路人说,茶亭要是有点酒喝就好,罗秀才就把亭旁的井水变出酒来,只有卖茶婆婆从井中舀出的水是酒,其他人舀的井水还是水。从此这茶亭有酒喝。糯米秀才的故事多,一生喜欢捉弄人,最后死在自己手里。相传盛夏的一天,太阳当空,农民在地里劳作,十分辛苦。罗隐经过这些人身边时,想拿他们来取乐,逗他们,没有人搭理他。于是,罗隐作起法来,想引劳作人来与他作乐。突然,山风狂起日光顿失,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劳累的人最忌讳大汗之时淋雨水,有时会夺性命。劳作的人离村子远,只好跑向附近一个山脚下的山洞躲雨。罗隐一时兴趣,大声喊:“你们赶快出来,山洞快要倒塌了。”农民们信以为真,全跑了出来,罗隐趁机钻进山洞里。这金口玉牙一说就准,洞口轰然坍塌,秀才被活埋在洞里。糯米秀才是低层人物,读了点书,不能劳作,凭聪明机智求生,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代穷秀才的所有特点,打官司告状,看风水放罗盘,琴棋书画,三教九流,无所不能,最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死在自己手里,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

  安福人叫糯米秀才称儒林秀才,也叫罗隐秀才,特别在寮塘、竹江一带流传极广,说成是半个神仙,金口银牙。

  相传,他本来的确是仙人下凡,生就一副仙体仙骨,到时可以成仙。但不幸的是他母亲一次与人口角后,怒气冲冲进厨房收拾碗筷动作过大,特别是洗筷子时将一把筷放在灶上顿了几顿,得罪了“司命菩萨”。等到农历二十四过小年那天,“司命”上天向玉帝奏报人间善恶事时,向玉帝哭诉:“某县某村某家的主妇不贤惠,缺德,打了我三十六棍,这家人家不应该出仙人,不应享受如此福分,望玉帝惩办!”玉帝听后大怒,当即派“蓝大士”下到凡间,将儒林秀才的仙体仙骨撤换掉,永远不得进入仙境仙界。糯米秀才换骨后,成为一躯凡夫俗体,只保留了一张仙口仙牙。凡经他说过的话和事,没有不灵验的。

  安福寮塘自然村的一口山塘,有一年干旱时,糯米秀才经过此地,天大热,与村人坐在塘边大树下乘凉。村人以为他是一位教书先生,便聊起天来。糯米秀才一边聊,一边无意识的用铜钱敲打身边一块石头。中午,他与村民一起吃点面食充饥。吃到后来,糯米秀才将碗中一点面食扔进塘中说:“感谢你们的盛情,也让子子孙孙尝一点吧。”塘中的鱼儿来争食,而村民对客人的话毫不在意。糯米秀才走后,只见石头上布满了铜钱印,大家感到此人不平凡。年底时,村民用罾网山塘的鱼。杀鱼时,发现每条鲫鱼或鲤鱼的肚子里有一团面条,顺着一抽,每条一斤多的鱼能抽出小半碗面条来,村人称这鱼叫面鱼,这面鱼也只这山塘才有,将山塘的鱼放到其他水塘饲养,过一段时间后肚里便没了面条。村民才恍然大悟:“让子子孙孙尝一点”的客人是糯米秀才。到了20世纪70年代,村民将山塘扩容蓄水,改变了山塘面貌,面鱼也随之消失。

  性然外hen禁忌。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