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民间戏曲曲艺

  吉安民间戏曲、曲艺表演的历史,文献中记载太少,它不可以与民间音乐舞蹈相比。有一点可以肯定,明代以前,吉安民间戏曲曲艺表演历史不太清楚,明末清初才有了戏曲。戏曲以采茶戏为主要表演形式,称谓也因表演的形式差异而不同,各地都有自己的采茶戏,而花鼓戏、三角班等,它们互相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曲艺主要表现为永新小鼓、道情、莲花落、春锣和吉安渔鼓等。

  一、戏曲

  1、吉安戏。明代万历年间,弋阳高腔到湖南、广东一带,吉安是必经之地,因此高腔在吉安就有了流传。明代吉安人景居士编印的《鼎刻时新滚调歌令五谷调簧》是当时吉安流行的高腔“徽池雅调”演唱的剧本,是后来吉安高腔剧本之一。清代咸丰年间,因为战乱,不少吉安艺人流入湖南,参加了湘剧、祁剧班子的演出。另一方面,湖南艺人参加吉安戏班演出,互相影响,两地高腔为吉安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光绪十年(1884),吉安第一个戏班“吉郡临庆堂”建立,班主戚炳林,赣县大湖江人,它在吉安吸收了包括祁剧、东河戏、湖南花鼓戏、吉安花鼓戏的艺人同台演出,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多声腔的剧种-吉安戏,民间称为“吉安大戏”。

  吉安戏走遍了吉水、永丰、乐安、新干、峡江、泰和、万安、遂川、安福、莲花、永新、茶陵等地,在赣南的影响尤大,赣州东河戏班艺人纷纷加入吉郡临庆堂班。20世纪40年代,吉安戏受京剧冲击,逐渐转入乡间演出,后来境况日衰,今已不传。

  2、吉安采茶戏。它是由民间花鼓班、三角班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清末,吉安的中部和北部流行花鼓班逐渐为来自永丰县的三角班所排斥和融化,而形成吉安采茶戏。民国时期,宜黄戏、吉安戏等大剧种衰落。永丰三角班从流散的大班艺人中吸取营养,演出整本戏,连台本戏,表演程式增多,曲调丰富,逐渐形成半班。半班是吉安采茶戏的雏形。吉安采茶戏普及快,先后形成各县有特点的采茶戏。在吉安城内,清代道光年间已有两个班社,一个是同和堂班,一个同合堂班。后来,它受吉安戏的影响很大,因而形成城内的吉安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朴实、风趣,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表现生活、劳动生产、男女恋情,为老百姓所喜爱。在表演上最具特色的是矮桩戏,也叫裙子戏,即在戏中,丑角身穿齐膝的短裙,坐矮桩,走矮子步。小生、小旦则善于使用折扇道具,舞出各种花姿,称扇子花。有时还吸收民间杂耍技艺,以吸引观众。

  3、三角班。旧时吉安民间戏班,由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组合的戏班,故名三角班。它唱的曲调的是采茶调,用锣鼓过门,所以又叫锣鼓班。所谓“三角”,是一个形容戏班人少的称谓,其实,这种小戏班包括乐队不过10人,有“七紧八宽九轻松”的说法。七个人紧了点,八个人就宽松一些,九个人就轻松多了。三角班的服装、道具、乐器也简单,装在一起不满一箩担,人们称它为“一套锣鼓两把琴,草帽折扇和短裙。”人少,服饰少,化妆简单,成为三角戏班的最大特点。

  三角班源自抚州的宜黄县,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祖师爷叫清源师。在流传发展过程形成两支,一支传入赣南的宁都县,形成赣南的地方小戏;一支传入永丰和吉水,形成吉安的地方小戏。

  道光十九年(1839),三角班传入吉水的螺田、白沙、冠山一带。当时有白水人邓觐周,从小拜师学艺,演唱俱佳。民国初年,他来到吉水水西的上南坑一带传艺,几年间授徒300余人。与此同时,螺田城陂人夏月梅,从永丰学艺而归,在丁江、冠山、螺田一带传艺,从艺的人称他为祖师爷。夏月梅与邓觐周在吉水一东一西,使三角班在吉水遍地开花,并逐渐向吉安泰和、遂川、安福等地发展。

  三角班剧目丰富,有《补背褡》、《秧麦》、《毛棚记》、《蔡鸣凤》等大小剧目120多个。剧目绝大多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生活、爱情、劳动情景,其中也夹杂一些比较庸俗的情节,如《大小争夫》、《外甥嫖姨》等,因有“女人看了三角班,房门不愿关;男人看了三角班,扁担不上肩。”地方政府曾经下令禁演,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十八日,吉安知府曾经颁布《严禁规条》有:“一禁花会标及一切赌博;二禁三角班以及游娼”(见同治《安福县志》卷末)。

  吉安花鼓班。花鼓班与三角班相类似,是由小班、小旦、小丑三个角色组成,人数不多,连音乐场面在内,也不过七八个人,适合游乡走街演出。吉安的花鼓戏是从清江、新余来,与三角班并存于吉安,并影响吉安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吉安戏曲的发展迅速,与吉安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秋冬农闲,民间办喜事的多,富裕家庭以请戏班子为荣,热闹喜庆气氛浓,花费并不大,有的一开演就数夜连续。春节灯彩,大家族每年都请戏班来助兴。吉安境内的万寿宫建筑,进大门就是一个戏台,据传许真君爱看戏,一年七庆八节的都让戏班来表演。康王菩萨也是一个爱看戏的神明,吉安民间有不少关于他如何想办法让戏班子在庙前演戏的故事。吉安的近河城镇,旧时代都是商贸重点,商业繁荣与戏曲演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商人们的精神生活几乎靠着戏班和青楼支撑着。可见,旧时戏班的生意很不错,一年中忙得很少休闲。遇上战乱,社会动荡,戏曲形式消亡了,如三角班已失传了数十年,但它的小调却在民间流传,这可能与民俗生活有关。

  二、曲艺流东节,七月十六王母日,八月初一朝拜,十五烧塔,九月九重阳会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永新小鼓。流传在永新县、井冈山市、安福县、吉安县、泰和县等地与永新相邻的乡镇。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从渔鼓派生出来的。当时樟树人姓胡的盲人流落永新,在永新传授渔鼓。后来,南乡烟阁的青岭村盲人欧阳承相在渔鼓的基础上把传统的一些小说,戏文编成曲艺,配上永新小调,用牛皮制作的扁形双面小鼓系在腰间,以单棒敲打伴奏,由此而传于世。当时永新城内盲艺人采用永新号子和山歌音调,以当地方言编唱民间故事和戏文,平日在城镇街头巷尾坐椅卖唱以谋生,当时叫“唱号音”。建国后新文艺工作者加工整理这一传统曲艺形式时,起名为永新小鼓,并搬上舞台,改坐唱为站唱,扩大表演空间。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艺人表演时,一面小鼓系于腹部,左手持两块连起的竹片,右手拿一根似筷子的长七寸,一头系有红线坠子的竹杆,以此做伴奏道具,自敲自唱,内容多属诙谐幽默人物事件,唱腔起伏跌宕,分平腔、高腔两大派。建国前已产生100多个曲目,流传下来的有30多个,短小段子有《懒婆娘》、《鲁班造厨》、《娘投女》、《四姐下凡》等,大型连本有《乌金记》、《南桂打酒》、《两喜缘》、《曹安舍子救爹娘》、《拜寿记》等。

  2、道情。流传在吉水、峡江、新干、永新、井冈山等县市。艺人演唱时用简板和渔鼓为伴奏乐器,又称渔鼓。所演唱曲目多属有情节,以唱为主,说为辅,不受时空限制。建国前各地盲艺人、流浪艺人多演唱此形式以谋生。建国后,新干、峡江、吉水等地曾组织盲艺人配合各种政治运动编唱新内容的曲目。

  3、莲花落。艺人单人持两块用绳穿后加装饰物的竹片作伴奏器演唱,不受时空限制。唱词多为七字句,有四句一韵和两句一韵两种;固定的多为唱戏文故事,即兴的随意性大。过门均加“莲花落、落莲花”之类的衬词,以更充分发挥音乐的效果作用。有土地革命时代的曲目流传至今,如永新县的《共产党员成功万万年》、泰和县的《当兵就要当红军》。万安、遂川有传统曲目《十字牌》、《虫子歌》等。

  4、春锣。流行于安福钱山一带。每年立春前,报春人(民间艺人,又叫报子),敲打着斜挎肩上或扎于腰间的春锣鼓(比普通锣鼓小些),走村串户,挨家报告交春日期,奉送一张《春牛图》,说些吉祥话,祈祝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并唱一组《报春歌》。一般进门唱《双手敲起龙凤鼓》,主人清喝茶时唱赞美主人的《贤良嫂子一枝花》,贴《春牛图》时唱《春光长在吉祥人家》,告辞时唱《少陪歌》。春锣有唱有说,以唱为主,通常词不甚固定,见人唱人,见物唱物,篇幅不受限制。

  5、吉安渔鼓。吉安渔鼓俗叫打嘣嘣,流行在吉安、吉水、永丰、峡江、安福、泰和等县。

  吉安渔鼓的历史比较长,元代已有表演,明清十分盛行。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吉安城办有“圣恩堂”,收养残疾人,其中盲人多学唱渔鼓,以此谋生,几乎成了吉安境内曲艺中一个特点,民间戏称瞎子唱曲。

  吉安渔鼓是由一人坐唱,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其演唱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渔鼓伴奏,一种是二胡伴奏。渔鼓是一种一尺八寸长、直径约3寸的竹筒做成,竹筒的一端蒙上猪油膜,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击敲,叫一响。如果左手加用两块小竹板,一端用小绳串连的筒板,与渔鼓同时击打,叫二响。

  吉安渔鼓是靠说唱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过程,擅长表现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之类的内容。虽然表演者是盲人,外表有些欠雅,但旧时代,一些豪绅家庭办喜事,会特地请他们来表演助兴。更多的是盲艺人走街穿巷,不辞辛劳地演出,获得糊口报酬,几百年来传承这一民间曲艺。至今存在艺人少,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

  吉安渔鼓的传统曲目有百多个,以《卖花记》、《孟姜女哭长城》、《毛朋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为著名。

  §§第九章 民间娱乐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