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邑在何处?是目前史学界聚讼不决的一个问题,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山东兖州说
郑樵《通志氏族略》说:“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丘县谢城是也。”但各种资料表明,山东龚丘谢城并非申伯所在的谢城,而是周宣王庶子的封邑。《崧高》一诗中“南国是式”、“登是南邦”、“莫如南土”、“南土是保”等句子表明,谢邑是周朝的南疆,而山东兖州的谢城则是周朝的东疆,不是申伯所去的谢邑。《黍苗》一诗说召伯为申伯在谢地营造申邑及申伯去新邑赴任都是“悠悠南行”,如果是去山东兖州,则是悠悠东行了。可见此谢邑非彼谢邑,因方位不合,如今已没人相信这一说法了。
二、河南信阳说
最早记载谢邑方位的是《国语郑语》,西周末司徒郑桓公曰:“谢西九州何如?”三国韦昭注曰:“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此书比《方舆胜览》早了1000多年,著名已故地理学家谭其骧说:“凡古城邑故址的今地,旧籍有几种不同说法者,在一般情况下,理应以见于较早记载者为准。”至于为什么信阳有那么多申伯遗迹,谢肇华先生说:“信阳众多的申伯遗迹,很可能是楚灭谢、灭申后,流移到此的申人、谢人,为怀念申伯而附会的。”湖北社科院的何浩在《楚灭国考》一书中也持同样观点,应是可信的。
三、河南唐河说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二《唐州湖阳县》下说:“谢城本旧棘阳城。《水经注》云:谢水出谢城,其源微小,至城甚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今申国在宛北,自申迁于谢。”又说:“棘阳故城,古谢国之地,在棘水之阳,后为县,有废城在今县北。”所引《水经注》中的谢水,相当于今天的什么水已不可考,有人考证说,谢水即涧河。宋代的湖阳县就是今天唐河县西南的湖阳镇。《宋史》认为,谢城就是旧棘阳城,在今湖阳镇北,也即唐河县西南。这是最早提出古谢邑在今唐河境内之说。《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古迹》、《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1980版《辞海》等也赞成此说。当代学者赞成此说的不少。
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说,召伯虎即召穆公,“曾率军战胜淮夷,并奉命经营谢邑(今河南唐河南)封申伯,遗物有‘召伯虎簠(音fu)’。”
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召伯营治谢邑,任务完成。按:谢邑在今河南唐河县,与湖北枣阳近。何楷云:谢为荆徐要冲之地,封申伯于此,则足以镇抚南国,宣王之心则安也。”
王剑引《实用汉字字典》“谢”字条有:“古邑名,在今河南唐河南。周申伯自申迁于此。”
张久言《简明古汉语字典》“谢”字条有:“古邑名,在今河南唐河南。”
胡尧《中国姓氏寻根》说:“周宣王加封舅氏申侯谢(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地,申侯子孙有一支迁居谢地,后称为谢氏。”
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大全》“谢”条说:“古谢邑,在今河南唐河县南。”
闫海清《取名查典》说:“周宣王(前827-728)封舅氏申侯于谢地(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成为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谢其昌《谢氏历代统系》说:“周宣王……任命元舅申伯协同太师尹吉甫讨伐北狄玁狁(匈奴),扶周中兴。因功敕封佐王,加升太师。初封申国,继封谢邑。子孙别姜为谢,以地为氏,以陈留为郡。谢邑即今河南南阳唐河县,申甫公仍姓姜,同系炎帝子孙。”
申光亚在《古谢邑今址考》中说:“分析西周申伯迁封的战略态势,结合《水经注》对古谢邑的描述,再对照今唐河苍台乡谢家庄的考古发现,更加证明杨应奎、黄文莲等方志学家把古谢邑记载在唐河是切实可信的。”
《辞海》1936年版和1979年版均认为谢邑在唐河南。“谢,古邑名,在今河南唐河南。周申伯迁于此。”
姓氏研究专家王大良在《中华姓氏通史谢姓》中说:“八说之中,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呢?在今天大多数人来看,只有唐河一说较接近事实。当然,其他各说也有自己的理由。”
四、河南汝南谢城说
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一书说:“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宋人彭龟年因袭这一观点,在《谢氏旧谱序》一文中也说:“盖自申伯受封于谢,其地即今汝南谢城是也。”今河南汝南有谢姓,但无谢城,后世学者无人赞同此说,如今已不被人提及。因为所有的文献记载都未说谢邑在汝南。
五、河南南阳宛城区东谢营说
《国语郑语》载郑桓公曰:“谢西之九州。”三国时吴人韦昭注曰:“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
《左传》隐公元年记:“郑武公娶于申。”晋朝时人杜预注曰:“申国,今南阳宛县。”
《汉书地理志》:“宛,故申伯国。”
《后汉书郡国志》:“宛,本申伯国。”
《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棘阳县下,刘昭引《荆州记》注曰:“东北百里有谢城。”
唐朝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南阳县,本周之申国也,平王母申后之家。”
关于谢邑在南阳宛城区的记载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当代学者论述考证谢邑在南阳宛城的文章更多。
最权威的已故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谭其骧在《古谢邑故址应在今南阳县境》一文中说:“是则谢邑故址,当在今南阳金华乡东、西谢营村无疑。”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钱林书教授在《古谢国在今南阳考》一文中说:“南阳说时间最早,而且比较符合事实,我们以为是正确的。”又说:“古谢城应当在今南阳县东南。今其地有以谢命名的东谢营、西谢营,即古谢国之所在无疑。”
钱穆《国史大纲》:“申在南阳宛县。”
郑杰祥、任崇岳、艾延丁《谢邑考》:“综合以上所述理由,我们认为古代谢邑(谢国城遗址)所在地就是在今南阳县(按:现已改为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的东谢营村附近。”
周乾溁《春秋谢邑考》:“历经多少朝代,不能说它的辖地就毫无变化,但可以这样说,变化并不太大……春秋谢邑实属于今河南南阳。”
谢增寅《古谢邑今址考》:“根据谢姓的居迁情况,以及古籍对古谢水、古谢邑的记述,和专家学者对出土文物的认定,古谢邑当在今南阳县东、西谢营一带,确定无疑。”
魏仁华、吴湛《申伯在南阳》:“申伯所徙之谢邑,当在今南阳县(按:今已改为宛城区)金华乡的东谢营附近。”
持此说的学者还有不少,这里不再赘述。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申在南阳。1975年在南阳市西关发现了“申公彭宇簠(音fu)”,1981年又在南阳市北郊再次发现申国铜器,其中有铭为一鼎二簋(音gui),为“南申伯大宰仲偁(音cheng)父”的铜器,出现了南申字样,传世铜器中也有“仲偁父鼎”,这些铜器对解开申国之谜非常重要。李学勤先生认为仲偁父是申国的“大宰”,即申国之“相”。艾延丁在《关于南申立国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西周、春秋时期有三申,即信阳之东申、南阳之南申、陕晋间之西申。“申在周初始封信阳,此申在文献中常以申息并称,宣王时又改封南阳,此申在文献中常以申吕并称,从考古发现的申国铜器的铭文看,有两处都称‘南申’、‘南申伯’,可以断定此申在改封后就称南申,其原因就是改封后信阳之申依然保留,而陕晋间又有申戎(姜戎)之西申,所以南阳之申直接称为南申。”又说:“南阳之申之所以称南申,除了上述原因外,与所封之地,在周王朝之南土有关。”《潜夫论》一书说:“申城在宛北序山之下”,申国的铜器与墓葬又在这一带,证明申城的具体位置距此不远。宛北的序山又称豫山,古音序、豫、谢同音,故又称谢山,谢水也当距此不远。今涧河发源于南阳市宛城区汉家冢乡南田湖村,流至金华乡东谢营村东时水流增大,有一条南北向东西流向的泥河、礓石河注入,形成回侧之势。有人提出涧河即古代的谢水,从方位推算是对的。加上其他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说明东谢营就是谢姓祖根所在地。
§§第二章 谢姓人物真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