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迁往海外发展,当是近代的事。迁徙的原因各种各样,但大都不外乎是谋生的需要,于是一些谢姓人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地,更多的是去了东南亚。海外有多少谢姓,一时还难以统计。造成统计困难的原因是,落籍于东南亚泰国、印尼的谢姓人,因为地籍国法的限制,均需采用泰国或印尼人的姓名,原有姓氏隐没不用,统计时这部分谢姓人自然不在其中了。泰国合艾市的谢其昌先生为搜集广东梅州谢姓开基之各房谱乘,曾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征求家族藏谱,都以“无所存谱”作答,说明征集海外谢姓谱牒是很困难的事。
谢姓移居海外,大多是在明清时期,由于地理的原因,外迁的谢姓又以福建、广东为多。如《明史暹罗传》就说,明代汀州人谢文彬“贩盐下海,漂入暹罗,仕至坤岳,犹天朝大学士也”。谢文彬后来定居在泰国。谢姓迁往海外,最早是南宋时的谢升卿,他改姓名为陈日煚迁往安南,后创建了越南陈朝。
谢姓人之所以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到山水迢递的异国谋生,自然都有一掬辛酸之泪。他们之所以出走,有许多原因。元朝末年,东南沿海一带便有倭寇出没,他们飘忽不定,啸聚而来,劫掠之后,便鸟兽散去。到了明代,倭寇骚扰东南沿海的次数更加频繁,人数也在增多,统治者围剿不力,后来又开放海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社会的动荡,使得他们出洋谋生的念头油然而生。清朝初年为封锁台湾的郑成功王朝,统治者强行“迁界”,将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迁走,这些百姓对统治者划定的居住地不甚满意,干脆携家带口遁迹异国他乡。在经济上,由于明清时期海外贸易越来越频繁,东南沿海的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有些人弃农经商,几经周折,便由田舍郎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对那些辛苦耕耘却又收入微薄的人无疑是很大的诱惑,他们也想漂洋过海,到海外去另闯新天地。还有一个原因是,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不断增多,稠密的人丁与贫瘠的土地导致谋生更加困难,诚如一首《泉南歌》所说,“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天地辟”。既然穷困潦倒,度日维艰,何不到海外闯荡,说不定会发迹变泰,许多人就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出国的。当然,也有因其他原因出国的,如科场失意、功名蹭蹬的读书人,打家劫舍、犯下命案的强盗,宗派斗争失利的豪绅等等,他们也加入了渡海出洋者的行列。
谢姓人的出海,以贫窭者居多,他们无力筹措更多的盘缠,因而出国多是选择附近的地区,除了台湾、香港外,便选择了距离较近的东南亚各国。这些地区只隔着海峡,一苇可航,迁徙方便。他们中的一些人站稳脚跟后,再辗转前往欧美,另谋发展。因为远渡重洋会有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他们往往结伴而行,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路途上互相照顾,到达目的地后又互相帮助。福建厦门海沧石塘有一本清朝同治年简编纂的《谢氏家乘》,记载这支谢姓到海外谋生的时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那一年的干支是庚子,出国的预定地点是吕宋。那时的吕宋还是一片荒凉不毛之地,荆天棘地,人烟稀少,海沧谢氏到来后,胼手胝足,披荆斩棘,把吕宋建成了物产丰饶之地。若干年后,吕宋的谢氏又繁衍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同治年间修谱以前,这支谢姓便有343人旅居海外了。广东南海丹山村的《谢氏世谱》则说,清代同治年间,这支谢姓中已有人前往美洲旧金山,从此一去不归,死后便卜葬于彼,剩下的仍在那里谋生。他们中的有些人虽然也有叶落归根、狐死首丘的打算,但山长水阔,有家归不得,只能定居在异邦他乡。越南《西贡沙角尾谢氏族谱》记载,他们这支谢姓人祖籍广东南雄,为了谋生乔迁东莞,卜居一段后,发觉这里并非理想的居住之地,便在明末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迁往香港新界沙角尾,再从这里迁往越南西贡。不断播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这里边自然有许多无奈和酸辛。如果生活惬意,谁愿意将大好光阴虚掷在旅途上呢!深圳《石岩龙眼山谢氏族谱》记述,他们这支谢姓是福建永定人,于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迁往深圳乌石岩阳台山、蕉窝山、龙眼山等地,再迁龙华大船坑,最后选择了越南西贡,在这里定居。
明清时期,交通远不如现在方便,要漂洋过海到陌生的国度谋生,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不会成功的。当他们一旦作出决定跨出国门时,就必然作出了迎接各种艰难险阻的准备。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一叶扁舟航行在惊涛骇浪之上,一会儿抛向浪尖,一会儿又跌下谷底,稍一不慎,便会葬身鱼腹,一去不返。当风息浪静,波平如镜,舟楫徐徐前进之际,忽然雨骤风狂,波涛汹涌,船上的人生死难料,存亡未卜。当舟楫忽然触礁,或是在茫茫的大海上迷失航向时,他们的心情该是如何复杂!海沧《谢氏家乘》中,不乏悲怆凄凉的记载:“谢)应平,生雍正戊申年(1728),卒乾隆壬午年(1762),往安南淹没。”“谢)思品,生雍正甲辰年(1724),卒乾隆己巳年(1749),吧回淹没。”“谢城中,生女名三娘,许配杨应钧。钧往吕宋,万历癸卯(1603)值吕宋之变,身殒异域。”以上的记载只寥寥几句,正史中难以寻觅,只在家谱中有零星记载,才为后人所知。谢应平活了35岁,谢思品只活了26岁,年纪轻轻就成了异域之鬼,谢三娘没有生卒年记载,想必也是花样年华便香消玉殒了。
远渡重洋谋生的艰辛,使他们这些漂泊异域的游子时刻眷恋自己的家乡,一旦小有成就,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到父母之邦,捐献钱财,造福桑梓。《南海谢氏族谱》中记述一位叫谢佐礼的人,“自少经商美洲,积资无多。光绪戊子(1888)旋乡,即倾其所有,建筑村前石路,行人咸利。”他修路的这一义举在乡村引起了轰动,当地的官员弄清事实后,逐级上报,作为封疆大吏的督抚专折上奏皇帝,“奉旨赏给‘乐善好施’字样,邑志有存。”谢佐礼不但受到了旌赏,而且又将其事迹写进了地方志,这真是难得的殊荣。广东番禺《芳村谢氏族谱》记载一个叫谢其昌的人,壮年时游于欧美等地,归国后在家乡为人看病,并创办学校,为乡亲排难解纷,受到了家乡人的敬重。《族谱》中说他:“壮年游于欧美及星洲群岛,归而致力于乡族事,并悬壶济世,常以乡族事为己任。力任渠艰,不避险阻,事靡大小,及公一言,而曲直立判……特乐善为怀,而心存济世。迨科举废,学校兴,公又创办我族至爱学校,以培植子侄,历长斯校,以终天年。”
以上所说只是谢姓出国谋生的简要情况,侨居泰国的几位谢姓的奋斗历程似乎更能说明问题。
谢姓前往泰国创业并获得了巨大成就的有谢枢泗、谢慧如、谢易初等人,他们是进入泰国的代表人物。
谢枢泗出生于广东梅溪周溪乡,他的始祖是前文我们已介绍过的谢朴六(新)。年幼时由祖父谢云舫亲自课读,云舫是梅州大儒,不仅教他章句之学,还教他四维八德之义理。祖父逝世后,协助乃父经商。1904年,为效法张骞、班超的鸿鹄之志,便买棹南下,与其他500人一起,乘坐排水量1000吨的日本轮船,在惊涛骇浪中漂泊七昼夜,才抵达泰国曼谷。先是在祖父谢云舫门生杨乡秀开设的德兴泰酒行任职,但寄人篱下终非善策,乃辞职自求发展。
泰国为奋发图强,乃变法维新。1909年泰国国王五世皇陛下下令把曼谷通碧武里府的铁路延伸到最南端的宋艾歌乐,谢枢泗便投效承包建筑铁路工程的公司为监工和苷通事务经理。那时泰国南部居民稀少,丛林密布,瘴气弥漫,有些低洼地带积水颇深,施工困难。而南线铁路又长达数百公里,谢枢泗身先士卒,亲临工地现场指挥,诸如芟刈草木、铺平泥石、安置铁轨等事,他都事事躬亲,一丝不苟。有时铁轨刚刚铺好,又遭山洪冲毁,便需重新施工。当时修铁路之资是向英国借贷,因此各种材料必须自英国输入,然后再运往各工地,因交通不便,运输极为困难。当铁路建筑至合艾往宋卡途中,谢枢泗为工作方便,决定定居宋卡,不幸被小偷光顾,财物损失殆尽,只得泛舟到博地咨府,续往董里府依徐子亭,徐子亭为这一地段的铁路工程承包商,他委谢枢泗为童颂段铁路之监工,为时一年。后又以顽强的毅力承包素旺至童颂段的铁路工程,费时两年。1915年完成承包建筑南部铁道的分段工程后,谢枢泗迁居于合艾县署旁的坞达抛河滨。这里地势低洼,经常洪水泛滥,谢枢泗在坞达抛车站以南3公里之地发现一处“沙默”灌木林,土人称为“芭顿沙默”,人烟稀少,周围有“万合艾”等古老村落,便出钱买了下来,芟刈成平广之旷地,并开辟了首条街道,称之为谢枢泗路,同时又开设了杂货店和旅社。从此,合艾逐渐成为舟车辐辏及商旅频繁的地区。不久,坞达抛车站更名为合艾车站,合艾之地名从此确立。
谢慧如祖籍广东潮州市官塘镇奕湖(即白水村),1913年生,世代务农。14岁时因战乱辍学,为了生计,其父将他送往汕头乘轮赴泰国谋生,临行之时,父亲给他一个银元作路费。抵泰后,他先在泰国东北部的坤敬、万沛、挽贲等地打工,当店员,受尽磨难,随后才走上经商之路。他到曼谷创办泰联企业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有火砻(碾米厂)、火锯(木材厂)、冻房(冷冻厂),还有保险、堆栈(货库)、建筑、米业、糖业、麻业、土产出口等。成功之后,又继续于泰国东北部各府创设火砻10余家,在坤敬、胶拉信、玛哈沙拉堪及素叻等府,承办泰国政府的酿酒厂,并在泰南弄萱县开采锡矿。与此同时,还着手组织远东实业有限公司。在其辖下公司或工商企业中,除担任董事长或董事总经理外,还被推选为泰商银行常务董事、京华银行董事。20世纪60年代,谢慧如就与台、港、日、新、马来西亚暨欧美厂商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应各国厂商邀请,至各地观光考察,足迹遍历欧、亚、美、澳各大洲。几十年来,他开发矿藏,兴办实业,拓展贸易,促进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为泰国社会作出了可贵贡献。
§§第三章 谢姓文化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