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九章 新闻资源是报道之母

  线索管理决定报道成败

  讲一下线索的问题。目前是武汉市的少,市外的多。这件事迫切需要研究。

  社会部做的“19年前的良心债”报道,线索源就是读者来信。怎么样重视读者来信,拓宽和读者交流的渠道,发展通讯员队伍,要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对有利于提升本报声誉的重大线索,大家觉得很重要的,可以直接向编委会提出来,向我提出来。

  对于现在读者提供的线索,机动部如果搞不过来,是不是就不做了呢?社会部假如有精力,能不能做?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读者报来这么多线索如何办?我发表一下我的意见:毫无疑问,机动部优先,当天同时对其他部门开放,然后,谁采了,谁签。我看到大量的热线线索没人去做,线索的利用率很低,说实话我很痛心。怎么办?第一,对于线索,我们解决好有效利用的问题。第二,解决新闻价值判断的问题。一方面都说没线索,一方面有线索不做。现在版面上有大量的工作性报道,有些报道,砍一半都砍得掉。大量的稿子是浑水摸鱼,包括有些明显有利益倾向的新闻,堂而皇之上版了。注水的东西,大量充斥版面,而我们鲜活的市井新闻做得不够。记者都跑部门去了,大量来自老百姓身边的线索荒废在那里,战线线索和老百姓的线索要做到齐头并进。

  要强化对通联资源的统一管理

  我不知道各部主任是否都了解我们记者所掌握的战线资源,这个问题希望引起各部门重视。

  创刊那两年,《楚天都市报》战线资源不是很多,一名记者、一条战线只有几十名通讯员,现在发展到几百名通讯员。这么多人,如何管理,多长时间沟通一次?是别人联系我们,还是我们主动找别人?对于通联工作人员的管理,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整个《楚天都市报》缺乏对通联资源的统一管理。

  部门的战线管理和读者部的线索管理,要齐头并进,不能光依赖读者部或依赖战线主动找我们,我们要思考怎么样主动找线索,度过目前比较平淡的这段时间。

  对民生的话题要深入老百姓当中去

  我们对民生的话题,要深入老百姓当中去。我跟任浩主任提个建议,在大的社区找一些热衷于居民事务,热衷于谈资的“热心人”。对于这些人我们一个月给他100块钱线索费,就是告诉社区记者邻里之间点点滴滴的琐事。

  社区新闻要从这方面做起来,否则不能达到读者与我们点对点的沟通。学会跟爹爹婆婆交朋友,不要小看这些事,可能一篇报道就能团结几个读者,最主要体现我们报纸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我们要善于抓两头,既从整个报纸能够看到时代风貌,看到时代前进的轨迹,同时又和老百姓心连心,这不矛盾,并且和主流化转型也不矛盾。

  主流化要重视开放性办报

  我们怎么样开放性办报?一是要多到战线上走动。现在的部门主任管理上不错,但是到战线上主动走动得不够。

  如果不去沟通,我们怎么清楚战线上的大事。如江汉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我们都知道武汉在发展,可发展得怎么样?上次江汉区张平书记来,他跟我谈,江汉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超过80%,这个数字说明他们的第三产业发展走在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前面。不沟通就不知道,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部主任要带着记者出去走走,公检法司、财税银保、教科文卫等等都要走动,有空不要坐在办公室,要展开互动。只要我们重视互动,相应的部门就会更加支持我们。

  要进一步加强为读者排忧解难的报道。读者是我们的上帝,现在我们的大事报道、战线报道、可读性强的报道、具有谈资的报道很多,但是为读者服务的事情做得少了。

  以前我们创刊时,来一个读者说一件什么事,我们都热情地接待,都帮别人解决。这样一件一件地解决下来,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才会赢得读者的信赖,《楚天都市报》能成为今天的百万大报,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能顾此失彼,把这个老传统给弄丢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