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附录一 蔡元培生平学术年表

  1868年(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1岁(年龄以虚岁计)

  1月11日 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内笔飞弄。父蔡光普,曾任当地某钱庄经理,母周氏。

  1872年(同治十一年) 6岁

  入家塾读书,塾师为周先生。

  1877年(光绪三年) 11岁

  父亲病逝。家境渐窘,无力延师,遂附读他处。

  1879年(光绪五年) 13岁

  开始学作八股文。

  1880年(光绪六年) 14岁

  受业于同县秀才王懋修(子庄)。王先生崇尚理学,服膺宋明大儒,蔡从学四年之久,颇受影响。

  1883年(光绪九年) 17岁

  考中秀才。开始自由读书,常借阅叔父蔡铭恩藏书,且得其指导。

  1884年(光绪十年) 18岁

  充任当地塾师。

  1885年(光绪十一年) 19岁

  8月 第一次赴杭州,应乡试,未中。

  1886年(光绪十二年) 20岁

  入当地徐家,作徐维则之伴读,兼为校勘书籍。徐氏藏书甚富,初有家庭藏书楼“铸学斋”,以后辟为“古越藏书楼”。蔡在此四年,得以博览,学乃大进。

  1889年(光绪十五年) 23岁

  春 与王昭结婚。

  秋 赴杭州应恩科乡试,中举人,主试为李文田。

  1890年(光绪十六年) 24岁

  春 赴北京应会试,中为贡士,未参加本科殿试。

  秋 出任上虞县志局总纂,不久即辞职。

  是年 始记日记,名《知服堂日记》。

  1892年(光绪十八年) 26岁

  春 入京补应殿试,被取为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本年主考大臣为翁同龢等。

  1893年(光绪十九年) 27岁

  夏、冬 游历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小住广州、潮州。获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书。

  1894年(光绪二十年) 28岁

  春 入京应散馆考试,升补翰林院编修。供职翰林院之初,与同乡前辈李慈铭过从较密,后兼任李家塾师。

  是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对时局甚关切,始阅读新学书报。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29岁

  继续供职翰林院。曾赴南京访谒张之洞。

  冬 返绍兴。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30岁

  在绍兴。广泛浏览新学书籍,如郑观应《盛世危言》、梁启超《西学书目表》等。

  冬 返京。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31岁

  继续供职翰林院,曾往保和殿应试,此试为各省主考学政及会试同考官人选而设。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32岁

  继续供职翰林院,与王式通等组成东文学社,开始学习日文。是年,已开始疏证《石头记》。

  秋 戊戌变法失败,深感失望,遂请长假,携眷离京南归。

  冬 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33岁

  继续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并兼任嵊县剡山书院院长。

  4月 为徐维则编《东西学书录》撰序。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34岁

  2月 手订《剡山二戴两书院学约》,内中述及自己求学之路径。

  6月 夫人王昭病逝。

  是年 悉心研讨新式学堂课程及学制,并与童亦韩赴杭州、临安等地筹办学校。此时,得与章太炎、宋恕、陈介石等结识。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35岁

  8月 在上海澄衷学堂任职。

  9月 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中文教习,特班学生中有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胡仁源等。

  10月 所撰《学堂教科论》由上海普通学书室印行。

  12月 与张元济、杜亚泉等创办《外交报》。

  冬 与黄世振结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36岁

  4月 与叶瀚、蒋观云、黄宗仰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会长。

  4月 选编《文变》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代印。

  暑假 游历日本,旋即伴送吴稚晖回国。

  11月 因南洋公学发生退学风潮而辞职,接纳退学学生,组织爱国学社,任学社总理。

  是年 与蒋观云等发起创办爱国女学;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首任所长;为麦鼎华译《中等伦理学》一书撰序。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37岁

  春 与爱国学社同人吴稚晖、章太炎等宣传反满革命,参加拒法、拒俄运动。

  4月 在《苏报》发表《释“仇满”》一文。

  6月 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发生分裂,辞去会、社职务,中旬离沪赴青岛,月底“苏报》案”发。

  10月 在青岛所译德国科培尔《哲学要领》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2月 与王小徐、汪允宗等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日报。

  1904年(光绪三十年) 38岁

  2月 在《俄事警闻》发表所撰小说《新年梦》。

  2月《俄事警闻》改为《警钟》日报,任主编,为时半年。

  秋 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其成员有杨笃生、何海樵等,陈独秀亦曾与闻其事。

  冬 发起组织光复会,任会长,促成陶成章、徐锡麟等人合作。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39岁

  10月 加入中国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上海分会会长。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40岁

  春 回绍兴,出任学务公所总理,旋即辞职。

  6月 到上海迎接章太炎期满出狱。

  下半年 为出国留学,入京等候派遣。应译学馆馆长章一山之邀,任该馆教习。

  9月 所译日本井上圆了《妖怪学讲义总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41岁

  6月 离京经西伯利亚赴德国留学。

  下半年 在柏林,习德语,编译书籍,兼任唐绍仪侄家庭教师。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42岁

  秋 进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

  1909年(清宣统元年) 43岁

  继续在莱比锡大学研修。

  10月 所译德国泡尔生《伦理学原理》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10年(宣统二年) 44岁

  继续在莱比锡大学研修。

  4月 所著《中国伦理学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11年(宣统三年) 45岁

  10月 获悉国内爆发武昌起义,由莱比锡到柏林,与留德学生进行声援活动。

  12月 经由西伯利亚回国,抵上海。

  1912年 46岁

  1月 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2月 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受孙中山委派,任迎袁世凯南下就职之专使。

  3月 唐绍仪内阁成立,留任教育总长。

  5月 所编《中学修身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

  7月 辞去教育总长职务。

  8月 为陆尔奎等编《新字典》撰序。

  9月 携眷再度赴德国。其后,仍进莱比锡大学研修。

  10月 所订《大学令》二十二条由教育部公布施行。

  1913年 47岁

  6月 因宋教仁被刺,奉召回国抵沪,奔走调解南北关系事宜。

  7月“二次革命”爆发,与吴稚晖、张继等在上海创刊《公论》晚报,撰文抨击袁世凯。

  9月 离沪赴法国。到法后居巴黎近郊,习法语,从事著译。

  1914年 48岁

  上半年 与汪精卫、李石曾等筹办《学风》杂志,起草《学风杂志发刊词》,极言学习西方文化之必要。

  8月 欧战爆发,参与旅法学界西南维持会活动。

  1915年 49岁

  1月 所编译之《哲学大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宗教思想”一节为其“自创之说”。

  6月 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复函任鸿隽,对其在美国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之举表示支持。

  是年 受教育部委托,撰写《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一文,以提交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教育会议。

  1916年 50岁

  3月 与李石曾、吴玉章、欧乐、穆岱等中法人士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后任中方会长。

  4月 在巴黎与李石曾等开办华工学校。其后编成《华工学校讲义》四十篇。

  上半年 所著《石头记索隐》在上海《小说月报》“名著”栏连载。

  8月15日 与李石曾、汪精卫等在巴黎创刊《旅欧杂志》,在创刊号发表《文明之消化》一文,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应有所选择。

  9月 接北京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电,请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旋即回国。

  12月23日 由上海到北京。26日,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是年 拟编写《欧洲美学丛书》,仅撰成《康德美学述》一种。

  1917年 51岁

  1月4日 到北京大学视事,9日发表就职演说。

  1月13日 聘任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

  4月8日 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之演说,该演说词后在《新青年》等刊物刊载。

  5月9日 为林语堂《汉字索引制》一书作序。

  7月 因张勋复辟,一度辞职,事件平息后,回校复任。

  8月1日 所撰《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

  是年 兼任国语研究会会长、孔德学校校长等职。

  1918年 52岁

  1月19日 在北大发起组织进德会,发表《北大进德会旨趣书》。

  2月1日 以北大校长名义刊出“征集全国近世歌谣启事”。

  2月20日 与北京各国立高等学校校长发起组织学术讲演会,以“唤起国人研究学术之兴趣”。

  3月5日 以附于北大的国史编纂处处长名义,向教育部报送国史编纂计划,该计划是日在《北京大学日刊》刊载。

  5月30日 在天津所作《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演说词发表于《北京大学日刊》。

  8月 为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和徐宝璜《新闻学大意》两书分别撰序。

  10月14日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到会发表演说,论及我国近代新闻的发展和新闻道德等问题。

  11月10日 撰写《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阐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

  11月16日 在北京天安门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发表《劳工神圣》的演说。

  12月7日 与国内教育界人士共同提出《请各国退还庚款供推广教育意见书》。

  1919年 53岁

  1月 与张相文致函孙中山,就国史编纂处拟编写《国史前编》事征询其意见。

  3月18日 撰写《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函》,反驳林纾对北京大学及新文化运动的指责。

  4月2日 复函教育总长傅增湘,重申“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

  5月3日 告知北大学生代表,政府已通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其后,与各校校长积极营救被捕学生。

  5月9日 辞北大校长职务,离京出走。

  7月9日 应各方敦请,宣布放弃辞职。

  9月12日 返京复任。

  11月9日 在北京女子高等学校发表演说《国文之将来》,认为白话与文言之争,“白话派一定占优胜”。

  12月1日 在《晨报副刊》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

  1920年 54岁

  1月 在少年中国学会发表《工学互助团的大希望》演说。

  4月1日 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提出让新思潮自由发展,定会有利无害。

  5月 分别为浦薛凤编《白话唐人七绝百首》和沈尹默《秋明室诗稿》两书作序。在《新潮》杂志发表《美术的起源》一文。

  7月 分别为李季译《社会主义史》和宋教仁《我之历史》两书撰序。

  上半年 应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邀,讲授美学课程。

  暑期 北京大学率先正式招收女生入学。

  10月 新潮社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出版。

  10月底11月初 赴湖南长沙等地先后发表《何谓文化?》、《美术的进化》、《美学的进化》、《美学的研究法》等多次演说。

  11月17日 为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五十一册出版,撰写《刊印缘起》。

  11月24日 离上海赴欧美考察。

  12月27日 抵达法国马赛。

  1921年 55岁

  1月至8月 在法国、瑞士、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荷兰、英国、美国进行考察、访问。

  1月1日 黄仲玉夫人在北京病逝。

  1月12、16日 在法国巴黎先后发布两个“华法教育会通告”,宣布华法教育会与留法勤工俭学生脱离经济关系。

  3月8日 与李圣章在巴黎访晤居里夫人。

  3月16日 与夏元瑮、林宰平在柏林访晤爱因斯坦。

  3月21日 在德国访哲学家倭铿,晤谈一小时。

  4月22日 参观梵蒂冈教皇宫,得览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之绘画和雕塑,“不胜伟大之感”。

  5月 法国里昂大学授以文学博士荣誉学位。

  6月8日 美国纽约大学授以法学博士荣誉学位。

  6月14日 在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发表题为《东西文化结合》的演说。

  8月6日 受北京政府教育部委托,赴檀香山出席太平洋教育会议。

  9月18日 返抵北京。

  10月 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美学课程,并着手编著《美学通论》一书,写出《美学的趋向》、《美学的对象》两章。

  1922年 56岁

  1月30日 撰写《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副题为“对于胡适之先生《红楼梦考证》之商榷”。与胡适开展论争。

  2月27日 为杨昭悊编著《图书馆学》一书撰序。

  3月20日 发表《教育独立议》一文。

  4月9日 在北京非宗教同盟大会上发表《非宗教运动》演说。

  5月14日 领衔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

  6月20日 发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

  7月上旬 赴济南参加并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

  8月20日 在《国语月刊》发表《汉字改革说》,主张汉字改用拉丁字拼音。

  9月上旬 被推为学制会议主席,主持审订“新学制”。

  12月15日 世界语联合大会在北大召开,任会议主席并致开会词。

  1923年 57岁

  1月17日 因不满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罗文干案”,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1月23日 发表《不合作宣言》,表示不与北京政府的黑暗政治同流合污。

  2月 所撰《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一文在《申报》印行的《最近之五十年》巨册中发表。

  7月 与周峻结婚。携眷离沪赴欧。

  8月底 抵达比利时布鲁塞尔。

  10月10日 在比利时沙洛王劳工大学发表《中国之文艺中兴》演说。

  1924年 58岁

  1月20日 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由孙中山提名,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月由比利时移居法国。

  4月 赴伦敦,推动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用于兴办中国教育事业。

  8月 受北京政府教育部委托,赴荷兰和瑞典出席国际民族学会议。

  8月 所编译之《简易哲学纲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1月10日 为许德珩译《社会学方法论》一书作序。

  11月21日 赴德国,向汉堡大学报名入学,研究民族学。

  1925年 59岁

  3月 为孙中山逝世撰写祭文及挽联。

  4月 为樊炳清等编《哲学辞典》撰序。

  7月 在汉堡撰《为国内反对英日风潮敬告列强》一文,译成英、法、德文分别在欧洲各报发表,澄清“五卅运动”真相,声援国内的斗争。

  10月4日 为刘半农编《敦煌掇琐》撰序。

  1926年 60岁

  2月3日 应北京政府教育部电促回国抵上海。

  2月4日 在上海接受《国闻周报》记者采访,就国内教育问题和政治形势发表见解。

  4月2日 复函北京大学评议会和代理校长蒋梦麟,表示暂难北上。

  4月22日 为王云五编《四角号码检字法》撰序。

  5月 在上海参加皖、苏、浙三省联合会,策应北伐。

  6月30日 为寿鹏飞《红楼梦本事疏证》一书撰序。

  12月5日 发表《说民族学》一文。

  12月23日 孙传芳下令取缔苏皖浙三省联合会,因遭通缉,与马叙伦等避走福建。

  1927年 61岁

  2月13日 在闽南佛学院发表《佛学与佛教及今后之改革》演说。

  3月12日 在杭州之江大学发表《读书与救国》演说。

  3月28日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上海召开常务会议,被推为主席,通过吴稚晖提出的弹劾共产党的议案。

  4月9日 与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等联名发表“护党救国”通电。

  4月18日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向主席胡汉民授印。

  5、6月间 准备试行大学区制度,呈请国民政府变更教育行政制度。

  6月17日 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大学院院长。大学院于10月1日正式成立。

  10月2日 与高鲁、沈定一参观晓庄师范学校,并发表演说。

  12月22日 与孙科联名提出《教育经费独立案》,在国民政府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获通过。

  12月 与林风眠、杨杏佛、肖友梅等提议创办国立艺术大学。

  1928年 62岁

  1月《大学院公报》创刊,撰写发刊词,提出教育科学化等主张。

  1月 兼任交通大学校长。

  2月21日 发布全国废止春秋祀孔的通令。

  4月23日 被任命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该院于6月宣告成立。

  5月12日 为尤佳章译《西洋科学史》作序。

  5月15日 主持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致开幕词。

  8月17日 辞去大学院院长等本、兼各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携眷离南京,定居上海。

  9月16日 发表《三民主义的中和性》一文。

  11月20日 为王云五《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一书作序。

  11月 被推选为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长。

  1929年 63岁

  1月4日 赴杭州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会议,被选为董事长。

  1月 为金善宝《实用麦作学》撰序。

  4月28日 发表《美术批评的相对性》一文。

  8月 兼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

  9月 为平息北京大学师生反对并入北平大学区的风潮,再次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并未到任,校务由陈大齐代理,一年后辞去校长名义。

  9月 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撰序。

  11月17日 为黄季飞著《经济史长编》撰序。

  11月 为李季著《马克思传》作序。

  1930年 64岁

  1月 发表《中央研究院过去工作之回顾与今后努力之标准》一文。

  2月8日 出席中国社会学社成立大会,发表《社会学与民族学之关系》演说。

  5月20日 为胡鉴民译《自由哲学》一书撰序。

  7月 商务印书馆出版《教育大辞书》,内有所撰“大学教育”、“美育”两词条。

  8月12日 出席中国科学社第十五次年会,并致开会词。

  10月 为蒋炳然著《近十年中国之气候》一书作序。

  11月20日 在亚洲学会发表《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演说。

  是年 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档案甲集》作序。撰写《徐宝璜行状》。

  1931年 65岁

  3月 出任西陲学术考察团理事长。

  4月15日 为赵药农编《中国新本草图志》一书作序。

  4月27日 发表《国化教科书问题》的演说。

  5月 发表《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一文。

  6月15日 所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一文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巨册中。

  9月 为调解“宁粤对立”,与张继、陈铭枢南下广州谈判。

  是年 撰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歌歌词。

  1932年 66岁

  1月15日 为王季同著《佛法与科学比较之研究》一书作序。

  2月1日 与各国立大学校长联名致电国际联盟,请速制止日军破坏上海文教设施的暴行。

  8月31日 为熊十力著《新唯识论》一书撰序。

  10月23日 为陈独秀被捕一事,与杨杏佛、柳亚子、林语堂等致电国民党当局请予宽释。

  12月17日 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

  1933年 67岁

  2月17日 与宋庆龄、鲁迅等在上海接待来访的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

  3月14日 与陶行知、李公朴、陈望道等百余人发起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在上海青年会讲演《科学的社会主义概论》。

  4月 为亚东图书馆印行的《独秀文存》作序。

  6月18日 因杨杏佛遇刺身亡,甚感悲愤。主持丧葬事宜。

  10月1日 撰写《印行〈越缦堂日记补〉缘起》一文。

  12月8日 出席欢迎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来华大会,并致词。

  1934年 68岁

  1月1日 发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

  4月5日 发表《我所受旧教育的回忆》一文。

  5月5日 为王立中编《俞理初先生年谱》作序。

  5月29日 为高鲁编著《星象统笺》一书作序。

  6月18日 聘丁文江为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到院视事。

  6月 为朱桂曜编著《庄子内篇证补》一书作序。

  10月15日 为金公亮编《美学原理》一书撰序。

  12月10日 在南京中央大学发表《民族学上之进化观》演说。

  1935年 69岁

  1月 复函何炳松,就何等十教授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发表意见。

  4月10日 发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

  5月20日 发表《对于读经问题之意见》一文。

  7月25日 发表《我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一文。

  7月31日 印发启事:辞去一切兼职,停止接受写件,停止介绍职业。

  9月上旬 在南京主持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第一次年会。

  10月 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所撰总序发表。

  11月18日 与吴稚晖等联名向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议案:请注重技术,特定为教育之重大方针,修改现行大学制,加强技术专科教育。

  1936年 70岁

  1月1日 复函胡适、蒋梦麟等人,对其献屋祝寿之举深致谢忱。

  2月9日 出席上海各界为其七十诞辰举行的祝寿宴会,并致词。

  2月14日 开始撰写《自写年谱》。

  2月16日 发表《丁文江先生对于中央研究院之贡献》一文。

  3月 为英文《中国季刊》所撰《中国之中央研究院与科学研究》一文发表。

  5月10日 领衔发表由六百余人署名的《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

  8月3日 为蔡尚思著《中国思想研究法》一书作序。

  8月 撰写《刘君申叔事略》,附于《刘申叔先生遗书》中。

  10月5日 为《端方密电档中关于“苏报案”各电》作序。

  10月19日 鲁迅逝世,任治丧委员会主席。

  11月下旬 大病,身体转衰。

  1937年 71岁

  5月初 在南京主持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三次年会。

  6月 为《世界短篇小说大系》作序。

  11月27日 由丁燮林等陪同离上海抵香港。

  12月 所撰《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开始陆续发表。

  1938年 72岁

  2月28日 在香港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

  5月23日 应保卫中国大同盟之邀,出席在香港圣约翰大礼堂举办的美术展览开幕式,并发表演说。

  6月1日 为《鲁迅全集》作序,盛赞鲁迅为“新文学的开山”。

  11月 聘任鸿隽为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39年 73岁

  7月 被推选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

  12月7日 以《满江红》词牌,为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作会歌。

  1940年 74岁

  3月5日 上午9时45分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遗体后葬于香港仔华人公墓。

  蔡元培逝世后,全国各地沉痛哀悼,赞誉他为“一代宗师”、“人世楷模”。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