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从总理农务学堂到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00年秋,正当罗振玉准备辑印《农学丛书》时,湖广总督张之洞邀他去武昌总理湖北农务局,兼任农务学堂监督,而且两日连发三电促行。罗氏只好将农馆托付给沈肱,往武昌面见张之洞。张之洞表示可为《农学丛书》扩大发行出力,但不许推辞鄂省农政之事。

  原来湖北农务局已成立三年,主要设一农务学堂,有农、桑两科,学生七十余人,延请日籍教习四人,译员四人。张之洞任命一观察(道员)做农务局总办,总办又委派一候补县丞为学堂监督(即校长),又设一收支员,此外还有一位是张之洞的同乡,仅挂名支俸。当时总办及监督向张之洞报告,学生都是败类,不堪造就;教习不尽心讲课,一味索求供给,学堂只能停办。张之洞是久经封畿的精干大员,又是著名的洋务派,不完全相信这一报告,又考虑国家经费与学子光阴不应白白浪费,因而急找正在潜心农学又有办东文学社经验的罗氏接办。考虑到罗氏当时没有官衔,公事文移不便,准备代为报捐候选知府,罗氏说明自己曾捐过候选光禄寺署正,不必再捐知府了。但张之洞仍因其职衔低微而保留了原总办,任罗氏为农务局总理并兼任农校监督,又改原监督为幕僚。

  罗氏就任后,曾任三年监督的那位幕僚立即找上门来,重申农务学堂必须立即解散。罗氏认为学堂办不下去,首先是监督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所以没有只听一面之词。而是一一接见了教习、译员、收支员等了解情况,还上堂督课,分班接见了所有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管理者的官僚主义,不深入了解师生情况,致使收支员托名冒领,却说教习殊求供给。另外译员多是使馆学生,所译讲义文理不通,因而影响了学生成绩。罗氏在上海办东文学社,各科授课都用日语直接讲授,学生日语水平提高很快,所以询问农务学堂的日籍教习,为什么学生入学三年,仍不能直接听讲。回答说原监督嫌第一年课表中东语(日语)太多,认为既有译员不必再重东语,至于教习倒希望以后再招新生可不用翻译。

  经过深入了解症结所在,罗氏首先训诫学生要珍惜自己的光阴和国家的经费,敦行力学,一洗过去学风素劣之耻。以后有偶犯过者免究,再犯记过,三犯开除。而自己每天上堂督课,事必躬亲。学生见新监督如此认真,都颇有戒心。半个月后学生中有故态复萌被记过的,一个月后有个别被记过的学生举止异常,与一些译员关系密切,暗中鼓动风潮,后按约法三章将三犯者开除,于是校风日正。罗氏向张之洞报告了整顿的经过,并提出:一、请裁不称职的译员,暂觅人代替,以后不用译员,令学生直接听讲;二、请拨地建试验场,以便进行科学实验。张之洞都高兴地同意了,答应拨抚标马场地为试验场。但曾任监督的那位幕僚很不高兴,因为罗氏不但没有接受他解散学堂的意见,反而把学堂整顿得日见起色,还要裁掉一向对他阿谀奉承的译员,因而遣人密告将裁员之事,怂恿译员以全体辞职来要挟。但罗氏由于办过东文学社,培养了一批高材生,所以立即接受了他们的辞呈,并电邀王国维、樊少泉前来代替,他们都是熟手,很轻松地胜任译员的职责,日籍教习也很满意,教学日益走上正轨。此后,罗振玉在鄂常有闲暇与章泰康、杨守敬等友人谈金石目录之学,章是一位诚笃的学者,杨更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郦学研究中地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氏很推崇他的“水地之学,为本朝之冠”,在《五十日梦痕录》中,还记述了和这位老友的最后一次会面。1914年罗氏将返海东,他赶来送行,并请罗氏为他的《水经注疏》作序,后来还曾写信给罗氏,解释他接受邀请到北京任职是出于“谋刻所著书,非以求仕”的苦衷。但不及一年,书未刻成而去世,罗氏“与静安追谈往事,为之黯然,然异日必当为一传,以章所学,慰此老于九泉”。

  罗氏整顿农校取得了成效,却因此得罪了那位幕僚,为请拨地办试验场事,几次上谒张之洞均未能得见。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罗氏认为应以西人学术资中学之助,由于思想的一致,他们是彼此看重的。但罗氏作为学者,对于当时官场很难适应,后来他在《集蓼编》中回忆说:不仅办试验场事受阻,“予又见凡在鄂任事之人,见文襄(张之洞)皆极其趋承,而阴肆讥谤无所不至,意甚薄之不欲为伍,乃于次年暑假返沪,遂再三辞职”。这时农务学堂已走上正轨,管理也不困难了,不少人在谋求校长的职位,张之洞遂另派人接办,另委托罗氏襄办江楚编译局。

  通过整顿农务学堂,张之洞对罗氏的才干有了进一步了解,1902年经济特科复开时,他带头举荐罗氏。1907年升入枢府兼管学部后,又在京师大学堂设经、法、文、理、农、工、商七科,任命罗氏为农科监督。此时,罗氏已入京供职,在学部历任考试留学生的考官,主要负责农科,以及阅各科的语文卷。这表明他在当时农业学术上是有成就有地位的,对于培养农学人才也做出了贡献。

  1909年罗氏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后,当年即奉命赴日本考察。据罗继祖《庭闻忆略》和《永丰乡人行年录》所载,这次考察自五月中旬至七月中旬,历时两个月,写有《扶桑再游记》一卷。主要考察了日本的农科大学教育及财政,会见了京都大学校长前文相菊池大麓,还有藤田虎次郎、桑田骘藏、狩野直喜、富冈谦藏等知名学者,更见到了已归国任教的藤田剑峰。此次行程是自东京先至札幌参观农科大学。在农科大学访校长了解设备投资情况及经费来源,又仔细参观了校室、实验室、藏书室、标本室、养蚕昆虫教室、水产教室、农场等设置情况,还会晤华侨了解日本的农租、税务及开拓北海道开荒费和纳税规定。至六月再返东京参观驹场大学。也是先询问建校的投资和经费来源,再参观农、林二教室,林产物试验室,养蚕室,农具场,农艺化学和兽医等专业讲堂、图书阅览室。考察归国后,罗氏马上积极筹办京师大学堂农科。当时的经、法、文、理、农、士、商七科均在北京马神庙某驸马旧府,就职后罗氏第一件事就是申请“拨西直门外钓鱼台地,建新校设试验场,溽暑严寒往返监视”施工,至辛亥(1911年)秋始落成。这就是现在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

  罗氏在一生的学术活动中,从事农学的时间并不长,从三十一岁创学农社,到三十五岁将历年论农文字集为《农事私议》一卷,为研究国外农学新法、新论作一小结;三十六岁主持湖北农务学堂,力图推进中国农学向实验农学发展,却受挫而离开农校;同年及1909年四十四岁时两次赴日本考察农科教育,对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农学及农科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但自1911年辛亥革命始,罗氏东渡日本,从此再未进行有关农学的活动。然而农史研究者指出,在20世纪初,我国现代农业艰苦开拓的早期阶段,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都在改进农业方面提出过积极的主张,“他们所开拓的工作方面各具特色”。“而像罗振玉这样三十岁立志学农,在当时农业科学、教育、报刊、译书、撰述,下过十多年工夫,同时在农业学术上达到较高造诣的,尚属不多”,“在近世中国农技史有关问题的探讨中,罗振玉在农学方面的活动是不能不略与提及的”。董作宾说罗氏在学术上有五大贡献:一是内阁大库明清史料的保存;二是甲骨文字的考订与传播;三是敦煌文卷的整理;四是汉晋木简的研究;五是古明器研究的倡导。而实际上,“罗振玉在兴办学农社、主编《农学报》著述编辑农书、兴建农科大学堂,在中国参与开拓现代农学,其业绩与上述五项是不相上下的”。

  §§第四章 究心教育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