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章 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

  历年考题分析

  考情分析:

  从近五年的考试分数分布表可以发现,从分值来看,考试分值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非常低,五年来保持在2分以内,2010年为1.5分,2011年为1分,2012年和2013年没有对本章内容进行考查,2014年为1分。从考试题型来看,五年来都是以选择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因此,本章内容属于次要章节。具体来说:

  选择题。2010年分别考查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的顺序、认知失调理论与认知平衡理论的区别;2011年再次考查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的顺序;2014年考查态度三元论所包含的三个成分。

  主观题。简答题、判断分析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五年来均没有涉及。

  应考攻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本章内容属于次要章节,应减少时间和精力分配在该章的知识点上。在复习应考过程中,主要针对选择题的知识点来加以备考,特别应掌握凯尔曼关于态度学习的一般过程观点、态度三元论的三种成分及其表述、态度学习的认知平衡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同时要着重关注本章关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这一知识点。

  本章典型过关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2.凯尔曼提出态度学习的过程是()

  A。服从、内化、同化

  B。同化、服从、内化

  C。服从、同化、内化

  D。同化、内化、服从

  3.在认知、情感、行为上保持一致,从情绪上赞同并自愿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这是态度形成过程中()阶段的特点

  A。服从

  B。同化

  C。服从

  D。顺从

  4.()强调模仿在态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A。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B。诱因理论

  C。强化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5.下列关于态度实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B。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C。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D。态度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外部准备状态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7.个体对于好和坏、善和恶、成与败等的标准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心尺度加以评价,尽管客体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对于客体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取决于主体的自身需求。这体现了价值观的()特征。

  A。主观性

  B。稳定性

  C。社会历史性

  D。选择性

  8.价值观的结构类型中,()是指个体以与他人交际和助人为乐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A。理论价值型

  B。社会价值型

  C。政治价值型

  D。经济价值型

  9.对个体价值观的萌芽和雏形具有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是()

  A。家庭环境

  B。学校环境

  C。社会环境

  D。大众传播媒介

  10.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中以P代表认知者,O代表另一个认知者,X代表的是第三者的人、事或物。下列图形中表明认知平衡的是()

  11.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A。海德

  B。费斯廷格

  C。维纳

  D。罗杰斯

  12.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对学生态度改变的作用在高低年级之间是不同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宜采用()

  A。双面宣传

  B。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

  C。单面宣传

  D。单面宣传或双面宣传都可以

  13.“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说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5.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认知体系

  B。认知结构

  C。观念结构

  D。价值体系

  16.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A。观察

  B。学习

  C。仰慕

  D。赞同

  17.衡量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叫()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从众

  19.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的情感目标是()

  A。接受

  B。反应

  C。内化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20.由某种直接的道德情境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是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这是一种()道德情感体验。

  A。直觉性

  B。形象性

  C。想象性

  D。伦理性

  21.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态度性反应的主要元素是()

  A。评价

  B。认知

  C。情感

  D。行为倾向

  22.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

  A。价值标准和世界观

  B。价值标准和人生观

  C。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

  D。价值标准和信念

  23.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通常把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评价称为()

  A。态度

  B。内隐态度

  C。外显态度

  D。情感

  24.个体必须对价值观进行了解并加以审慎思考之后该价值观才能成为个体的价值观。此时的价值观处在形成过程的()

  A。选择阶段

  B。赞赏阶段

  C。行动阶段

  D。强化阶段

  25.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

  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C。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二者的结构不同

  26.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27.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

  B。伦理

  C。行为

  D。想象

  28.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

  A。分化性

  B。半成熟性

  C。成熟性

  D。动荡性

  29.让班上的同学共同讨论制定出班级守则,这种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与品德的方法是()

  A。说明

  B。利用群体约定

  C。价值辨析

  D。角色扮演

  30.一般认为,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A。做出行为

  B。认知失调

  C。情感认同

  D。服从权威

  二、简答题

  简述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三、判断分析题

  1.态度是实际反应本身,表现为一种行动。

  2.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为了改变他们的某种态度,尽可能地告知其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的结果,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其做到晓以利害,明辨是非。

  四、论述题

  1.论述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2.联系实际,阐述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本章典型过关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B“详解”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2.C“详解”凯尔曼认为态度学习的过程包括遵从、认同(或同化)和内化三阶段,其中遵从(或依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

  3.B“详解”认同或同化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4.D“详解”态度的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提出,强调模仿在态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5.D“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态度定义的理解,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D选项的说法错误。

  6.B“详解”该题考查的是态度认知成分的定义。

  7.A“详解”该题的四个选项均为价值观的特征。但题干中所描述的是主观性这一特征的具体含义。

  8.B“详解”奥尔波特根据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E·斯普兰格的观点把价值观分成理论价值型、经济价值型、政治价值型、社会价值型、审美价值型和宗教价值型六个结构类型,题干所描述的是社会价值型的个体所具备的特点。

  9.A“详解”该题考查影响个体价值观的因素,四个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题干中“萌芽和雏形”提示正确答案为A,因为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且在幼小时期接触最多的环境。

  10.C“详解”解答这类题目的简便方法是看三者之间的正负关系相乘后是否为正,若为正则说明是平衡的。

  11.B“详解”海德提出的是认知平衡理论,维纳提出了归因理论,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2.A“详解”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对学生的态度改变的作用不能绝对化,对于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提供正反两面论据的双面宣传较为有效,而那些与宣传者持有相同意见者,提供正面论据的单面宣传较为有效。另外,高年级的学生受单面宣传的影响较小,相反,低年级的学生受单面宣传的影响较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反两方面的宣传反而易使其感到疑惑。

  13.D“详解”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的模仿和观察,模仿和观察的对象就是榜样。

  14.C“详解”在内化阶段,个人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题干的这句话正好符合内化阶段的特点描述。

  15.D“详解”该题考查的是内化的定义。

  16.B“详解”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这种模仿其本质就是学习。

  17.D“详解”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18.D“详解”从众是指由于外界的压力,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19.D“详解”题干是对组织价值观念系统的解释。

  20.A“详解”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21.A“详解”现在随着大量有关态度研究结果及其理论的产生,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评价是态度性反应的主要元素。

  22.C“详解”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个价值观与另一个价值观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23.B“详解”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态度一旦形成,便表现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两种形式。外显态度是一种外显的、可控的、能被意识到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并易于报告的评价,而内隐态度通常被认为是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评价。

  24.A“详解”价值观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下面三阶段七个过程,题干所描述的是选择阶段。

  25.D“详解”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26.D“详解”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的内容很多,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因为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27.B“详解”道德情感主要包括直觉的、想象的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该题题干内容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28.C“详解”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

  29.B“详解”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这种用来改变态度的方法属于利用群体约定。

  30.B“详解”一般认为,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二、简答题

  简述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答案要点”

  (1)条件反应法;

  (2)提供榜样法;

  (3)说服法: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②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③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④逐步提高要求。

  三、判断分析题

  “答案要点”

  1.错误。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2.错误。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以免学生产生困惑,无所适从。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

  因此,本题中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正面论据即可。

  四、论述题

  1.论述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答案要点”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④受教育程度;⑤个体的智力水平;⑥年龄。

  2.联系实际,阐述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答案要点”

  1.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1)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

  ①家庭环境;②学校环境;③社会环境;④大众传媒。

  (2)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条件。

  ①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②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2.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

  (1)选择阶段。

  该阶段包括不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充分的考虑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

  该阶段包括个体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即真正赋予对象以价值后会产生一种满意感、个体愿意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3)行动阶段。

  该阶段包括个体按自己的这一选择行事并在行动上愿意受它的指导、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