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三章 中央苏区发展研究——以赣南为例

  ⊙龙晨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赣南苏区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赣南苏区发展作为全省的重大战略举措,2012年6月28日正式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赣南苏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动力。

  一、促进赣南等中央苏区振兴的制约因素

  目前,中央苏区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现代化工业少,高技术产业薄弱,经济要素分散,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中心城市带动。

  1.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赣南中央苏区的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偏重于初级产品,而深加工产品及其应用产品比重低,而且大多是中低档产品,高端产品还是空白,高科技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中、高档产品和创新产品少,与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例如赣州市占全市主导地位的有色金属产业中,前端的采选业占有30%的比重;稀土、钨、氟盐化工三大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初级加工领域,高性能新材料的比重还不高,高端应用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

  2.外部环境趋紧

  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步入低增长高通胀周期,赣南等中央苏区要想实现加快发展面临着极为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金融危机的影响余波未了,各国经济复苏不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部分发达国家积极推进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导致我国的外部市场需求不稳,甚至失去部分传统优势市场,影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和发展速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影响继续蔓延、扩展和传导,进而抑制内陆地区的发展进程。

  3.技术创新力不足

  赣南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尚不够健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例如赣州市产业研发水平相对较高的稀土、钨产业的研发投入,也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左右,远低于国内外先进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影响,多数企业长时间不引进或研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受市场影响大,企业发展不稳定。企业的研发投入少,高水平专利技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城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受到影响。新产品开发能力依然不足。

  4.交通闭塞

  赣南地貌以丘陵、山岭为主,丘陵和山地占到了土地总面积的83%。这样的地形地貌必然造成交通闭塞,这是长期制约赣南发展的瓶颈之一。1996年,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赣南吉安苏区有史以来首次通火车,铁路贯穿赣州、吉安的11个苏区县,沿线苏区人民第一次见到火车,交通状况首次有所改善,但在近两年京广线和武广高铁通车、周边地区交通设施极大改善的背景下,大大削弱了江西省赣南苏区的交通优势,缺乏高铁、大吨位水运等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和辐射范围有限,跨省区综合交通运输建设整体上没有形成网络效应,人流、物流耗时较长、成本较高,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5.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素质低下是产生贫困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导致人们创造经济和社会财富的能力下降。当前,中央苏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相对偏低,农村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在交通、信息、市场、文化、观念等方面交流相对较少,整体而言,中央苏区农村人口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比其他地区要弱一些,导致家庭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6.资源环境压力逐渐显现

  生态环境比较优越,但环境压力逐渐显现。中央苏区森林覆盖率平均为70%,主要河流监测断面均达到Ⅲ类水质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据统计,中央苏区水土流失区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赣江、抚河、东江源头地区阔叶林面积连续10年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呈下降趋势;赣江、抚河部分河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赣州的稀土资源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开发,不仅附加值少,而且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伤害;区内红色、绿色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和整合,旅游收入不到全省的20%。

  7.资本吸纳能力较弱

  由于赣南等中央苏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弱,项目数量较少,投资回报率又相对较低,对于吸引更多信贷支持和引进金融机构都有较大困难。由于资本的逐利性,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必然将资金投向回报率更高的项目,流向经济更发达地区。以赣州为例,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全年贷款增量为73亿元,而存款增量则达到120亿元,特别是邮政储蓄银行新增存款34.97亿元,新增贷款只有6.23亿元,其中有不少资金通过金融市场流出赣南苏区。

  二、加快中央苏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振兴发展的积极性。

  1.加大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

  土坯房改造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据调查目前赣州有171万户农户生活在农村其中有69.5万户农民住在土坯房里占农村总户数的40.6%。应编制赣南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专项规划,优先实施农村革命烈士遗属、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子女及失散红军遗属危旧土坯房改造,确保2015年赣州率先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适应城镇化趋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土坯房改造方式。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对接,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赣州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国有农林场危房改造,“十二五”末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2.加快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目前农村饮水安全不容乐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饮用水监测指标会更加严格,加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合格率将会下降,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将会有新的增加。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争取国家加大投入,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扶持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农村水质安全监测系统,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进行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同时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3.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

  加大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到“十二五”末建立起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争取国家电网公司加大投入,优先支持赣州市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2013年底前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

  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推进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标准和通达深度。提高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省级补助标准,县道升级改造提高到50万元/公里,乡道升级改造提高到30万元/公里,通村公路提高到15万元/公里,“十二五”期间将原中央苏区人口集中的自然村道路硬化列入省级规划优先安排。

  4.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

  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周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落实相关待遇。积极研究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失散红军等人员遗孀定期生活补助政策。支持解决上述特殊困难对象中孤老病残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条件。

  (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1.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

  赣州市要加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允许先行先试,推动改革试验尽快取得进展。要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建立健全改革创新的程序性规范及推进机制。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和标准,健全农村公路管护机制,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加快农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健全城乡连锁经营体系。推进建设农村清洁、经济的能源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统一供电网络,推广农村沼气、生物质清洁燃料、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农村居民普遍用上清洁经济能源目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实现农村废弃物和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3.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以常住人口为目标人群的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把农村教师准入关,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社区和乡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水平。

  4.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要长久不变。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土地整理工作,支持和指导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承包方之间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开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验项目。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5.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社会事业。健全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公益性和营利性分开。积极培育各类服务性民间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支持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社区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

  1.支持赣州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

  赣州、抚州物流业皆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赣州地处江西南大门,毗邻珠三角和闽东南。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是国内乃至国际钨、稀土等重要的资源型产业基地,也是新兴的出口加工基地,是江西南部工业重镇和货物进出、加工、贸易的重要商埠。“十一五”以来,通过加快建设综合性物流园区、功能性物流中心和专业配送中心,物流业已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交通也十分便利,境内有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韶铁路等铁路和赣粤高速、瑞赣高速公路、赣大高速公路、赣州环城快速公路、323国道等公路穿境而过,还有一个黄金机场,2010年旅客吞吐量达31.52万人次,货运量2205吨,预计“十二五”期内年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100万人次。“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的京福高铁(北京—福州)、昆厦高速铁路(昆明—厦门)和成厦(亦称厦蓉)高速也将过境,疏通赣、闽、粤、湘物流通道,支持赣州、抚州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

  2.支持赣州建设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

  依托赣州配套服务体系和物流产业基础,支持赣州建设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加快推进物流产业园、公路货运甩挂、快速消费品配送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商贸商务、休闲娱乐和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特色产业,把赣州打造成赣粤物流大通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以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建设为重点,推进赣州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探索设立地方法人保险、信托、金融租赁、期货机构,支持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快综合商贸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陆路口岸作业区等枢纽和节点建设,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骨干框架。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消费模式为重要抓手,以构建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关键环节,从瑞金、上犹等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实际出发,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地方特色明显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有事产业,推动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生态文化推广体系,积极引导消费者选择经济适用的绿色环保产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保障。

  (1)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全面推行瑞金、上犹清洁生产,加快完善园区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和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瑞金、上犹生态农业,建设“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粮油、蔬菜、水果、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产品认证,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2)有序推进节能减排。严格产业准入制度,大力开展“绿色招商”,实施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控制;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强化污染减排倒逼机制,落实排污总量分配方案,制定落实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广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促进企业原料、能源、水资源等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全面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乡镇、低碳园区、低碳企业和低碳社区。制订发展碳汇林的规划、管理办法,积极组织试点和示范;探索发展碳汇林业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经济林、果树林、碳汇林经营模式。

  (3)集约利用土地。建立瑞金、上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制度,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积极开展地票交易。加强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完成土地开发整治3万亩,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农业立体种植和栽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大力推动瑞金、上犹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重点更新改造高耗水、高耗能的行业的节水、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工业节水、节能。组织编制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专项规划,加快秸秆、畜禽粪便、林木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进程,重点解决工业“三废”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对赣州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结合赣州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对赣州市辖区范围内凡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发展项目的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一律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积极支持赣州市申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赣州市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支持赣州市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和机制创新。对赣州市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作为国有资本金,经批准后,可不作为企业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上述资产可按评估后的价值计算折旧,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全力支持赣州市做大做强,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鼓励和支持对注册地设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企业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对赣州市辖区范围内的省属企业所得税及相关基金(费)附加,全部委托赣州市实行属地征管。

  将东江源、赣江源、抚河源、闽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强化生态保护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及对流域影响,将符合条件的县纳入源头保护区范围。鼓励支持县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推动东江源、赣江源、抚河源、闽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和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改善流域源头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研究建立东江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指导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境内河流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提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取国家年内启动东江源生态补偿试点,通过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赣粤两省配套部分资金支持东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

  [2]周国兰,季凯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及发展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

  [3]蓝伟国,江西:有色发展新机遇——关于《国务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若干意见》认识与思考[J],中国有色金属,2012(19)。

  [4]高小琼,金融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2(11)。

  [5]赣州市重点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