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章 金融脱媒:表征、影响及对策

  ⊙王文乐

  随着金融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经营环境的剧变,金融脱媒的态势逐渐显现。在金融脱媒时代以加速之势形成的背景下,日益融进全球化金融市场竞争的我国商业银行,加速变化和适应的步伐,重塑经营管理新理念,成为必需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金融脱媒的表征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从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国出台Q条例促使银行纷纷出现利润下降,市场不断萎缩,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即出现了所谓的“银行脱媒”现象。

  (一)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

  2012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异军突起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以商业银行间接金融为主。2006年以前,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一直占社会融资总量的80%左右。然而这一比率近年来不断下降。即使因受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等因素影响,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步伐近两年稍缓,但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之比不断下降的大趋势并未改变。201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低6.1个百分点。社会生产对银行信贷依赖度逐渐降低,凸显出金融脱媒在我国已初显端倪。

  不过,社会融资总量突起并未削弱商业银行主导地位。新一届政府组建后,信贷面临新一轮大规模投放。国际评级机构惠誉1月8日发表报告认为,中国信贷规模急剧扩张的后果不断显现,中国信贷总规模占GDP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124%攀升至2012年底的190%,并且预计中国的信贷规模有可能在2013年继续上涨15%。优质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更多采用企债等融资方式,但债券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承销;银行贷款投向限制的房地产、高污染行业、部分政府融资等领域更多选择了信托等其他融资渠道,但信托公司更多充当银行“通道”。

  虽然地位无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无疑正发生着深刻的巨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资金通过非传统银行贷款渠道流向实体经济,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日益从表内转向表外。表外业务,市场化程度更高,灵活性更强,竞争更加充分。未来,这一趋势仍有待加强和加快,它将使银行高垄断利润之质疑迎刃而解。

  (二)金融脱媒的特征和中美比较

  我国体系体例转轨时期金融脱媒具有较着的非对称性。一是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在资金运用中的占比逐年下降;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存款占比较大,而且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二是企业脱媒强于居民脱媒。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在下降,而居民依然联结着与银行较为缜密的关系。三是短时间需求脱媒强于持久需求脱媒。从资金需求角度看,我国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下降,中长期贷款上升。从增加速度看,中长期贷款的增幅和增速都高于短期贷款。四是长期供给脱媒强于短期供给脱媒。居民储蓄存款短期化现象,反映了我国居民储蓄资金“买卖性”较强而“投资性”较弱的特征,反映了社会资金供给一定水平上的银行脱媒态势,也反映了我国储蓄资金利率结构的非平衡态势。五是行政性脱媒强于市场性脱媒。由于处于转轨期,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经济主体的市场化水平还不高,我国现阶段的金融脱媒更多地显现出央行主导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商业银行遭遇金融自由化和“脱媒化”的影响,经营状态恶化,利润大幅度下滑,全行业亏损严重,破产银行和问题银行的数目急剧增加。在经历了此次经营危机以后,美国商业银行从90年代开始实行周全和深入的改造。经由过程成长战略的调整、新经营理念的引进和新经管方式的采用,在调整营业、改造机构和改善经营状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到90年代中后期,在金融“脱媒”深化成长的趋向下,美国银行业恢复了竞争能力,完全改变了经营困境,实现了又一次的辉煌。

  在这个阶段,美国商业银行采取的主要经营策略:一是完善自身经管体系与法人治理结构。经由过程推动上市与股权涣散化,银行建立起了稳定的资本补偿机制,很好地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二是调整营业组成,积极开展金融工具和业务创新,实行多样化、多角化的营业经营战略。三是改变盈利模式。随着利差收入空间的减小和银行营业结构的调整,美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也相应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非利息收入比重日益上升。近年来非利息经营扩大到了金融衍生商品业务、债券经管业务、私募债券中介业务、企业并购中介业务等原本属于投资银行的业务。

  与美国银行业双向脱媒不同,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脱媒更多地体现为单向脱媒。在负债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呈现出显著的借方脱媒趋向。在资产方面,“垃圾”债券和商业票据等高流动性货币市场工具成为银行短时间贷款的替换产物,此外,各类财政公司如各种汽车金融公司同样成为银行贷款市场上的有力竞争对手。从我国银行业的脱媒现象来看,由于近几年资本市场成长滞后,我国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品种依然稀缺,同时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储蓄依然是居民资金的首选。因此,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金融脱媒,借方的非中介化水平仍较低,更多的是体现在贷方的非中介化,即资产方面的脱媒。这种单向脱媒,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为银行存贷差的不断增加。

  同时,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脱媒具有多阶段叠加的特征,而美国银行业则经历了多阶段接壤的脱媒冲击。美国银行业的金融脱媒,最初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成长和货币市场配合基金迅速成长的影响,这可视作第一波和第二波的金融脱媒进程。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成长,美国商业银行面临新一波金融脱媒的挑战。同美国银行业金融脱媒相比,我国银行的脱媒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在面临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市场成长等第一、二波脱媒冲击的同时,我国银行业也进入了网络时代,必然同时面临电子商务带来的新一波脱媒影响。因此,同美国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必须同时应对多阶段叠加的金融脱媒。

  二、我国金融脱媒的动因和影响

  我国金融制度的发展演变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目前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的形成是和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政治原因,同时为了集中各种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当时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金融制度,关闭了各种金融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管理职能,同时办理全国的金融业务。同时在资金方面,采取完全的计划体制,按照信贷计划安排信贷发放和回收,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划。在这种体制下,银行成为财政的出纳,金融市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和生存的土壤。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逐步对原有的金融制度进行改革,经过建立专业银行、开办金融市场、建立真正的中央银行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国的金融体系更加多样化,功能更加健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脱媒趋势逐步形成的原因,可从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经济发展产生了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内在动力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使经济结构更加复杂,经济主体更加多样,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更加多元。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原有的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金融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发展金融市场的内在需求。首先,经济发展的过程产生了许多优质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管理规范、收益稳定、信息透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显然这些企业可通过直接融资降低资金成本,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市场上也存在购买此类企业发行证券的需求。对于此类企业仅仅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因而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和交易成本下降必然产生发展金融市场的内在动力。其次,多样化的经济主体和多元的利益取向,使经济发展中的创新行为更加普遍,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由于创新行为的巨大风险,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在为创新提供支持方面存在诸多劣势,只有发展金融市场才能为创新提供形式更加多样化、机制更加灵活的融资渠道。

  另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使各类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如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利率汇率的波动、资金的短缺和富余等等。各经济主体管理和规避这些风险,必然产生发展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内的各种金融市场的需求。经济发展还导致大量并购重组行为的产生。只有通过发展金融市场才能降低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便利相关的融资行为,推动行业整合,提高生产效率。

  经济发展还使各类经济主体积累了大量财富,仅仅在银行存款无法满足他们的投资需求。同时人们也渴望通过投资来分享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只有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使人们拥有多样化的收入来源。

  综上分析,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对发展金融市场的需求,完全依靠银行的金融体制已无法提供社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这是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形成金融脱媒的最大动力。

  (二)行政推动建立了发展金融市场的外部环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制度,而发达和完善的金融市场是这个金融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建设,采取了大量措施来推动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建立股票市场、发行企业债(包括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建立期货市场、推行股权分置改革、建立创业板市场等重大举措,使我国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而证券法、公司法、物权法等法律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了法律基础。总体而言,由于金融市场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缓解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鼓励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我国政府采取了大力支持金融市场发展的措施,从而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金融竞争推动了金融市场发展

  我国有大量优秀企业在境外上市,虽然其中一部分是业务发展的正常需要,但很多都和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在发展初期功能不健全,因而无法满足企业的金融需求有关。由于金融业是重要的服务业,能够创造大量税收、解决就业问题,因而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均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金融业发展,吸引优秀企业到本国上市即是金融竞争的措施之一。同时我国的重要城市均提出要建立国际或国内的金融中心城市,彼此间也有竞争存在。金融竞争推动了我国不断完善金融制度,优化金融环境,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脱媒的深化

  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将逐步弱化,比重将逐步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单纯“被动负债”模式和“存款立行”方针显然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将有效约束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脱媒将长期发展,这将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以资产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

  (1)优质贷款客户资源将迅速流失。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大型优质企业可以更多地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这将使这部分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存度下降。同时,质地优良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得到创业板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由于创业板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没有盈利要求,只要求企业有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对企业上市的最低市值规定也较低,因此那些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创业板筹集到发展资金,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出现进一步的萎缩。直接融资规模的增加对银行贷款有明显的替代效应。

  (2)金融脱媒对资产和客户结构将带来深刻影响,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金融市场的产品将日益丰富,市场收益率也将不断提高,这将吸引大量较为稳定的商业银行长期资金来源投入资本市场的运作。由于漏出效应的存在,虽然其中大部分资金会以各种形式回流到银行系统,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的趋势。这将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控制流动性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较为单一,在利率监管相对严格和金融脱媒特征并不显著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定价方式仍然可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但随着优质客户的不断分流,商业银行要增加贷款就必须加大对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入力度,这就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银行业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

  “金融脱媒”的日益深化对银行现行业务结构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创造并提升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

  (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为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

  (5)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伴随着金融脱媒的演进,银行业面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国际化、市场化和综合化。主要是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发展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定价多样化最终将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金融需求的综合化将快速推动银行产品的多元化。面对直接融资市场化的发展对银行传统信贷功能的替代效应,银行传统负债来源的分流及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趋势,银行业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创新发展。

  (一)政府的应对策略

  对于管理机构来说,因资金流动格局的变化而产生的挑战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金融脱媒意味着可交易金融资产的增多。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和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不断提高,货币和金融工具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加大。因而,不仅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别,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之间、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之间、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界限也日趋模糊,货币的定义与计量日益困难与复杂化了。货币供应的概念、统计方法和调控方式面临巨大冲击,这将不断侵蚀货币管理当局控制货币供应的基础。2007年以来,国内理论界曾对我国货币供应统计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正是这种变化的反应。二是可交易金融资产的增多,将不断增加对货币作为交易和支付中介的需求。总的结果是,货币需求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其易变性更加显著。货币需求的不稳定,进一步弱化了当局货币调控的效力。三是资金从银行体系中流到资本市场,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活动脱离货币管理当局的监控视野,同时也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四是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种类的增加,将不断收窄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这将弱化货币政策效力。另外,金融脱媒固然有强化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传导效率的作用,但是,在利率等“价格”手段不能充分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尚难以有效地利用这些传导渠道。总之,直接融资的不断发展,将使得现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严重阻塞,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金融脱媒态势的不断深化,加快变革,早日实现由传统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飞跃,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1)建立金融脱媒背景下的经营理念。目前,商业银行的高管层和中层的经营理念还比较传统,对金融脱媒的新变化,理念上尚未迅速转变和完全接受。因此“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以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

  (2)推进体制和机制革新。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中两个关键、实在的因素是人和部门。商业银行应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部门银行为主向流程银行转型。要实施组织架构的创新,稳步推进垂直的运作方式,实现高效运营服务与有机管理风险的统一;要实施经营模式的创新,整合经营平台,发挥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要迅速适应证券市场变化,带动全行人力资源机构转变,大量引进资本市场人才是必由之径;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行政级别导向型向战略导向、业绩导向和技术导向型的转型。

  (3)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业务经营模式转型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客户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对大型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银行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

  (4)加强金融产品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要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从被动式的资产负债管理向主动式的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从以定性为主的风险管理向定性、定量并重的风险管理转型。

  (5)推进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必须向全能化经营道路发展,立足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可通过以下途径推进综合经营:大力发展现有金融混业业务;积极实践创新的综合经营业务;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培育和加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功能;加快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进程;选择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进行综合经营试点。

  (6)打造强大的银行资金链,缓解借方非中介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探索通过发行金融债等进行主动负债,通过开发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性产品、年金管理产品来实施产品型负债,通过发行次级债务、资产证券化等获得资本性资金来源。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脱媒将长期发展,这将对中小商业银行传统的以资产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会给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在传统信贷业务被直接融资所替代的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资产业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加大对债券及各种结构性产品的投入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资产盈利能力。其次,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丰富的全新经营环境,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用传统网点吸收存款和继续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可以通过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满足大规模融资需求,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改变高度依靠存款支持业务发展的现状。再者,强化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要应对金融脱媒,就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四)金融制度安排时的应对策略

  根据目前的金融分业经营和监管体制,适应金融脱媒发展影响的制度调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要适当深化综合经营的制度安排,为商业银行跨市场业务和产品创新创造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从国际经验看,金融脱媒发展导致了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重要原因之一是金融制度安排的及时调整,放宽银行业的限制和管制,促进其经营综合化。首先是放宽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其次是取消利率上限管制;再则是解除外汇管制,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增强本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如果没有宽松的制度环境,商业银行要加快创新,真正实现业务和收入结构重大转型是比较困难的。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适时对现有利率政策作重大调整,有限度放开存款利率限制,使资金能真正按照市场需求决定脱媒的程度。二是进一步加强现有监管制度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使现有监管体制能形成促进金融机构创新和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在我国现有分业监管体制下,为有效应对金融脱媒的影响,监管部门之间一定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经济管理,2011(6)。

  [2]朱刚,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基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角度,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3]吴修翠,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基于顾客价值的应对策略分析,价值工程,2008(03)。

  [4]Anjan V,Thakor。The Design of Financial Systems:An Review。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ial,1996.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