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象湖之得名,其说有二。一是说此地为宋代著名学者陆象山开坛讲学之地,后人为存纪念,以湖名之。
前面介绍过,陆象山,本名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南昌市区一条主要的街道象山路,即以其字命名。陆九渊是南宋人,籍贯为江西抚州金溪县人,与北宋宰相、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岳父同乡(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金溪县在北宋时属临川管辖,后于南宋淳化年间分立为县)。对王安石这位前辈老乡,陆九渊自有一番看法。他认为王安石“盖世英才,不合流俗”,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但从学问上看,王安石功底不足,未能触及学术根本,其改革理念自然不符合圣人思旨,所以事功不成,中途而隳。
陆九渊有兄弟六人,其中三人(包括兄长陆九韶、陆九龄)成为名动当时、声传后世的哲学家。
陆九渊从小就耽于沉思,他的思考非同凡俗,具有哲学气质。比如,三四岁时,他曾问父亲:“天地何所穷际”,意思是天和地的边界在哪里?饱读圣人之书的父亲无法回答,只好笑而不语。后来他读书读到“宇宙”二字,所谓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心中豁然敞亮,就像对人生的根本问题有了醍醐灌顶的觉醒。对于陆九渊的哲学思想,评论界认为其无所师从,就是来自陆家人的自学与醒悟,所谓“自相师友”(人称“三陆子之学”),不像其他哲人,可以清晰地看出其思想的传承脉络,比如同时代的朱熹之于北宋的伊洛之学;二程理学之于周敦颐的学说。
陆九渊通过科举进身,做了几任地方官,也曾入京做官,无奈官不大,无法施展其抱负。他给皇帝写信,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的“四君子汤”,又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建议。皇上虽说给予嘉许,却并未委以重任,陆九渊便离开官场,去从事不受官场钳制的讲学事业。大概因陆九渊口才极佳,对圣人之论、经典之学,有自己独立的、不同流俗的见解,故而听讲者趋之若鹜,“从游之盛,未见有此”。陆九渊和朱熹在铅山县的鹅湖寺进行过一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辩论,这场论辩史称“鹅湖之会”,朱、陆二人均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鹅湖论辩,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峰论坛。不过,两位哲学巨人观点不同,论辩时针锋相对,却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在南宋政治军事积弱不振,学人忽视学术根底,不重程朱理学,坠入利禄之选的时候,陆九渊却对朱熹这位前辈学者的思想下功夫钻研。鹅湖之会后,朱熹不计两人观念差距,盛情邀请陆九渊去他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后来朱熹任职南康,陆九渊又专程拜访。哲人气度、学者风范,在他们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历史评价陆九渊“一生为官清廉,为学精深,不尚空谈,乐于务实”,他开创的哲学流派,成为明代影响巨大的王阳明“心学”的源流。
陆九渊的讲学地点,起初选择在离金溪县不远的天师道祖庭龙虎山,那儿有一座山形状如象,陆九渊因此自号“象山翁”,时人则称之为“象山先生”。后来,他到南昌讲学,其讲学地点设在青云谱附近一处风光秀丽的湖畔,那座湖因象山先生而得名,曰之为“象湖”——这印证了象湖深厚而隽永的人文积淀。
象湖的另一得名,乃天然偶成。从空中俯瞰,象湖果真如一头巨象,姿态优雅从容,徜徉于抚河与赣江之间的洲岸。
在网上查象湖资料,未见重名,可见象湖得名,确实是独一无二,未有其俦者。
二
象湖北望千秋业,紫气东来万寿宫。
上面的诗句,是南昌市一位叫王治川的当代诗人写的,气象不俗,很有点意境。
作为抚河故道,象湖东邻南昌城区,西近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赣江,是一处地势平缓开阔,草洲青碧,水网相连的地带。这样一处极目远眺,空旷缥缈的地方,正好供人们敞开情思做锦绣文章。
象湖的开发,始于21世纪初。当时,政府就有把象湖作为南昌市迈向现代化都市的点睛之笔来打造的意图。象湖的水面面积4.55平方公里,接近杭州西湖,连上周围的湿地、绿地,面积有6.6—7.8平方公里。经过数年建设,象湖曼妙的容姿初现于南昌人的眼前。碧漪清澜,波光潋滟的象湖,春水绿如蓝,夏水碧如玉,秋水澄如洗,冬水静如思,风光与风情俱在,神奇与神韵并存,成为南昌市一个旖旎的梦。
这个梦,不是无可期待的,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在建设者的精心营造下,象湖的第一期工程已建成三大仿古建筑群,分别为万寿宫、环漪阁和章江晓渡码头。
万寿宫,其来由在前面的《文化青云谱》和《水墨青云谱》中都有叙述,是为纪念晋代许逊许真君而建的。初名“许仙祠”,后由信奉道教的宋朝真宗皇帝赐名“玉隆万寿宫”,一直沿用至今。许逊治水降妖,对江西人民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故而江西老表对他的崇奉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不仅在南昌、在江西各地修建万寿宫,随着赣商的行迹遍布全国,万寿宫的建筑也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处处开花,据说共有1000多座呢。万寿宫既寄寓了江西人对许逊的追思怀念,同时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江西会馆,江西人远在外地,欲寻同乡之谊,故土之情,只要找到万寿宫,就能寻到自己的根。万寿宫在外乡人口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等等,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专家们认为,会馆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一项不可忽略的内容,万寿宫便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典型表征。
南昌市著名的万寿宫有两座,一座原先在旧城区的翠花街上,那里是最古老的居民区,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熙攘喧阗,热闹异常,万寿宫里端坐的许真君,给寻寻常常的老百姓带来多少平和与安详!这座万寿宫又名铁柱万寿宫,许逊所缚孽龙囚于宫内铁柱之上,故名。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妙济万寿宫,“妙济”两字为明朝世宗皇帝所赐。另一座万寿宫,位于新建县的西山镇,故称西山万寿宫。西山又名逍遥山,这里是道家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二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第三十八福地。据说许逊离世时寿已136岁,西山那儿就是他的“飞升之地”。
翠花街的万寿宫,由于老城区改造而拆除,改建于象湖中的岛屿上。新建的象湖万寿宫,气象阔大,气势恢宏。其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自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一次设置宫门、古戏台、鼓楼、真君殿、玉皇殿、丹井、玉册阁等,临水侧畔有马来西亚桉木铺成的木栈道。游目骋怀,赏景憩心,真佳处也。
环漪阁,后来的南昌人少有知晓。其实它早先名气很大,起于明代,迄今数百年,碧瓦丹柱,斗拱重檐,是市内唯一堪与滕王阁相比拟的楼阁。那时的文人墨客,常登此阁,雅集燕会,斗酒吟诗,不乏风流之往事。可惜那些文人,与唐代王勃相比,绝非一个量级,王勃一赋,名传千古,滕王阁于是楼以文传,兴废29次终不湮毁,傲然于青史之上,而环漪阁上的诗章,却早已随风飘散;那座环漪阁,连一块断瓦一片废墟都没有留下。如今新建的环漪阁,配有来宝轩、翰墨林、茗香堂、松风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园林,建设者一定期待着,它能迎来全新的文化兴盛时期,迎来它一直等候的烂漫辞章。
章江晓渡码头的重建,让象湖与滕王阁和老南昌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章江乃赣江源头之一,老南昌面临赣江的那座门就叫章江门。古人外出旅行宦游经商等等,多为行船。路途迢迢,山高水长,风波险恶,不能不披月履霜,贪黑赶早。而从老南昌的章江门乘舟远行的情状,深深地刻在南昌人的心目中。有人这样描绘其景色:
据传,章江渡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或许还要早一些。这一带由于抚河的汇入,赣江水面更为开阔,水流较缓,往来安全,距城内的衙署又最近,故在封建时这里辟为接官送府的码头。官渡民渡,熙来攘往,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卷。
每当晨曦初露,浩浩江水波光粼粼,帆影参差。沿江一带,名迹甚多,有江南名楼滕王阁,有南浦亭,以前还有章贡读书楼、涵虚阁等。对岸为沙井,远处有绵延起伏的西山。“章江晓渡”、“滕阁秋风”、“南浦飞云”、“龙沙夕照”诸景相连,又遥对“西山远翠”一景,恰似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长卷(注:“章江晓渡”、“滕阁秋风”、“南浦飞云”、“龙沙夕照”和“西山远翠”,俱是古代的豫章十景之一)。
当年,唐代著名的才子王勃去海南省亲,行至九江,听说洪州都督在滕王阁举办宴会,做一场千载难逢的辞赋大赛,他急不可耐想去参加,奈何时已向晚,路途相隔百里之遥,怕是赶不及了。却不知冥冥之中,自有神助。他乘舟起锚,心想好歹要去搏他一搏。殊不知当晚一夜北风,他所乘之舟,竟然在凌晨时分,顺畅抵达章江门下,他终得登滕王高阁而临文人盛会,一展才华而千古留名,因此留下“时来风送滕王阁”的佳话。
就在停船码头一带,早先还建有一座“接官亭”。顾名思义,接官亭的使用,是官家的专利,古代官吏任职,有着严格的流转交流制度,于是乎对地方官员的送往迎来,成为一项重要的仪式。远道而来的封疆大吏,于此下舟,必得有相应的仪式接待,接官亭便是为新任地方长官新来乍到而筑就的休憩迎迓之所。
三座仿古建筑群,铭记着南昌的历史,铺展着南昌的今貌,延伸着南昌的未来。千秋事业,东来紫气,象湖聚集了南昌的风水气场,当之无愧是南昌的形胜之地。
三
象湖景区之内,部分富有人文内涵和现代气息的景观,按照老南昌“豫章八景”的叫法,归纳出“象湖八景”,分别为:灌婴筑城、章江晓渡、豫章台、万寿塔、天鼋风荷、铁柱仙踪、江南垂钓园、妙济山庄等。这八景,有些是南昌市凝重绚烂的历史陈迹的再现,有些则是现代风情的展示。在《文化青云谱》《水墨青云谱》里提到的灌婴始筑南昌城、许逊铁柱锁孽龙,读者对这些历史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我们再介绍读者尚不熟悉的那些景观。
豫章台,原本宋代所建,又名瞰波台,早已不存。新建的豫章台,占地1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3600平方米,分上下三层,两侧廊坊相连,虽为当代建筑,但却古意浓郁,建成后,南昌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水面赛事如端午龙舟竞渡、国际垂钓比赛和节庆日烟火晚会,这里成为最佳观礼地点。
万寿塔,坐落于象湖的妙济山上。该塔建成于2005年九九重阳节,是一座仿明代建筑风格的楼阁式观光塔,其平面呈八边形,塔体沿中轴对称。塔身由含两层地宫的台基、五个明层和四个平座层组成,总面积1397平方米。塔高59.9米(含塔刹)。之所以命名为万寿塔,系因其与著名的万寿宫遥相呼应,形成相互匹配的建筑群(另塔下还有一座万寿桥),也有人说,塔上刻了一万个不同书体写就的“寿”字,同时点缀了一万盏长明灯。整座湖区,无论从哪个角度,均能看见这座金碧辉煌的宝塔,而夜间,塔上的长明灯熠熠闪耀,映射得整个象湖如梦如幻,恍若仙境。此说是否属实,有待于读者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以获求证。或许,参观者登塔远眺,纵目抒怀,更有新的体验和认识也未可知。
天鼋风荷,是象湖独具匠心的一处景观,因这里有一露出水面的巨石形似巨鳖而得名。鼋属于鳖科动物,是这类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解释鼋的条目,说它“阔或至一二丈”;《说文解字》则说:“甲虫(披甲的动物)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鼋的体形大,力气也很大,背上驮了一定分量的重物,依旧可行走自如。有如此夸张的记录,说有人在一只体重达80公斤的鼋背上放一块重150公斤的花岗岩石,还站上5个彪形大汉,它仍能够爬行不止。唐朝有一本叫《宣宝志》的书甚至记载了鼋和老虎搏斗的故事。另外,鼋的寿命也很长久。大约正因为此,古人常把它的形象雕刻在石碑下面用做基座,以寓意此碑的万古长存。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鼋,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传说周穆王出师东征,到达江西九江时,遇天险而不得过,于是命人捕捉鼋等爬行动物来填河架桥。而唐僧师徒四人在通天河那儿被汹涌的波涛所阻,也是一只大鼋前来救驾,将他们送往对岸。
由于鼋的强大凶猛,捕获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商周青铜器中,有一尊罕见的青铜鼋,鼋的脊背上塑有四枚箭头:左肩部一枚,背甲三枚。箭镞环绕的中间,铭有32个字:“丙申,王于洹,获。王一射,射三,率亡(无)废矢。王令(命)寝(馗)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女(汝)宝。”大意说,商王于丙申这天在洹水捕猎,发现一只鼋,王先对此鼋射了一箭,接着又连射三箭,四支箭都射中了,无一“脱靶”。商王命属下寝馗把射获的鼋赏赐给作册般(人名,为商纣王时期的史官)。王说:“将此事铭记于青铜器上,作为你的宝物。”
天鼋风荷这一处景点,建有三曲桥、芙蕖廊和观荷厅,这里最好的风景是赏荷。荷叶田田,荷露清圆,荷风爽至,荷花娇艳,良辰美景,赏心悦目,自有今夕何夕之叹。
妙济山庄,则以江南水乡景致为基调,以赣派建筑为骨架,展示江西传统而美好的地域风情。
为了象湖的开发建设,南昌市的市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连年来,每当春风拂临,莺飞草长的季节,一群群的人们会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植树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妙济山后的月亮湾,移植而来的树木达30000余株,南隔堤脚下栽种了各类乔木和灌木12700多株,垂钓中心一带栽种池杉、柚子、杜英等乔木7000株,另有其他树木6000株。加上象湖向来自然生长和人工栽种的树木,总共有43万株以上。另外,象湖还栽种了地被植物10.9万平方米。
2002年,象湖以“象湖仙踪”为名,被评为新豫章十景之一,2006年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成为江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评为南昌市五星级公园等等。
四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持续加快,南昌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不断西移,一江两岸的格局逐步成型。在新南昌的版图上,象湖已经由城市的西缘转变为市区的中心。都市的中心,有这样一座秀美的湖泊,是南昌这座古老城市的幸运。为了适应这一转变,象湖在建设者手里进入了全面的景区提升改造阶段。在2013年的象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大象湖的概念,原先的象湖区域,将纳入梅湖、抚河故道、赣江沿岸和象湖南岸的大片地带,包括原象湖区域的改造提升、象湖三期湿地建设、梅湖景区改扩建工程及昌南大道以南500米范围开发建设,届时,象湖的总区域面积将达到9.6平方公里。
规划中新增的景点多达数十处,而已具初步形态或正在启动的景点包括有候鸟保护区、白鹭岛、荷花园、许真君广场、望湖亭、长堤、断堤、月亮湾、东线六林(榆林、银杏林、白杨林、橘林、桃林、樟树林等)、将军渡、碧潭……
在象湖风景区内,已经栖息了大量的候鸟。据科学考察,目前这里聚集的鸟类有12种,高峰期数量达10万只。这里原先就是赣江的行洪地带,洪水过时,天地混莽,横无涯际,洪水过后,留下的冲积层表现复杂,有黏土、壤土、沙壤土和砂、砾砂、圆砾层等等。密布的水网和丰富的植被,加上温暖的气候,使这里成为水生动物的天堂,各种鱼类和底栖动物如螺类、蚌类,成为鸟儿们钟爱的食物。
为了吸引更多的候鸟前来这里栖息,景区着手扩大南面的湿地范围,包括生态林木的建设和湿地的清淤整理。待到湿地的扩展项目完成,那时的象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将不足奇,人们看见的,将是千鸟集翔、万禽高歌,生机洋溢的感人画面。
候鸟保护区内,有一座小巧的岛屿,按照白鹭的生活习性而布置打造,这里将成为白鹭的乐园。白鹭属于亚热带候鸟或留鸟,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为其栖息居留地。白鹭体形纤细、优雅,飞翔时犹如舞蹈,姿态翩翩,在南方的稻田、河岸、泥滩及小溪流中,常可见它们栖息觅食的身影。白鹭常常作为诗人笔下的风景和意象,最为有名的诗是杜甫的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景象,真是宛如画境。
规划中的荷花园,面积为1600亩。人们在这里,将真正欣赏到杨万里诗句所描绘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
荷花,属于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之一,它的生长年代距今约1.35亿年前就开始了。考古中曾发现远古时期已经炭化了的荷叶和古莲子。3000多年前,中国已有人工栽种莲子的记录。荷花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泊、沼泽、池塘是适应其生长的地方。荷花又喜阳向光,对于日照要求较高。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荷花的生长是热闹和快速的。中亚、西亚、北美,印度、中国、日本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都有荷花婀娜的身影。1985年,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印度和越南,还将荷花奉为国花。
生长历史如此悠久,生长地域如此广泛,荷花已经繁衍出多个系列数百个品种(仅中国的荷花品种就有200多个),它的名称之多,也属罕见。从网络查阅得知,荷花的名字又有莲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泽芝、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溪客、静客、翠钱……
在人类的心目中,荷花还具有深厚浓郁的宗教意义和审美意义。对佛教而言,莲花具有图腾般的重要地位。据佛教经义上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前,他母亲梦见口含白色莲花的六牙白象入怀而怀胎,诞下佛祖。佛祖降生后,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大约正因为此,佛教庙宇中,那些无上尊贵的菩萨们都或坐或立于莲花宝座上。位于莲花座上的佛菩萨被想象成是洁白无瑕、极尽善美的,其身、语、意都是绝对清净的;莲花宝座象征着菩萨们的神圣本源。
中国的儒教也尊奉荷花,莲花可以说是儒家的代表性品格,所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爱莲说》充分体现了儒家对莲花精神的欣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多篇作品对荷花进行礼唱,如“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另外,以荷花的纯洁象征美好的爱情,也是古人常用的手法之一。
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说荷花是“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将荷花比做众芳不可比拟的百卉之灵,有朝一日,当人们伫立在千亩荷池之畔,观赏千姿百态、壮丽弘阔、数以千万计的荷花们凌波起舞,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震撼,定是无以言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