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开办理想式的学校

  1860年7月,托尔斯泰同妹妹玛丽亚一同去看望在德国住院的大哥尼古拉,开始了他第二次西欧之旅。他称这次旅行为“游历欧洲的学校”。

  大哥尼古拉住院期间,他的咳嗽加剧,一天不如一天,形销骨立,这都是由于大哥经常喝酒而导致的。让人悲痛的是,尼古拉在他们去探望后不久就去世了。

  托尔斯泰此时的心情非常沉重,大哥是他最敬佩的人,因为尼古拉是一位仁慈的哥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对托尔斯泰关心照顾。

  大哥去世后,妹妹就带着他的遗骸回故乡安葬,托尔斯泰就此与妹妹告别,开始自己的教育视察工作。

  他先后到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英国、比利时等国家,参观、访问了许多学校和幼儿园。

  托尔斯泰所访问过的那些学校,到处都是棍棒式的纪律、残酷无情的体罚和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在访问了基辛根城国民学校之后,托尔斯泰在1861年6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参观了学校。太可怕了。那些学校的功课表上好像排满了为国王祷告以及体罚、默诵三种活动。儿童们都呈现出战战兢兢、乖僻、心理不正常等现象。受了这种德国式束缚教育的学生们,个个都面带铁青色,看不出一点快乐的样子,也看不到任何前途光明的迹象。”

  托尔斯泰参观过法国孤儿院后,在日记中写道:“4岁左右的孩子们一听见哨声,就像士兵一样,围着长条凳做一些机械动作,按照口令举起双手又把它们放下来,用颤抖而奇怪的声音唱赞美上帝和他们恩主的歌曲。”

  在英国,学校的全部注意力都用来培养孩子们的宗教情绪和对长者、主人的驯服精神。孩子们的知识都得来自校外和街头,学校没有教给他们什么知识。

  当托尔斯泰回到俄国,开始了解孩子们在初等学校是怎样学习的时候,他发现在德国看到的那种学习方法也同样贯穿在俄国教育部门。

  这样的教学方法,连最聪明的学生都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在类似这样的问题面前呆若木鸡。这样的学习只能使学生越学越蠢,造成他们对学习的反感。

  托尔斯泰在访问了许多学校,国外的和俄国的之后得出这样一种印象:“你能看到的只是孩子们愁眉不展的面孔,填鸭式的硬灌,再就是急不可耐地等待下课,恐惧万分地等待教师的提问,这种提问往往是逼着孩子们做昧心的回答。”

  最后综合所得的结论,托尔斯泰却认为他们的教育方法并不适合于他的理想,所以托尔斯泰并不想模仿他们。

  因为自己的国家并不是法国,也不是意大利,他们的教育方法虽然可供参考,却不能一成不变地抄袭或模仿。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学校是托尔斯泰创办的,必须贯彻他的理想,他认为西欧的教育离他的理想相当远。

  所谓西欧进步的教育,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大都是将所规定的各种学科,从单方面灌输给学生的教育方式。

  托尔斯泰完全反对这种填鸭式、充满了严厉规则的教育方法。

  在那些强制性较小的学校里,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高于强制性大的学校。不要对学生太过于束缚,应让学生们的性格自由活泼地发展,并慢慢引导他们,这才是好的教育方法。

  如果某些同学愿意做某事,就让他们去做好了;如果他们愿意和邻座同学说说话,那也给一定的自由;若是他们想玩游戏的话,那就让他们玩一玩掷骰子。这样的教育方法,必定会秩序混乱而无法收拾,为防止这种情形发生,那就要制定出一些规矩来,要求师生共同遵循。

  然而,也不能太过于严厉。例如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让学生解答一些有意义的题,其中一位同学到台上写答案,另一位同学加以更正。这样一来,每个人都需要开动脑筋,每个人都有事做,他们就不至于闲极无聊而去做打闹的事了。

  托尔斯泰认为这种办法极为合理,但是这样的方法不能过于严格也不能太放松;可是有些学校的老师们,却根本不愿去考虑这些问题。

  如果将教育方法比喻投掷豌豆的话,那么德国式的教育方法,就像掷出去的豌豆一样,在碰到墙壁后又弹回来了,收不到任何实际效果。

  俄国的教育就需要俄国式的方法。但是过去的俄国式和现在托尔斯泰所见到的俄国式竟完全没有两样,于是他就想出了自己独创的俄国式教育方法,正确地说,应该是托尔斯泰式的教育方法。

  托尔斯泰在1862年初写道:“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坏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好的。教学法的缺点就在于完全遵循一种方法。而最好的教学法恰巧是不墨守成规,而是熟悉所有的教学法,综合运用并且根据所遇到的问题创造新的方法。”

  “能够随时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教师只有熟谙教学法,有推陈出新的能力,而主要的是不墨守成规,认识到所有的教学法都有片面性,最好的教学法要能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疑难。”

  托尔斯泰在自己创办的学校里,他决定采用更理想的教育方法。既没有体罚,也没有严苛的纪律,讲求自由化,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当时并不仅是西欧的国家,就在俄国的一些学校当中,体罚学生也是很常见的,可是托尔斯泰没有制订处罚的原则。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童体验人生的乐趣,与他们共同研究人生经历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学习活生生的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就是托尔斯泰的教育观。

  热爱儿童,眼界开阔,具有独立见解,不墨守成规,这是从事儿童教育的必备条件。托尔斯泰具有天赋的教育家的才华,他很容易与儿童打成一片,态度很自然。

  因而第二次旅行归来后,他更希望与学童们在一起,与他们共同生活,一起体验人生的乐趣。

  托尔斯泰以其性格的魅力和创造精神感染了孩子们和部分教师,很快在学校里创造出一种人人心情舒畅,差不多是兴高采烈的气氛。

  虽然没有严格的纪律或责罚,但却没有一个学生迟到,也没有人在上课中捣乱,而且学生们的表现都很好,学业成绩也逐渐上升。托尔斯泰和学生的关系就像是蜡烛和烛芯般不可分。

  学生看不到托尔斯泰会感到寂寞,同样,托尔斯泰身边没有学生也会感觉不安宁。学生和他分开的时间,只不过是夜晚而已,有时他们一直到深夜还逗留在托尔斯泰家。

  托尔斯泰偶尔也会和学生们一起玩雪橇,或和他们一起滚雪球。有时托尔斯泰还送他们一些学习用具,如铅笔、小刀之类的;有时也会给他们一些糖果。

  托尔斯泰还力求使孩子们养成劳动习惯。春天的时候,托尔斯泰把自己的3000平方米土地给学生们用,让学生们自由耕种。孩子们在土地上培植亚麻、豌豆、胡萝卜等,成熟以后自己动手收割,收获的果实则全部归他们所有。

  他采用这种教育方法后,逐渐发觉农民的儿童远比同年龄的贵族儿童更优异、更聪明,进步也更为神速。如此一来,他现在所创办的这所学校和第一次创办的截然不同了,不但受到家长们的欢迎还得到了大力支持。

  1861年5月初,托尔斯泰信心百倍地投入了自己学校的建设。他除了继续料理学校事务之外,又忙于撰写教育论文,并着手出版《雅斯纳亚·波良纳》教育杂志,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后来,他又在附近农村办起了20余所学校。他所领导的学校,成了独一无二的教育实验所。

  但是托尔斯泰在教育事业上不能只办一所学校就止步不前。他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使他产生了在全俄国普及国民教育的想法,于是他写了封信给颇有交情的国民教育大臣的兄弟柯瓦列夫斯基,探询他那个大臣的兄弟对成立“国民教育协会”持何种态度。

  托尔斯泰认为,国民教育只有依靠人们和社会的努力才能兴办起来。

  托尔斯泰当时写道:“俄罗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实行国民教育……这样的教育现在还没有。”但是沙皇政府不予批准,托尔斯泰于是写道,他哪怕是一个人,也要建立一个“国民教育秘密协会”。并为此还提出了一个兴办国民教育的纲领。

  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俄国地主和农民在土地上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纠纷也越来越多,于是各地纷纷产生了居间仲裁的角色。托尔斯泰在当地被推选为地主与农民争端的调解人。在处理这些争端时,托尔斯泰总是设法从各方面维护农民的利益,因而招致贵族们的愤恨与攻击。

  托尔斯泰为调解纠纷、学校教育、办杂志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没有一项工作能令他满意。他觉得体力不支,怀疑有肺病,于是便把一切抛诸脑后,到萨马拉大草原做马乳治疗去了。这时,警察接到一个密探的报告,说托尔斯泰的宅邸有一个秘密通道,里面藏着印刷机。于是一个上校带领一帮宪警,对托尔斯泰的庄园和宅邸进行了大搜查,最后连池子里的水都吸干了,可是除了龙虾和鲤鱼外,什么都没有发现。托尔斯泰得知消息后,愤怒至极、忍无可忍,即刻疾书至沙皇,表示了强烈抗议!

  这次不讲理的搜查行动,使他的学校乱得不成样子,村民们都非常惧怕,再也不肯让子女们来上学了。托尔斯泰忍受不了这种屈辱,于是激动地写了一封信给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请求他惩罚这些趁主人不在时乱搜民宅的宪警,纵然不处罚的话,也得公布他们的罪行。

  托尔斯泰认为如果这件事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那就没有再继续待在这个国家的必要,因此他准备移居到国外去。后来亚历山大二世派了一位侍从官到托尔斯泰家来,向他说了声“请原谅”,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托尔斯泰再次创办学校失败,学校终于关门了。

  §§第三章 文学创作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