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战国”一词最初起自当时人曰“凡天下之战国七”,后西汉刘向编《战国策》,始成为这段历史的专称。
经过春秋时期的连年兼并,到战国时期,一百多个诸侯国只剩下了二十多个,在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秦、齐、楚、燕、韩、魏、赵七个大国并立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七国都先后在一批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或军事家的推动下实行变法,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使落后的秦国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并最终于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全国。
战国是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铁器已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出现并被广泛使用。奴隶制土地制度——井田制已经瓦解,农业和手工业个体经营者数量迅速增加,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和经济的繁荣。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等的兴建,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新兴的冶铁业发展迅速。冶铁技术进步之快在世界冶金史上少有,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使战国时的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宗法贵族日益没落,士、农、工商成为社会的活跃力量,其中尤以农民人数为最多。社会结构的变化加速了贫富分化,使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尖锐,但同时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等大批著名思想家,产生了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学派,形成了《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商君书》、《孙膑兵法》、《楚辞》等著名作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
战国时期,在各国和各国的周边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趋向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韩、赵、魏三家分晋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伯瑶的势力最大。连国君晋哀公也成了他的傀儡。
智伯瑶野心勃勃,一心想废国君而立,他的谋臣知过说:“不可。赵、魏、韩三家实力不弱,必然反对主公,不如先削弱这三家的实力,再图君位。”智伯瑶接受了此建议,便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有了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
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其子幽公即位。韩、赵、魏三家乘机商定了瓜分晋国的方案。魏控制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东部;赵占去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的中部、西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韩拥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而国君晋幽公被分到了绛州和曲沃两座小城,完全沦为了韩、赵、魏这“三晋”的附庸。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别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自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魏文侯选贤用能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的国家。这同魏文侯(魏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长处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他广泛搜罗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魏国有一个叫段干木的人,德才兼备,名望很高,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见面,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着车子亲自到段干木家去拜访。段干木听到文侯车马响动,赶忙翻墙头跑了。魏文侯吃了闭门羹只得怏怏而回。接连几次去拜望,段干木都不肯相见。但是,魏文侯对段干木始终非常仰慕,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口,都要从座位上起来,扶着马车上的拦杆,伫立仰望,表示敬意。车夫问:“您看什么呐?”魏文侯说:“我看段干木先生在不在家。”车夫不以为然地说:“段干木也太不识抬举了,你几次访问他,他都不见,还理他干什么!”魏文侯摇了摇头说:“段干木先生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富贵,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尊敬呢?”后来,魏文侯干脆放下国君的架子,不乘车马,不带随从,徒步跑到段干木家里,这回好歹见了面。魏文侯恭恭敬敬地向段干木求教,段干木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给他提了不少好建议。魏文侯请段干木做相国,段干木怎么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为老师,经常去拜望他,听取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器重人才。一些博学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都先后来投奔魏文侯,帮助他治理国家。
当时,魏国已经建立了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可是,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奴隶制的残余。这些东西严重阻碍着魏国的发展。魏文侯决心加以改革,他任李悝为相国,经常同他商讨国家大事。李悝也积极地提出许多建议。
有一天,魏文侯问李悝,怎样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李悝没有回答,反问道:“主公,您看过去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魏文侯说:“看来弊病甚多,需要改革。”李悝点点头说:“这个制度不改,就不可能起用真正有才能的人,国家就治理不好。”原来,按照“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的封爵和优越俸禄是代代相传的,父传子、子传孙,即使儿子没什么本领,没立什么功劳,照样继承父亲的封爵和俸禄,享受贵族的种种特权,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只因为不是贵族,就被这种制度卡住了,很难得到应有的地位。
李悝把这个问题分析给魏文侯听,魏文侯十分同意他的看法。又问:“那么如何改革呢?”李悝早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必须废除世卿世禄制。不管什么人,是贵族还是平民,谁有本事有功劳,就给谁官做,给谁俸禄;按本事和功劳大小分派职位;有功的一定奖赏,有罪的适当处罚。对那些既无才能又无功劳而又作威作福的贵族,采取断然措施,取消他们的俸禄,用这些俸禄来招聘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就会到魏国来了。”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就在全国执行了。这项改革,剥夺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增加了新兴地主阶级参预政治的机会,为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在经济上进行了改革。李悝算了一笔细账: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种一百亩地,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交租纳税和自己的口粮以外,就剩不下什么了,如果遇到生病办丧事,或者国家增加苛捐杂税,日子就更难过了。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就必须增加粮食产量。当时魏国大约有几百万亩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只有六百万亩。如果农民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三斗粮食;相反,就要减产三斗粮食。这样一增一减,全国就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粮食。所以,他建议实行“尽地力”的政策,就是积极兴建水利,改进耕作方法,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同时,李悝还创立了“平籴”法(籴音dí):丰收年景,市面上粮价便宜,为了不使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照平价买进;遇到荒年,市面上粮价昂贵,国家仍照平价把粮食卖出。这样,不管年成好坏,粮价一直是平稳的,人民生活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李悝还搜集整理了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制定的法律,创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纪》,用法律形式把封建制度固定下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魏文侯很赞成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实行了这一套办法以后,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
乐羊为国弃子
魏文侯在相国李悝等人的辅佐下,国家实力增强了,魏文侯就有了对外扩张的心思。当他发现中山国的国君昏庸无道,使百姓饱受疾苦,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山国。可是由谁出任主帅呢?魏文侯召集众臣商议。
善于推荐人才的翟璜说:“派乐羊大将军比较合适,此人不但足智多谋,而且为人忠直。”
翟璜话音刚落,就遭到群臣反对:“不行,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任大夫之职,如果乐羊攻城,中山国必然要乐舒守城,乐羊怎能尽力呢?”此话甚是,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乐羊看见儿子,即使智再足、谋再多也会心慈手软。
翟璜站起身高声说:“了解一个人不能太片面。据我所知,中山国的国君曾让乐舒备厚礼请乐羊助他,并许以高官厚禄。乐羊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劝儿子离开那个昏君,他的儿子不肯,还被他骂了一顿。所以乐羊将军决不会为了私情误了国事。”
魏文侯听了大家的意见,没有表态,只说将此事推后再议。第二天,魏文侯未提此事,却单独接见了乐羊。又过了两天,魏文侯颁布命令,乐羊充任大将,率5万兵马,即日启程收服中山国。乐羊领命而去,闲言此起彼伏,魏文侯却不动声色。
去中山国要途径赵国,为了不惊动赵国,乐羊徒步与士兵一起披荆斩棘,开路架桥,历尽千辛万苦在赵国边境线上穿行,乐羊同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士气一直很高昂。大家齐心协力,很快进入中山国。一路上势如破竹,沿途守将纷纷溃逃,魏军不费吹灰之力逼近中山国都城。
中山国的国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慌忙找来乐舒,让他求乐羊退兵。
乐舒了解父亲的脾气,可又不敢违背国君的命令,只好硬着头皮去见父亲。乐羊见儿子出现在城头,心中自然有数,未等儿子开口他就高声喊道:“事已至此,你快劝姬窟投降,你可将功折罪,姬窟也可免死!”
乐舒知道说别的也没用,只好求父亲容他回去商议商议。乐羊给了他一个月的期限。
一个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中山国的国君并未来降,乐羊下令攻城。这时乐舒又出现在城头,求父亲再给点时间,乐羊又宽限了一个月,就这样,乐舒求了三次,乐羊让了三次。众将士议论纷纷,谩骂之声也间或出现。乐羊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出师是来解救中山国的百姓,如果硬攻硬打,遭殃的是百姓,我们就要失掉民心。中山国离魏遥远,管理不便,我们即使攻下中山,人心不服,不久也会失去。如果我们围而不攻,百姓念及我们是仁义之师,必是人心所向,中山国也会不攻自破。”
众将士恍然大悟。
魏国众臣听说乐羊围城三个月而不攻,不禁谣言四起。有的说他顾及父子亲情故意劳民伤财,拖延时间,有的说他被中山国国君收买,给他一半的土地而不攻城。
魏文侯听了这些话,将翟璜找来说:“乐羊将军走了三个月,在外一定很辛苦,我准备派人送去些慰劳品,另外我还要给乐羊盖一座将军府。这两件事由你出面安排吧。”
翟璜向魏文侯深深一揖,告辞而去。乐羊收到慰劳品,又得知魏文侯为他所做的一切,感动得泪溢眼眶,众将士也深受鼓舞。
三个月的期限到了,中山国的国君仍不投降。乐羊经过周密的部署,下令攻城。正在这时,忽听城头大喊父亲,乐羊抬头一看,见儿子被五花大绑吊在大杆上。中山国君也出现在城头,他威胁乐羊说,如果坚持攻城,就杀掉乐舒,乐羊愣了一下,众将士静静地望着老将军,等待他的命令。
乐羊回过神来,挥手喝道:“攻城!”立时战鼓齐鸣,乐羊一手执盾,一手执戟首先冲杀过来,士兵群情激奋,如海浪一样涌向城墙。经过一番厮杀,中山国连连失利,中山国国君见大势已去,杀掉乐舒,然后自杀。
魏国疆士扩大,乐羊首立战功,魏文侯决定封给乐羊土地,乐羊拒绝说:“有主公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封赏。”
看着亲生儿子被杀,老将军乐羊心里自然十分难过,但在他心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种精神很令后人敬佩。
墨子破云梯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方面的劳动,逐渐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相传鲁班发明了锯、伞、石磨等日常用具,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在诸侯兼并战争的过程中,各国都在力求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都注意武器的发明和改造。在这一方面,鲁班也是一个重要的兵器改革家和发明家。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说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人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兵荒马乱的时期,他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希望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他良好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是不可能实现的。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是战国初期魏国的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也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在担任魏国邺县县令期间,进行了一场革除迷信陋习的战斗。
邺县在今河南省安阳县和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地处魏国和赵国交界处,是个战略要地。但是邺县土地贫瘠,城镇萧条,人烟稀少,加上连年水旱灾害,是个很不好治理的地方。
魏文侯善于用人是众口皆碑的,为了加强边防,任命西门豹管理邺城,是他又一明智之举。
西门豹到任后,望着混浊汹涌的漳水和当地的凄凉景象,心情非常沉重,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询问当地的父老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邺县的贫穷。父老们说:“百姓最苦恼的是河伯娶妇,为了这事,弄得民穷财尽!”
原本漳河是条水产丰富、交通方便的河流,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善,一遇大雨河水便泛滥,附近的庄稼被淹,房屋倒塌无数,后来有一个女巫说这条河的河神要娶媳妇,只要每年送给她一个新娘,就会保佑这一带风调雨顺,否则就要降灾发大水。
每到河伯娶妇的时节,巫婆们便到处巡视察看,遇到哪个穷人家的女儿长得好,就硬说她该作河伯的老婆了,于是强行聘娶。人抢来后,巫婆给她梳妆打扮一番,穿上华丽的衣服,独自住在河边一间专门布置的房子里。过了十来天,就把这位少女放在一张铺设讲究的新床上,然后把新床放到河里,自行漂浮,顺流而下,行数十里后就沉到河底,说是河伯给接走了。许多人家生怕自己的女儿被选中,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外地。“河伯娶妇”在当地由来已久,这就使得本地人口越来越少,土地荒芜,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西门豹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要狠狠打击这股邪恶势力,铲除这种愚弄欺压人民的陋习。于是,他不动声色地对父老们说:“下次给河伯娶妇时,请告诉我一声,我要去参加典礼,为新妇送行。”
河伯娶妇的时节到了,那天一大早,县吏乡官和当地豪绅,听说新上任的县令也要来为河伯的新媳妇送行,便早早地来到河边等候。远近的百姓也扶老携幼赶来观看,漳河两岸,人山人海,人们都在翘首等待着。只见十来个小女巫簇拥着一个70来岁的老巫婆来到现场。这时,西门豹带领他的随从也来到了河边,人们马上安静下来,西门豹向左右巡视了一下,见这一活动的主角都已经到场了。老巫婆正要宣布仪式开始时,西门豹突然说:“把新妇带上来,让我看看她长得美不美。”老巫波很想巴结一下这位新县令,便把“新娘”领到了西门豹的身边。
西门豹看了一眼,摇着头说:“这位新娘长得一点也不美,这样的人怎么能送给河伯作老婆呢?还是麻烦你去辛苦一趟,告诉河伯等选到漂亮的,改日再送去吧!”老巫婆一听,脸色大变,刚要张口说什么,就被兵丁拦腰抓起,扔进了漳河。西门豹在河边一本正经地等了一段时间,脸上显出焦急的神色,他转身对随从说:“老巫婆怎么还不回来?大概是上了年纪不中用了,还是她的徒弟去打听一下吧!”于是又把一个小巫婆投到了河里,这样一共扔进了三个小巫婆,可还是没有回音。这时,西门豹转向乡官们说:“老巫婆和她的徒弟都是女流之辈,办不成大事,只好劳驾三老(乡官)亲自下河跑一趟了!”这样,“三老”也被抛进了水中。这些被扔进河里的人,很快就被滚滚的波涛吞没了,当然是不会回来的。西门豹为了使这场革除迷信陋习的斗争进行下去,便装出非常认真的样子,在河边等候了很长时间,然后说:“老巫婆和三老办事不力,还是请县吏和豪绅们派一个代表去催问一下吧!”顿时,这伙平时满口敬神信天,鱼肉人民的家伙,一个个惊恐万状,生怕被西门豹抛到河里去,纷纷跪倒在西门豹的脚下,磕头求饶,乞求活命。这样,为河伯娶妇的鬼把戏,便不攻自破了。
西门豹通过这件事,打击了邪恶势力,树立了新县令的威信,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接着,他又对邺县的政治经济进行了改革。为了根治水患,发展生产,他动员民众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治漳河,先后开凿了十二条水渠,涝可分洪,旱可引漳河水灌田,既减少了漳河泛滥的危害,又大大地肥活了土壤,使原来两岸遍布的盐碱地一变而成为肥田。这些水渠,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始终发挥着作用。
在治理漳河的同时,西门豹还根据邺县土地质量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将魏国规定每户农民由国家授田100亩的限额改为200亩,作为民众生活、生产的保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西门豹又推行寓财于民、寓兵于农的政策,不重敛,不征兵,而致力于使民众富裕、亦农亦兵。
经过西门豹的治理,邺县的生产发展了,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西门豹率领这支士气旺盛的民兵,北击燕国,收复被燕国侵占的土地,使邺县成为魏国的东北屏障。人们过着富足、祥和的生活,西门豹受到百姓的欢迎和爱戴。
商鞅变法
战国初年,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了,主宰天下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这七国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都想统一天下。如何加强实力呢?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当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秦国也是其中之一。
地处西陲的秦国,因经济、文化落后,百姓蒙昧,国力衰微,常遭魏国等中原大国的歧视和欺负。这种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改变秦国的形象。当时有卫国人公孙鞅,欲展才学,他见到孝公的求贤令后,就投秦一试。公孙鞅见到秦孝公,阐述自己的治国理论,认为秦国要想强盛,惟有变法图新。孝公闻言大悦,与公孙鞅秉烛达旦三日。秦孝公变法决心既定,封公孙鞅为左庶长,统令变法事宜。
公孙鞅的变法措施很快获得秦孝公的首肯,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孙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当回事,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叫人在南门立了一根木桩,并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10两金子。”此言一出,观者哗然,因为扛这根木头到北门去实在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大家议论纷纷,但就是没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诈。
看看围观者越来越多,公孙鞅又下令将赏金加到50两。话音刚落,一个红脸汉子推开人群走到木头跟前说:“我来试试,最多不过是白扛一趟呗。”说着,他一哈腰,一较劲,一下子将木头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门走去。左庶长公孙鞅连声夸赞这汉子是个好百姓,并当众兑现了赏金。
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轰动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言而有信,对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认真执行才是。
公元前356年,公孙鞅的变法令正式公布了。主要内容有:
第一,整顿社会治安,建立什伍组织,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视。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和杀敌人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老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同充为官奴。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军功。一律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使有钱也不能过豪华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生活。
新法一公布,就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的许多特权都被剥夺了。大臣甘龙、杜执公开与公孙鞅论战,其他反对派也到处攻击新法。公孙鞅面对贵族们的挑战毫不退缩,他命人把反对派统统抓起来,在渭水河边一次就砍了700多颗人头,血水把河水都染红了。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公开跳出来反对新法了。
经过几年的变法图新,秦国的实力大为提高。老百姓男耕女织,粮食布帛渐渐多了,社会秩序也好得多,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升平局面。秦国渐渐富强起来。
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孙鞅又公布了第二次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废“井田”,奖励垦荒。谁开垦的土地就归谁所有,田地可以自由买卖;建立地方行政机构,把贵族封邑之外的土地、人口统编为31个大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吏进行管理;为了便于向东发展,将国都从原来的雍城迁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新法还规定了赏罚严明,不管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凡有违纪者,一律依法惩治。这第二次变法令的颁布,更加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引起了他们更强烈的仇视。
旧贵族们慑于公孙鞅的强硬手法,不敢公开跳出来反对,就挑唆太子出面。太子出面反对变法,使已经升任大良造、统管秦国军政大权的公孙鞅十分为难;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自然不能治他的罪,但若不予理睬,很可能使变法遭到失败。
公孙鞅本奏秦孝公,道:“朝廷的法令必须上下共同遵守,如在上的人不遵守,下面的百姓就会对朝廷失去信任,新法就不能贯彻始终。所以太子犯法,应与百姓同罪。”
在场的大臣们一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支着耳朵听公孙鞅说下去。但是,公孙鞅话题一转:“太子的过错,完全是他的两位老师长期以来恶意教唆的结果。太子年幼,他的言行,应该由老师负责。所以,我请求大王允许将太子的两位老师治罪。”
秦孝公看到太子脱了干系,也就很痛快地答应了公孙鞅的请求,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分别除以割鼻和刺字的刑法。这样一来,其余的大臣就更不敢批评新法了。
秦国地广人稀,邻近的“三晋”人多地少,公孙鞅就请秦孝公出了赏格,叫邻国的农民到秦国来种地,给他们田地和住房。秦国人自己则主要用于服兵役,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公孙鞅还将秦国的度量衡作了统一规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公元前340年,公孙鞅乘魏军兵败马陵之机,亲率大军进攻魏国。秦军先头部队一鼓作气攻占了魏国的都城安邑,逼得魏国迁都议和。为了表彰公孙鞅的功绩,秦孝公将商邑一带的15座城池封给了他,称他为商侯。故此,以后人们也管公孙鞅叫商鞅。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不过20来年的时间,秦国就从一个荒蛮之邦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周天子还特意派使臣去慰劳秦孝公,封他为“方伯”,承认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其他国家看到了秦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变法图新之风大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不慎患了重病,他将商鞅叫到跟前说:“我的病怕是好不了了,最使我不放心是继位的问题。太子年轻不懂事,难保不被别人利用。我思虑再三,惟有把王位传给你才能确保秦国继续强盛下去。你愿意接受吗?”
商鞅一听国君思虑秦国的前途要“让位”,怎敢答应,只是劝阻国王要安心养病,不要胡思乱想。
不久,秦孝公不治而亡,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先前反对变法的人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不断向新君陈说变法的不是。秦惠文王当然也没忘记商鞅当年给他定罪的事,他下令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并以“车裂”刑法处死了他。
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新法已在秦国民众中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变了。他的变法为秦国的迅速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邹忌进谏
战国初期,齐威王在位九年,昏昏噩噩,只知饮酒享乐不思国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众臣十分担忧,但没人敢大胆指责威王的过失。韩、赵、鲁等国看他这样荒唐,接连起兵进犯,边防线上不断报警。威王却仗着家大业大,置之不理。
一天,齐威王正在宫中发闷,准备听歌看舞,忽然有人来报,琴师邹忌要为大王献曲。齐威王很高兴,马上召见邹忌。邹忌坐在琴前,调弦正音抚弄了好一阵子,接着就一动不动了。齐威王很着急,催他快弹,邹忌将手指放在琴弦上,还是不弹,齐威王有些不高兴,便责问他为何不继续弹下去。
邹忌说:“弹琴是我的本行,我一时不弹您就如此着急。而国家这张大琴在您手中九年也未曾弹一下,难怪大家都着急呀!”齐威王明白了邹忌的意思,便将他留在身边。邹忌给齐威王提了诸如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任人唯贤、远离小人等许多建议。齐威王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拜他为相国。
淳于髡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听说邹忌仅任一张琴和一张嘴就平步青云,心里很不服气,决定找邹忌辩论。
邹忌很客气地迎接淳于髡。淳于髡傲然坐下来,开口便说:“子不离母,妻不离夫。”邹忌谦恭地应道:“我会加倍小心,侍奉国君。”淳于髡又说:“木头做的车轴即使涂上猪油,放在方孔中的轴槽中也不会转动自如。”邹忌仍然谦恭地说:“多谢指教,我定会按你的吩咐度时势,顺民意,不做违背常理的事。”邹忌一连同他对答了几个问题,淳于髡傲色有些缓解,但仍不死心,接着说:“算不准尺寸,选不成车;定不准琴音,奏不成曲。”邹忌恭敬地欠身,说:“谢谢您的指教,我一定修订法令,使人们有法可依。”
淳于髡站起身走到邹忌面前,倒身下拜。邹忌慌忙将他扶起。淳于髡感慨地说:“邹忌是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我与他相差甚远。”
邹忌正像自己所说的一样,忠心为国,制定新法整顿军队,加强农业,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一天,邹忌去见齐威王,对他说了一件事:有一个门客来看我,说我比城北的美男子徐公漂亮,我虽然听了高兴,还有些怀疑,便问妻子和小妾。她们也说我比徐公漂亮。我心里感到欢喜。可是有一天我遇见徐公,发觉自己远不如他漂亮。我开始分析身边的人为什么对我说谎。后来我明白了,门客说我漂亮是有求于我,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于我,小妾说我漂亮是惧怕我……
您是一国之君,拥有几千里的土地,120多个城邑,有求于您、惧怕您的更是数不胜数,奉承您、对您说谎的人就更多了……
齐威王恍然大悟,立即下令:今后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错误的,受上等奖;写信指出我错误的受中奖;背后议论我的错误被我知道的受一般奖。
命令发出后,齐威王果然给提意见的人重奖,并虚心接受意见,将错误一一改正。到后期,提意见的几乎没有了,却收到百姓许多检举贪官污吏的信。威王决心整顿一下贪官污吏。一天,齐威王召集众臣,问大家全国120个城邑哪个治理得最好,哪个治理得最次。一个大臣说,阿城最好,即墨最次,旁边几个大臣也随声咐和。
齐威王下令将二人召进宫来,进行处理。退朝后,邹忌对齐威王说:“凡事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应派人去阿城、即墨实际考察一番,了解一下具体情况。”齐威王点头同意。
出去考察的人很快回来了,了解的情况与大臣所说的恰恰相反。阿城太守平日只知搜刮民财,不知为百姓办实事,使百姓深受其害。但他处事圆滑,善于逢迎,常出重金贿赂大臣,所以大臣乘机为他说好话;即墨太守为官清正,凡事为百姓着想,平日最讨厌溜须拍马,遭许多大臣的忌恨,因此也乘机奏他一本。
齐威王听说此事勃然大怒,第二天一早便召集众臣上朝。在朝廷正中放了一口装满沸水的大锅。那些忌恨即墨太守的大臣看到这个场面,都暗自窃笑,准备看水煮即墨太守的笑话。
齐威王威严地坐在王位上,扫视众臣一遍,朗声道:“我已派人察明,即墨大夫功绩可佳,加封一万户的奉禄。阿城大夫贪赃枉法,贿赂上司,把他煮了!”阿城大夫丝毫未料到自己有这结果,早已吓晕过去。
那些收贿的大臣惊得冷汗直冒,抖成一团。邹忌忙跪下替他们求情。齐威王酌情惩治了受贿的大臣,又整顿了全国各级地方官吏。从此,贪官污吏收敛多了,真正贤明而有才能的人,都愿为齐威王效力。
齐威王由于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将齐国治理得民富兵强,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楚、魏、赵、韩等国派使者来朝拜,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