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章 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4)

  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

  萨拉丁是突厥族库尔德人,1137年出生于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在巴勒贝克和大马士革长大。他的叔父阿萨德在叙利亚努尔丁王国当大将军,萨拉丁长大后在叔父手下任职。他为人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这位高大的突厥人,体型极其匀称,相貌漂亮而又端正,那强壮的肌肉蕴藏着惊人的力量,显露出不可摧毁与战胜的英武气概。

  1169年,萨拉丁担任了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他重建埃及军队,擢升同族亲信,扩大了个人势力。1171年,萨拉丁推翻了法蒂玛王朝,自立为苏丹,建立了阿尤布王朝。接着,他断绝了和努尔西王国的臣属关系,宣布阿尤布王朝独立。

  由于治国有方,体恤百姓疾苦,又实行宗教宽容政策,萨拉丁深得埃及人民的爱戴,也使西亚和北非的伊斯兰教小国对他心悦诚服。1183年,他率军攻占阿勒颇,灭了努尔丁王国。1185年,又攻克摩苏尔,统一了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北部、汉志和也门,完成了东西夹击十字军国家的部署。

  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深怕萨拉丁的势力对他造成威胁,想主动和好,便写了一封非常友好的信准备交给萨拉丁。

  萨拉丁接到了律西安的信,信中洋溢着友情,并请求与他会面,面谈有关事宜。萨拉丁接受了。会面那天,王宫里灯火辉煌,萨拉丁和律西安满面笑容,谈得很和谐。最后,两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

  萨拉丁以为签订了协议,自己管辖的范围扩大了,下一步要尽快治理好这些地方。没料到,耶路撒冷的将领根本对协议不理睬,他们私设关卡,乱收税款,抢劫商旅,还不时进攻穆斯村的圣地和麦地那。

  律西安手下的十字军将领们十分骄横,不服从国王的命令,也不遵守协议。萨拉丁得到确切的消息后,非常气愤,决定发兵教训那些将领。

  1187年,萨拉丁从各地调集阿拉伯联军六万人。教场上彩旗飘扬,战鼓咚咚。士兵们精神抖擞地接受萨拉丁的检阅。萨拉丁望着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士兵大呼道:“士兵们!你们都是穆斯林的子孙。多少年来,我们受尽了十字军的侵凌。基督教徒一直把我们视为敌人,千方百计地要把我们全部消灭掉。我们有真主的保佑,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的。真主伟大,让我们把法兰克人赶出耶路撒冷去吧!”

  他的话音还没有落,教场上立刻响起了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士卒们举起手中的武器,不断地高呼着,群情激愤,斗志昂扬。就这样,萨拉丁发动了对十字军的“圣战”。

  1187年7月4日,萨拉丁在巴勒斯坦的哈特丁摆开了战场。他身先士卒,率领士兵向十字军冲杀过去。他奋不顾身地与敌人搏斗,并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士兵。不一会儿,便使敌军陷入了重围。萨拉丁见敌人已成了瓮中之鳖,这才松了口气。他站在高岗上,见敌人落荒而逃,立刻命令一支队伍埋伏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一场恶战,十字军除少数骑士逃脱外,其余主力被一举全歼,国王律西安手下的大小十字军将领都作了俘虏。

  萨拉丁乘胜进军,迅速占领了巴勒斯坦境内的要塞和城镇,切断了耶路撒冷的对外联系和给养供应。10月2日,律西安见大势已去,只得不战而降。耶路撒冷这座被十字军侵占达八十八年之久的圣城又回到了穆斯林手中,阿克萨清真寺里又响起了朗朗的诵经声。

  萨拉丁率领队伍进入耶路撒冷前,宣布道:“一定要恪守伊斯兰教法规,不得抢劫一切财物。凡是基督教徒,均有信仰和来去的自由,愿去者听其自便,愿留者不受歧视,俘虏交纳赎金后可以获释。”

  耶路撒冷的百姓见萨拉丁率领队伍进城,一直提心吊胆,以为一场抢劫是在所难免了,没有想到一切如旧,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任何抢劫事件。这与当年十字军进城时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实在无力赎身的二千名基督徒,最后也都被一齐释放了。

  一些将领们对作恶多端的十字军将领不知如何处置。萨拉丁说:“这群恶人就由我亲手处置吧。不过,一向主张与穆斯林和平共处的国王律西安要另当别论了。”说着,他命令道:“有请律西安国王。”

  当律西安国王走上大殿时,萨拉丁待之以礼,奉为上宾。

  萨拉丁的宽容和仁慈征服了人心,很多十字军骑士与家属受其感召,不再与穆斯林为敌了。他们说:“萨拉丁比十字军骑士更具备骑士风度。”

  萨拉丁成了深受阿拉伯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萨拉丁在位19年,他关心教育,开办学堂,兴修水利,发展贸易。去世时,他没有任何遗产。

  非凡的腓力二世

  公元10世纪末,西欧北方的诺曼人入侵法国。在抵御诺曼人入侵的战斗中,巴黎伯爵罗伯特家族崭露头角,指挥有方,将诺曼人击退,保住了巴黎,使法国的中部和南部免遭诺曼人的践踏。从此,罗伯特家族声威大振。

  公元987年,罗伯特家族中号称“法兰西大公”的于格·卡佩被推选为国王。从此,法国开始了卡佩王朝的统治。

  1135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的儿子英王亨利一世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嗣,英国的封建贵族为了争夺王位,进行了长达十几年封建混战。争夺的结果是1154年亨利一世的外孙子——法国安茹伯爵登上了英王的宝座,称亨利二世。由于亨利二世的父亲喜欢戴金雀花,故称金雀花王朝,也称安茹王朝。

  亨利二世在继承英国王位之前曾是法国的大封建主,被称为安茹伯爵,在法国占有大片的领地。登上英王宝座之后,领土进一步扩大,其统辖的疆土竟是当时法王领地的六倍,史称“安茹帝国”。亨利二世统治着三分之二的法国领土。

  英王在法国占有大片领土,这对法王始终是个威胁。法王要想加强王权,和英王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卡佩王朝的腓力二世是法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办事果断,讲求实效,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当他还是一个少年时,就显露出了惊人的魄力。即位时,他只有十四岁,就决定振兴法国,寻求自强之路。一天,他在读书时,向自己的老师请教道:“群雄割据,山河破碎。我身为国王,仅拥有巴黎到奥尔良一线狭长地带了,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贵族。这怎么能行呢?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老师望着小小年纪的国王,大吃一惊。心想:法国有救了。从此,老师便有意地给腓力二世讲起了法国的历史,让他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小腓力渐渐长大了。环顾四周,他首先把眼睛盯在了对王室领地呈三面包围之势的安茹王朝领地上。腓力二世在位四十余年,一生致力于加强王权,与英国几代国王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当时,从英、法两国实力对比来说,法王处于劣势,但是腓力二世巧妙地利用了英国王室的内部矛盾,乘英王亨利二世与儿子不和之机,分化削弱英王的力量。

  1187年,腓力二世首先向英王亨利二世发起进攻,使英王被迫让出伊苏曼等地。次年,腓力二世又利用英王儿子理查和他父亲的矛盾,联合理查共同对抗亨利二世,迫使亨利二世投降,将格拉塞让给法王。亨利二世吃了败仗,丢失领土,郁郁成疾,不久便气绝身亡了。

  亨利二世死后,他的儿子理查继位。理查年轻气盛,英勇善战,有“中世纪骑士之花”的美称。理查在反对父王时,曾一度是法王的盟友。此时,法国意识到这个雄心勃勃的英国新王比老亨利更厉害,必须及早铲除,以绝后患。于是,腓力二世决定用计除掉他。

  不久,腓力二世借口讨伐异教徒首领萨拉丁,约理查组织十字军东征,以便借机将他干掉。

  1189年,英、法两国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经过长途跋涉,兵临伊斯兰教徒占领的阿克城下。正要攻城开仗之际,腓力二世谎称有病,率领本国队伍返回法国去了。他乘理查远离英国之际,鼓动他的弟弟约翰篡位。理查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立刻班师回朝,途中被政敌奥地利公爵俘获,后用重金赎身于得以回国。

  理查回到英国后,立即向法王腓力二世宣战,恨不能将法王生右活剥,以解心头之恨。法军在英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正当腓力二世身处绝境之际,竟想不到天赐良机,理查在一次战斗中意外地被杀身亡。这使腓力二世绝处逢生,重振旗鼓,与英国再作较量。理查死后,其弟约翰继位。约翰虽然长得仪表堂堂,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个无能之辈。

  约翰即位不久,就解除了长兄为他缔结的婚约,强娶了法国阿奎丹于格公爵的未婚妻伊莎贝拉。其目的是贪图伊莎贝拉位于昂古列姆的一块领地。这块领地恰巧位于约翰在法国的领地中央。约翰娶了伊莎贝拉后,得到了他的陪嫁——位于昂古列姆的领地,他在法国的领地便连成一片了。

  阿奎丹于格公爵向国王法庭提出控告,控告英王夺妻之罪。腓力二世心中大喜,他早就想收回约翰在法国的领地了,正苦于出师无名哩。他接到诉状后,立即派出一名特使,吩咐说:“立即前往伦敦,宣召约翰速来巴黎受审。”

  使者到了伦敦,宣读了腓力二世的命令。约翰大怒,拒绝出庭。此举正中腓力下怀。1202年4月,腓力命令国王法庭开庭审理约翰夺妻一案,对约翰进行了缺席审判。根据法规,宣布剥夺约翰在法国的全部领土。

  接着,腓力派遣大军,先后占领了诺曼底、缅因、安茹、杜莱纳和波亚图的大部。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就只剩下法国西南阿奎塔尼一隅了。

  法王的强大引起西欧各大封建主的恐惧,于是,英王约翰与德皇奥托四世及佛兰德尔伯爵组成联军,企图一举推翻腓力二世。

  1214年,联军与法军展开激战。经过一番厮杀,法军大获全胜,腓力二世也因此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从此,法王声威大震。

  法王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力,同敢于反叛的大封建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还和城市结成联盟,共同打击拥兵割据的大封建主。这一切都使长期衰弱的法国王权开始空前强大起来。腓力二世因此被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法国统一的“建筑师”。

  斯拉夫的民族摇篮

  斯拉夫人是欧洲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在欧洲分布很广。斯拉夫人又分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居住在欧洲东部。其中住在南方的部分又称为罗斯人,罗斯即俄罗斯的前身。

  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早期的斯拉夫人过着氏族部落生活。公元8世纪至9世纪出现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国,这是欧洲封建时代的诸侯国家。其中最大的公国是南方的基辅公国和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公国。

  公元9世纪末,诺夫哥罗德公国的王公奥列格率军南下,征服了基辅及其附近地区,并以基辅为中心,向外扩张,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奥列格王公自任最高公爵,称“罗斯大公”,因此历史上又把这个国家称为“基辅罗斯”。这时,斯拉夫人自称“罗斯人”,公国因此而得名。

  基辅罗斯公国周围一些小公国屈服于它的威势,都向基辅罗斯公国称臣纳贡,基辅成为新国家的首都。

  奥列格大公和他的继任者伊戈尔大公,在执政期间,一面以武力向外大肆扩张,一面以暴政对本国人民横征暴敛。尤其是伊戈尔大公,引起了极大的民愤。这种矛盾在公元945年达到顶峰。

  这一年,伊戈尔大公率亲兵到德列夫利安人居住的地区去“巡行”,目的是索取“贡物”。他们挨门逐户地向百姓勒索,弄得家家叫苦不迭。然而,当勒索来的毛皮、蜂蜜、蜂蜡等“贡物”装到船上时,伊戈尔大公却在巡视之后大为恼火:“怎么就这样孝敬你们的大公?就这么点贡物吗?”说完,伊戈尔带领几个亲兵气势汹汹去索取“贡物”。

  村民们听说伊戈尔大公又回来“巡行”了,惊慌而又无奈,议论纷纷,埋怨着这样下去怎么活下去。一位满嘴白胡须的老人,在人群的一角叼着烟斗,久久不发言。见大家议论了半天,光是气愤不已,却束手无策,他敲了敲烟斗,慢悠悠地说:“豺狼如果有了‘访问’羊群的习惯,它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直到羊儿被全部吃光,连羊骨头、羊毛都不剩。”

  大家一怔,继而愤怒又重新被点燃:“不!决不许豺狼吃掉我们!决不!”大家将目光一起集向老人。老人掷地有声地说:“那就得把它杀掉!”

  “对!杀掉!杀掉豺狼!”立时,群情激愤。村民们纷纷回到家里,取出石斧、木棒,涌向村口。

  伊戈尔大公和他的亲兵刚一人村,正好遇见手持“武器”呐喊着的村民。亲兵们见来势凶猛,个个掉头就跑。伊戈尔大公气得高声斥骂亲兵,又转身欲以大公的威严镇住这些造反的村民。未等他开口,愤怒的人们就将他团团包围起来。这个一棒、那个一斧,转眼间伊戈尔大公被打死了。

  伊戈尔死后,因幼子斯维雅托斯拉夫年经尚小,大公的妻子摄政。他派大军镇压了德列夫利安人的反抗,并将年老体弱者统统杀掉,身强体壮者贬为奴隶。

  从奥列格大公时起,基辅罗斯就是欧洲著名的强国。而到了斯维雅托斯拉夫大公时代,基辅罗斯的对外扩张就更加疯狂。斯维雅托斯拉夫大公崇尚武力,是一个只知征战的“狂人”。他出征时不带辎重车,以马鞍为枕,席地而眠。他不讲究华丽的服饰,只穿普通白衫,习惯吃半生不熟的马肉。史载,他装束极为奇特:剃光头,仅留中间一长络额发,一只耳朵上坠着一只大耳环。他曾在攻下保加利亚之后,梦想在保加利亚的首都定居,并以此为中心,占领整个欧洲,占有欧洲所有的黄金和财物。

  公元967年,斯维雅托斯拉夫大公曾联合东罗马帝国,一起出兵打败了保加利亚。后来,东罗马帝国开始警惕斯维雅托斯拉夫的扩张野心,并派兵将他的军队赶出了保加利亚。为了彻底消灭这支危险的军队和它的统帅,东罗马帝国把罗斯国队将返回本土的消息告诉了突厥人。突厥人在中途设了埋伏,大败罗斯军队,并杀死了斯维雅托斯拉夫大公。

  基辅罗斯后来的几代大公继续对外扩张,国势再度强盛。1054年,基辅罗斯国内发生内讧。敌对势力互相征伐,国家分裂成三个小国。由于各小国之间连续征战达四十多年,国力渐衰。南方的波洛伏齐人乘机入侵,大肆抢劫。

  1185年,基辅罗斯的王公伊戈尔·斯维雅托斯拉维奇,率亲兵讨伐波洛伏齐人,企图重振基辅罗斯的昔日雄风。他的军队和百姓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王公兵败被俘,讨伐波洛伏齐人的战争失败。

  波洛伏齐人继续不断侵扰基辅罗斯,基辅罗斯的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强盛时的欧洲强国基辅罗斯由盛转衰,最后完全解体。

  1237年,拔都率蒙古远征军击败保加尔人后入侵俄罗斯平原。238年,远征军先后攻陷里亚赞、特维尔、莫斯科和弗拉基米尔等城。1240年,蒙古军队攻陷基辅,罗斯古都被毁,基辅罗斯灭亡。

  基辅罗斯虽然灭亡了,但我们不应忘记,它曾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民族的文化摇篮。

  克勒西弓箭战

  11世纪下半期,英吉利王国发生内讧。诺曼底公爵威廉趁机向英国发动了进攻,并占领了伦敦,加冕为英吉利国王,建立了诺曼底王朝。那时,英王同时是法国的封建领土。1154年,诺曼底王朝无嗣,法国安茹伯爵亨利以外孙的身份继承英国王位(史称亨利二世),建立金雀花王朝。法国腓力二世在位期间,收回英王在法国的大片领土,致使两国矛盾加深。法王腓力六世在位期间兼并了对英国经济至关重要的毛纺织业基地佛兰德尔。英王爱德华三世还以亲属关系为由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两国矛盾日益尖锐。1337年爱德华三世对法开战。战争延续至1453年,历史上称作“百年战争”。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双方军事行动都显得迟缓。可在1340年,战争得到了升级,英王爱德华三世命令英国海军袭击法国的舰队。通过这场战斗,英国取得了海上的优势。对此法国并没有多大反应,这下英国人便放开了胆量。1346年,经过充分准备的英国陆军出现在法兰西土地上,公然对法国进行挑衅。法国火了,他们认为英国是欺人太甚。法王腓力六世调集了全部兵力,他要报六年前的那个大仇。

  法国的部队慢慢地向英国军队的驻地前进。法国国王腓力六世骑在马上,气宇轩昂地望着自己的手下,得意极了。他相信英国从那么老远来到陌生的土地上,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法王对号手大声说:“来,给我吹一首最嘹亮的进行曲,给我的勇士们鼓鼓干劲。”

  英国射手在他的命令下,嘹亮的号声响彻云霄,那些法国士兵仿佛看到了胜利。法国部队出城朝前不到四公里,就有探子前来报告,说在前方克勒西小镇的附近出现了英军。

  “英军?这么快就来了?他们是怕我们跑得太累所以前来送死!”腓力六世得意地捋了捋胡子。法国士兵看见自己的国王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也笑了。

  “传我的命令,让部队停下,叫那群英国佬自己前来送死!”在法王的命令下,法军前面的部队停下了脚步。可由于队伍太长,命令传得非常慢,后面的人根本跟不上命令,还在往前走。这下,法国的部队乱了套。

  前面的英军也正在前进,他们发现法军一片混乱。心里不由暗暗高兴起来。对于他们来说,是老天爷赐给了一个进攻的机会。英王太子吩咐士兵们:“快,分成三道防线,全部卧倒在地。第一排的弓箭手,给我瞄好法军。”等英军排好部队后,英王太子挥动手中的小旗,喊道:“弓箭手,预备,放箭!”

  由于法国的士兵大多数暴露在英军的弓箭射程中,所以英军几乎没费多大力,就射倒了一大片法军。

  腓力六世一看就火了,觉得这不算是什么真正的打仗,完全是小人的所作所为,因为还没等他排好队形就打了。腓力六世满腔怒火、眼睛通红,他管不上混乱的队伍了,只想给英国人点颜色瞧瞧。他从身边的士兵手上拿来一把弓箭,对手下说:“让弓箭手同我一样,向英国人开火!”他的话还没说完,一支利箭就飞向了英军。弓箭手立即集中到了腓力六世的跟前。法王共有一万五千名弓箭手,他们技艺娴熟。每个人每分钟能射出四支箭。

  法王望着弓箭手,希望他们每个人的每支箭都能射中一个英国人。可那些弓箭手却像没吃饭一样,射出的箭软绵绵的;根本到不了对方的阵地。原来这些士兵们都是从热那亚招募来的雇佣兵,并不忠于法王,他们向法王解释自己走了太多的路,没有一点劲。

  听完弓箭手的话,腓力六世暴跳如雷,抽出宝剑砍死了一件热那亚人。其他士兵吓坏了,赶紧变得认真起来。然而,一件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太阳升到了法国人的头顶上方,强烈的光线照得法军的弓箭手几乎睁不开眼睛,难以瞄准目标。

  这时,只听英王太子一声令下,英国人朝前大步走向了法军。他们在迈出几步后,停下了脚步。英军射出的箭密集得像雨点,纷纷击中法军士兵的头脑和胸口。法军的弓箭手无心再抵抗了,他们拔腿就朝后跑。英军见法军阵势越来越混乱,就让骑兵和步兵冲进法军队伍大肆进行砍杀。

  腓力六世见自己军队已无心作战了,只好仓皇而逃。此场战斗,英军只损失40多人,而法军却有1500多人阵亡。

  但丁与《神曲》

  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之所以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因为他创作了一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抨击和揭露中世纪黑暗并由此掀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序幕的不朽史诗《神曲》。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家中穷苦,父母相继早逝。但丁从小喜欢读诗,曾经拜著名学者为师,学过拉丁文和古代文学,他特别崇拜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维吉尔写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歌颂了罗马祖先建国创业的丰功伟绩,被认为是文人创作的史诗中的最好作品。

  但丁少年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一位容貌清秀、美丽动人的姑娘贝阿德丽采。但丁非常喜欢她,宴会后常找机会去看望她。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把贝德丽当做自己精神上的爱慕对象。这种爱情给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为她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篇。但不幸的是贝阿德丽采却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不久死去。但丁为此悲伤万分,又写了一系列的悼念诗。但丁把为贝阿德丽采写的诗收集在一起,用散文串连起来,说明每首诗的写作动因,取名《新生》。诗中但丁追求纯洁的爱情,把贝阿德丽采看作是上帝派来拯救他灵魂的天使,一个神化的女性。从此之后,贝阿德丽采成了但丁作品中一个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青年时期的但丁还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佛罗伦萨是斗争最激烈的地点。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了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基伯林党。但贵尔夫党很快分裂为黑党和白党两派,二者又展开激烈的斗争。但丁属于白派,反对教皇干涉城邦内政。1302年,黑党在教皇的帮助下取胜,但丁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赶出城邦,开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约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这是他长期酝酿和构思的一部巨著。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想寻找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渴求祖国和平统一,人民安家乐业,在作品中他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愿望。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

  《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称《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随着诗句的阶梯,人类正从地狱通向天堂,由低贱向高尚攀登、发展。

  长诗采用中古文学特有的梦幻形式,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在梦中,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时,他在阳光的沐浴下朝山顶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豺、狮、狼,诗人惊慌呼救,这时出现了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他遵从圣女贝阿德丽采——即但丁青年时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绝境。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共九层,上面宽下面窄,像一个大漏斗。地狱阴森恐怖,凄惨万分,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面,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狱的第八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当时还活在世上的,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们的身体头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两条腿在外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诗人见后高兴地说道:“真是罪有应得!他们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脚下,而把凶恶的人捧在头上。让他们永远受罪吧!”

  炼狱里的灵魂的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炼狱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山,四周有美丽的海滩,山外有山脚、顶口是地上乐园。炼狱也分为七层,这里每一层分别住有犯过骄、妒、怒、情、贪、食七种罪孽的亡魂。他们的罪孽较轻,可以得到宽恕。经过烈火的焚烧,断除孽根后,他们可以升入天堂。

  地上乐园里飘着吉祥的云朵,花瓣般的雨珠,这里出现了圣女贝阿德丽采,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天堂。天堂庄严光辉,充满欢乐和爱,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天堂也分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们的住所,充满上帝的光和爱。诗人觉得,在那天府里才真正见到了人类最理想的境界……

  显然,《神曲》虽然描写的全是梦幻世界,却真实地反映和折射了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爱憎情感。但丁在作品中积极关心现实,他写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生活。诗中所写的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吏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等。《神曲》也表明了但丁是个爱国主义者。他渴望祖国统一和平,反对分裂和纷争,即使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也和鬼魂们谈论意大利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兴亡问题,有时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还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炼狱》第6歌中他为祖国的分裂和动乱而哀痛道: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

  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

  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

  ……

  而你的活着的人民住在你里面,

  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

  同一条城壕围住的人却自相残杀。

  你这可怜虫啊?你向四下里看看,

  你国土的滨岸,然后再看望你的腹地,

  有没有一块分享着和平幸福的土地。

  ……

  《神曲》也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但丁希望人们认识罪恶,悔过自新,去认识最高真理,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思想,显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

  《神曲》的伟大历史价值在于,诗歌以及其广阔的画面,反映了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同时也宣传了诗人反对中世纪蒙昧主义、提倡文化、追求真理的进步思想。此外,诗歌还通过诗人与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中所遇到的诸多著名人物的谈话,全面展示了中古文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广泛传播了哲学、科学、神学、历史、诗歌、绘画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史诗又被后人誉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中世纪百科全书”。

  正因为《神曲》的影响如此之大,价值如此之高,所以它一问世便被当时的读者和作家推崇备至,影响了意大利乃至全欧洲几代作家的创作,作者但丁也被后世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先驱。

  薄伽丘与《十日谈》

  如果说,但丁是中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那么,薄伽丘可以说是中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小说家。他创作的《十日谈》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1348年,意大利中部城市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黑死病。这场瘟疫将这个城市的一半人口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侥幸没有死的人为了躲过劫难也纷纷逃离家园。一时间,城内十室九空,尸骨遍野,衰草连天,生机全无,犹如一座巨大的坟墓,陷入了死一般的静寂之中……

  这一事件发生后,意大利著名小说家薄伽丘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决心以此为背景,创作一部小说。经过数百个废寝忘食的日夜劳作以后,在1350年,薄伽丘终于创作出了代表他文学最高成就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小说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为了躲避黑死病瘟疫,3名男青年和7名少女在诺维拉教堂不期邂逅了。他们相约带着仆人一起离开被死神控制的佛罗伦萨城,到乡村的一所别墅暂住。他们到那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10个人中推举一人做领袖,并且商定,如果是男的,就称“王”,如果是女的,就称“后”;一切活动都由领袖来安排。领袖任期只有一天,第二天就得换人。就这样,在10天的时间里,10个人每人都轮流当了一天的领袖。他们除了玩赏风景、唱歌跳舞外,便是开故事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总共讲了100个故事。

  《十日谈》取材于历史事件、法国中世纪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通过讲故事、描写事件、刻画人物等手段,以精炼流畅的民间语言,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三教九流、各具性格和特色的人物形象,由此展示出中世纪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抒发文艺复兴运动初期的自由思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小说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线,把批判和抨击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地撕下了教会神圣的面纱,嘲讽了它的虚伪和腐败堕落,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剥聚敛、买卖圣职、镇压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前两个故事里,作者就直言不讳地宣布:“基督教充满了罪恶、黑暗”,教廷的驻地罗马是“一个容纳一切罪恶的大熔炉”。这些思想和行动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否定神权统治、挣脱宗教桎梏而自由发展的要求。小说中还对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进行了热情的讴歌,指出中世纪所鼓吹的爱情是罪孽,神爱至上和天国幸福等禁欲主义观点既违反自然规律又违人性,认为“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挡”,爱情可以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小说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特权的思想,认为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决定于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

  显然,这些思想都具有较强的历史进步意义,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具有远见卓识进步人士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这部小说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超越了时空和地域,是有史以来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的伟大作品之一。许多著名作家还把它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和创作素材的源泉。如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模仿《十日谈》之作;莎士比亚的喜剧《辛白林》、《善始善终》,莫里哀的喜剧《受气丈夫》,莱辛的诗剧《智者纳旦》,都是根据《十日谈》中一些故事进行的再创作。还有许多作家,如拉·封丹、德·维加等人也都从《十日谈》中汲取过创作素材。

  1313年,薄伽丘出生于巴黎。他父亲是个意大利商人,母亲是法国人。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去了,父亲把他带回了佛罗伦萨。父亲的严厉和继母的冷酷,使他在没有丝毫欢乐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长大成人后,他的志向是在文学道路上有所作为。此后,他便把整个身心都献给心爱的文学事业。他首先潜心研究了古典文学,尤其着重研究了《荷马史诗》,并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后来他又致力于《神曲》的注释和讲解,还担任了佛罗伦萨大学的《神曲》专职讲学工作。他用意大利语撰写的《但丁传》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著作。

  薄伽丘的成就主要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是个勤奋多产的作家,一生著述极丰,留下了难以计数的长篇小说、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和论文。除了《十日谈》以外,他还有很多颇具影响的作品。《菲洛珂洛》这部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少女和一个青年异教徒的爱情故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牧歌《亚美托》是一首爱情的颂歌,歌中借用神话题材,通过粗野的牧羊青年亚美托在爱情陶冶下终于变得心地高尚起来的故事,歌颂了爱情的力量。长诗《爱情的幻影》写的是诗人在他情人的引导下,会见了古代和中世纪的一些儿女英雄们。长篇书信体小说《菲娅美达》叙述了一个被恋人抛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细腻地刻划了她的爱和怨、希望和痛苦以及翘首祈盼情人归来的心理,堪称欧洲最早的心理小说。长篇叙事诗《菲索拉诺的仙女》描写的是一个仙女和牧羊人因热恋,得罪了主张禁欲的黛安娜女神,遭到惩罚,一对恋人被变成了两条河流。但两条河最后在阿诺河又汇聚成一处,两个心心相印的青年终于走在了一起。诗中讴歌了纯洁无瑕的爱情,同时也向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提出了勇敢的挑战。这些作品为薄伽丘后来达到文学创作顶峰从各个方面都作了积极而充分的准备。

  恩格斯曾经说过,文艺复兴是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薄伽丘就是一位那个时代造就出来的巨人,他是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与大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一起被后人称为佛罗伦萨文学的“三杰”。如果说,但丁是中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那么薄伽丘就称得上是中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小说家了。他的《十日谈》堪与《神曲》相媲美,被后人看作是《神曲》的姐妹篇,称为《人曲》。

  彼特拉克是薄伽丘一生中最好的知音,1374年彼特拉克去世,薄伽丘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他在孤独和贫困中,悄悄地离开了世界。

  百年战争中的圣女贞德

  中世纪时期,英格兰、法兰西两国间因王室联姻、财产继承和领土纠纷而形成相当复杂的关系,最后不得不动干戈。从1337年到1453年,英法两国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争,这就是英法历史上的“百年战争”。

  位于法国西北部、比利时西部的佛兰德斯,临多佛尔海峡,是13-14世纪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中心之一。法国企图完全控制该城。但该城的主要生产部门毛纺织业却须依赖英国输入羊毛,因而市民都支持英国。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为夺取富饶的佛兰德斯,率领英军在法国登陆,百年战争从此开始。

  战争初期,英军先后取得克勒西战役和普瓦提埃战役的胜利,法军连遭失败,国王也当了俘虏,被迫对英国割地求和。1360年双方签订《布勒丁尼和约》。法国利用战争的间隙,改革财政,整饬军队,于1369年发动攻势,至1380年收复了大部分失地。1396年双方又签订了为期20年的停战协定。1415年英国又出兵法国,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大败法军,随后占领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全境。1420年再度议和。1428年英国从其占领的法国领土南下,围攻奥尔良城,法国面临着亡国之险。

  奥尔良城是10-11世纪法国的王城和首都,是法国商业和交通的枢纽。这个通往南方的重要门户一旦失守,法国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1428年10月英军包围奥尔良后,在城周围修建了几十个堡垒,封锁了全城。虽然奥尔良的军队奋勇抵抗,但是外无救援,解围无望,人心涣散。此时法王查理六世已死,查理七世新登王位。查理七世退守到南方后,处境窘迫,派不出一员良将能够解救奥尔良之危。正当法国人陷于绝望之中,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贞德挺身而出了。

  贞德出身于法国香槟和洛林之间的唐瑞米村的一户农家。她的家乡就曾沦陷过,惨遭侵略者的蹂躏和践踏,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长大以后她练就了一身作战的本领。在祖国遭受危急之际,这个有胆有识的纯洁少女,以拯救祖国为己任,毅然前往希农城查理七世的行宫谒见了国王。她声称自己获得了上帝的启示,法兰西将得到“洛林边境童贞女的拯救”是上帝的意旨。她以赤诚的报国之心,借着上帝的名义,排除了种种的阻碍,终于说服了国王,委任她率军解奥尔良之围。

  1429年4月29日,贞德披坚执锐,骑着一匹高头白马,打着绣有圣母玛丽亚像的白边军旗,率领3000援军进入奥尔良地区。贞德到达前线后,亲自侦察了英军的阵势,拟定好作战方案,决定利用英军围城部队据守要塞,各自为战,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消灭敌人。她为了鼓舞奥尔良军民的必胜信念、激发他们的斗志,在当时的条件下,她也只能给自己披上一层宗教的外衣,她告诉奥尔良人自己是受命于上帝来解救他们的。否则,又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们相信她这个农家姑娘呢?

  《圣女贞德》电影中贞德被处死前的镜头

  5月4日,贞德率军攻打圣路甫要塞。首战告捷,攻下这座要塞不仅极大的鼓舞了法军的斗志,而且保证了后方粮草补给线的安全,军事上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明智之举。接着法军又连续攻克了两个英军堡垒。5月7日,夺取土尔斯堡的战斗打响,这是英法争夺奥尔良的关键一仗。贞德高举军旗,冲锋陷阵,边指挥战斗,边奋勇杀敌,但不幸中箭,负伤昏迷,被救下火线。英军见法军主帅受伤,胆壮起来,奋起反扑,法军进攻受挫。奥尔良城防司令见状,怕部队伤亡太重,请示贞德收兵撤退,贞德理都没理,她拔出身上的箭头,忍着剧痛,高举起那面圣旗,奋不顾身地向敌阵冲去。法军官兵见统帅英勇无敌,大受鼓舞,人人精神振奋,个个英勇顽强。贞德下定决心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她挥舞战旗,激昂地高呼:“战斗吧!勇士们,我们胜利了!”法军士兵纷纷响应高呼着“我们胜利了!”拼命进攻。土尔斯堡攻克了,驻守该堡的英军全部被歼灭。

  围城英军司令在向总部的报告中说:他们依仗一个女子,她运用神秘的方法作战,似乎是上帝在攻打我们。我们不仅受到重创,人员大为减少了,士兵作战的勇气也受到挫伤。他接到命令后,第二天就宣布撤军,解除了城围。

  奥尔良解围战的胜利,是百年战争的转折点。贞德为保卫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唤起了法兰西的民族意识,给法国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和信心。法国军民乘胜反击,不断地在全国收复失地,1453年10月,除加来港以外,法国领土上的侵略者全部被消灭。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法国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令人痛心的是,贞德并没有看到战争的最后胜利和祖国的统一。1430年在一次战斗中,她被勃艮第伯国俘获,被以4万法郎的代价出卖给英国人。英教会法庭将她诬之为“女巫”,判处火刑。翌年5月,英勇就义。

  贞德虽然死了,但是法国人民永远真诚地崇敬她和感激她。她是法国人民引以自豪的英雄,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圣女贞德”或“奥尔良姑娘”。她的事迹,世世代代家喻户晓,她永远活在法国人民的心中。

  英国人的残暴行为更加激起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情。他们继续打击敌人,不断收复失地,战争形势日趋明朗,英国的失败已成定局。1453年,除加来港外,法国人收回全部失地,基本上统一了领土。

  泰勒起义

  在英国中世纪史上,曾经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震撼欧洲的瓦特·泰勒起义。

  瓦特·泰勒生活的年代,正值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百年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广大农民不堪负担连年的战争费用。农奴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虽然有所宽松,但他们遭受的剥削却日益加重。战争、瘟疫、饥荒是中世纪的三大灾害。1300年的寒冷天气、1315~1317年的洪水和饥荒相继袭击英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最可怕的是1348年~1349年黑死病传入英国,导致人口锐减,物价上涨。但是,统治者丝毫不顾人民的死活,颁布“劳动法令”强迫劳动者接受瘟疫流行期的低工资,并且一压再压。违抗者戴枷下狱,并在身上打上烙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其等死,不如揭竿而起。

  14世纪英国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加征人头税。1377年,国王理查二世为筹集战费而开征人头税,规定14岁以上男女每人4便士,1379年猛增到12便士。于是,各地农民不断以怠工、抗税等形式反抗统治者的残酷。

  约翰·保尔是一个下层教士,他在民间传播朴素的基督教平等思想,激烈抨击腐朽的封建统治。他说:“英国的光景很坏,将来也好不了,除非一切都变成公有的,没有农奴,也没有贵族。”他还理直气壮地责问:“当亚当种田,夏娃织布的时候,谁是贵族?”后来,约翰·保尔被捕入狱,瓦特·泰勒起义向伦敦进发途中,将他从狱中救起。

  1381年5月,伦敦附近肯特郡和东南部埃及塞克斯郡的农民,为了抗交人头税,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暴动。瓦特·泰勒被起义者推选为领袖。泰勒是个泥瓦匠,很有组织才能。6月10日,他带领起义队伍一举攻克了肯特郡的首府坎特伯雷,然后直奔伦敦,向国王请愿。同时也又派人到其他各郡鼓动当地农民起义。几天之内,全国四十个郡中,大半发生了农民暴动。

  6月12日,泰勒带领六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达离伦敦不远的一个山头。消息传到国王查理二世的耳中,他立刻派了几个骑手前去探查。很快,骑手们飞马赶回,报告道:一个叫泰勒的农民带了六万人的队伍来和国王谈判。国王一点主意也没有,这时,坎特伯雷大主教和财政大臣都来劝国王,不要去见起义军。国王原本就不敢去,听从大主教和财政大臣的建议,便匆匆躲进了坚固的内城——伦敦塔。伦敦塔坐落在伦敦城东南的塔山上,里面有兵营堡垒、宫殿和监狱,还有教堂和刑场。它的外层是用石块垒起的城墙,建有九座碉堡和梭堡,四周是一道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主体建筑白塔长和宽各30米,高27米。躲在这里,国王感到安全多了。

  起义者得知这个消息后,像一群愤怒的雄狮冲下山头,向伦敦城进攻。所到之处,他们砸烂修道院,烧毁官宅,还攻破监狱,释放了所有的犯人。第二天,势如破竹的起义队伍击垮了伦敦城的城门,接着像潮水一样涌进了伦敦城,将国王藏身的伦敦塔围了个水泄不通。

  国王没料到起义队伍来得如此快,忙召集塔内的王室人员和大臣们商讨对策。有人主张调拨塔内的军队,乘天黑起义者酒醉熟睡之机,攻打起义者。可国王害怕起义军人多势众,如果他们冲进塔,自己的性命将难保。最后,国王让伦敦市长与城里拥有武装的爵士们取得联络,从外围攻打起义队伍,塔内暂时按兵不动。

  次日一大早,国王就被起义军雷鸣般的呐喊声惊醒:“国王陛下马上出来和我们说话!”“陛下再不出来,我们就要攻塔啦!”“杀死坎特伯雷大主教!”国王吓得魂飞魄散,忙派人传话,说他马上出塔和他们谈判,让大家先到迈尔安德广场集合。顿时,塔下一片欢声雷动,起义队伍欢呼着朝广场方向移动。随即,塔门打开了,在随从人员的层层护卫下,国王查理二世走了出来。就在这时,一直守在外面的泰勒带领四百多人顺势冲进塔去,一路冲一路砸。全副武装的塔内卫士们一个个呆若木鸡,全都忘记了抵抗。

  在一个礼拜堂内,起义者找到了正在做弥撒的大主教西蒙。大主教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神气和威风,他抖抖索索地说:“我的孩子们,收起你们的武器,有话好说,上帝时刻聆听你们的忏悔。”

  泰勒见他还敢欺骗众人,肺都快气炸了。他一人箭步冲上前,揪住大主教的袍,把他拖下祭台。泰勒大声骂道:“你这个败类,我一定要杀了你,为国王、为教徒们除害。”说完,手起刀落,大主教的头落了地。接着,起义者找到了躲在塔内的财政大臣,不由分说,一刀结束了他的性命。接着,起义者又杀了几名官吏,并将他们的头砍了下来,与大主教和财政大臣的头并排挂在伦敦桥上示众。

  在迈尔德广场,国王被起义者们围了起来,他故作镇静地大声问:“善良的人们,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想同我谈什么呢?”“我们要求永远的自由!不要再做农奴!要求得到土地!”广大起义者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国王频频点头,连声道:“我同意。不过,你们先回家去,每个村留两三个代表。我要叫人抄写敕书,批准你们的要求,你们的代表会把敕书带回去,交到你们手中。”

  许多老实巴交的农民轻信了国王的话,他们满意地回家了。可是泰勒不愿这样轻易地离开,他和留下来的农民要求国王没收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并且还要取消封建主的一切特权。

  国王对泰勒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表面上他装作很认真的样子,对泰勒说:“关于这个建议让我回宫考虑考虑,两天以后我将给你答复。”国王这样做,只是拖延时间,为的是等待伦敦市长带领精锐部队来镇压起义者。

  6月15日黄昏,国王约泰勒在斯密茨菲尔德广场单独会谈。当国王的卫队到达广场中央时,泰勒悄悄对起义者说:“若是国王不答应我们的条件,我就打个呼哨。听到呼哨声,你们立即冲上来,杀死他们所有人,除了国王。我要带着他走遍全国,借他的号召,我们就可以成为国家的主人了。”说完,他策马扬鞭,向谈判地点驰去。

  此时,国王身边的贵族、卫士都手贴腰间,他们的丝制官服内穿了销甲,暗藏了兵器。看着面前的泰勒,国王的嘴角落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泰勒指着远处的起义者队伍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您看到了那边的人群吗?”国王望着密密麻麻的人头,点了点头。“他们都听从我的指挥。您以为他们以及更多的在伦敦的人,会轻易离开这里吗?”泰勒继续说。

  “我已经命令人抄写我的敕书了。你可以叫他们回家。”国王笑道。就在这时,伦敦市长威廉·沃尔沃思带领了十几个腰配长剑的爵士冲进来,他瞅准了泰勒的腹部,狠狠将剑刺进去。毫无防备的泰勒当即中剑,倒地而死。

  驻在广场旁边的起义者也受到伦敦市长派来的部队的洗劫。顿时,斯密茨菲尔德广场被起义者的鲜血染红了。之后,国王亲自率领军队,到各郡、县、村镇压参加起义的农民。约有1500人被绞死,约翰·保尔也在其中。

  瓦特·泰勒起义被镇压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统治,加速了英国农奴制的崩溃。

  蒙古人西征

  蒙古人原来散居在贝加尔湖、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游支流)两岸,唐代称为蒙兀室韦。室韦是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蒙兀室韦是其中的一个小部落。到唐朝末期,蒙兀人开始向西迁至蒙古高原的肯特山一带,形成蒙古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部逐渐繁衍成许多小部,其中乞颜部又是这些部落的核心,乞颜部中的勃儿只斤氏是统治各部的首领,所以它被称为“黄金家族”。

  到公元12世纪时蒙古高原上除了蒙古部之外,还有强大的塔塔儿部、克烈部、乃蛮部、篾儿乞部、汪古部等近百个部落。他们以肉类充饥,文化水平较落后。各部落之间长期争斗。

  13世纪初,勃儿只斤氏族贵族首领铁木真在摆脱金朝统治、结束内部分裂,建立蒙古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铁木真首先征服了长期与蒙古部作对的塔塔儿部、蔑儿乞部,稳定东部蒙古后又征服西边强大的克烈部。1206年,全蒙古的各部首领在鄂嫩河畔举行忽里勒台(大会的意思),一致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这样蒙古汗国建立起来了,“蒙古”也由一个部落称呼转变为统一的新国家称号。成吉思汗即位后,对金国和西夏展开军事行动,并于1219年开始向西征讨,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中欧地区。

  成吉思汗亲自统率第一次西征的目标是中亚阿姆河下游古国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中亚的一个伊斯兰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物产丰富。而蒙古却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原先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在亚洲中部草原上流动放牧,经常迁移,行动时把帐篷装在马车上,好像整个村庄在流动似的。到成吉思汗时,蒙古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有强大的军队。花剌子模人对蒙古军队的入侵很是担忧。

  花剌子模的老百姓惶惶不安,他们的国王更是忧心忡忡。但是,国王担心的倒不是蒙古军队的进犯,而是害怕在与蒙古的战争中,自己的王子和将军们会乘机篡权。因此,他只把四十万军队分散到各个大城市去加强警卫,同时借以监督他的臣下,却没有集中兵力来对付蒙古侵略军。花剌子模的边境城市被蒙古军队围困了整整五个月。城里守军只有3万,没有援军,也没有存粮;城外的蒙古军队有20万,而且有马队从中国中原一带将军需物资大量运来。双方力量悬殊,但是,花剌子模军队英勇作战,没有一个人投降。

  “轰隆隆!”蒙古的大炮响了。花剌子模边境城市的城墙轰塌了一大块。

  “轰隆隆!”蒙古的大炮又响了。城墙轰开了一个大缺口。

  “冲啊!”蒙古骑兵蜂拥冲入城内。

  蒙古本来是一个游牧民族,哪来先进的大炮呢?原来,自从四年前蒙军攻打金国、占领中都之后,吸收当地汉人的先进技术,学会了使用火炮。他们用来进攻的大炮,则是大型发石机。在当时,这种大炮已是世界上威力强大的先进武器了。

  蒙古军冲进城市以后,3万花剌子模军队在城内的堡寨里死守,又坚持了一个多月。终于因为粮尽械绝,全部牺牲。据说,最后只剩下两名战士,他们仍然不屈地踞守屋顶,用瓦片作武器,投掷蒙古军。

  蒙古军接着向花剌子模的首都进军。当地军民坚守了半年多。城市被攻陷之后,在街巷里进行逐屋的争夺战,又坚持了七天七夜。最后,城里的男子基本上都被蒙古军残杀,妇女和儿童则成了奴隶。蒙古军把全城烧毁了还不罢休,又决开了大河的堤岸,把全城淹掉。曾经一度繁荣发达的中亚细亚文明,顿时被摧毁殆尽。花剌子模国王逃到里海的一个荒岛上,凄凉地死去了。

  灭亡了花剌子模以后,蒙古军继续西进,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顿河流域,于1223年打败了俄罗斯联军。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蒙古分为四个汗国(“汗”是蒙古语“王”的意思,汗国相当于王国)。这四个汗国由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分管。长子术赤封在南俄罗斯、西南西伯利亚的星海、咸海一带,称钦察汗国。之后,他的儿子拔都一直打到莫斯科,扩大了汗国的领土。次子察合台,封在原西辽国的区域(今新疆及苏联中亚一部分),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封在蒙古以西,即额尔齐斯河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称窝阔台汗国。蒙古是实行“幼子继承权”制度的,所以第四子拖雷封在蒙古本土(包括新征服的金国黄河流域一带),称为大汗。上述三个汗国都要归他节制。拖雷的儿子忽必烈后来灭亡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定都在大都。拖雷的另一个儿子旭烈兀,出兵征服了波斯和巴格达,在西亚建了伊儿汗国。

  成吉国汗统治时期,规模空前的蒙古大帝国已形成。蒙古第二次西征,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领导的,他率诸王子远征,在击败保加尔人后,横扫南俄草原,攻陷罗斯古国都城基辅。1241年,蒙古人兵分两路,侵入波兰和匈牙利,大败波兰、德国等国骑士团组成的欧洲联军。

  1253年,成吉思汗另一个孙子旭烈兀进行了第三次西征,他统率蒙古军相继攻陷阿剌模特堡和巴格达,消灭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但是,蒙古人在大马士革以南的阿音札鲁特被埃及苏丹军队打败,失去进一步西征的可能。

  蒙古大帝国的领土非常庞大,在交通工具还很原始的时代,很难维持长久的统一。蒙古帝国很快便分裂了,但蒙古人的统治在一些国家中却维系了很长时间。拔都在罗斯建立的金帐汗国,统治近两个半世纪。蒙古在克里米亚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783年。据说是蒙古人的后裔的巴布尔侵入印度,建立莫卧尔帝国。

  孙迪亚塔建立马里王国

  继加纳之后,称霸西非的是马里王国。马里王国的建立者名叫孙迪亚塔。孙迪亚塔原是曼丁果国的王子。在他幼年时代,他的祖国就被索索国的军队占领了。他在母亲的带领下,逃到了东卡拉。10多年后,他担任了东卡拉的副统帅。

  孙迪亚塔不会忘记母亲临终前的嘱咐:“孩子,你是曼西果老国王的亲生儿子,现在你要担负起责任来啊!”

  孙迪亚塔安葬了母亲以后,就向东卡拉大王告辞。东卡拉大王非常信任他、支持他,分给了他一半的军队。

  索索国的国王听说孙迪亚塔带兵打回来,马上派他的儿子带领了大批人马来迎敌。这个王子根本不懂打仗,把军队布置在一个宽阔的山谷里。到了傍晚时分,孙迪亚塔仔细地观察了索索人的阵势,决定出其不意,发动突然袭击。在茫茫的暮色中,索索人的军队正在准备休息,孙迪亚塔率领骑兵们像一群猛虎般地扑了过来;索索人的军队乱作一团,一个一个被孙迪亚塔的部队砍倒在地。索索王子眼看大势不妙,夹着马P股溜之大吉。没有片刻工夫,孙迪亚塔的军队就消灭了残余的敌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初战告捷,旗开得胜,孙迪亚塔军威大震。被索索人侵略蹂躏的其余九个部族的首领,纷纷带了军队来和孙迪亚塔会合,并且一致推举孙迪亚塔为同盟军的统帅。

  在一个平原上,各部族的士兵列成方阵,各种颜色和各种图腾徽号的旗帜迎风飘扬。誓师大会开始了!只听见孙迪亚塔高举着巨大的拳头,声若洪钟地发出誓言:“我们要为自由而战斗下去!我们决不做索索人的奴隶!”

  “我们要为自由而战斗下去!”

  “我们决不作索索人的奴隶!”

  各族战士的呼声,在山谷中发出一阵阵回响。各族首领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孙迪亚塔。

  远处传来了“得得”的马蹄声。一个军官急速地骑马来到前面,向孙迪亚塔敬礼报告:“大王,索索国王已经亲自率领大军来到克里纲(今索马里共和国首都巴马科附近)了!他想切断我们的后路呢!”

  “马上发兵截击!”孙迪亚塔果敢地说。

  1235年初,克里纳两旁大军密集,一场决战就要开始了。可是,索索国军队突然紊乱起来。一支强悍的部队竟脱离了索索国王,投入到孙迪亚塔的队伍中来。原来,索索国王极端残暴,他不仅到处掠夺,到处侵略,就是对自己的部属也蛮不讲理。他的军队统帅名叫法戈里,是他的外甥。然而,索索国王竟然霸占了法戈里年轻美貌的妻子。法戈里忍无可忍,下决心脱离索索军队,来到了孙迪亚塔那里。孙迪亚塔非常高兴,任命他做一名统帅。

  旭日东升,新的一天来到了。两军在平原上列阵开战。孙迪亚塔的骑兵勇猛异常。只听见逊迪亚塔一声大吼:“前进!”骑兵们迅速向前飞奔,刀刃闪处,人头落地,索索国的骑兵被冲得七零八落。各部族的军队一致向前,索索国王也组织了部队反攻,双方展开了一场肉搏战。由于索索国骑兵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全军溃退。孙迪亚塔在追击的时候,忽见索索国王正在同法戈里作对厮杀。孙迪亚塔马上拿起弓箭,一箭射去,正中索索国王肩头。索索国王勒转马头,在乱兵中落荒而逃。孙迪亚塔和法戈里紧追不放,直到第二天傍晚才将他杀死,从而结束了战斗。

  孙迪亚塔灭亡了索索国以后,召开了各部族首领大会,正式成为新建立的王国的国王。孙迪亚塔把他的王国取名为马里王国。“马里”,就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孙迪亚塔同时派兵出去扩大疆土,于1240年灭掉了已经衰落不堪的加纳,马里成了西非最强大的王国,面积甚至超过了加纳王国,东到加奥(今索马里共和国境内),西到塞内加尔河。

  到13世纪末,马里建立了新的政权。这个新的马里王朝继续扩大它的版图,甚至想横渡大西洋。他们派遣了由两百条船组成的大船队,带了能用两年的淡水和食物出发。结果,除了一条船回来以外,全部被大西洋的风浪所吞没。这次航行虽然没有成功,但它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壮举要早100多年。

  马里王国接受伊斯兰教,与埃及和许多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奥等地的清真寺就是请阿拉伯建筑师设计的。马里国王穆萨还曾亲自访问了埃及,并且千里迢迢地到麦加朝觐,从而加强了非洲与亚洲的联系。

  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11月,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术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马可·波罗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因为缺水,马可喝用沙土过滤过的马尿。他们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都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