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从教27年 普通女教师感动温总理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吴玲与她的学生们在野炊。丈夫秦世忠说,家里虽然只有一个独子,但每逢母亲节,总会来一群学生围着吴玲喊妈妈。 这是吴玲全家的一张合影照,是儿子秦澎离开郑州去上大学前拍摄的。丈夫秦世忠说,“十多年了,这是我们家惟一的合影。” 吴玲遗像前放的这只小闹钟已经跟随她10多年了,闹铃的指针一直定格在“5点20分”。本报记者高明摄 从教27年,吴玲默默无闻;而在去世后,这位平凡的女老师广受爱戴,9月4日,国务院总理为她亲笔批示:“中学教师吴玲事迹感人,应该广泛宣传。” ■核心提示   7月11日,河南郑州22中50岁的中学女教师吴玲因病去世。   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生前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荣誉称号,但被她教过的很多学生都叫她妈妈。   早出晚归,27年如一日,把心血献给教育事业。她却让亲生儿子六岁半开始自己做饭,孩子如今最多的记忆场景是“等妈妈回家”。   结婚22年,与丈夫在一起的日子却不超过4年,“帮她刻试卷”成为丈夫如今最幸福的回忆。   7月13日,她的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们为她送行,一束束鲜花寄托人们的哀思。温家宝总理亦被这名普通教师的事迹所感动,亲笔批示宣传她的事迹。   教师节时,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至高荣誉,被人事部、教育部追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此前,她还被追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我们也要去送吴老师———”   大巴车快要开动了,车下100多名学生抹着泪、跺着脚发急了。   7月13日上午,正值暑期,但郑州22中的校园内并不宁静。   7月11日,22中教师吴玲因病去世。13日这天,是这位女教师出殡的日子。学校此前通知教师们统一坐车去殡仪馆参加吴老师的告别仪式,不想得到消息的学生也纷纷赶来了,两辆大巴车根本坐不下。   见此情景,校长李素萍哭了:“同学们,车返回了就来接你们,今天落下谁吴老师也是不愿意的。”   郑州殡仪馆吴玲遗体告别室,已挤不进人,哭声一片———她的学生来了,学生家长来了,原在开封的老同事赶来了,一些刚下车还背着行囊的往届生也来了……   “一名普通教师能得到如此爱戴,真是太难得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夹在人群中,也跟着流泪。   同样被感动的,还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4日,温总理作出批示:“中学教师吴玲事迹感人,应该广泛宣传。”随后,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对这位女教师作出了批示。   好强的女老师   吴玲,女,50岁,高级教师,从事教师职业27年。   1977年,吴玲从农村插队返城后在开封市33中当了一名数学教师。   “这女子好强,干什么都用心。”与吴玲原同在一教研室的开封33中老校长王青海如是评价。   王青海回忆说,吴玲上班没几天,就找到他说自己没受过正规师范训练,想拜他为师。而吴玲在他班上听课,竟一节不落地坚持了整整半年。   “有天晚上都十点多了,吴玲骑车来到我家,说是遇到了难题要向我讨教。”王青海说,吴玲的努力很快获得了回报,她班上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竟奇迹般地比其他班高出10多分,被同事们刮目相看。   1993年,吴玲从开封调到郑州22中学。22中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都来自附近城中村的孩子,一度被认为是“农村学校”。   “破天荒的!”22中校长李素萍这样形容吴玲10年来的成绩———从1993年至今,吴玲所在班上的学生只要参加省、市及区的数学竞赛,都会捧回好名次。有次区数学竞赛,获奖学生中吴玲的学生竟超过了一半。这是22中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每天她来学校最早,走的最晚,从没有破例。”回忆起吴玲,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提到这一点。一个细节是,吴玲床头有个小闹钟,而闹铃的指针10年来一直定格在了“5点20分”。   一名年轻教师至今迷惑不解:吴老师上有老下有小,却早到晚归,她怎么能天天保持这种旺盛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前两年有住校生的时候,她还常常是晚上11点多才回家。   去年年初,有同事发现一向步履轻快的吴玲走路显得吃力,而且时时额头冒虚汗。大家劝她去医院检查,吴玲总是回答,新来的五位年轻教师不熟悉工作,还需要人带,先忙过这段时间吧。   今年4月的一天,已连续几天吃不下东西的吴玲在课堂上晕倒了。医院确诊的结果竟是恶性肿瘤,而且到了晚期。   2001年5月,在一篇名为《捧着一颗赤心、献给教育事业》的年终总结中,吴玲这样写道:“二十多年来从未因事、因病而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每天都是出满勤,干满点,早出晚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已首先做到……”   爱管“闲事”的老大姐   王金秀,22中教师,王金秀坦言,她以前对吴玲的工作曾一度很不能理解。   王金秀说,1993年,她和吴玲同在一个年级当班主任,而她所带的是个“双差班”。只要她不在,吴玲总是跑到她的班上“指手画脚”:不是帮学生解答疑难题目,就是找表现不好的学生谈话。   “当时我心里就不舒服,你带好你的班算了,学校都不指望这个班了,你来多管闲事,不是让我难堪吗。”王金秀说,一次她看到吴玲和教导主任在谈话,就没好气地上前说:“主任,把我的班给吴老师一起带算了,人家是党员、工作积极,能干呀。”   “以后,她很少来我的班了。”王金秀说,但吴玲却能“神通广大”地继续“插手”她班里的事务:“一天,她突然把我们班上一个让各科老师都头痛、已准备退学的学生从游戏室里给带回来了;又有一天,她急匆匆地找到我说,班上的谁和谁正准备找人打群架了,赶快……”   “一学期下来,我们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不再是差班了,学生们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我也不由得对吴玲心存感激,但心里还是犯嘀咕———她这样做到底是什么目的?”   王金秀说,直到一年后的一次经历,让她终于明白了吴玲的为人。   “有天上午,我肚子突然疼痛难忍。吴玲借了钱叫了辆出租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刻做手术。可我爱人恰好出差在外地,全靠吴玲跑前跑后。手术后那天夜里,由于麻药反应,我吐了一夜,吴玲整夜没合眼为我擦洗。第二天我丈夫赶来了,她就回学校上课去了,可中午她又来了,并端来了一碗她做的山楂面汤……”   王金秀后来成了吴玲最要好的朋友。她说,吴大姐是个好人。   在吴玲工作过的22中,很多人都认同这样的说法。在吴玲的追悼会上,原先在22中值班的两名保安也来了。他们说,至今最香的一顿饭,仍是前年大年三十晚上吴老师骑车送到学校值班室的一盆热饺子。   对于22中的年轻单身教师,每到逢年过节,吴玲家便是他们的家。“你不去,她还和你生气,骑车到处找。”一位教师回忆说。   “吴玲工作好强,对人好,却从不图名。”22中的校领导回忆说,每学期评先进,吴玲总是事先提出:“我老了,要荣誉没什么用,多评评年轻人吧。”   对“闲职”毫不领情   2003年11月,手术后的吴玲结束了六个月的化疗,满头的青丝掉光了,身体异常虚弱。让校长李素萍感到为难的是,一出院吴玲便戴着假发找到她说“太想孩子们了”,要求上班。   考虑到继续带课劳动强度太大,李素萍最后把吴玲安排在了清闲的校图书馆,并明确了工作任务———“一不用坐班,二不用干具体活,来了和大家聊聊天就行”。同时,她还把另一名年轻力壮的男同事也安排进了图书馆,并嘱咐他“有活要抢着干,让吴大姐多歇着”。   李素萍说,“说白了,就是找个虚职想让她养病散心,别闷着了。”   但吴玲对这份闲职并不“领情”,忙碌依旧。   第一天上班,吴玲就把图书馆里所有的窗帘取下,带回家洗了一遍。   22中的老师回忆说,等两三天后再去图书馆,桌椅、窗户、墙壁已一尘不染,而吴玲的手上每次总捏着一块湿抹布。   图书馆积存多年的书没有标签,吴玲就把书装订成册、贴标签、写索引。   整理归类中,吴玲统计发现60本外借图书没有归还,最长超期有十年之久。“图书馆必须建立完善的借阅制度,借出的书必须追回。”吴玲最先找到了副校长李艳芳,并请示如果弄丢了书可不可以实施赔偿罚款?   李艳芳的“当然需要”刚说完,吴玲就拿出一张纸念起了书名,说她三年前借了三本书至今还没有归还。李艳芳说,当时的情景让她很难堪。   此后,吴玲拿着那张清单跑上跑下,追着同事讨书。李艳芳说,由于22中的部分老师改制时分流到了27中,吴玲又跑去27中找老同事索要借书。   “为了工作,她从来不怕得罪人。”李艳芳回忆说,年底发放奖金时,吴玲一大早就坐在了财务室。见到还没有还书的老师,她就上前告知:你的书值多少钱,应该罚款多少钱,然后她要求这些老师能让会计当场扣钱。   李艳芳说,60本超期不还的图书,除了一本退休老教师借阅的价值3角钱习题册外,其他59本都得到了追还和赔偿。   图书馆还担负着每天发放报纸的任务。时值寒假,李素萍校长却发现20多间办公室的门缝里依旧塞着每天新出的报纸。   “放假了,就不用再发报了,在家多休息啊。”李校长找到了吴玲。“有些老师有读报的习惯,我正好也闲着,就当锻炼身体了。”吴玲笑笑说。   9月11日,吴玲的丈夫秦世忠在一个笔记本中发现了一篇文章———“2003-2004学年图书馆工作计划”,长达四页的文字中吴玲详细制定了9条来年的图书馆工作计划,并最后写道:“图书馆工作太重要了,这里是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精神粮仓……”   秦世忠捧着笔记本,捶打着椅角,低头抽泣起来:“她要是对自己的病也这么认真,就好了。”   贪玩的学生管她叫“妈妈”   “转化一名差生同培养一名优等生同样重要。”吴玲经常对年轻教师这样说。   学校里的老师都认可这样的评价:吴玲是个急性子,但对学生却是例外。   1999年冬天。一堂数学课已开课5分钟了,吴玲班上一名叫王强的学生却一直没有露面。吴玲正向学生询问,门突然被踢开了,一名满身酒气的男子闯了进来。   “好呀,俺家孩子都跑了,你们还在这上课!”来人一把掀翻了讲台,并指着吴玲的鼻子大嚷:“我让你也上不成!”   吴玲认出来者正是王强的父亲。原来半小时前,他在喝酒时听说儿子逃课一直在网吧泡着,顿时来了火,借着酒劲就来到了学校。   台下的学生被突如其来的场面惊呆了,而吴玲没有说话,弯腰捡起了一只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排方程式,开始讲课。   吴玲的冷静把那位家长镇住了,酒也醒了半分,留下一句“我去找人了”他就匆匆离开了教室。   下课后,吴玲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王强的QQ号后,在办公室里也编了网名和王强在网上聊了起来。得知王强就在二七区西边的一片网吧后,吴玲冲出了学校。   直到晚上十点多钟,吴玲才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王强。吴玲推着自行车要送王强回家,但意犹未尽的他却还想着要回网吧打完没有结束的游戏。   争执中,年少血热的王强一脚跺翻了吴玲的自行车,瘦弱的她往后打着踉跄,几乎摔倒。   见一个大小伙在欺负中年妇女,不少人围了上来。一名热心男子还“见义勇为”地上前拽住了王强的衣领。   “他是俺孩子,在家怄气了。”吴玲赶紧上前劝阻。“这孩子!别再惹妈妈生气了,快回家吧。”   就是一句“他是俺孩子”让王强乖乖扶起了车,跟着吴玲回到了家。此时,王强的父亲正在家喝闷酒,开门见到儿子举拳就要打,被吴玲一把抱住。   劝完了大人,又教育孩子。听到家长“不再喝醉酒、不再打孩子”的真心保证,吴玲这才放心地离开了王家,此时已是凌晨一点,但吴玲谢绝了王家打车送她回家的好意。   不是事后提起,吴玲也许至今也不知道,那天回家尽管路灯不亮,可一直有辆出租车在她自行车后跟着,车灯在为她照着路。   原来,内心愧疚的王强父子俩拦了辆出租车悄悄跟着她一直到了家属院门口。   “前边那人是谁?”出租车司机很纳闷。   “她是我妈妈。”王强低声回答。   “为什么不让她一起上车?”   “我没好好学习,惹妈妈生气了。”   “那你以后要好好学习,对得起妈妈啊。”   了解这段实情的22中老师说,那一夜后,王强就突然变了样,不再去网吧,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如今的王强已成为了一名军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巾被和复读机   丈夫秦世忠说,家里虽然只有一个独子,但每逢母亲节,总会来一群学生围着吴玲喊妈妈。   陈延鑫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来自驻马店农村,随打工父母来郑州读书。陈延鑫说,由于父母租住的房子离学校很远,他每天上学要穿过大半个郑州城。有时放学他干脆就不走了,几张课桌一凑就睡在教室里。   一天夏夜,暴雨突临,本来闷热的教室里温度骤降,陈延鑫躺在课桌上瑟瑟发抖。   突然,教室门打开了,一个个头和自已差不多的男孩儿站在门口,浑身上下被雨水打得透湿,怀里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我是你们吴老师的儿子,我妈让我给你送一个毛巾被。”   陈延鑫回忆说,他当夜抱着那条毛巾被哭了很久。那年的期终考试,他的成绩由原来的倒数一下子升到第四名。   吴玲任教的97届学生中,有一个叫张娜的学生性格异常活泼。可在初二的一段时间里,小张娜却突然沉默寡言起来。原来,她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张娜只好和奶奶住在一起。   吴玲听说了这件事,一把将张娜搂在怀里:“孩子,你以后就认老师当妈妈吧。”   有一天,小张娜哭着进了教室———她心爱的复读机丢了。而那台复读机是她把乌黑的长辫子剪下卖了钱买的。   吴玲回到家里给儿子澎澎讲起了这件事儿,儿子半天没吭声,悄然走进房间里把自已的复读机拿了出来,“这个,你送给你的学生吧”。   现在,已是大学生的张娜至今还珍藏着那台复读机。   受吴玲资助过的家境困难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孩子曾喊过吴玲妈妈?已无法统计。但开封33中老校长王清海证实,每学期,他收到的孩子家长寄来的感谢吴玲的信件总会有一沓。   吴玲病倒后,张娜、陈延鑫等吴玲教过的学生组成了几十人的陪护团,这些成年人,少年人,已参加工作的,尚未毕业的,他们日夜守护在老师的身边,直到她去世。   按规定,作为教师吴玲医药费只能报销一半。到6月底,手术、化疗、住院的累计花费已高达18万,继续治疗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困难重重。   今年7月初,在深圳当飞行员的刁健得知吴老师病危的消息,当即赶回郑州,“我在深圳的房子能值40多万,如果需要,就把房子卖了,来为吴老师治病。”陈延鑫的父亲是开出租车的,他表示:只要是吴老师的事儿用车,随叫随到……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打算筹划为吴老师治病的捐款活动。但所有的好意,被吴玲和丈夫一口回绝。   秦世忠还讲了这样一个插曲:一天,三位学生家长带着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人来到他家。白须老人在这屋里转转,那屋里看看,然后附在一个年长的家长耳朵上小声嘀咕了些什么就走了。   看着吴玲两口子正疑惑,那位家长终于开口了,“是这样的吴老师,你平常对我们孩子那么好,现在有病了,医院的招儿也都使了,可还不见得咋好,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请了个风水先生,你可别笑话我们迷信,咱按风水仙儿指点的再倒腾一下家具,要是你不介意的话,咱就试试。”听着这话,夫妇两人的眼睛湿润了。   帮她刻蜡板竟也是那样的幸福   9月11日,河南卫视记者在吴玲家采访拍摄时,吴玲的丈夫秦世忠翻箱倒柜才找到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照,那是儿子秦澎离开郑州去上大学前拍摄的。秦世忠对记者说,“真的没有别的照片了,十多年了,这是我们家惟一的合影。”   22中的老师说,在学校要想找吴玲所教的班很容易,教室的玻璃窗和门前的水泥地永远是最光亮的。但吴玲的家,却与她的“讲究”格格不入。   简陋的家具都是十年前的,马桶抽不了水,洗脸池的水龙头出不了水,厨房和卫生间的墙壁瓷砖多处脱落……而客厅里竟然没有一个顶灯,墙壁上仅有的两个节能灯还被取掉了一支。   秦世忠说,两人工作都忙,东西坏了根本没时间修,吴玲说马桶坏了就坏了吧,用干净水冲马桶还太可惜;而客厅的节能灯是她为了省电特意摘下的。   秦世忠和吴玲1982年结婚后,他就被调到了郑州工作,两人一分就是11年。1993年,吴玲调到了郑州,而作为铁路工程师的秦世忠却又开始了长期的野外工作。   “结婚22年,我在家的日子却不超过4年。”每次短暂的相聚,秦世忠说两人都很珍惜,但在记忆里还是有过两次争吵。   第一次争吵是关于油印试卷的事。秦世忠回忆说,以前的试卷都是油印的,需用刀笔先在蜡纸上刻出模板,再进行油印。因为自己写了一手好字,自然帮吴玲担起了刻蜡板的任务。   “想不到这活儿一干就是十多年,后来她竟把整个数学组的活都揽给了我。”秦世忠说,刻一张卷子需要45分钟,而吴玲每次至少会带回三四张。   “有次我真的是刻烦———都什么年代了,还油印卷子!就不能收学生几角钱去复印一下。“   “你什么人啊,油印一份卷子才几分钱,非要浪费学生的钱吗?”   最后的结果是吴玲生气了,秦世忠妥协了。   另一个让秦世忠看不懂的事是,吴玲很爱美,却很少买衣服,难得的几次买衣服还直奔批发市场。但对于学生,妻子却异常的慷慨。“好学生她要奖励,差学生稍微进步了她也要奖励,她三天两头跑大商场买奖品,都是自己掏腰包。”秦说,为了这,他和妻子也吵过,但也是不了了之。   吴玲去世已有两个月了,但秦世忠依旧保持着家里的原样。翻翻妻子生前的笔记本,看看柜子里那些熟悉的衣物,“回想起来,帮她刻蜡板竟也是那样的幸福。”   盼妈妈回家成了儿时最多的记忆   吴玲去世后,儿子秦澎(小名澎澎)在母亲遗像框里塞进了两张自己的单身照片。澎澎说,这样把母子俩的照片贴在一起他心里才会好受些。   澎澎说,母亲总是忙忙碌碌,盼她回家几乎成了他儿时最多的记忆。   开封33中学的退休教师梁先荣曾和吴玲共事10多年,也是吴玲的婚姻介绍人。梁先荣说,“吴玲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校,可却苦了自己的孩子。”   在梁先荣的记忆里,秦澎上小学前一直寄托在学校的幼儿园。每天早上六点吴玲就起了床,孩子睡得迷迷糊糊也被叫醒。六点半,孩子准是第一个送到了幼儿园,那时幼儿园老师还没到,吴玲就把孩子先放在传达室里。下午七八点钟,幼儿园早已关门,秦澎就只能在传达室里等妈妈下班。   澎澎六岁半上小学的第一天,吴玲教他学做的第一件事是煮稀饭。   “那天,我正好去吴玲家。孩子站在小板凳上,吴玲对着锅比画着米放多少,水要添到哪里,孩子不住地点着头。”梁先荣说,那场景看得她很心酸。   时任33中校长的王清海了解到吴玲一人带着孩子很不容易,多次找她谈话“要多些时间在家里”,吴玲往往以“孩子和我都习惯了”一笑回答。   吴玲在开封的老邻居至今对澎澎印象深刻———“他是个小大人,脖子上总挂着钥匙串,每天放学自己回家,放下书包先上街买油条,然后回家煮稀饭‘呼呼’地乱喝一气。可孩子毕竟小啊,天黑了他一人不敢在家呆,就跑到家属院门口站着等吴玲,看着很可怜。”   但吴玲的丈夫秦世忠并不认同妻子对孩子照顾不周的说法。“每天吴玲大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阳台,一旦发现变天,她就把要加添的衣服悄悄放在儿子床头,她很爱孩子的。”   “母亲经常组织班上的学生搞课外活动,科技馆、郊区的风景区、博物馆哪都去,可她却从没有带我去过一次公园。”澎澎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埋怨母亲对他关爱不够,甚至还很嫉妒母亲班上的学生。   2004年7月13日,吴玲的追悼会上,澎澎已哭成了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妈妈的辛勤与尽职敬业的伟大,那时我还常常为妈妈让我给她的学生送饭感到麻烦,为妈妈把我的学习用具送给家境不好的学生而心生不快。现在我明白了,妈妈不但是一位好妈妈,更是一位好老师。”   “看着妈妈每天操劳,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用自己赚来的钱带她去旅游,让她好好休息一次。”这位已上大四的孩子开始哽咽,明年他就工作赚钱了,但这个愿望却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据央视消息,人事部、教育部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吴玲“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此前,教育部党组作出决定,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吴玲学习。河南省教育厅及郑州市委市政府也分别作出了关于开展向吴玲学习的决定。(记者 高明 河南郑州 开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