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驻港部队”说成“戒严部队”白岩松想干嘛?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屏幕上的白岩松幽默风趣、谈吐中透着睿智;讲台上的白岩松话语轻松,看问题独特的视角,让你忍不住拍案叫绝。名人也有自己的独特爱好,近日白岩松就说他很会忙里偷闲,他说成都就是一个好吃好玩的地方,而且具有悠久、独特、迷人的文化,因此他经常偷偷跑过去玩。前不久,记者也在南京遇见了白岩松,有幸走近了这位央视“名嘴”。

开场白博来阵阵掌声

日前,据白岩松透露,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喜欢忙里偷闲,到处走走。成都就是他喜欢去的城市,他说那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文化氛围也不错,他每次都是偷偷去的,去年春节他和全家人就是在那度过的。



4月20日下午,他来到南京。原定于2:30开始的讲座,由于白岩松迟迟没有露面而被推迟到了3:00。当一身休闲服,背着采访包的白岩松出现的时候,全场的目光开始了聚焦。“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好!”白岩松是内蒙古人,就在大家都纳闷的时候,白岩松说:“我爱人是镇江人,我也算半个江苏人啊。我都三年没回自己的老家了,但是镇江我是年年来的。”于是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还记得,2003年11月1日上午8时左右,央视梅地亚中心彩球飘扬,旗帜飞舞,各通道楼口人满为患,水泄不通,A特段广告招标在这里进行。“崔永元拍电影去了,张宏民出去采访了,水均益去巴格达了,刘建宏抓黑哨去了,就只剩下我来和你(王小丫)一起主持……”白岩松来了一番赵本山式的调侃开场白,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媒体进入“分众化”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媒体已经从“大众化”进入了“分众化”的时代,白岩松亮出了第一个观点。据了解,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电视剧栏目一直居于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的前三甲,即使这样,新闻联播最高的收视率也就是在11%左右,用白岩松的话说,就是在这种垄断的情况下,100个人中还有 89人是不看新闻联播的。目前媒体的定位都非常明确,他总是代表着自己的那一部分读者的利益,杂志是分众化最明显的一种媒体,现在从18岁到35岁的女性杂志已经有了几百种。此外记者代表的也不是他的个人,而是他所在的媒体,因此他建议被采访者要根据媒体的性质提供相应的素材。

做事要首先过“心理关”


应该说许多人在做一件自己从没有做过的事情之前,都会担心害怕,深怕把事情做砸了。白岩松认为这需要过自己的“心理关”,他说自己也曾遇到类似的情况,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央电视台决定首次进行现场直播,白岩松是现场的节目主持人。他说那个时候,自己也担心害怕的不得了,夜里都睡不着觉,只好半夜找朋友喝酒,靠酒精的麻醉入眠。在演练的时候,他好几次把“驻港部队”说成了“戒严部队”,他说因为“戒严部队”这个词熟悉啊。在去香港之前,他连续三十几个小时没有入睡,到了以后他坐在凳子上刚和别人说了一句话就睡着了,结果就在凳子上睡了7个小时。后来为了防止出错,他就把“驻港部队”改成了“驻香港部队”。此外白岩松认为,即使出了点差错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重,以后注意就行了,因为通常的情况是越不担心出错的时候反而很少会出错。

不懂的东西绝对不装懂

电视屏幕上的白岩松侃侃而谈,似乎对什么问题都很在行。有人就问他,你是怎么做到“万事通”的,白岩松说,并不是我什么都懂,而是因为不懂的东西我从来不去说它,就是自己从来不会不懂装懂。他说自己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曾遇到别人说假话的情况,对于这个问题就是要自己首先把准备工作做好,然后去引出对方的破绽,最终让说假话的无法自圆其说。据说有一次他去采访一个生产矿泉水的老板,对方还在跟他大吹特侃的时候,他将早已准备好的矿泉水拿了出来后,对方就乖乖地讲出了事实的真相。

杜绝假新闻要靠市场手段

目前,假新闻可以说天天都在出现,个别媒体甚至以杜撰假新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许多同行对此深恶痛绝。有人就问白岩松,是否新闻法出台以后这种情况就会好一点,对此他说:目前在很多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就草率地出台新闻法,那只会使之起到限制的作用,而不是促进的作用。对于目前一些媒体不负责地刊登一些假新闻的情况,他说最终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约束,要靠媒体之间的互相监督去杜绝假新闻的出现和传播。他说,目前国外的媒体之间的互相监督做的非常好,由于互相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彼此都在小心翼翼。深怕出了一点差错让对手抓住。他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读者辨别是非能力的不断增强,制造假新闻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小。


作为兼职人员进入央视

白岩松说,在没进央视之前,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93年经崔永元推荐,到央视兼职做策划;后来在《东方时空》开播前几天,制片人让他到山东去采访,白岩松就由策划变成了主持人。前段时间,白岩松辞去了3个栏目的制片人职务,现在虽然仍担任《东方时空》的编委,但不久也辞掉了,从而专心做主持人。

他说这么做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比12年前长得好看了。“这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物质的,12年前,那时候真是营养缺乏,我才50多公斤,现在我有80 公斤了,我体形的变化,证明中国改革是富有成效的;还有一个精神的因素,人的相貌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说夫妻之间在一起长了就有夫妻相,你在做什么行当,后来相由心生,你的脸形也就变了。我觉得我长得没有过去那么尖锐了。”

尚有争议性的名主持人

有人说,可以把主持人分为两种,一种为“入眼”,比如《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他们只能让人看到眼睛里;另一种为“入脑”,观众对采访者提供的事实,对采访者的知识结构、采访水平,有一种欣赏和佩服的成分。白岩松属于后者。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是白岩松“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他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最强音,白岩松的口才与思辩力的展现在那时达到顶峰。但是在其后的 2000年奥运会直播、伊拉克战争直播等节目中,白岩松开始陷于争议的漩涡,因为在很多观众的眼里,那个充满“智慧与探索”的白岩松不见了,见到的是“过于老练,甚至有些世故”的白岩松,他的从容与沉着多了,质朴与睿敏少了。

尽管对白岩松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观众不得不承认,白岩松现场的掌控能力,他的那份沉着自信还是很少有人能比的(记者在现场就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为他赢得了不少印象分,刚刚在上海落幕的“2005中国电视主持人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上,白岩松一举获得“2004最佳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及 “2004电视主持人最佳口才”奖。

不当主持人就去做老师

白岩松也设想过自己的主持生涯会有球星挂靴那样的机会,也有一个告别赛,他说:“最好的主持人在告别赛的时候,自己去意已决,而别人恋恋不舍,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样的主持人。”对于自己如果不做主持人以后干什么,白岩松已经有了打算,他说会去做个老师。据了解,白岩松可以说是生活在教师的包围中,他的父母和爱人都是学校的老师。与10年前比较,应该说白岩松身上的儒雅气质愈发明显。

白岩松小资料


  1968年8月20日生于内蒙古;

  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

  198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

  1993年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

  现在主持《新闻会客厅》、《中国周刊》、《东方时空》。

  《江南时报》 (2005年05月19日 第二十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