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吴式太极创始人吴鉴泉的公子吴公仪赴香港教拳,立遭当地白鹤门少壮陈克夫的挑战,后来这场比武移师澳门。此事在不仅香港引起喧然大波,更引出了现代武侠小说的那部开山之作,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这之后,金庸古龙横空出世,武侠小说长盛不衰。另一方面,武侠电影以其独一无二的特色创造了另外一种华丽多姿,生动夺目的武侠艺术,他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合力创作,不断完善,终于有了今日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武侠电影也以其大气磅礴的气魄,侠骨柔情的风流而成为世界电影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其实中国的武侠片历史远不止三十年,《火烧红莲寺》并不比《定军山》晚多久,我从三十年前算起,指的是七一年的那部《唐山大兄》,在这之前,值得大书特写的大约还有胡金铨和张彻,胡金铨的作品至今无缘一见,而张彻的东东现在看来实在不怎么样,虽然我很爱读他的书。
还是说《唐山大兄》。
七十年代,一个年轻人回到香港,他自信可以震惊世界,虽然人们并不相信。后来,真的给他作到了——用了四部半的电影。
李小龙1940年出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叫“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够名振三藩市。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幼时的小龙身体虚弱,用药不能根治,父亲只好让他练武强身,结果一不小心成就了一位功夫之王。他从影的历程更是颇具传奇色彩,李小龙在美国出生时,正好一部美国电影拍摄中需要一个华人婴儿,就把李小龙抱了去,结果李小龙就这样一出生就成了最早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华人之一。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长于香港,在美读了大学,最后又回到香港,他就这样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也许是这样的经历使他最后突破了形式的束缚,创立了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后来,当几乎同样经历的甄子丹完全成为李小龙的追随者后,我更相信了环境造人之说。
李小龙不为人知的一面是他的多才多艺,小龙的绘画极好,给自己的著作所绘配图颇具功底。同时,他学识广博,读书之巨即便放在普通文人身上也令人惊叹,李小龙喜爱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他所创立的截拳道所谓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前半句指的是自由无羁的思想,后半句指的就是一种在修为上永无止境的超人哲学。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李小龙在世界武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朋友和追随者包括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世界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罗高拔,菲律宾棍王伊鲁山度,拳王阿里曾登门与其探讨,《黑带》杂志更将其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而另一方面,许多保守的中国人并不能接受李小龙的行为。把他以咏春门人的身份而自创截拳道并传授给外国人的行为视作大不敬,而有的咏春派拳馆,竟在门口的地上铺一张李小龙的照片,要求所有拜师学拳的新人从上面踩过去。中国门派之见严重,倒也并不稀奇。只是不知他们看到柔道与跆拳道被列为奥运项目,而中国武术却打不出国门的现状时会是怎么一种感想。
当时,邹文怀刚刚出走邵氏,创立嘉禾,看中了被邵氏不屑一顾的李小龙。一九七一年,《唐山大兄》面世,邵氏兄弟公司剑侠电影的牵强和虚假在此片面前暴露无遗,虽然当时的李小龙受制颇多,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李小龙电影。但当时的成龙,元彪,洪金宝,包括还是个小屁孩的周星弛,仍为之震憾不已,成龙这样评价李小龙的第一部作品,“激动人心的打斗,像眼镜蛇的攻击一样快捷而致命。”成龙等人也成为李小龙的第一批特技人与替身。
接着是《精武门》,陈真踢馆一场戏中,李小龙以凌厉潇洒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双节棍将空手道家们一个个的击倒。然后把“东亚病夫” 四个字撕下来让他们自食其果(奇怪的是这一幕在日本上映时竟然没有引起反对,反而掀起了全日本学习空手道的热潮)。但更令人振奋的还是李小龙的亦正亦邪的宣告,“告诉你们,中国人不是病夫。”“这次让你们吃纸,下次让你们吃玻璃!”你可以说这种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但他至少以那种国人中罕见的张扬气质鼓舞了很多人。
李小龙死了,这位百年英雄偶像的消失在当时的造成了英雄真空。欧美与香港的电影公司开始在全亚洲寻找“李小龙二世”,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呢?只要你长得有点像李小龙,走在大街上就可能被星探拉住:“来,咱们签约吧。”当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梁小龙,吕小龙,又或者是朱小龙,候小龙确实一个接一个地粉墨登场。又一个接一个地黯然离场。效颦能效得出美来,毕竟也不容易。
嘉禾公司内定的李小龙接班人是成龙。当时,成龙还叫陈港生。
这个出身于中国戏剧学院的年轻人在众多特技人中以胆大妄为著称,在《精武门》中那个被李小龙一脚踢飞,破窗而去又飞出六米的家伙就是他,在当时所有人都在考虑做完这个特技还有没有命在的时候,成龙自告奋勇挺身而出。结果,成龙落地时的感觉“就像是被车撞了一般”,但他还是为得到大师兄洪金宝、百万富翁导演罗维和最著名的华人明星李小龙三人的同时称赞而感到高兴。拍摄《龙争虎斗》的时候,由于李小龙的失误,成龙的脸被双节棍狠狠地击中。“以至于几十年后,想起它仍能感到疼痛。”但当时的成龙为了这个镜头的成功一声未吭。如果你看成龙与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的表演时想到了这些,会品出一点伤感的幽默。大概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使嘉禾相信他能成为第二个李小龙。
但是《新精武门》当然是一部相当失败的电影。任何模仿都只能是拙劣的。成龙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成龙,我想是因为他的那句话:“我和别人一样敬畏李小龙,但我绝不会加入到他们中去,如果没有李小龙,人们也不会知道成龙,但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作第二个李小龙,我只想作第一个成龙。”
如果你把成龙的电影和卓别林或基顿的电影放在一起,你会发现他们两者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成龙把喜剧放入了打斗动作中去。他和周星弛的幽默不一样,他依靠的是一种肢体语言。他能在斗牛士进行曲的音乐中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也能在拳打脚踢中完成各路杂耍动作。这是别人作不到的。
从第二部作品《醉拳》起,成龙开创了“功夫喜剧”之先河,无法模仿的喜剧、特技、亲和力成了成龙的招牌,《醉拳》真逗,《快餐车》真逗,《师弟出马》真逗,《飞鹰计划》真逗,《龙兄虎弟》真逗。在《A计划》那场著名的自行车追逐战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成龙用一辆自行车,一根竹竿,几扇窗子,一座梯子把一群对手搞得人仰马翻,笑料百出,你不能不佩服,那几乎是只有卓别林才能做到的事,但是成龙也做到了——虽然成龙是学生,但他是个优秀的学生。二十多年来,成龙在银幕上一直在扮演一个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而且总是那么倒霉总是那么傻里傻气,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把别人的欢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多么高尚。
提得一提的是在《A计划》续集中的一个段落。来到香港的革命党请成龙参加革命,
成龙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知道推翻满清要千千万万的人洒血断头,但是我不敢要人家这样做。因为我不知道这么多人打生打死之后,得到的会是什么。所以我很喜欢做警察,因为我知道每一条人命都很重要,就算是四万万人的国家,也都是为一个个的人组成的。”我一直以为,这种信念才是最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