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章子怡)高处不胜寒 和《哈姆雷特》相比,《夜宴》的最大不同就是把“母后”推到了绝对主角的地位,她不仅保持了两朝皇后的身份,而且跟太子无鸾爱意绵绵。如果弗洛伊德在世,一定会对这个改编会心一笑,因为他在《哈》剧中看到的弑父恋母情结终于得到了大张旗鼓的表达。这场三角恋谈得够玄,只是对无鸾生母只字不提的态度有失严谨,让人怀疑这样安排是出于加重章子怡主角地位的商业考虑。 这一变动也令编剧不得不对《哈姆雷特》做出伤筋动骨的整体调整,一出质问生命的莎翁名剧降格成宫廷性爱斗争,并使《夜宴》缺乏打动人心的力度。好在章子怡对“母后”的精神状态把握到位,良好的表现甚至拯救了一些台词。美中不足是个别“激情戏”严重缺乏可信度(如“叔叔真会伺候女人”这句话就说得很做作),这和《夜宴》的整体用意有关,在提到厉帝时会加以讨论。 无鸾(吴彦祖)被压抑的哈姆雷特 无鸾是《夜宴》中最可惜的人物,可惜的是他本可以成为光芒四射的哈姆雷特,但由于一些角色权衡的原因,他不得不被笼罩在母后的阴影之下,最终也没有冲出世俗纠葛的阴霾。 哈姆雷特必须是个疯子,他可以忧郁,但不能阴沉,无论外在表现还是内在智慧,他都首先并且必须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疯子。他的热烈必须点燃整个死气沉沉的剧场。关于他,我们可以摆脱劳伦斯·奥利佛的榜样,但必须想象一个人群中的尼采。 吴彦祖确实是个有贵族气的演员,无奈情节所限,他从一个本应挑战命运的诗人沦落为受生活摆布的弱者,厉帝说他“气势如虹”,只是说说而已,无鸾根本没说出一句灿烂如火的台词。 “生存还是毁灭”那段太难,我们不奢求在中国电影中看到,但至少要有哈姆雷特嬉笑怒骂的霸气。“一个人为什么不说说笑笑呢?您瞧,我的母亲多么高兴,我的父亲还不过死了两个钟头。”多锋利的话,吴彦祖偏偏没有机会说出。一出“王子复仇记”只能让给母后上演,实在是《夜宴》的失策。 厉帝(葛优)过于露骨的国王 《夜宴》的一个大胆构思就是厉帝之所以娶了“嫂嫂”,不是因为一己的淫欲,而是因为他对她有爱。一个野心勃勃的帝王在红颜面前折腰,这似乎是个足以打动人心的设定,而且有利于制造矛盾、推动剧情,但为什么效果不大甚至产生负作用呢?主要问题在于,影片在表现厉帝心理时过于拘泥于“床笫之事”。这听上去有些低俗,但编剧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对一部试图表现深刻命题的古装宫廷电影来说,让现在的观众听到“暖心”、“含烫了”、“今夜之前不困惑,今夜之后困惑了”这样的话,是不可能不让大家感到尴尬甚至可笑的。对私密场景的过多露骨刻画还直接导致厉帝心理状态的移位,弑兄篡位后他最应该担心的是阴谋败露、侄儿复仇以及自己的内疚,而不是和先帝相比谁更“行”。 葛优在片中的表现是有精彩之处的,比如在册封大典上看小丑哑戏时嘴角露出的一丝笑,很见功力。“皇后敬的酒,我怎能不喝”也是一处悲情演绎,可惜之前那段“是复仇的欲望还是你的忧郁”等等独白画蛇添足,败坏了观众的胃口。 青女(周迅)令人扼腕的错位 《哈姆雷特》不是一出爱情悲剧,但《夜宴》偏偏要往这个方向上调头。对青女的“改造”就是极力实现这一意图的结果。对于这个角色,“可惜”二字不足以形容,确切的概括应该是“扼腕”。 《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确实是个单纯、贞洁的代表,但她不无知、不“愚蠢”,更不会在关键时刻出来添乱。 剧中她疯了,说着“这是表示记忆的迷迭香;爱人,请你记着吧,这是表示相思的三色堇”这类动人心魄的疯话,然后没过多久就死了。怎么死的呢?在试图把花冠挂在树枝上的时候跌到小溪里,淹死了。这个死的悲怆之处在于,它是无人见证的、无意义的,尽管那时她嘴里也哼着歌。而《夜宴》中的青女就不同了,她偏偏要在大宴群臣的夜晚“表演一个节目”,说是王子生前最喜欢的《越人歌》,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殉情作成了一场秀。 周迅是个很纯的演员,投入一个和她相像的角色总是有点不自知的盲目。她对青女爱情观的认同和肯定已经不只停留在角色层次上了,这无可厚非,但放在《夜宴》这部戏里,就显得很不讨好。 失了观众的同情,再入戏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