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06追溯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天王时代”
2005年岁末,香港艺人收入榜“四大天王”同时进入前10名,诸多媒体用“四大天王神话再现”来渲染,似乎14年前风行东南亚的“四大天王”终于“日薄西山”,有了点起色都能成为报刊头条。话说回来,即使是这14年间,传媒圈、娱乐圈无论如何鼓噪“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这四人的地位都能恒久不变,直到这四人日渐衰老,这些所谓的接班人仍旧默守在历史的角落。在“四大天王”最红火的年代,他们几乎就是整个香港娱乐圈,虽然4人都在多栖发展,但各自竞争最多的地方还是在音乐上,每年香港四大音乐颁奖礼期间,不仅4人明争暗斗、各自歌迷更是口水横飞,1994年周星驰在《破坏之王》中扮演张学友的歌迷,影片中某黎明迷在张学友演唱会门口叫嚣“我爱黎明!”结果遭学友迷群殴,便是当时歌迷争斗的最好写照。
事实上,早在“四大天王”时代到来之前,张国荣和谭咏麟就制造过两大天王火并的时代,再往前则是许冠杰和罗文。香港音乐界资深人士向本报回忆到,大概在1990到1991年年间,谭咏麟和张国荣均宣布退出四大音乐颁奖礼,习惯制造“争斗”的香港媒体都在作出各种预侧,接班人是谁?1990年刘德华、张学友、李克勤在角逐中占得先机,1991年黎明的火箭式走红使他与张学友、刘德华一起在年终的颁奖典礼上风光无限,三人被称为“三剑客”。但这个称号产生不到半年便告夭折,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抢到歌坛最前列的位置,此时香港发行量最大的《东方日报》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册封4人,风行15年之久。
时间拨转到1995年,四大天王正是红透半边天之时,那一年罗志祥在台湾“四大天王”模仿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第2年他和欧汉声、陈显政、陈中威组成了“四大天王”,即使这支团体仅以模仿为目标,也借着“四大天王”的威风红火了4年出版了4张专辑。但就在1998年小猪罗志祥所在的“四大天王”解散,香港原版“四大天王”随着各自水平差异变大,四人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下坡路不可避免走了起来。
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娱乐工业迅速滑落,粤语歌坛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台的机会越来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乐颁奖礼,接着张学友也宣布退出,这似乎也宣告着“四大天王”开始“瓦解”。2003年4月4日,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在张国荣自杀后4天举行,会上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一席黑衣合唱《当年情》,不仅是对张国荣的哀悼,似乎更是对香港娱乐圈当年辉煌的怀念。
有人说,“四大天王”是香港娱乐圈团结的一种象征,1994年“摇滚新势力”在香港红馆演出之前,何勇在北京接受访问时说“四大天王”中张学友还行,其他3个都是小丑。
这话一说出来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媒体和艺人都严词批判他,梅艳芳当时就出来说不能这样讲这些艺人,“中国火”演出的很多海报、地铁广告都被石头砸碎,后来何勇在香港发布会上只好解释,香港这个繁华的地方需要“四大天王”才将事情平息。
有人说,“四大天王”是香港娱乐圈垄断的一种标志,无数个明星被封为“四小天王”或“第五天王”,但这些小天王无一例外被“四大天王”给湮没,“四大天王”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香港娱乐圈垄断时代的产物,它的垄断也是香港娱乐圈黄金时代的象征,空前绝后,遗憾的是“四大天王”的没落刚好映照着粤语歌坛的衰落。
|
|
刘德华:“四大天王”没有过时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43202031809478282965927.jpg');}
}"
src="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43202031809478282965927.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 />
“四大天王”中,刘德华是成名最早的一位,1981年毕业于无线艺人第10届艺人训练班,1982年他便演出了第一部电影《彩云曲》,同年因演出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开始崭露头角。1983年在“永恒唱片”他有了自己第一首歌―――电视剧《神雕大侠》主题曲,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名字开始被香港乐坛熟知。严格来说,刘德华的声线并不是很占优势,但是总是能找到适合自己唱的歌,无论是粤语还是国语。从《我和我追逐的梦》到《来生缘》,从《谢谢你的爱》到《真情难收》,一首一首刘式情歌已经成为了当年港式情歌的代名词。因此在谈到“四大天王”这个话题时,他曾对媒体说“其实我出道都比他们几个早,严格说来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出道早,并不是刘德华区别于其他3人最大不同,关键的是在所有人心目中,刘德华是成功艺人的完美典范,他劳动模范一般的工作狂精神,让同行和媒体都赞叹不已。2000年刘德华投资拍了自己从艺以来的第100部电影《阿虎》,堪称老而弥坚。除此之外,他多能多专的均衡发展也是4个人中人气保持最好的,即使从2000年获得第一个金像奖影帝后,他在电影方面开始投入较多的精力,但音乐方面依旧保持高产,虽然陈耀川为他打造的大路化的情歌失去了最广阔的市场,但仍然有不少追随者。
2005年底,刘德华受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大会”,会后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说自己最在乎的还是电影,他想成为“中国演员”而不仅仅是香港演员。他的这种热爱有时也会惹来争议,2005年10月刘德华发出号召,要联手五位影帝合力拍片,以拯救香港电影的颓势,结果招致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从刘德华的角度来看,“五影帝拍片”只不过是他为了拯救香港电影业的单纯思路,无论“华仔”能不能拯救电影市场,刘德华都是最有权利挺身而出的那个人,只因为他多年来一直坚守香港电影的阵脚。香港导演陈可辛评价说:“在将来,谁提到香港的电影史,都会提到刘德华。”直到如今似乎也是最在乎“天”字的一位,创建的演艺公司叫“天中”,成立的电影公司叫“天幕”,在“四大天王”影响日渐下落时,刘德华接受采访时,仍称“四大天王”没有过时,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明星是不同的,年轻人身上有很多不可取代的东西,比如说新音乐,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同样有很多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刘德华成绩单
音乐
TVB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手(1991-
1995,2000,2005)TVB十大劲歌金曲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手(2001-2005)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亚洲最受欢迎歌手奖(ChannelV美国Billboard杂志1995-
1996)
电影
第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暗战》2000)第六届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阿虎》2001)第十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2003年度)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大块头有大智慧》2004)第四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无间道3》2004)
荣誉
台湾十大偶像之星第一名(《民生报》1991-1997)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世界十大杰出青年本世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百位杰出华人之一(《人民日报》1999)2004年度勋衔颁授典礼荣誉勋章(香港特别行政区)
■天王接班人
刘德华VS吴彦祖
相似点:帅哥、努力、绯闻少,电影方面较为突出相异点:吴彦祖虽会乐器,但唱片方面除自组alive外,音乐成绩乏善可陈相似指数:★★★
|
张学友:对这个称号,早已没感觉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31202031809366092341323.jpg');}
}"
src="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31202031809366092341323.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 />
多年来,“四大天王”中只有张学友在音乐上取得的成绩最为人称道。
张学友结婚10年与妻子罗美薇感情甚好。
■天王连线
没有感觉,也不唾弃
去年年底,歌坛常青树张学友忙碌异常。除了自己已经巡演一年的音乐剧《雪狼湖》在北京作收尾演出之外,他参演的电影《如果
|
郭富城:“我并不想安静地走开”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16202031809422651868026.jpg');}
}"
src="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16202031809422651868026.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 />
郭富城主要靠前卫形象影响潮流。
“四大天王”中,郭富城的成名道路最为漫长。1984年19岁的郭富城考入无线电视台的舞蹈训练班,1987年转入无线艺训班,期间演过数部电视剧,但大多为龙套角色。直到1990年,出走台湾的郭富城拍了一支电单车的广告,没想到这则广告竟改变了郭富城的一生。他那俊朗的外形、湿漉漉的头发、带电的眼神开始让台湾少女着迷,随后灌录了三张国语大碟,其中一曲《对你爱不完》红遍两岸三地。
1991年郭富城以歌星的身份“杀”回香江,随即推出粤语大碟,1992年册封“四大天王”,奉陪末座,成名时已28岁,后来,郭富城开始尝试多方面发展,拍了王晶的电影《街头霸王》,演了电视剧《烈火狂奔》,也遇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经纪人、填词人小美。
虽然郭富城舞蹈技能不俗,但令他最羞涩的就是音乐,舞曲风格似乎也成了他撇不开的拐杖,“以舞会友”成了方便快捷取悦歌迷的套路。成为百事可乐代言人后,郭富城逐渐往扮相新奇大胆、歌曲风格多样的前卫路子上走。但郭富城的本性并不是一个前卫的人,所以只好在形象上动脑筋,幸好他每一次形象的改变似乎都能影响潮流,从最开始的“四六分头”、到接拍百事可乐后的“火箭头”,郭富城在“四大天王”中,更多地用自己的外形来干预时尚。可以说郭富城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广告是分不开的。从他出道至今,每时每刻都有广告围绕着他,先不说让他一夜成名的电单车广告,1998年初当上的“百事巨星”甚至是其从艺生涯的转折点。
2005年郭富城终获台湾金马影帝,是“四大天王”中第三个获得此殊荣的。
郭富城从艺以来,参与的电影作品不多,15年来包括客串的电影都只有26部,而且由于形象变化不多,只有《雷霆战警》、《风云》、《浪漫樱花》给人留下一些印象。2005年,接拍《三岔口》的他终于决心牺牲形象,来迎接这部“等待10年的好剧本”,郭富城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在自己40岁时的2005年得到最好的礼物,这也是其演艺生涯不可多得的亮点。
在四大天王里,郭富城似乎是对那个“四大天王”时代最有感情的一个,他曾在几次演唱会唱其他天王的歌来表示自己对那段日子的留恋。
而且面对新人不断涌现的娱乐圈,他更是从不服老,似乎和其青春性感形象相对应。
■郭富城成绩单
出演电影
1993年《赤脚小子》
1998年《风云》
2001年《雷霆战警》
2003年《柔道龙虎榜》
2005年《三岔口》
音乐唱片
1992年《爱你》
1993年《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你》
1994年《狂野之城》《铁幕诱惑》
1998年《风里密码》
1999年《真的怕了》
2001年《绝对
黎明:“天王”的名号对我没有用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12202031809380003154125.jpg');}
}"
src="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12202031809380003154125.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 />
黎明在演唱会上的表现一向比较沉稳。
■天王连线
近些年,黎明工作量锐减,转型开始做了娱乐公司老板。
因此近年的工作安排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接。黎明似乎是四大天王里面最排斥这个称号的。在接受采访时,他基本上对关于“四大天王”的问题不作太多回应。“四大天王作为一个名称,会永远存在。但我觉得它是用来开玩笑,用来挖苦人,用来玩耍的。
天王的名称对我黎明来讲是没有作用的,你可以查我的记录,从第一天有四大天王这个名称,我从来没有用过。到任何一个地方做宣传,别人叫黎明我最开心,叫天王最难受!
这只是媒体为了炒作而起的一个名称,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又是什么小天王、小天后,这是没什么用的。”但作为当年“四大天王”这个称号的受益者,黎明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公众对他的“天王”印象。
谈起这些,黎明觉得颇为无奈。“或许从包装和宣传上讲,这样的称号不单单对于我们四个人,也对于整个香港乐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长达10年的时间我们四个人包揽了大部分的奖项,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后果。比如那个时代一些其他的优秀男歌手会因此感到压力很大。香港的乐坛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可能性。现在过去了这么久,不少新的歌手冒了出来,我觉得我们其实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利益,没有必要再在那些所谓的颁奖礼上分猪肉。不如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所以后来我决定退出颁奖礼。
因为四大天王留给香港歌坛的印记过于深刻,不少年轻歌手出道之后都比较刻意的避免被人称作所谓天王接班人,陈奕迅还曾公开说不买黎明的唱片。对于后辈歌手对于自己的看法,黎明的表现很大度:“尊重分两种:一种是内心真正尊重,一种是表面尊重。同一个人,某些人可能认为很需要尊重,而另外一些人可能认为完全没必要。生活在现在这种自由的社会,人们都只会尊重实力。”也正因此,黎明这些年的工作重心已经从个人发展转移到了公司运作方面。“我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知名度,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乱接工作勉强自己来做。我多拍几部影片、钱赚多赚少都不是问题,但用压榨自己的方式去拍,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些。
人生要走很长的路,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工作既令我有满足感又令我失落,但男人必须把精力放在事业中。像周润发和成龙大哥,他们都是我的前辈,每天面对不同的环境在拼搏,我也应该向他们那样努力。
至于压力,你越逃避,它越纠缠你,应该像对非典那样。”
■黎明成绩单
出演电影
1994年《都情缘》
1995年《落天使》
1996年《甜蜜蜜》
1997年《半生缘》
1998年《玻璃之城》
1998年《真心英雄》
2002年《三更之回家》
2003年《双雄》
2003年《无间道III》
2004年《大城小事》
2005年《七剑》
音乐唱片
1990年《Leon黎明》
1991年《今夜你会不会来》
1992年《但愿不只是朋友》
1993年《深秋的黎明》
1994年《天地情缘》
1996年《Perhaps》
1996年《感应》
1997年《IF》
重要奖项
1990年“叱咤乐坛奖”
1995年“劲爆流行音乐奖”新城劲爆男歌手
1996年“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
1997年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金曲金奖
1997年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十优歌曲奖”
1998年十大劲歌金曲奖,最受欢迎广告歌曲金奖《爱你不爱你》
1998年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十优歌手”